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代以来,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产生了较大影响。基督教在传播福音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与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产生各种复杂关系。本文从社会生活的四个方面分析基督教产生的影响,以此来分析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的关系。
关键词:基督教; 少数民族; 社会生活
基督教在云南传播过程中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与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探讨的社会生活主要包括经济习惯、文化教育、生活习惯与婚姻关系四个方面。
一 经济习惯
基督教传入之前,云南少数民族多信仰原始宗教。如苗族的自然崇拜,彝族的毕摩教,白族的本主崇拜等。原始宗教主要的宗教仪式就是杀牲祭鬼和巫术活动,婚丧嫁娶都会杀牲祭祀。怒江地区的傈僳族,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生活贫困落后,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生病只是靠杀牲祭鬼,往往出现一人生病,拖穷全家的现象。在佤族地区,从事生产的时间每年仅为200天左右,其它时间均被宗教活动占用。原始宗教的宗教仪式需要大量的家畜用于祭祀,而且付给祭祀人的酬劳甚丰。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耗费巨大,导致社会财富积累缓慢,生产力破坏严重,越穷越祭祀,越祭祀越穷,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基督教传入后,少数民族原有的宗教信仰出现危机,各少数民族纷纷放弃原始宗教信仰,改信基督教。基督教为适应当地情况,对教义教规进行处境化的修改,其中有一条就是“服从耶稣不信鬼”。禁止信徒杀牲祭鬼,用吃药和祷告的办法替代过去的祭鬼,客观上保护了当地的生产力,积累了社会财富,使少数民族信徒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二、文化教育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文化教育水平也非常低下。基督教传入后为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英国循道公会传教士柏格理创制了老苗文(柏格理苗文;英藉内地会传教士胡致中创制了黑苗文(注音字母苗文);英藉内地会传教士傅能仁和缅甸克伦族传教士巴东创制了西傈僳文;美国浸礼会传教士库森、欧 汉逊等创制了景颇文;美国浸信会传教士永文生创制了拉祜文、佤文;英籍内地会传教士张尔昌等创制了彝文。基督教注重文字布道,根据创制的文字,传教士翻译了各少数民族语言的《圣经》和赞美诗等宗教读物。
与此同时,基督教会还建立了教会学校,开办学校教育,并举办基督教培训班。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原始教育被教会教育所取代。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促进了少数民族对异质文化基督教的认同,扩大了基督教的影响。虽然基督教创制文字并翻译《圣经》的主观愿望是传播基督教福音,但客观上普及了知识,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善了少数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
三、婚姻关系
基督教传入前,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程度保留原始群婚制度,存在多种不合理的婚姻关系,如姑舅表婚、公房制度、转房制度、亚血缘内婚、氏族外婚制和不落夫家、非自愿抢婚等,甚至还有一夫多妻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对人口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的阻碍作用,不符合现代法治社会。基督教传入之后,教会通过制定教规在信徒中推行一夫一妻制,废除转房制和公房制,禁止三代以内或五代以内血缘婚、禁止早婚,反对买卖婚姻。教会还主张婚姻自由,结婚不收彩礼。
婚姻制度的变革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婚姻家庭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削弱了包办婚姻的影响,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有所改善。基督教主张夫妻相互尊重,互敬互爱,所以夫妻双方都是基督徒的家庭关系比较和睦。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传统的婚姻制度在基督教的影响下发生改变,并开始解体。但基督教在婚姻制度变革中也有消极影响,如禁止信徒与非信徒结婚,禁止不同教派的信徒结婚,不承认未经教会许可的婚姻,由此也引发了许多冲突。但基督教客观上遏制了包办婚姻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婚姻制度的践行。
四、生活习惯
少数民族传统地区一直有祭祀的传统,每逢节日,祭祀是主要的社会活动。大量的时间和财力耗费在祭祀上,不仅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同时也对村民的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如生病只靠祭祀鬼神,不采取其他措施。基督教传入之前,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是人畜同居,一般楼上住人,楼下安置牲畜。而且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因而卫生状况也比较差,人们长期不洗脸、不洗澡、不洗衣服,甚至连盛食物的器皿都很少清洗。虽然经济很落后,但少数民族地区吸烟、喝酒、赌博之风盛行。傈僳族人喜欢喝酒,甚至把酿酒工具搬到田间,一遍收割,一遍煮酒。
基督教传入后,要求信徒讲究卫生、不喝酒、不抽烟。傈僳族将这些写入基督教十诫。喝酒抽烟的习惯逐渐减少,信徒逐渐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信徒群众会将人畜分开,讲究个人卫生,生病后不进行祭祀,而是通过吃药和祷告的方式治病。这些习惯对于改善身体状况,减少疾病有促进作用,基督教在改变信徒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其生活态度与生活观念。
五、小结
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本意是传播“上帝的福音”。但其传教活动客观上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活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基督教的传入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经济习惯,改善了其经济状况与生活水平,保护了当地的生产力。基督教在传播福音的同时,也促进了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的发展,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基督教倡导的现代新型婚姻关系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摆脱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促进了现代婚姻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维护了家庭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少数民族信徒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改善身体状况的同时,也改变了生活方式。
虽然基督教在云南的传播是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背景下,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表现出宗教狭隘性。基督教的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利于民族团结。但总体而言,积极影响还是大于消极影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促进了当地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宁. 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J]. 世界宗教研究, 2000 (3): 18-28.
