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环保节能成为全球化的广泛关注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发展方向。碳金融就是伴随着低碳经济发展需要而诞生的新的金融形式,它利用金融天生的价格发现机制,通过市场行为有效的调节企业的经济行为,从而最终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气体排放
前言
气候变暖成为全球化的广泛关注的问题,为了避免全世界受到全球变暖的巨大影响而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的威胁,1992年,由150多个国家共同制定了《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并且在1997年的《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方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京都协定书》,大会就决定利用三种灵活的市场机制来通过推动全球碳减排,即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约机制、排放贸易机制,这就是全球碳金融的起源。
在世界的碳排放格局中,中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的碳排放总量于2007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并且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为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和高效使用碳排放机制,我国的碳市场快速的发展和壮大,从最初的七个碳交易试点陆续完成连续三年的碳配额履约的工作,并于2017年在全国全面启动统一的碳市场。
一、碳金融市场与交易
碳金融市场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在经济学中被称为负外部性问题,因为排放这些温室气体的主体虽然给外部带来了危害,却没有实质性的任何补偿,最终理应由私人承担的成本转嫁到外部,变成全社会的成本。当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权视为一种归属明确的权利,那么,就可以通过自由市场上对这样的权利进行交易,从而使社会的排放成本降为最低。由于二氧化碳是最普遍的温室气体,因此国际上把这一市场简称为“碳市场”。碳金融市场是指金融化的碳市场。碳金融包括四个层面:
(一)基于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对低碳项目投融资的贷款型碳金融;
(二)基于低碳项目的风险投资和直接融资的资本型碳金融;
(三)基于碳排放权实物交易的交易型碳金融;
(四)基于碳排放权和其他碳金融衍生品和投资的衍生型碳金融。
碳金融市场的交易
市场参与者从最初的国家、公共企业向私人企业以及金融机构拓展。在碳市场中,交易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边是各种排放(减排)配额通过交易所为主的平台展开交易,而另一边则是相对复杂的以减排项目为标的的买卖。前者派生出类似期权与期货的金融衍生品,后者也成为了各种基金追逐的对象。欧洲气候交易所于2005年4月推出了与欧盟排碳配额挂钩的期货,随后又推出了期权交易,使二氧化碳排放权如同大豆、石油等商品一样可自由流通,丰富了碳交易的金融衍生品种类,客观上增加了碳市场的流动性。2007年9月,与核证减排量挂钩的期货与期权产品也相继面市,交易产品的丰富使欧洲气候交易所的成交额与成交量逐年稳步攀升。
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清洁发展机制中,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在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开发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减排项目,并用由此而产生的“核证减排量”抵扣本国承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经济角度分析,无论是清洁发展机制还是联合履行机制都是有效的降低了发达国家的减排成本,而从环保角度而言不仅实现了减排温室气体保护环境的最终目标,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双赢”甚至“三赢”的合作方式受到了各方的认可。
二、国内外碳金融市场状况
国外碳金融市场
碳金融交易必定需要一个庞大的经济市场,所以就需要为它搭建一个全球性的交易平台,2008年1月纽约—泛欧交易所与法国国有金融机构信托投资局展开合作,宣布共同建立一个被命名为Blue Next二氧化碳排放权的全球交易平台。这个平台以二氧化碳排放权的现货交易为主,并于2008年设立期货市场,最终涉足各种与环境有关的金融衍生品交易。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标的的交易总额从最初的不到10亿美元增长到600亿美元,四年时间增长了60倍左右。交易量也由1000万吨迅速攀升至27亿吨。这说明环境的保护需要全球所有的国家一起努力。而这一切的工作需要的不是强硬的手段,是一种为共同利益的发展的方式,碳金融这种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方式。
國内碳金融市场
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根据《京都协定书》中表示我国在2012年前无须承担减排义务,在我国境内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可以按照清洁发展机制中规定可以转变成核证减排单位,向发达国家出售。我国的碳治理、碳交易、碳金融、碳服务、以及碳货币绑定发展路径尚处发端阶段,还未开发出标准化交易合约,与当前欧美碳交易所具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碳减排责任和义务,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政府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这种承诺充分表明我国大幅减排温室气体的决心!
