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名陶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clear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广东佛山的石湾镇,素有南国陶都之誉,制陶业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考古材料证明,唐、宋已有艺术陶器的生产,真正的艺术陶器则盛于明、清,陶塑艺术享誉遐迩,习惯称为“石湾公仔”。其制陶悠久,基础深厚,善创善仿,独具风格,反映出各阶层人们的喜好和社会风尚,百姓的喜、怒、哀、乐。其品种有:人物神仙、神话传说、瓜果器物、鸟兽虫鱼、建筑装饰、丧葬祭器以及现实生活等题材,都十分逼真、生动,历来就是广东收藏家收藏的热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富足,收藏之风更盛,石湾陶艺名家的原作品,收藏价格从20世纪80年代低价格的几千元到90年代上涨十几倍甚至几十倍,2000年后的现在,个别名家作品涨到上百倍。2003年,广东省博物馆到韩国举办馆藏石湾陶塑展览,展览效果非常之好,很多国际爱好者对广东石湾陶器艺术评价很高,“鬼斧神工,简直不是人做的,太神奇”,等等;2004年春节,广东省博物馆又在本馆举办了大型“石湾大师作品展览”,把现代19位国家级和省级石湾陶艺大师的作品展示出来,同时博物馆本身为配合展览提取了部分馆藏明、清石湾陶器一并展览,效果很好,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特别是受到收藏家的喜欢。为此,笔者挑选部分馆藏明、清至民国的石湾艺术陶供大家鉴赏。
  
  石湾艺术陶器,从唐代开始已经出现,但留传至今的很少,每每谈起唐代石湾,都是指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广东南海墓葬出土的唐代陶罐,和靠近石湾的南海澜石墓葬出土的宋代南海窑褐彩人物梅瓶和其他文物等贯穿历史。真正广泛普遍流传的石湾艺术陶器应从明代算起,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传世文物数量之多,工艺之精,品种之广,艺术品位之高,一直兴盛不衰,究其原因,就是陶土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之优势,更重要的是艺术扎根于民间,所反映内容都是亲近生活和百姓喜爱的作品,这是石湾陶塑最大的特点。同时,石湾陶能继承传统风格,模仿全国各著名窑口的品种,在此基础上,又有许多独特的创新制作方式,如塑造生动传神的仙佛人物、活灵活现的鸟兽鱼虫、工艺绝伦的瓦脊壁画、微塑自然的山石盆景、生活实用的日用品和各种艺术装饰的器物等大自然中所有景物无奇不有。特别是塑造人物的脸部、颈部、手部和露出的胸腹部,一般总是不上釉,以保持胎色和线条的刻划,不论是大型雕塑或是只有一二厘米高的小件作品,都极为讲究传神,即不但形肖,而且神似。为此,本文略选各种代表器物介绍,大致可分为器皿类、人物类、动物类、建筑雕塑类、盆景瓜果装饰类等。
  
  一、器皿鉴赏
  
  一般为摆设之用,实用与装饰相结合的器物,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典型作品有:
  1.明代石湾陶钧蓝釉蟠螭纹瓶,高19.5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6.5厘米。直口,长颈溜肩,腹下收,浅圈足。肩部双凸弦纹间印四凸起的蟠螭纹,形成装饰带。满施钧蓝变釉,浓艳美观。底无釉呈酱褐色,刻“仿周蟠螭瓶,可松制”楷书款。可松姓苏,明代晚期石湾制陶名家,善仿制钧窑颜色釉,款多用刀刻在器物底部。
