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各种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也开始融入各门学科。对于中职语文教学而言,朗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毫不夸张地说,谁能够掌握良好的朗读技巧,谁就能够学好中职语文。本文从朗读的角度出发,通过讲述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为朗读对于中职语文教学的作用的描述打下了基础,同时帮助中职学生提高自身语文水平。
【关键词】朗读;中职;语文教学
朗读对于中职语文教学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就当前我国中职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对朗读并不重视。当前大部分的中职语文教学中,一方面,对于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只是侧重于听和写,而忽略了说和读。语文课程作为一门语言,最重要的目的是能够运用。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对中职语文教学目的的误解。另一方面,单纯的朗读,没有声情并茂,内容只局限于课本,而忽略了大部分课外知识。语文,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除了课本基础知识外,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够真正掌握语文的精髓。
一、朗读对中职语文教学的作用
1. 朗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含蓄美和形象美
在汉语中,汉字有四種声调。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直观体味到汉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独特魅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同时,文章还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律动的特点。学生也只有通过恰当地朗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特别是,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古诗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文学作品虽然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类型作品那么直观,但它的形象性却是一般艺术样式所无法比拟的。在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构成了艺术形象。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绘声绘色、穷形尽相的特点,从而在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画面、生动地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
朗读,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利于领悟读写的技巧。朗读是综合,朗读是融贯、显现,朗读是“活”的,朗读使人感知、共鸣。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指出:“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做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而朗读就能将学生引入叶老所描述的这样高妙的境界。我们切不可忽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朗读是一门艺术,而激励学生敢读、想读、会读、善读、乐读,更是一门精深的学问,需要教师有高超的教育智慧、丰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评价。
2.更加重视能力的提升
在传统课堂中,基础知识的讲授占大部分时间,其实这是很不科学的。一般而言,课堂预习以及课后复习如果及时有效,教师就不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基础知识讲授,这样节约了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各种深层次的授课。加强朗读教育之后,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从能力上来加强学生的学习,而不再只是单纯的注重基础知识。
3.加强师生关系,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重视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上,教师往往会想出各种办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将各种趣味活动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自然而然就能加强师生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加强朗读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不仅能够提升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拓宽教学新思路,也能够让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到各种知识。
二、提高朗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1.增强学生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兴趣
兴趣是我们最好的导师。对于中职语文教学而言,首先就应该提高中职学生对于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兴趣。任何语言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对于语言本身规则的掌握。这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语感能力。那么,语感能力又是靠什么来提高?很显然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这些阅读,主要是指有声音地阅读,即朗读。据学者研究,对于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依靠对语言的理解,还需要通过有声的发音,利用更多的感官帮助我们理解语文。
2.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朗读的地位
课堂教学有效性对于中职语文课教学来说非常关键。如果课堂教学无效,就达不到学生学到知识的目的,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这次课堂教学的失败。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让课堂教学有效果,通过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朗读的地位。(1)“机械性记忆和浅层次理解”固然重要,这关系到学生的基础问题,但不应是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教师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探索,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2)要加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3. 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有效地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的提高
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它需要眼、耳、脑多种器官并用,即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其心理流程是眼→脑→口→耳→脑,与默读相比,默读的心理流程是目→脑。由此看出,默读程度较朗读程序大大地简化了,虽速度快了,但使口,耳少了锻炼。对语感的培养也大大削减了。
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水平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促进学生说话能力提高这一点。另外,因为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这自然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因为朗读的水平最终归结于对课文的分析理解的水平,反复朗读能使许多优秀篇章储存在大脑里,无形中也增强了语感。久而久之,语句的连贯、流畅与词汇语言的丰富,在写作中得到了潜移默化,反映在阅读上,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得到增强,反映在口头表达上,就表现为语言的自然、清晰、达意、得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者出于吾云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这些话语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
朗读,在语言活动中具有比文字更加积极的影响,作为有声信息传播,它的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都包含着丰富的含意,并且对听者有一定的强制性。而思维也在朗读的同时,增强了广阔性、深刻性和批评性,从而为语言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吕叔湘先生说:“撇开语言教学文字,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就是“跛脚”的、耳聋的、不及格的语文教学。所以,教师应重视朗读法教学,教朗读就是教语言,教学生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教朗读就是教能力,教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它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如果对精美的文章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反之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会从感情上感到不适,并加以排斥。
三、结束语
对于当前中职语文教学而言,一定要将朗读的理念贯穿始终。从提高学生兴趣,到增加师生互动,都应该运用各种朗读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中职语文的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高虹.谈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J].教育探索,2010(7)