三、国内碳金融发展前景
国内发展碳金融市场的必要性
在未来的国际金融市场中,碳交易市场将超过石油期货,并且会成为最大宗交易。在中科院在所发布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也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2020 年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至45%,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按照这一目标,未来几年内我国碳交易和碳金融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我国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这也为我国在积极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创设国内碳交易和碳金融市场创造了条件。
未来碳市场前景广阔
由于二氧化碳为矿物燃料的衍生品,欧洲其他的二氧化碳排放权合同则多数在现有的能源交易所挂牌,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量的增长和碳金融的壮大。金融机构的参与使得碳市场的容量扩大,流动性加强,市场也愈发透明,且形式更加多样化。这也促进碳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随着二氧化碳排放权商品属性的不断加强和市场的愈发成熟,越来越多的机构看中了碳市场的商业机会。社会资本的踊跃参与加快了整个碳市场的流动,扩大了市场容量,使碳市场进一步走向成熟。
四、国内碳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现在处于快速工业化发展阶段,要实现既定目标,仍面临诸多困难。
首先,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长期制约因素,据资料显示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中国一次能源生产与消费的65%左右仍然是煤炭,这种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很难改变。
其次,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发展低碳经济之间存在着比较尖锐的矛盾。中国处于快速工业化的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比较迅速,水泥、钢材、电镀等高耗能的行业的含碳量非常高。这也给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了压力。再者,总体技术水平落后则是制约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障碍。实现低碳经济需要先进科技的支撑。
国内碳金融市场相应发展对策
首先,搭建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探索属于我国的交易制度,构建我国的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碳交易平台。
其次,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建立并完善中国以煤炭为主、多种能源互补的能源结构方式。提高化工行业的生产水平和技术,减少环境污染。
最后,技术水平提高是跨越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障碍。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国专业节能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结论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机遇所在。根据中国的发展阶段和现实能源结构,应该把握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明确战略定位,选择适合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循序渐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将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为碳交易建立起竞争性的商业框架;建立合理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拆除技术转让的贸易壁垒;积极推动低碳经济新技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浙江省能源与核技术应用研究院《中国碳金融市场现状》,2017(1):
[2]姜睿《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路径及发展策略》,2017(2):
作者简介:
白杨,男,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关键词: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气体排放
前言
气候变暖成为全球化的广泛关注的问题,为了避免全世界受到全球变暖的巨大影响而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的威胁,1992年,由150多个国家共同制定了《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并且在1997年的《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方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京都协定书》,大会就决定利用三种灵活的市场机制来通过推动全球碳减排,即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约机制、排放贸易机制,这就是全球碳金融的起源。
在世界的碳排放格局中,中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的碳排放总量于2007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并且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为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和高效使用碳排放机制,我国的碳市场快速的发展和壮大,从最初的七个碳交易试点陆续完成连续三年的碳配额履约的工作,并于2017年在全国全面启动统一的碳市场。
一、碳金融市场与交易
碳金融市场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在经济学中被称为负外部性问题,因为排放这些温室气体的主体虽然给外部带来了危害,却没有实质性的任何补偿,最终理应由私人承担的成本转嫁到外部,变成全社会的成本。当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权视为一种归属明确的权利,那么,就可以通过自由市场上对这样的权利进行交易,从而使社会的排放成本降为最低。由于二氧化碳是最普遍的温室气体,因此国际上把这一市场简称为“碳市场”。碳金融市场是指金融化的碳市场。碳金融包括四个层面:
(一)基于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对低碳项目投融资的贷款型碳金融;
(二)基于低碳项目的风险投资和直接融资的资本型碳金融;
(三)基于碳排放权实物交易的交易型碳金融;
(四)基于碳排放权和其他碳金融衍生品和投资的衍生型碳金融。
碳金融市场的交易
市场参与者从最初的国家、公共企业向私人企业以及金融机构拓展。在碳市场中,交易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边是各种排放(减排)配额通过交易所为主的平台展开交易,而另一边则是相对复杂的以减排项目为标的的买卖。前者派生出类似期权与期货的金融衍生品,后者也成为了各种基金追逐的对象。欧洲气候交易所于2005年4月推出了与欧盟排碳配额挂钩的期货,随后又推出了期权交易,使二氧化碳排放权如同大豆、石油等商品一样可自由流通,丰富了碳交易的金融衍生品种类,客观上增加了碳市场的流动性。2007年9月,与核证减排量挂钩的期货与期权产品也相继面市,交易产品的丰富使欧洲气候交易所的成交额与成交量逐年稳步攀升。