  2.明代石湾陶仿宋钧窑三足炉,高13.9厘米。炉形似鼎,唇口,短颈,双耳,圆腹,三乳钉足。通体施仿钧蓝变釉。石湾陶历来善仿宋代名窑瓷器,这件作品不管从釉色还是器型都是十分成功的仿钧器。
  3.明代石湾陶酱黄釉鼓形三足炉,高3.3厘米,口径14厘米。器身呈鼓形,敛口,浅腹,平底,口沿和近底处各饰鼓钉纹一周,腹两侧堆贴狮首耳。底附三蹄形足,通施酱黄色釉,底中间留有一道模印痕迹,足间钤有椭圆形楷书“祖唐居”款。祖唐居为明代晚期名店号,善作日常生活用具,器物较讲究,习惯施用黄、绿、青、蓝等颜色釉,底部多钤有楷书椭圆形“祖唐居”三字印,另外还有钤“集古”、“墨客”、“美玩林”等印。清代仿祖唐居款的较多。
  4.清代石湾绿釉镂孔鼓形绣墩,高40厘米。坐墩上下呈圆鼓形,鼓面略上凸,鼓底略下凹,鼓壁浑圆,上下边沿处各饰一周鼓钉纹饰,酷似真钉,主题纹饰为镂空钱纹环绕一周,下壁绘缠枝花卉,鼓壁通体施绿釉,鼓墩面施窑变红釉。整体感觉似清中期的石湾陶作品,釉色莹润自然,形状稳重大方,似一个真正的鼓放在那里,鼓面的红釉似牛皮红色,上下边饰的鼓钉一个一个的好像靠它把鼓皮绷紧,真实得体。
  5.清代石湾陶虎皮斑釉花瓶,高20厘米。撇口,长颈,圆腹,圈足。通体施虎皮斑釉,黄、黑、绿素三彩色,是石湾陶仿景德镇素三彩窑变釉的品种,色彩搭配协调,应为清中期的作品。
  6.清末石湾陶素胎螃蟹篓,高13厘米。活似一个真实的竹篓,编织的竹条纹饰纹丝可见,两只红、绿螃蟹趴在篓耳系的两边,整体感觉逼真、生动,艺术来源于生活,正是石湾陶高超艺术所在。
  7.民国石湾陶红釉加彩松鹰纹瓶,高43.4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8.8厘米。盘口,直颈,长筒形身,一边画松树老鹰,另一边书七言诗“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专待振毛衣,虞人莫漫张罗网,未肯平原浅草飞。辛酉(1921年)中秋节二日,广州市裕华公司作,少秩笔。”圈足内盖圆形“广州市裕华制”楷书印,“裕华”为民国时黄祥华在广州开设的陶瓷店,“少秩”是制陶和绘画艺人。裕华公司当时聘请陈渭岩、潘玉书、廖坚及刘全星等陶塑名家,以制作大型花瓶、花盆等日常用品弛名。
  8.清代石湾陶蓝釉药酒大壶,高60厘米。唇口,粗颈,丰肩,双系,短流,平底,半釉,似蓝宝石般的蓝釉,釉色莹亮。是冠以“少林寺”药酒名义在石湾定做的跌打药酒壶,药酒壶之大,可供数十人甚至上百人使用。胎体厚重,才经得起药酒长期的浸泡,使药效更佳。壶腹部中间刻着清楚的文字“桥康斋少林寺跌打还魂药酒”。
  
  二、人物仙佛类鉴赏
  
  
  仙、佛、人物,是石湾陶器中最常见、最重要、作品最多的品种。从明清到民国甚至建国后一直到现在的石湾陶,仙佛人物都是石湾陶器制作的重头戏。明代以佛像、观音、土地公和佛道崇拜的偶像为主,制作工艺较为简单明了。清代工艺明显精致,品种要丰富的多,有各种历史英雄人物、小说戏剧人物、宗教、仙佛罗汉、神话传说人物等,特别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的题材,有渔、樵、耕、读等作品。十分生动形象,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收藏品,为石湾陶器开辟了广阔天地。代表作品有:
  9。明代石湾陶白釉观音像,高21厘米。观音盘腿而坐,双手捧经书,目光低视看书。观音通体满施白釉,为明代中期石湾陶制作特点。石湾陶器在明代制作人物的特点是,脸面有釉,而且施釉不够均匀,而且凸出部位隐约可看出胎色。这件观音像具有比较典型的明代石湾陶人物特点。
  10.民国石湾陶孩童持蛤立像,高 58厘米。孩童持蛤立于石台上,上穿肚兜,下着长腿宽裤,腰系一宽布腰带拖至膝部,脚穿布鞋,头留一桃形发,盖于脑门上,光头赤膀,左手持蛤,右手伸出拇指,喜笑颜开,活泼可爱,表现出一孩儿捡到一大蛤时的喜悦。立座左方留一长方空白,上书“广州石湾陈渭岩塑”楷书款。陈渭岩为清光绪至民国年间陶塑名家,号养云居士,别号诚一道人,又名惠南。偷师于黄炳,善作人物和动物。曾偕艺徒潘玉书应邀去江西景德镇交流雕塑技术,仿景德镇瓷塑作法,用瓷土塑造一批作品,目前这批作品的价格十分昂贵,为收藏家炒作石湾陶器的热点。
