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于中、小学生具有的迷思概念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体系,而对于某一专业群体,对本专业知识理解情况的特点研究较少,本文以物理专业本科生为例,在综述了中、小学生迷思概念特点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得出在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方面,物理专业本科生的迷思概念具有隐蔽性和顽固性两大特点。
关键字:物理专业本科生 物理学科知识 迷思概念 特点
人们对迷思概念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得以迅速的扩展于80年代(Wandersee,Mintzes&Novak,1994)。在此期间,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针对学生的概念学习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R. Duit指出“学生迷思概念的研究对自然科学教育的进步起到了推动的作用”,直到今天迷思概念的研究仍然热切的关注着该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广泛的涉及了科学的各个领域,并包括了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概念理解情况的研究,而关于某一专业群体对本专业知识所具有的迷思概念的特点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物理专业本科生为例,在综述了中、小学生迷思概念特点的理论研究成果后,研究和分析物理专业本科生对本专业知识迷思概念的特点。
1.国内外关于中、小学生迷思概念特点的研究
对于迷思概念的定义,不同的主试会从不同的视角给出迷思概念的定义方式,同样,对于迷思概念的特点,不同的主试从不同的侧重点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现总结如下:
钟圣校(1993)、吴相儒(1996)认为迷思概念具有规律性、个别性、顽固性、不稳定性、思考性、普遍性、非正统性、历史性等特点。
台湾学者邱弘毅,于1998年将迷思概念的特点总结为5点。与钟圣校和吴相儒的观点类似,他也同样认为通常情况下迷思概念是顽固且不易转变的;迷思概念是普遍存在的,它体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人群中,且对不同文化背景和性别的人来说它们是相同的,而有些迷思概念是个别的、个人所独有的。与钟圣校和吴相儒观点不同的是,他认为有时迷思概念是相当不稳定的,容易出现又容易改变,但有时它们又是相当稳定的,因为学生所学的知识概念常常是以自己内在构架或信仰系统加以诠释的。此外,邱弘毅还认为迷思概念常常是不周全、片面或零碎的;迷思概念是动态发展的,随着年龄或者经验的不断增长,个体对同一个概念本质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也会有所改变。
与国内学者类似,国外学者也认为迷思概念是顽固的,由于学生会倾向用其原有的想法去解释科学概念,而排斥正式的科学概念,因此它们不易为传统教学概念转变。迷思概念是个人具有的,但有时也为多人所共享,因此兼有个别性和普遍性。个人拥有的迷思概念与科学家持有的概念有所差异。迷思概念在不同领域、不同国家、不同年龄的孩子中都有可能存在,它们是跨越年龄、能力和国际的。与国内学者不同的是,他们认为现在所说的迷思概念可能是相同领域中被人们早期广泛接受的想法,因此迷思概念与科学史的演进类似,具有历史渊源性。
综合以上述论,可发现大部分学者认为迷思概念是学生头脑中存在的,与科学家提出的科学概念不一致的概念,它是非常顽固的,即使经历过传统的课堂教学也是不易转变的;并且迷思概念具有普遍性,也具有个别性;迷思概念又具有历史性,有其渊源可循。
2.物理专业本科生对本专业知识存在的迷思概念特点的分析
分析物理专业本科生这个群体,他们相较于中、小学生而言,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更加深入的学习经历及更加透彻的理解过程,因此他们迷思概念又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即隐蔽性和顽固性,具体分析如下:
2.1物理專业本科生迷思概念具有隐蔽性
物理专业本科生经历过系统和深入的物理知识学习过程
物理专业本科生自初中二年级开始学习物理,历经八年时间,到大学三年级完成普通物理的学习,对经典物理学体系已基本建立完成,且经历过理论物理学习,在知识认知方面拥有一套比较自洽的能帮助其进行日常教学及解决身边物理现象的物理理论知识体系。与只简单的学习和建构过物理学知识的中学生相比,他们很难意识到自身潜在的迷思概念。
物理专业本科生经过系统的解题培训