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清洁发展机制中,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在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开发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减排项目,并用由此而产生的“核证减排量”抵扣本国承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经济角度分析,无论是清洁发展机制还是联合履行机制都是有效的降低了发达国家的减排成本,而从环保角度而言不仅实现了减排温室气体保护环境的最终目标,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双赢”甚至“三赢”的合作方式受到了各方的认可。
二、国内外碳金融市场状况
国外碳金融市场
碳金融交易必定需要一个庞大的经济市场,所以就需要为它搭建一个全球性的交易平台,2008年1月纽约—泛欧交易所与法国国有金融机构信托投资局展开合作,宣布共同建立一个被命名为Blue Next二氧化碳排放权的全球交易平台。这个平台以二氧化碳排放权的现货交易为主,并于2008年设立期货市场,最终涉足各种与环境有关的金融衍生品交易。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标的的交易总额从最初的不到10亿美元增长到600亿美元,四年时间增长了60倍左右。交易量也由1000万吨迅速攀升至27亿吨。这说明环境的保护需要全球所有的国家一起努力。而这一切的工作需要的不是强硬的手段,是一种为共同利益的发展的方式,碳金融这种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方式。
國内碳金融市场
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根据《京都协定书》中表示我国在2012年前无须承担减排义务,在我国境内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可以按照清洁发展机制中规定可以转变成核证减排单位,向发达国家出售。我国的碳治理、碳交易、碳金融、碳服务、以及碳货币绑定发展路径尚处发端阶段,还未开发出标准化交易合约,与当前欧美碳交易所具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碳减排责任和义务,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政府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这种承诺充分表明我国大幅减排温室气体的决心!
三、国内碳金融发展前景
国内发展碳金融市场的必要性
在未来的国际金融市场中,碳交易市场将超过石油期货,并且会成为最大宗交易。在中科院在所发布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也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2020 年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至45%,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按照这一目标,未来几年内我国碳交易和碳金融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我国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这也为我国在积极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创设国内碳交易和碳金融市场创造了条件。
未来碳市场前景广阔
由于二氧化碳为矿物燃料的衍生品,欧洲其他的二氧化碳排放权合同则多数在现有的能源交易所挂牌,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量的增长和碳金融的壮大。金融机构的参与使得碳市场的容量扩大,流动性加强,市场也愈发透明,且形式更加多样化。这也促进碳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随着二氧化碳排放权商品属性的不断加强和市场的愈发成熟,越来越多的机构看中了碳市场的商业机会。社会资本的踊跃参与加快了整个碳市场的流动,扩大了市场容量,使碳市场进一步走向成熟。
四、国内碳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现在处于快速工业化发展阶段,要实现既定目标,仍面临诸多困难。
首先,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长期制约因素,据资料显示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中国一次能源生产与消费的65%左右仍然是煤炭,这种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很难改变。
其次,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发展低碳经济之间存在着比较尖锐的矛盾。中国处于快速工业化的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比较迅速,水泥、钢材、电镀等高耗能的行业的含碳量非常高。这也给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了压力。再者,总体技术水平落后则是制约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障碍。实现低碳经济需要先进科技的支撑。
国内碳金融市场相应发展对策
首先,搭建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探索属于我国的交易制度,构建我国的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碳交易平台。
其次,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建立并完善中国以煤炭为主、多种能源互补的能源结构方式。提高化工行业的生产水平和技术,减少环境污染。
最后,技术水平提高是跨越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障碍。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国专业节能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结论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机遇所在。根据中国的发展阶段和现实能源结构,应该把握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明确战略定位,选择适合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循序渐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将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为碳交易建立起竞争性的商业框架;建立合理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拆除技术转让的贸易壁垒;积极推动低碳经济新技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浙江省能源与核技术应用研究院《中国碳金融市场现状》,2017(1):
[2]姜睿《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路径及发展策略》,2017(2):
作者简介:
白杨,男,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