  11.晚清石湾陶仿哥釉读书人,高11厘米。一书生身着白色宽袖长衣,坐在地上,右埋手,左手持书,两眼认真看着书,形象逼真。石湾陶善于塑造小型人物,观察社会生活细致,善作小件人物,颇能抓住人物的典型个性,把精神动态刻划得入木三分。这是石湾名家刘佐潮的得意之作,刘佐潮是清代末年至民国早期的石湾制陶名家,擅长人物的制作,而且善仿宋代哥窑釉,不管白釉还是蓝釉都有仿哥窑的开片。
  12.清末石湾陶背诵课文人物坐像,高17厘米。作品反映了过去学生读书的刻苦样子,一瘦弱男学生,赤裸着上身,露出骨瘦如柴的身躯,坐在土坡上,手捧着书本,抬头、张嘴、高声背诵课文,可以想象当时社会学生刻苦读
  书的艰苦生活环境,作品真实生动。
  
  13.民国石湾陶李白醉酒卧像,长9.5厘米。李白身着长衣,扶坛醉卧在地上,埋双手,伸出一脚,衣施白釉,有小开片。李白两眼微合,枕手依坛而睡,甚安祥。作品虽很简练,作者亦能抓住人物醉酒之后入睡的安祥神态,颇传神。座盖方印“霍厚制造”,霍厚名霍小厚,民国年间人,擅长制作人物,代表作有“太白醉酒”、“刘伶醉酒”、“关羽”等。常用印章有“霍文厚制”、“霍厚记”、“霍厚记造”。
  14.清末石湾陶铁拐李坐葫芦,高21.9厘米。白釉葫芦红釉人物衣衫,素胎原色表现裸露皮肤,铁拐李手持芭蕉扇,独坐在葫芦上。据说,铁拐李的葫芦是其法宝,坐在上面犹如乘帆艇,任意逍遥,石湾陶大师利用这一传说,把铁拐李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未完待续)
  (责编:耕生 摄影:刘谷子)
其他文献
这是一件唐代青釉彩绘碗,因釉料中的氧化铁成份经窑焰未充分还原,或二次氧化,所以釉色黄中泛青。它通体开细密冰裂纹片,外壁淌釉明显,施釉不到底,露铁红胎骨。底为内凹实心饼型足,碗心内底遗留五粒支烧钉痕。  碗内以褐绿彩在底釉上彩绘几组花草,一组以浅褐勾勒,绿彩填绘,另两组以深褐填绘,笔法活泼灵动,洒脱而奔放。彩釉因年深日久,部分已随底釉一起开裂剥落。碗内用褐彩书写“大官”二字。书写熟旧沉稳,字体工整秀
期刊
刘新惠,男,1962年生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毕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收藏委员会委员。已出版《刘新惠篆刻集》、《刘新惠对题陆俨少杜甫诗意百开册页书法集》、《刘新惠书法篆刻集》。国家注册认证拍卖师,曾主持全国性艺术拍卖过千场,成交过百亿元,众多中国艺术品成交记录皆出其手。近年来在书法篆刻创作及艺术品市场理论研究等领域多有涉及,发表论文数十篇。    构图奇特、
期刊
编者按:  古代钱币铸造方法,曾经历了几个阶段,至唐、五代,已开始使用翻砂铸造法,这已是泉界取得共识的观点。  在翻砂铸造法中,有一重要环节,就是失蜡法,失蜡法就是用蜡作成钱模,然后浇以高温铜浆,铜浆冷却,蜡模气化,钱即初成。  过去,泉界对于蜡的理解,以为是石蜡,但如果唐代就出现石蜡,则与历史记载不符,石蜡是石油的副产品,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石油出现应在北宋前后,那么,唐、五代铸钱用的石蜡,
期刊
●点评:王奇寅的花鸟画,已经从传统画法中那种较为机械地再现自然界花鸟形态的套子中冲破出来,而融入了西方水彩画的构图及表现技法。此幅《清音》,生动地描绘了冬日荷塘一隅,一只小鸟在萧瑟的寒风中低吟,作品鲜明地融进了画家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的思考。  王奇寅,字颂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当代美术》主编,中国画百家之一,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海安人大代表、政协常委、政切、书画会常务副会长、 书画院副院长
