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国力的迅猛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展示有着形式日渐纷繁,效果逐渐繁华,内容更加丰富的总体现状。用多样的声乐艺术形式来展示和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进程越来越具体化,专题化。巴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类作品中巴楚文化的音乐特色研究,不但能赋予历史悠久的巴楚传统文化以新的内生活力,还可以丰富我国声乐艺术,为声乐作品的创作带来丰富的元素和灵感。
[关键词]传统文化;巴楚传统文化 ;精神传承;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2-0048-02
自人类种群或族群有交流沟通以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便因其本我一如、万物有灵且同情的天生特质,牢牢地吸引住了全世界人们的目光。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为当今世界留下了无数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审美情趣的宝贵文化遗产。其中,非巴非楚、似巴似楚、亦巴亦楚的巴楚文化,在长江一线贯穿的重庆万州以及湖北恩施、宜昌、荆州等组成的巴楚区域内滋生汪洋。追溯巴楚文化的历史脉络可以发现,它自古以来就有融尚巫崇虎的巴文化与信道拜凤的楚文化于一体的包容性,依托崇山峻岭而又敞开胸怀拥抱广袤江汉平原的开放性,集聚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个兄弟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以及涵括男声女腔的高腔山歌、迤逦多姿的骂媒哭嫁、高亢嘹亮的船工号子等异彩纷呈的乐舞文化多样性——这一切,无一不是巴楚文化迥异于其他区域文化的特质,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巴楚文化在流光溢彩的中华文化百花苑中,成就了其独具品相、魅力四射的璀璨效应;也正是在这样的光芒映照中,凭借现代合唱艺术等表现手段,在世界民族传统文化舞台上,巴楚文化正在尽情绽放着自己独特的芳华。
一、巴楚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特征
巴楚文化是一种混融型地域文化,源头为巴文化和楚文化。因他们世代毗邻或交错而居,使得这两种文化在长时间的互相影响、渗透、融合、覆盖下,形成了一种非巴非楚,而又亦巴亦楚的新型文化。
巴楚先人对自然万物充满赞美,加入自己对于神灵的想象,于是就创造出诸多造型特异,构图精巧,立意深远,充满浪漫幻想而又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巴楚的先人具有开拓创新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促使他们虽然身在恶劣的野外生存环境下仍然充满激情的生活。这种不甘沉沦,勇于进取的精神,才让其文化走过岁月的长河流传至今。巴楚先人有游目骋怀,上天入地的愿望。他们的社会生活和艺术形式受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的极大影响。巴楚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崇巫事鬼。他们缔造了幻化空间,为了人与神灵鬼魅的沟通交流,任由无拘无束的想象力打造现实生活和艺术形式。巴楚文化的特点是浪漫粗放,瑰丽神秘,其审美特征用张正明先生的一句话描述:“集壮、美、奇于一身。”巴楚文化形式符号是具有璀璨鲜艳,强烈对比的色调特征,给人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感,展现了自信,一往无前的民族胸怀,有艺术审美价值。
二、声乐作品中的巴楚传统文化
(一)巴楚文化的精神传承
1.热烈奔放的浪漫风格
谈到楚文化就不得不谈到楚国的文人墨客屈原,他的作品《离骚》、《九歌》、《招魂》无不流露着缠绵悱恻、想象丰富奇特、宏伟壮美浪漫主义色彩,充满着奇特想象、感情奔放的浪漫精神却正好体现了楚文化充满浪漫主义的精神。诗歌中不仅表达了自己满腔热血的报国情怀、九死未悔的杰出品质,更是提出了自己上下求索的不屈不挠的人格修为。他的浪漫主义情怀通过他的作品对于楚国的文化性格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熏陶,所以对于楚文化精神层面的解读离不开他留下的精神食粮。土家族文化是典型的山地文化,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自我满足的心态和封闭的思维模式,这和巴楚文化的热烈奔放的文化特质完全一致。在认识能力不足和缺乏科学辨别并穿越巴楚两地而融合的原始土家族中,天生的就对雄壮的大山、陡峭的峡谷、缭绕的云雾,曲折的河流,古怪的植物等无法解释的事物有特别崇拜的心理,产生了许多稀奇的想象。
