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如何培养出创新人才成为当今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了在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与途径,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学生 创新能力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计算机教育加快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并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在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1改变教师的教育观是前提。创新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然而提到创新能力,往往被认为是少数精英具备的素质,有意无意中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束缚和压抑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只有改变教育观念,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才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自己的使命和任务。
1.2 改变教师的教学观是保障。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日新月异,软件设计也层出不穷,使得计算机教学观处于动态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常需要在不同的软件中,使用相同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同时,软件数量和功能的繁多,也给学生很多探索和思考的空间。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努力使学生保持一种开放自由的心态,在尝试探索、动手实践中活跃、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
1.3 改变学生的学习观是关键。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处于接受的地位,唯书本是从、唯老师是从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权威型”“书本型”的消极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障碍。因此,教师要树立学生新的学习观,鼓励学生以崭新的眼光对待教师和书本,不唯师、不唯书,只唯真理。
2、合理运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要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就要切实加强研究性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又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前提,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有本之源,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2.1 引导学生质疑。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途径是最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最有效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摆脱习惯性认识的束缚,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启发学生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等方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火花。
2.2 教会学生发现。计算机课程具有的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是任何学科所不具备的。在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提出恰当的计算机综合设计课题,这些课题力求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难度,二要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并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己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3 教会学生探索。一味的理论教学只是纸上谈兵,学生无法彻底了解知识的内涵,因此要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學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的不同,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可以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留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教会学生怎样去探索,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探活动之中,把自己的生活、学习与计算机、与网络紧密联系到一起,在他们掌握网络技术、展现自我的同时,切实提高实践能力。
3、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把计算机引入各科教学中,根据教学情况将学习内容动态地加以分解、组合,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抽象的训授形象化,既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亦可拓宽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1 营造创新教育氛围。营造创新氛围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随意辩论,自己展示,这样,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能力。
3.2 构建创新教育环境。计算机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也是一种学习工具,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既可以把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也可以把学科已有的成功经验或某些专业知识迁移到计算机这一新兴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创设问题的情境。学生获取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在课堂主阵地实现的,计算机教学可以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可以设计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学生 创新能力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计算机教育加快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并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在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1改变教师的教育观是前提。创新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然而提到创新能力,往往被认为是少数精英具备的素质,有意无意中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束缚和压抑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只有改变教育观念,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才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自己的使命和任务。
1.2 改变教师的教学观是保障。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日新月异,软件设计也层出不穷,使得计算机教学观处于动态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常需要在不同的软件中,使用相同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同时,软件数量和功能的繁多,也给学生很多探索和思考的空间。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努力使学生保持一种开放自由的心态,在尝试探索、动手实践中活跃、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
1.3 改变学生的学习观是关键。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处于接受的地位,唯书本是从、唯老师是从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权威型”“书本型”的消极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障碍。因此,教师要树立学生新的学习观,鼓励学生以崭新的眼光对待教师和书本,不唯师、不唯书,只唯真理。
2、合理运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要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就要切实加强研究性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又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前提,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有本之源,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2.1 引导学生质疑。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途径是最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最有效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摆脱习惯性认识的束缚,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启发学生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等方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火花。
2.2 教会学生发现。计算机课程具有的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是任何学科所不具备的。在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提出恰当的计算机综合设计课题,这些课题力求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难度,二要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并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己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3 教会学生探索。一味的理论教学只是纸上谈兵,学生无法彻底了解知识的内涵,因此要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學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的不同,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可以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留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教会学生怎样去探索,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探活动之中,把自己的生活、学习与计算机、与网络紧密联系到一起,在他们掌握网络技术、展现自我的同时,切实提高实践能力。
3、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把计算机引入各科教学中,根据教学情况将学习内容动态地加以分解、组合,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抽象的训授形象化,既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亦可拓宽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1 营造创新教育氛围。营造创新氛围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随意辩论,自己展示,这样,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能力。
3.2 构建创新教育环境。计算机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也是一种学习工具,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既可以把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也可以把学科已有的成功经验或某些专业知识迁移到计算机这一新兴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创设问题的情境。学生获取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在课堂主阵地实现的,计算机教学可以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可以设计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