期刊
何为傅抱石先生一揭为二的画作?时常有书画收藏爱好者来函、来电问我,我虽在回复的信件和电话中讲了许多,但是,因为在信件、电话中无法提供可视的“物证”,还是没能使朋友们感到满意。因此,我便撰写了本文,并附以一揭为二的傅抱石先生画作《烟雨长江图》(又名《钟山胜景图》)的图片,算作是向朋友们的交卷。  图1见于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版《傅抱石画集》下卷第407页;图2见于北京出版社出版2005年1月版史树青主
期刊
记得早些年有人曾忧心忡忡地说过,吴昌硕、齐白石是大写意花鸟画殿堂里最后一缕“香火”,这话虽说有点过于悲观,但却揭示了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那就是在相当程度上,后来之人冀图在大写意花鸟画领域再有所作为,几乎成了一种奢望和妄念。  尽管我们也曾经为稍后的李苦禅、潘天寿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画所感动,但终因潘天寿先生的“一味霸悍”且又因在构图上过分刻意经营及创造时如有不满意处作挖补处理,表象上的“霸悍”却导致内
期刊
云南青花瓷的大量发现,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它以朴实无华的造型,粗犷的青花线条,繁简不一的纹饰布局,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去跟踪收集,到20世纪末已达高潮,至今方兴未艾,仿品亦应运而生,使云南青花的研究和断代变得紧迫起来。  云南青花瓷为少数民族地区民窑烧造,无纪年标识,延续时间长,数量多,分布广。本文拟在收集云南窑址、墓葬出土青花实物的基础上,借助历史、考古、陶瓷资料,对
期刊
本刊发表余榴梁先生《古钱收藏的两大误区》一文后,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现刊发此文代表了一部分读者的意见。学术问题应当是愈辨愈明,不同意见的探讨,会更有助于明辨是非。不必急于结论,亦不代表本刊倾向性意见。  2005年5期《收藏界》发表了余榴梁先生的文章:《古钱收藏的两大误区》。在这篇文章的编者按里,简单地介绍了余先生的收藏业绩。  虽然余先生已经是古钱收藏大腕级人物了,但是我还要对余先生文章中的部分观
期刊
奥运会宣传画  谷丙夫    历届奥运会都印刷有宣传画。这是奥运会的主要宣传手段,其作品往往超过其他的宣传品,以至形成了奥林匹克独特的艺术系列。  一百多年来,几十届奥运会的宣传画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必不可少。从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至今的108年间,每届奥运会都印制有宣传画,有的还不止一幅。即使因世界大战而停办的1916年第六届奥运会,德国柏林也迫不及待地印制了精美的宣传画:四
期刊
笔者收藏着一枚“咸丰元宝”(宝源局当百)双面轧花钱。钱体周身纹饰没有刀纹,只有轧痕,姑且称之为轧花钱吧!该钱币铸工精细,轧制细致,楷书字体,字口深峻,铜质金黄,边廓挺圆且直。传世之品,地章黑色包浆厚重,正面边缘虽稍有磨损,但纹饰底部依然有闪亮的;黑色包浆。止峨直径5.1厘米,厚度0.35厘米,重42克。  正面边缘部轧制着非常规矩有致的“T”字型纹饰,字旁肉间轧着粗壮敦实的横竖纹道,并有机地连接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