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mzhou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在学生文化内涵的建设、文化的提升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在各类因素的作用下,高中学生缺乏文化修养的问题已经日渐紧张。增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合,能够让学生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本质的方面建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增强学生个人学习动机的过程中建立完美的个人品质;在完善个人文化修养的同时自觉过滤各种不良思想的扩散。所以,为了达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完善学生的文化内涵以及增强学生文化修养的教学要求,加大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合力度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根据现在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普遍情况来看,传统文化是怎样应用的。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
  传统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增强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让学生能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树立深远的文化内涵以及先进的文化修养;并且,语文教学是一种具有意义的传承文化工具。使得我过国的传统文化得以长久流传。但是从当前我国的高中语文教育学情况来说,传统文化的应用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还需解决。
  (一)教师的“教”通常会忽视学生感情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更好融合,并不单是为了学生们能够熟练的背诵传统文化的内容。更是希望学生们能够把传统文化的含义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同时,要在对其理解的层次上学会应用。然后当前,很多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对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通常只是把普遍的翻譯方法与有关的简单知识教给了学生,缺少对传统思想和情感的引导。让学生不能深层次的理解文章中所包含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价值。
  (二)借助大量的古文和资料学习
  就当前情况而言,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融合于古文教学中。然而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古文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单一的借助于教科书。而是类似于“高中语文诗词精讲”、“高中文言文解析”、“高中古诗词全解”等这些辅助性的学习资料。学生使用这些工具书对课堂所学的内容进行剖析,缺乏了自己的理解部分,让他们的学习不能得到实质的升华,然而,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理解、鉴赏能力也不能增强,文化内涵的培养以及文化修养的增强更是不可能达到。根据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融合的现状来看,寻找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合的合理方式成了语文教师教研的主要课题。
  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活动是综合性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完成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从多方面来进行。下面从课堂教学和课外延伸两个方面对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作了深入分析:
  (一)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合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传统文化的融合目的,可以采取以下的两种教学措施:
  1.因为对教材做出的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作运用。我们发现,语文教材有着严格手续对其进行多次专业的编排而形成的。教材中的每一部分都是传统文化的经典。它是传统文化以及文化修养的经典事例的借鉴。因此,当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完美结合教材特点把传统文化的修养方面,把课堂的重点转移到文化蕴含以及教育方面上。在于思想道德、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一些价值观念以及思想方法方面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能够把文章内容的真正含义表达出来。例如,《师说》疑问,能够把从事求学方面的文化含义清晰的展现出来,然而,《鸿门宴》就能够从另一方面展现出审美情感和民族精神文化方面的含义。
  2.通过对课堂氛围的营造增强人文熏陶。语文这一学科自身就是文化传承的介质。也是文化水平价值体现的一种方式。所以传统文化就必须融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在整个教学的课堂里,教师就可以用营造课堂氛围的方式来增强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感染程度。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作为例子来讲,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李白的《古风》、杨万里的《莲花》和晋?乐府诗中的《青阳渡》此类诗词和“荷花”密切相连的诗词融合在一起。再加上有关的古典音乐,就会更轻松的把学生们的思想境界引导到荷塘月色的美景里,身临其境。能够激发出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就自然而然的增强了学生们对古典文学的求知欲望。
  (二)课外扩展传统文化的融合方式
  课外活动就是平常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融合的主要方式。它有着很多的形式,语文教师必须选择合理有效的方案,其中最为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经典古代文学的、美文的背诵理解和鉴赏。其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教师在上课前所采取的一种小活动,每一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让学生们把自己感兴趣的古代诗词和句子通过背诵和鉴赏的方法呈现给大家,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个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对古代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度。长久的坚持,就会让学生在这个过程里自然的积累到很多的文化知识涵韵。
  2.大量的阅读和鉴赏古代文学经典,增强学生们对古代文学的文化修养。大量的阅读古代文学经典能够达到丰富学生的文化情感和促进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意识。语文教师就可以在每学期里让学生自己安排阅读一到两部的古典文学作品。当然,这些作品一定要与教学内容上有着相联系的。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学习和理解。
  总的来说,高中语文教学里的传统文化融合的影响着学生文化修养的成长。然而,高中生的文化蕴含和文化修养的成长是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发现展。根据教育体制改革的变化,学生们对古代诗人们以及对文学伟人们的认识和鉴赏已经不能让他们显的出类拔萃。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就一定要将语文教学的整个情况考虑进去,使用多样的教育方式方法加大传统文化的普及。让学生们能够在这些古典文学底蕴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丁沟中学。
其他文献
高校扩招进行到今天,高校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每一所高校就是一个群体特定的小型社会。要建立起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需要有程序正当、公平正义并且适应当时社会的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诗歌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此,语文教学内容也做了很大的调整,许多语言形象精炼,意境悠远深刻,韵律优美和谐的诗词篇目充实到了教材中,这些诗词均闪耀着华夏文明的光芒,洋溢着民族的激情。  但由于诗歌往往表现为诗人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它极具个人色彩,再加上遣词
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重要构想,进一步明确了高校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对于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本解读"是一种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活动,是发生在读者、文本与作者之间的理解与对话交流活动,是读者积极主动接受与参与建构的活动。基于这一认识,教学文本解读是发生在"读
情景教学法是近年来被教育工作者推崇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在情景教学课堂中,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并在情境创设与模拟中升华情感,启迪思想。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更是能实现基础教育下的人文教育突破。以下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谈谈有关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的具体应用。  一、采用多媒体,强化视觉情景教学  初中生正处于对万事万物好奇心极强的成长阶段,尤其是一些感官
高考考场作文想获得一个理想分数就必须让作文有亮点,如果全篇做到熠熠生辉恐怕有难度,但有一两个亮点,也就起到了“一俊遮百丑”之效,抓住阅卷者眼球,打动阅卷者之心。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目前高考考纲要求以及学生作文现状看,应在作文创新上下功夫。作文是最富有个性和人文色彩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作文。目前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也把作文创新列为最主要的一条。那么,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呢?笔者认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程度的加大,各种社会思潮涌入进来。西方势力开始利用社会思潮的文化观念进行隐蔽性的意识形态渗透,面对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发展,在新形势下高校作为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湖心亭看雪》选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陶庵梦忆》。短短不到200字却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文笔清新、浑然天成。尤其让人称道的是一个“痴”字画龙点睛,让众多语文教师在教授此篇时作为重点来突破主人公张岱的形象,而笔者认为这个“痴”字不仅仅指的是张岱一人,《湖心亭看雪》共三个“痴”人形象。  张岱,痴情的人。
一、课题及教学难点  《氓》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而《氓》又是其中的一篇著名的爱情诗,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的好教材。因此,如何把握尺度,掌控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分析女主人公被遗弃的原因(这也是重点)。  (2)能力目标:通过教师引导,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讨的能力。  (3)情感目标:探讨古今中外女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普遍内容空泛,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材料贫乏,是学生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是源于他们没有贴近生活,缺少厚重的文化积淀,不善于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所致。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使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有效地融合起来,是改变这种状况的突破点。  一、乡土文化的内涵及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乡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