在我国凡经过高考选拔出的学生,均具有很强的解题能力,高考的考核方式为“解答题目”,通过做题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拥有较强的解答习题的功底,甚至有时在没有完全理解物理知识的情况下,根据以往解题经验所得,就能将问题解答正确。这说明他们对于物理知识本质的理解很可能是只停留在表层阶段,而探测不出自身的迷思概念。
因此,经历过系统知识学习与系统解题能力培训的物理专业的学生,相较于其他群体而言,他们的迷思概念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2.2物理专业本科生的迷思概念具有顽固性
物理专业本科生具有的迷思概念与中学生迷思概念的不稳定性相比,具有很强的顽固性;并且学生与没有深入学习过经典物理学及理论物理学的中学生相比,他们学习的内容较多,较深,体系建构比较完善,他与中学生相比,更不易察觉出自身所存在的迷思概念,此外还会自认为对物理知识本质方面的理解比较透彻,具有对物理知识本质理解的肤浅性。
此外,物理专业本科生在头脑中建构物理知识的过程是系统化的、趋于完整的,且有教师进行指导的,因此他们所具有的知识概念体系,即使其中存在着一些迷思概念,但这个知识体系是相对稳定的,具有顽固性的特点。
综上所述,根据上述学生知识结构特点的分析,可知物理专业本科生的迷思概念同样也是存在于不同学生身上的,具有普遍性;许多迷思概念是在长期的学习与生活中形成的,而其迷思概念的形成与中、小学生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迷思概念的存在更多地来自课堂学习及自身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物理专业本科生的迷思概念将比中、小学生的迷思概念具有更深刻的顽固性,难以转变;物理专业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又是比较完整且自洽的,对于经受过正统高考训练的,具有很强解题功底的物理专业本科生来说,其迷思概念具有隐蔽性。
3.结束语
通过以上研究可知,物理专业本科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概念理解情况有别于其他群体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情况,这一群体对本专业知识的迷思概念具有隐蔽性和顽固性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存在,造成了物理专业本科生的迷思概念难于被测量,也难于被转变。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可以采用物理探究实验的研究方法来发现和转变物理专业本科生的迷思概念。同样,笔者认为对于其他专业群体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情况也同样面临着物理专业本科生所面临的问题,均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字:物理专业本科生 物理学科知识 迷思概念 特点
人们对迷思概念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得以迅速的扩展于80年代(Wandersee,Mintzes&Novak,1994)。在此期间,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针对学生的概念学习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R. Duit指出“学生迷思概念的研究对自然科学教育的进步起到了推动的作用”,直到今天迷思概念的研究仍然热切的关注着该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广泛的涉及了科学的各个领域,并包括了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概念理解情况的研究,而关于某一专业群体对本专业知识所具有的迷思概念的特点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物理专业本科生为例,在综述了中、小学生迷思概念特点的理论研究成果后,研究和分析物理专业本科生对本专业知识迷思概念的特点。
1.国内外关于中、小学生迷思概念特点的研究
对于迷思概念的定义,不同的主试会从不同的视角给出迷思概念的定义方式,同样,对于迷思概念的特点,不同的主试从不同的侧重点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现总结如下:
钟圣校(1993)、吴相儒(1996)认为迷思概念具有规律性、个别性、顽固性、不稳定性、思考性、普遍性、非正统性、历史性等特点。
台湾学者邱弘毅,于1998年将迷思概念的特点总结为5点。与钟圣校和吴相儒的观点类似,他也同样认为通常情况下迷思概念是顽固且不易转变的;迷思概念是普遍存在的,它体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人群中,且对不同文化背景和性别的人来说它们是相同的,而有些迷思概念是个别的、个人所独有的。与钟圣校和吴相儒观点不同的是,他认为有时迷思概念是相当不稳定的,容易出现又容易改变,但有时它们又是相当稳定的,因为学生所学的知识概念常常是以自己内在构架或信仰系统加以诠释的。此外,邱弘毅还认为迷思概念常常是不周全、片面或零碎的;迷思概念是动态发展的,随着年龄或者经验的不断增长,个体对同一个概念本质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也会有所改变。