女声独唱歌曲《我哥回》,是一首歌颂爱国诗人屈原的艺术歌曲。取材于屈原的故乡鄂西秭归地区,每到端阳节,就会有一种嘴巴殷红、羽毛金绿的小鸟盘旋在高山峻岭之中,嘴里不停地唤着:“我哥回哟!我哥回哟!”传说这种鸟儿是屈原的妹妹变成的,她在得知哥哥投江后,悲痛万分,后一头撞死在屈原的墓碑上,顿时鲜血化作红光,一只小鸟在红光中盘旋,声声呼唤“我哥回哟!我哥回哟!”从此,秭归便有了 “幺姑鸟”。每到日落黄昏,在那幽幽的山谷之中,总是回荡着“幺姑鸟”那一声声恰如“我哥回”的凄惨啼叫。作曲家用“鸟声”作为词曲的音乐元素,采用楚乐特点,把歌曲的音乐形象如诗如画地展现给观众。这首作品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在巴楚文化发源地鄂西,故事来源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浪漫离奇,体现了巴楚文化的浪漫特征。
2.朴拙的审美情趣
巴楚交界之地的民风淳朴、憨厚、诚实,地域风情充满蓬勃生气和神秘色彩,造就了巴楚文化朴实的审美情趣。王船山的《楚辞通释·序例》中写道:“楚,泽国也。其南沅湘之交,抑山国也。叠波旷宇,以荡遥情,而迫之以崟嵚削之幽菀,故推宕无涯,而天采矗发。江山光怪之气,莫能揜抑。”湘水楚山瑰丽俊秀,让这一地方充满生气蓬勃和神秘色彩,也形成了巴楚之地人们的敦厚、淳朴的特点。
《土家情歌——直尕思得》由方石作曲,贺沛轩作词,西兰卡普组合演唱,写于2004年。土家语“直尕思得”,意思就是“要得”或“是的”。2004年,湖北组队参加央视第十一届“青歌赛”,该作品就是专为其中的“毕兹卡”女声民族组合度身打造。《直尕思得》以土家元素巴山、清江、哭嫁、摆手舞、吊脚楼、女儿会、黄四姐、龙船调为对象,以“情歌”为主线,借景抒情。描绘了土家人爱唱歌,爱唱情歌,情歌歌连歌的现状。歌词以土家情歌为题,将土家人的生活状态、风情风俗以及民歌《黄四姐》、《龙船调》所表现的典型情节等文化元素巧妙提炼,有机整合,并以土家语“直尕思得”为鲜明的符号,使之充满浓郁的土家味道。音乐基调欢快、活泼,旋律朗朗上口,既具土家特色,又富时代气息,较好地彰显了土家女性质朴、洒脱的美好形象。尤其是对“直尕思得”这个“符号”采取“又说又唱”的反复运用,使其格外生动有趣,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巴楚传统文化 ;精神传承;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2-0048-02
自人类种群或族群有交流沟通以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便因其本我一如、万物有灵且同情的天生特质,牢牢地吸引住了全世界人们的目光。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为当今世界留下了无数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审美情趣的宝贵文化遗产。其中,非巴非楚、似巴似楚、亦巴亦楚的巴楚文化,在长江一线贯穿的重庆万州以及湖北恩施、宜昌、荆州等组成的巴楚区域内滋生汪洋。追溯巴楚文化的历史脉络可以发现,它自古以来就有融尚巫崇虎的巴文化与信道拜凤的楚文化于一体的包容性,依托崇山峻岭而又敞开胸怀拥抱广袤江汉平原的开放性,集聚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个兄弟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以及涵括男声女腔的高腔山歌、迤逦多姿的骂媒哭嫁、高亢嘹亮的船工号子等异彩纷呈的乐舞文化多样性——这一切,无一不是巴楚文化迥异于其他区域文化的特质,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巴楚文化在流光溢彩的中华文化百花苑中,成就了其独具品相、魅力四射的璀璨效应;也正是在这样的光芒映照中,凭借现代合唱艺术等表现手段,在世界民族传统文化舞台上,巴楚文化正在尽情绽放着自己独特的芳华。
一、巴楚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特征
巴楚文化是一种混融型地域文化,源头为巴文化和楚文化。因他们世代毗邻或交错而居,使得这两种文化在长时间的互相影响、渗透、融合、覆盖下,形成了一种非巴非楚,而又亦巴亦楚的新型文化。
