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目前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还存在着一些弊端。教师花大气力进行教学,学生也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抄写,但生字的回声率仍居高不下。笔者认为,教师的指导和教学方法的不当是关键所在。
1.形式比较单一
教材中虽然有看图拼音识字,随课文识字等形式,但在“随课文识字”中教师采用“集中识字”的形式较多,而很少采用结合讲课文的同时进行生字教学,即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识字原则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降低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2.正对生字的特点设计教学环节的意识不强
音、形、义是构成一个字的三个因素,但在教学时,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得现象突出,使重点很难落实,难点更不易化解。
3.忽视了识字方法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重视对每个字教的过程,但通过教,使学生了解识字的基本步骤和常用方法的意识不强,学生独立识字的方法不多,能力不强。
4.机械的抄写加重了学生负担
教师要求学生花大量时间进行机械的抄写,少则1行,多则十遍,而缺少有效的指导,练习实效差。要改变现状,提高识字效率,只有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改进教学方法。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契机,提高识字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有识字的乐趣。识字是枯燥的,想让学生识字对识字有兴趣,可以借助情境、突出重点来达到了让学生牢记生字的目的。
(1)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出现生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生字的教学,是随着课文内容的发生、发展而引起的,同时通过直观、动作等手段识字解义,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清晰自然。
(2)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汉字是音、形、义三个要素构成的方块图形,学生掌握它,要分别记音、形、义三者之间的统一联系。就一篇课文而言,根据已有的观察和研究,这三个因素中,字形的掌握是顺从实际出发的难点。因此,教学中应结合课文内容,针对生字特点,在重点处花时间,在难点处花力气。如“醒”这个字,音、行、义三个因素中,读音是难点,学生往往读不准后鼻音,字形因注意“酉”中的一横不能漏掉,这是重点部分,而字意可不去强调,因为学生联系生活就能理解。
二、重视学法指导
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很重要,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学生总是按照他所掌握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的。因此,教师的指导方式起着定向作用。常用方法有:
(1)数笔画法。在学生刚掌握一些基本笔画、部首时,可采用此法。即按书写顺序读出每个笔画名称。
(2)部件分解法。是以字的结构,掌握的部件和独体字读出每一部件名称的方法。如“坡”,左边是“土”字旁,右边是“皮球”的“皮”,合起来是“坡”。
(3)字形分析法。即教会学生分拆字形的一般步骤,从而逐步建立识字的思维摸式。
减件法:在熟字上去掉一些部件认识一个生字的方法。如“巨”是“距”去掉“足”。
加件法:在熟字的基础上添加某些部件的识字方法。如“蜻”是“青”加上“虫”。
换件法:是通过替换部件识字的方法,如“仗”和“杖”“请”和“清”的认识等。
(4)比较法。是通过与熟字比较异同的识字方法。如“辛”和“幸”的比较,运用这种方法应注意要在音、形、义统一联系的背景上突出字形区别,而不能孤立地就字形比较。
(5)标色法。把一个字中应引起注意的部分重点分析或用其他颜色特别标出。如“醒”中左边部分中的“一”,“低”右半部分的“、”。
此外,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筋想一想,用合理的方法识字。如“尖”“森”等字可以通过讲意思来记字形;“金”可编儿歌“如一个人叫小王,兜里装了两块糖”; 还可以通过猜谜来记忆字形,如“十字头,八字腰,儿子下面坐的牢”打一字,即“李”。有了这些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通过“传递——模仿——积累——选择——组合”的过程,使教法真正成为学法,进一步提高识字效率。
三、注意练习的时效性
反复练习,并不意味着练习次数愈多愈好。多练巩固可使儿童更好地识记和保持,但效果不是随着练习的次数增强,而是按比例增加的。所以,不能盲目多练,增加学生的负担。为提高识字效率,练习的次数要适当,实践证明,那种儿童一次把生字抄写十遍的做法,效果并不理想,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据研究证明,在一定的教学程序中,一般一个生字平均练习3次,在即时测验中就足以使错误率降低。另外,重视生字抄写的质量也是提高练习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写字的指导,把识字写字结合起来。只要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恰当的识字方法,结合思维特点,鼓励想象实践,培养识字习惯,让学生轻松时效地学汉字。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采取行之有效的形式,把调动儿童的综合识字能力放在首位,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教会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让学生体验到识字给生活带来帮助和乐趣,使语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语文的识字教学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优化识字教学。这些方法的确对提高低年级识字、巩固识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以后的教学中,也许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新问题,还会有更好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研究和实践。