[2] 陈建明. 传教士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字创制活动[J]. 宗教学研究, 2011 (4): 142-149.
关键词:基督教; 少数民族; 社会生活
基督教在云南传播过程中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与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探讨的社会生活主要包括经济习惯、文化教育、生活习惯与婚姻关系四个方面。
一 经济习惯
基督教传入之前,云南少数民族多信仰原始宗教。如苗族的自然崇拜,彝族的毕摩教,白族的本主崇拜等。原始宗教主要的宗教仪式就是杀牲祭鬼和巫术活动,婚丧嫁娶都会杀牲祭祀。怒江地区的傈僳族,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生活贫困落后,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生病只是靠杀牲祭鬼,往往出现一人生病,拖穷全家的现象。在佤族地区,从事生产的时间每年仅为200天左右,其它时间均被宗教活动占用。原始宗教的宗教仪式需要大量的家畜用于祭祀,而且付给祭祀人的酬劳甚丰。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耗费巨大,导致社会财富积累缓慢,生产力破坏严重,越穷越祭祀,越祭祀越穷,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基督教传入后,少数民族原有的宗教信仰出现危机,各少数民族纷纷放弃原始宗教信仰,改信基督教。基督教为适应当地情况,对教义教规进行处境化的修改,其中有一条就是“服从耶稣不信鬼”。禁止信徒杀牲祭鬼,用吃药和祷告的办法替代过去的祭鬼,客观上保护了当地的生产力,积累了社会财富,使少数民族信徒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二、文化教育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文化教育水平也非常低下。基督教传入后为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英国循道公会传教士柏格理创制了老苗文(柏格理苗文;英藉内地会传教士胡致中创制了黑苗文(注音字母苗文);英藉内地会传教士傅能仁和缅甸克伦族传教士巴东创制了西傈僳文;美国浸礼会传教士库森、欧 汉逊等创制了景颇文;美国浸信会传教士永文生创制了拉祜文、佤文;英籍内地会传教士张尔昌等创制了彝文。基督教注重文字布道,根据创制的文字,传教士翻译了各少数民族语言的《圣经》和赞美诗等宗教读物。
与此同时,基督教会还建立了教会学校,开办学校教育,并举办基督教培训班。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原始教育被教会教育所取代。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促进了少数民族对异质文化基督教的认同,扩大了基督教的影响。虽然基督教创制文字并翻译《圣经》的主观愿望是传播基督教福音,但客观上普及了知识,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善了少数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
三、婚姻关系
基督教传入前,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程度保留原始群婚制度,存在多种不合理的婚姻关系,如姑舅表婚、公房制度、转房制度、亚血缘内婚、氏族外婚制和不落夫家、非自愿抢婚等,甚至还有一夫多妻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对人口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的阻碍作用,不符合现代法治社会。基督教传入之后,教会通过制定教规在信徒中推行一夫一妻制,废除转房制和公房制,禁止三代以内或五代以内血缘婚、禁止早婚,反对买卖婚姻。教会还主张婚姻自由,结婚不收彩礼。
婚姻制度的变革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婚姻家庭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削弱了包办婚姻的影响,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有所改善。基督教主张夫妻相互尊重,互敬互爱,所以夫妻双方都是基督徒的家庭关系比较和睦。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传统的婚姻制度在基督教的影响下发生改变,并开始解体。但基督教在婚姻制度变革中也有消极影响,如禁止信徒与非信徒结婚,禁止不同教派的信徒结婚,不承认未经教会许可的婚姻,由此也引发了许多冲突。但基督教客观上遏制了包办婚姻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婚姻制度的践行。
四、生活习惯
少数民族传统地区一直有祭祀的传统,每逢节日,祭祀是主要的社会活动。大量的时间和财力耗费在祭祀上,不仅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同时也对村民的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如生病只靠祭祀鬼神,不采取其他措施。基督教传入之前,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是人畜同居,一般楼上住人,楼下安置牲畜。而且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因而卫生状况也比较差,人们长期不洗脸、不洗澡、不洗衣服,甚至连盛食物的器皿都很少清洗。虽然经济很落后,但少数民族地区吸烟、喝酒、赌博之风盛行。傈僳族人喜欢喝酒,甚至把酿酒工具搬到田间,一遍收割,一遍煮酒。
基督教传入后,要求信徒讲究卫生、不喝酒、不抽烟。傈僳族将这些写入基督教十诫。喝酒抽烟的习惯逐渐减少,信徒逐渐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信徒群众会将人畜分开,讲究个人卫生,生病后不进行祭祀,而是通过吃药和祷告的方式治病。这些习惯对于改善身体状况,减少疾病有促进作用,基督教在改变信徒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其生活态度与生活观念。
五、小结
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本意是传播“上帝的福音”。但其传教活动客观上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活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基督教的传入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经济习惯,改善了其经济状况与生活水平,保护了当地的生产力。基督教在传播福音的同时,也促进了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的发展,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基督教倡导的现代新型婚姻关系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摆脱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促进了现代婚姻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维护了家庭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少数民族信徒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改善身体状况的同时,也改变了生活方式。
虽然基督教在云南的传播是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背景下,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表现出宗教狭隘性。基督教的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利于民族团结。但总体而言,积极影响还是大于消极影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促进了当地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宁. 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J]. 世界宗教研究, 2000 (3): 18-28.
[2] 陈建明. 传教士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字创制活动[J]. 宗教学研究, 2011 (4): 14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