巴楚先人对自然万物充满赞美,加入自己对于神灵的想象,于是就创造出诸多造型特异,构图精巧,立意深远,充满浪漫幻想而又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巴楚的先人具有开拓创新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促使他们虽然身在恶劣的野外生存环境下仍然充满激情的生活。这种不甘沉沦,勇于进取的精神,才让其文化走过岁月的长河流传至今。巴楚先人有游目骋怀,上天入地的愿望。他们的社会生活和艺术形式受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的极大影响。巴楚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崇巫事鬼。他们缔造了幻化空间,为了人与神灵鬼魅的沟通交流,任由无拘无束的想象力打造现实生活和艺术形式。巴楚文化的特点是浪漫粗放,瑰丽神秘,其审美特征用张正明先生的一句话描述:“集壮、美、奇于一身。”巴楚文化形式符号是具有璀璨鲜艳,强烈对比的色调特征,给人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感,展现了自信,一往无前的民族胸怀,有艺术审美价值。
二、声乐作品中的巴楚传统文化
(一)巴楚文化的精神传承
1.热烈奔放的浪漫风格
谈到楚文化就不得不谈到楚国的文人墨客屈原,他的作品《离骚》、《九歌》、《招魂》无不流露着缠绵悱恻、想象丰富奇特、宏伟壮美浪漫主义色彩,充满着奇特想象、感情奔放的浪漫精神却正好体现了楚文化充满浪漫主义的精神。诗歌中不仅表达了自己满腔热血的报国情怀、九死未悔的杰出品质,更是提出了自己上下求索的不屈不挠的人格修为。他的浪漫主义情怀通过他的作品对于楚国的文化性格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熏陶,所以对于楚文化精神层面的解读离不开他留下的精神食粮。土家族文化是典型的山地文化,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自我满足的心态和封闭的思维模式,这和巴楚文化的热烈奔放的文化特质完全一致。在认识能力不足和缺乏科学辨别并穿越巴楚两地而融合的原始土家族中,天生的就对雄壮的大山、陡峭的峡谷、缭绕的云雾,曲折的河流,古怪的植物等无法解释的事物有特别崇拜的心理,产生了许多稀奇的想象。
女声独唱歌曲《我哥回》,是一首歌颂爱国诗人屈原的艺术歌曲。取材于屈原的故乡鄂西秭归地区,每到端阳节,就会有一种嘴巴殷红、羽毛金绿的小鸟盘旋在高山峻岭之中,嘴里不停地唤着:“我哥回哟!我哥回哟!”传说这种鸟儿是屈原的妹妹变成的,她在得知哥哥投江后,悲痛万分,后一头撞死在屈原的墓碑上,顿时鲜血化作红光,一只小鸟在红光中盘旋,声声呼唤“我哥回哟!我哥回哟!”从此,秭归便有了 “幺姑鸟”。每到日落黄昏,在那幽幽的山谷之中,总是回荡着“幺姑鸟”那一声声恰如“我哥回”的凄惨啼叫。作曲家用“鸟声”作为词曲的音乐元素,采用楚乐特点,把歌曲的音乐形象如诗如画地展现给观众。这首作品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在巴楚文化发源地鄂西,故事来源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浪漫离奇,体现了巴楚文化的浪漫特征。
2.朴拙的审美情趣
巴楚交界之地的民风淳朴、憨厚、诚实,地域风情充满蓬勃生气和神秘色彩,造就了巴楚文化朴实的审美情趣。王船山的《楚辞通释·序例》中写道:“楚,泽国也。其南沅湘之交,抑山国也。叠波旷宇,以荡遥情,而迫之以崟嵚削之幽菀,故推宕无涯,而天采矗发。江山光怪之气,莫能揜抑。”湘水楚山瑰丽俊秀,让这一地方充满生气蓬勃和神秘色彩,也形成了巴楚之地人们的敦厚、淳朴的特点。
《土家情歌——直尕思得》由方石作曲,贺沛轩作词,西兰卡普组合演唱,写于2004年。土家语“直尕思得”,意思就是“要得”或“是的”。2004年,湖北组队参加央视第十一届“青歌赛”,该作品就是专为其中的“毕兹卡”女声民族组合度身打造。《直尕思得》以土家元素巴山、清江、哭嫁、摆手舞、吊脚楼、女儿会、黄四姐、龙船调为对象,以“情歌”为主线,借景抒情。描绘了土家人爱唱歌,爱唱情歌,情歌歌连歌的现状。歌词以土家情歌为题,将土家人的生活状态、风情风俗以及民歌《黄四姐》、《龙船调》所表现的典型情节等文化元素巧妙提炼,有机整合,并以土家语“直尕思得”为鲜明的符号,使之充满浓郁的土家味道。音乐基调欢快、活泼,旋律朗朗上口,既具土家特色,又富时代气息,较好地彰显了土家女性质朴、洒脱的美好形象。尤其是对“直尕思得”这个“符号”采取“又说又唱”的反复运用,使其格外生动有趣,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