1.形式比较单一
教材中虽然有看图拼音识字,随课文识字等形式,但在“随课文识字”中教师采用“集中识字”的形式较多,而很少采用结合讲课文的同时进行生字教学,即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识字原则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降低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2.正对生字的特点设计教学环节的意识不强
音、形、义是构成一个字的三个因素,但在教学时,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得现象突出,使重点很难落实,难点更不易化解。
3.忽视了识字方法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重视对每个字教的过程,但通过教,使学生了解识字的基本步骤和常用方法的意识不强,学生独立识字的方法不多,能力不强。
4.机械的抄写加重了学生负担
教师要求学生花大量时间进行机械的抄写,少则1行,多则十遍,而缺少有效的指导,练习实效差。要改变现状,提高识字效率,只有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改进教学方法。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契机,提高识字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有识字的乐趣。识字是枯燥的,想让学生识字对识字有兴趣,可以借助情境、突出重点来达到了让学生牢记生字的目的。
(1)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出现生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生字的教学,是随着课文内容的发生、发展而引起的,同时通过直观、动作等手段识字解义,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清晰自然。
(2)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汉字是音、形、义三个要素构成的方块图形,学生掌握它,要分别记音、形、义三者之间的统一联系。就一篇课文而言,根据已有的观察和研究,这三个因素中,字形的掌握是顺从实际出发的难点。因此,教学中应结合课文内容,针对生字特点,在重点处花时间,在难点处花力气。如“醒”这个字,音、行、义三个因素中,读音是难点,学生往往读不准后鼻音,字形因注意“酉”中的一横不能漏掉,这是重点部分,而字意可不去强调,因为学生联系生活就能理解。
二、重视学法指导
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很重要,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学生总是按照他所掌握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的。因此,教师的指导方式起着定向作用。常用方法有:
(1)数笔画法。在学生刚掌握一些基本笔画、部首时,可采用此法。即按书写顺序读出每个笔画名称。
(2)部件分解法。是以字的结构,掌握的部件和独体字读出每一部件名称的方法。如“坡”,左边是“土”字旁,右边是“皮球”的“皮”,合起来是“坡”。
(3)字形分析法。即教会学生分拆字形的一般步骤,从而逐步建立识字的思维摸式。
减件法:在熟字上去掉一些部件认识一个生字的方法。如“巨”是“距”去掉“足”。
加件法:在熟字的基础上添加某些部件的识字方法。如“蜻”是“青”加上“虫”。
换件法:是通过替换部件识字的方法,如“仗”和“杖”“请”和“清”的认识等。
(4)比较法。是通过与熟字比较异同的识字方法。如“辛”和“幸”的比较,运用这种方法应注意要在音、形、义统一联系的背景上突出字形区别,而不能孤立地就字形比较。
(5)标色法。把一个字中应引起注意的部分重点分析或用其他颜色特别标出。如“醒”中左边部分中的“一”,“低”右半部分的“、”。
此外,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筋想一想,用合理的方法识字。如“尖”“森”等字可以通过讲意思来记字形;“金”可编儿歌“如一个人叫小王,兜里装了两块糖”; 还可以通过猜谜来记忆字形,如“十字头,八字腰,儿子下面坐的牢”打一字,即“李”。有了这些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通过“传递——模仿——积累——选择——组合”的过程,使教法真正成为学法,进一步提高识字效率。
三、注意练习的时效性
反复练习,并不意味着练习次数愈多愈好。多练巩固可使儿童更好地识记和保持,但效果不是随着练习的次数增强,而是按比例增加的。所以,不能盲目多练,增加学生的负担。为提高识字效率,练习的次数要适当,实践证明,那种儿童一次把生字抄写十遍的做法,效果并不理想,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据研究证明,在一定的教学程序中,一般一个生字平均练习3次,在即时测验中就足以使错误率降低。另外,重视生字抄写的质量也是提高练习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写字的指导,把识字写字结合起来。只要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恰当的识字方法,结合思维特点,鼓励想象实践,培养识字习惯,让学生轻松时效地学汉字。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采取行之有效的形式,把调动儿童的综合识字能力放在首位,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教会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让学生体验到识字给生活带来帮助和乐趣,使语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语文的识字教学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优化识字教学。这些方法的确对提高低年级识字、巩固识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以后的教学中,也许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新问题,还会有更好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研究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