与国内学者类似,国外学者也认为迷思概念是顽固的,由于学生会倾向用其原有的想法去解释科学概念,而排斥正式的科学概念,因此它们不易为传统教学概念转变。迷思概念是个人具有的,但有时也为多人所共享,因此兼有个别性和普遍性。个人拥有的迷思概念与科学家持有的概念有所差异。迷思概念在不同领域、不同国家、不同年龄的孩子中都有可能存在,它们是跨越年龄、能力和国际的。与国内学者不同的是,他们认为现在所说的迷思概念可能是相同领域中被人们早期广泛接受的想法,因此迷思概念与科学史的演进类似,具有历史渊源性。
综合以上述论,可发现大部分学者认为迷思概念是学生头脑中存在的,与科学家提出的科学概念不一致的概念,它是非常顽固的,即使经历过传统的课堂教学也是不易转变的;并且迷思概念具有普遍性,也具有个别性;迷思概念又具有历史性,有其渊源可循。
2.物理专业本科生对本专业知识存在的迷思概念特点的分析
分析物理专业本科生这个群体,他们相较于中、小学生而言,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更加深入的学习经历及更加透彻的理解过程,因此他们迷思概念又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即隐蔽性和顽固性,具体分析如下:
2.1物理專业本科生迷思概念具有隐蔽性
物理专业本科生经历过系统和深入的物理知识学习过程
物理专业本科生自初中二年级开始学习物理,历经八年时间,到大学三年级完成普通物理的学习,对经典物理学体系已基本建立完成,且经历过理论物理学习,在知识认知方面拥有一套比较自洽的能帮助其进行日常教学及解决身边物理现象的物理理论知识体系。与只简单的学习和建构过物理学知识的中学生相比,他们很难意识到自身潜在的迷思概念。
物理专业本科生经过系统的解题培训
在我国凡经过高考选拔出的学生,均具有很强的解题能力,高考的考核方式为“解答题目”,通过做题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拥有较强的解答习题的功底,甚至有时在没有完全理解物理知识的情况下,根据以往解题经验所得,就能将问题解答正确。这说明他们对于物理知识本质的理解很可能是只停留在表层阶段,而探测不出自身的迷思概念。
因此,经历过系统知识学习与系统解题能力培训的物理专业的学生,相较于其他群体而言,他们的迷思概念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2.2物理专业本科生的迷思概念具有顽固性
物理专业本科生具有的迷思概念与中学生迷思概念的不稳定性相比,具有很强的顽固性;并且学生与没有深入学习过经典物理学及理论物理学的中学生相比,他们学习的内容较多,较深,体系建构比较完善,他与中学生相比,更不易察觉出自身所存在的迷思概念,此外还会自认为对物理知识本质方面的理解比较透彻,具有对物理知识本质理解的肤浅性。
此外,物理专业本科生在头脑中建构物理知识的过程是系统化的、趋于完整的,且有教师进行指导的,因此他们所具有的知识概念体系,即使其中存在着一些迷思概念,但这个知识体系是相对稳定的,具有顽固性的特点。
综上所述,根据上述学生知识结构特点的分析,可知物理专业本科生的迷思概念同样也是存在于不同学生身上的,具有普遍性;许多迷思概念是在长期的学习与生活中形成的,而其迷思概念的形成与中、小学生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迷思概念的存在更多地来自课堂学习及自身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物理专业本科生的迷思概念将比中、小学生的迷思概念具有更深刻的顽固性,难以转变;物理专业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又是比较完整且自洽的,对于经受过正统高考训练的,具有很强解题功底的物理专业本科生来说,其迷思概念具有隐蔽性。
3.结束语
通过以上研究可知,物理专业本科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概念理解情况有别于其他群体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情况,这一群体对本专业知识的迷思概念具有隐蔽性和顽固性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存在,造成了物理专业本科生的迷思概念难于被测量,也难于被转变。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可以采用物理探究实验的研究方法来发现和转变物理专业本科生的迷思概念。同样,笔者认为对于其他专业群体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情况也同样面临着物理专业本科生所面临的问题,均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