[2]方芳.朗读教学的策略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王晓虹.语文教学中的诵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4]汪菊花.语感核心与诵读教学[D].江西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朗读;中职;语文教学
朗读对于中职语文教学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就当前我国中职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对朗读并不重视。当前大部分的中职语文教学中,一方面,对于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只是侧重于听和写,而忽略了说和读。语文课程作为一门语言,最重要的目的是能够运用。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对中职语文教学目的的误解。另一方面,单纯的朗读,没有声情并茂,内容只局限于课本,而忽略了大部分课外知识。语文,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除了课本基础知识外,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够真正掌握语文的精髓。
一、朗读对中职语文教学的作用
1. 朗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含蓄美和形象美
在汉语中,汉字有四種声调。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直观体味到汉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独特魅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同时,文章还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律动的特点。学生也只有通过恰当地朗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特别是,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古诗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文学作品虽然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类型作品那么直观,但它的形象性却是一般艺术样式所无法比拟的。在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构成了艺术形象。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绘声绘色、穷形尽相的特点,从而在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画面、生动地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
朗读,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利于领悟读写的技巧。朗读是综合,朗读是融贯、显现,朗读是“活”的,朗读使人感知、共鸣。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指出:“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做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而朗读就能将学生引入叶老所描述的这样高妙的境界。我们切不可忽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朗读是一门艺术,而激励学生敢读、想读、会读、善读、乐读,更是一门精深的学问,需要教师有高超的教育智慧、丰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评价。
2.更加重视能力的提升
在传统课堂中,基础知识的讲授占大部分时间,其实这是很不科学的。一般而言,课堂预习以及课后复习如果及时有效,教师就不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基础知识讲授,这样节约了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各种深层次的授课。加强朗读教育之后,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从能力上来加强学生的学习,而不再只是单纯的注重基础知识。
3.加强师生关系,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重视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上,教师往往会想出各种办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将各种趣味活动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自然而然就能加强师生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加强朗读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不仅能够提升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拓宽教学新思路,也能够让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到各种知识。
二、提高朗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1.增强学生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兴趣
兴趣是我们最好的导师。对于中职语文教学而言,首先就应该提高中职学生对于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兴趣。任何语言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对于语言本身规则的掌握。这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语感能力。那么,语感能力又是靠什么来提高?很显然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这些阅读,主要是指有声音地阅读,即朗读。据学者研究,对于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依靠对语言的理解,还需要通过有声的发音,利用更多的感官帮助我们理解语文。
2.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朗读的地位
课堂教学有效性对于中职语文课教学来说非常关键。如果课堂教学无效,就达不到学生学到知识的目的,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这次课堂教学的失败。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让课堂教学有效果,通过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朗读的地位。(1)“机械性记忆和浅层次理解”固然重要,这关系到学生的基础问题,但不应是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教师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探索,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2)要加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3. 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有效地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的提高
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它需要眼、耳、脑多种器官并用,即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其心理流程是眼→脑→口→耳→脑,与默读相比,默读的心理流程是目→脑。由此看出,默读程度较朗读程序大大地简化了,虽速度快了,但使口,耳少了锻炼。对语感的培养也大大削减了。
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水平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促进学生说话能力提高这一点。另外,因为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这自然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因为朗读的水平最终归结于对课文的分析理解的水平,反复朗读能使许多优秀篇章储存在大脑里,无形中也增强了语感。久而久之,语句的连贯、流畅与词汇语言的丰富,在写作中得到了潜移默化,反映在阅读上,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得到增强,反映在口头表达上,就表现为语言的自然、清晰、达意、得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者出于吾云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这些话语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
朗读,在语言活动中具有比文字更加积极的影响,作为有声信息传播,它的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都包含着丰富的含意,并且对听者有一定的强制性。而思维也在朗读的同时,增强了广阔性、深刻性和批评性,从而为语言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吕叔湘先生说:“撇开语言教学文字,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就是“跛脚”的、耳聋的、不及格的语文教学。所以,教师应重视朗读法教学,教朗读就是教语言,教学生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教朗读就是教能力,教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它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如果对精美的文章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反之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会从感情上感到不适,并加以排斥。
三、结束语
对于当前中职语文教学而言,一定要将朗读的理念贯穿始终。从提高学生兴趣,到增加师生互动,都应该运用各种朗读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中职语文的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高虹.谈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J].教育探索,2010(7)
[2]方芳.朗读教学的策略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王晓虹.语文教学中的诵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4]汪菊花.语感核心与诵读教学[D].江西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