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浸润在经典的文化氛围中。本文探讨了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国学教育的思路,并提出了如何在中学語文中渗透国学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中学语文 国学教学 对策建议
近年来,国学文化的复兴对于中学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学代表一个国家本身的核心文化,它是国民生存、生活、思维方式的抽象与概括,而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理解并运用祖国语言,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准确而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陶冶爱国情操、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具有传承国学文化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社会文化逐渐被“快餐文化”取代的今天,语文教学要承担起复兴国学经典文化的责任,让学生能够跨越千年的时光与我国古代的先贤对话,对于提高学生素质、促进终身发展也大有裨益。如何发挥语文学科优势,把语文教学与弘扬国学结合起来,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唤起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赋予国学教育更加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是亟待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的思路以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对国学教育的认识,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重视“实用”的基础上,还应重视增强学生的底蕴、提高修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价值观,陶冶学生的人格情操,培养出多才多艺、有理想人格、注重道德操守的心理健康的人。这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实际上是对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
国学教育是语文教育及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们要汲取民族文化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做人的哲学等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文教育的源头活水,广收博采,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促进传统文化的教育。
国学教育既可以优化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笃志而行的意志,使学生养成知书达理的习惯,同时又可使学生语文能力增强,阅读兴趣和作文水平大为提高。因此,在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科学有序地实施和推进国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智力,陶冶情操,对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教师学以立身,要自觉提高国学素养
在国学经典教学中,要想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教师的身体力行是不行的 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国学中如儒家思想等就有很多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鉴的东西:借鉴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借鉴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等。教师要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就应该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国学素养,搞好语文教学和国学教育的结合。
三、学生日日诵读,养成学习国学经典的习惯
“每日三省吾身”,让学生天天诵读经典国学,从经典中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学阶段努力修炼自身的品行。让学生每天浸润在国学经典的氛围中,持之以恒地与经典接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提高自身修养。语文教学应注重实用性和人文性相结合,国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与语文教学强调人文性的要求是相互契合的。因此,教师应推荐和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国学经典,在阅读时,不求专,但求博,目的在于培养兴趣与习惯,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在传统经典的滋养中提升人格和智慧,又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科学设计教学各要素,有效连接国学与书本
在语文课程实践过程中,要注意把国学精华和科学教育理念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上,要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教师可以利用课外连接的方式补充国学内容,在与课本知识有效衔接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国学修养。实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模式,既能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汉语教育的特点,又可以开设如文学鉴赏、书法绘画等侧重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先重语感,再重道德品质的教化,强调学生的诵读与教师的精要讲解相结合,在知识教育中融入伦理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
五、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能意识到一种科学与人文气息,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与贤哲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学生只有在校园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将其内化为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 所以,要着力创设“浸润国学”的校园和班级环境,校内外每一块黑板画报,无不是书香盎然,国蕴飘香。学校每天早晨播放的悠扬音乐旋律,不仅营造着学习国学经典的气氛,也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气质和对祖国的热爱。
语文教学绝不能是孤立的教学,也不应该是生硬的背诵的教学,而是要让学生在历史、文学、文化等方面都有完整认识的教学。只有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科学的融入国学教育,才能达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总之,国学熏陶是围绕语文教学的良性互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科学结合,将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和个人修养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玲.渗透传统文化 完善语文教学[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11)
[2]张笛.传统文化与当代语文教学的整合关系[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9(12)
[3]蔡艳红.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及其开发利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中学语文 国学教学 对策建议
近年来,国学文化的复兴对于中学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学代表一个国家本身的核心文化,它是国民生存、生活、思维方式的抽象与概括,而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理解并运用祖国语言,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准确而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陶冶爱国情操、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具有传承国学文化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社会文化逐渐被“快餐文化”取代的今天,语文教学要承担起复兴国学经典文化的责任,让学生能够跨越千年的时光与我国古代的先贤对话,对于提高学生素质、促进终身发展也大有裨益。如何发挥语文学科优势,把语文教学与弘扬国学结合起来,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唤起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赋予国学教育更加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是亟待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的思路以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对国学教育的认识,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重视“实用”的基础上,还应重视增强学生的底蕴、提高修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价值观,陶冶学生的人格情操,培养出多才多艺、有理想人格、注重道德操守的心理健康的人。这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实际上是对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
国学教育是语文教育及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们要汲取民族文化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做人的哲学等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文教育的源头活水,广收博采,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促进传统文化的教育。
国学教育既可以优化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笃志而行的意志,使学生养成知书达理的习惯,同时又可使学生语文能力增强,阅读兴趣和作文水平大为提高。因此,在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科学有序地实施和推进国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智力,陶冶情操,对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教师学以立身,要自觉提高国学素养
在国学经典教学中,要想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教师的身体力行是不行的 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国学中如儒家思想等就有很多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鉴的东西:借鉴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借鉴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等。教师要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就应该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国学素养,搞好语文教学和国学教育的结合。
三、学生日日诵读,养成学习国学经典的习惯
“每日三省吾身”,让学生天天诵读经典国学,从经典中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学阶段努力修炼自身的品行。让学生每天浸润在国学经典的氛围中,持之以恒地与经典接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提高自身修养。语文教学应注重实用性和人文性相结合,国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与语文教学强调人文性的要求是相互契合的。因此,教师应推荐和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国学经典,在阅读时,不求专,但求博,目的在于培养兴趣与习惯,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在传统经典的滋养中提升人格和智慧,又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科学设计教学各要素,有效连接国学与书本
在语文课程实践过程中,要注意把国学精华和科学教育理念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上,要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教师可以利用课外连接的方式补充国学内容,在与课本知识有效衔接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国学修养。实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模式,既能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汉语教育的特点,又可以开设如文学鉴赏、书法绘画等侧重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先重语感,再重道德品质的教化,强调学生的诵读与教师的精要讲解相结合,在知识教育中融入伦理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
五、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能意识到一种科学与人文气息,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与贤哲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学生只有在校园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将其内化为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 所以,要着力创设“浸润国学”的校园和班级环境,校内外每一块黑板画报,无不是书香盎然,国蕴飘香。学校每天早晨播放的悠扬音乐旋律,不仅营造着学习国学经典的气氛,也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气质和对祖国的热爱。
语文教学绝不能是孤立的教学,也不应该是生硬的背诵的教学,而是要让学生在历史、文学、文化等方面都有完整认识的教学。只有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科学的融入国学教育,才能达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总之,国学熏陶是围绕语文教学的良性互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科学结合,将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和个人修养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玲.渗透传统文化 完善语文教学[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11)
[2]张笛.传统文化与当代语文教学的整合关系[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9(12)
[3]蔡艳红.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及其开发利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