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遗珍

来源 :收藏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ongxi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烟波浩淼的南中国海,孕育和滋养了深厚悠远的中华文明。她的怀中,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养护着海上丝绸之路那段岁月的辉煌。迄今在南海海域已多次发现古代商贸沉船,诸多沉船的船体结构和船货性质,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古代海洋贸易的神秘面纱。广东省博物馆地处南海之滨,依托地缘优势和多年积累,将沉船文物及外销艺术品作为征集、收藏、研究、文保等领域的重点。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有“南海I号”“皇家南海号”“南澳I号”“万历号”等10余艘南海沉船的文物。沉船上所载陶瓷器为我们提供了中国瓷器外销的直接证据,不仅可以分析这一时期外销瓷器的品类和生产水平,更可以窥见当时陶瓷贸易状况。本文将重点介绍广东省博物馆藏明清时期沉船陶瓷器,沉船按时间的先后有:明初“杜里安号”、洪武十三年“南洋号”、建文元年“龙泉号” “宣德号”、天顺四年“皇家南海号”、万历时期的“南澳I号”“万历号”沉船、清代的“迪沙鲁号”和“金瓯号”沉船等。现将此批沉船出水的陶瓷器按照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来例举,本文最后也将陶瓷器还原至其发现的空间,以揭示其原始包装方式。
  一、明初朝贡贸易体系夹缝中生存的民间瓷器贸易
  明朝初期,新兴的明帝国一方面对海上民间贸易实行极为严苛的限制,另一方面又主动开展大规模的官方交流,多次派出庞大的使团出访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特别是1405 - 1433年间,以郑和为首的明朝官方船队从首都南京出发7次实践了“下西洋”的壮举,将以朝贡贸易为主要内容的官方交流推至顶峰。明朝严格的海禁政策造成中国瓷器外销严重萎缩,沉船中可见的中国瓷器发现极少。宋元时期远销埃及、威尼斯的龙泉窑青瓷,及深受伊斯兰世界喜爱的景德镇青花瓷已经极少发现,东南亚本地陶瓷器得以填补市场需求。布朗①曾经对东南亚地区的古代沉船做过一个统计,指出1368 - 1487年间的沉船各海洋贸易地点中的东南亚陶瓷器占到60% - 99%,一改9至14世纪中国宋元瓷器的垄断地位。即便如此,走私活动并没有杜绝,在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较为活跃,所以在明代早期的沉船瓷器组合中,是由景德镇窑、龙泉窑等名窑瓷器以及沿海地方窑口瓷器共同构筑的。②直到,明“隆庆开海”以后,中国陶瓷才又重新大规模涌入东南亚市场。
  广东省博物馆藏的明代早期沉船陶瓷器来自于以下沉船: “杜里安号”、洪武十三年“南洋号”、建文元年“龙泉号”、天顺四年“皇家南海号”“宣德号”沉船等。“杜里安”,沉没于马来西亚半岛沿岸,为明代早期中国制造的船只。船载有较多的泰国及越南产陶瓷,也有一些中国陶瓷,特别是龙泉青瓷器以及酱褐釉瓷器。
  明酱釉四系盘口罐明初,高31.5、口5.4、底15.5厘米,于“杜里安号”出水(图1)。
  泰国 苏可泰窑青釉褐彩缠枝花卉纹撇口碗明洪武十三年,高7、口28.4、底5.5厘米,洪武十三年“南洋号”出水(图2)。
  泰国 苏可泰窑青釉褐彩花卉纹撇口碗明建文元年,高7、口26、底8.9厘米,于建文元年“龙泉号”发现(图3)。
  青釉划花葵口菊瓣纹折沿碗明天顺四年,高8、口28、底11.3厘米,于“皇家南海號”发现(图4)。
  青釉双系瓜棱小口罐明天顺四年,高17、口6、底9厘米,于天顺四年“皇家南海号”发现(图5)。
  沉船均为民间商船,运载的货物大部分是暹罗素可泰、暹罗仿龙、安南青花等东南亚陶器,中国瓷器极少。 “龙泉号”内发现了为数不多的龙泉窑青瓷盘和盖罐③。 “皇家南海号”在接近龙骨的一个隐蔽储藏室里发现7件中国青花瓷器。
  明青花缠枝花卉纹盖罐高12、口13.5、底8.7厘米,于“宣德号”发现(图6),沉没于马来半岛东方海域,是一艘16世纪前半叶的葡萄牙商船,船载有大量的青花瓷器。
  二、明中后期中国陶瓷器重新主导市场
  明代中期以后。明朝中期以后,国势日衰,再难有财力支撑起像“郑和下西洋”那样的壮举,鼎盛一时的朝贡贸易体系也逐渐解体。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人在海上的积极活动令澳门一跃成为全球性的贸易中心,并促进了天主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初步接触。至明隆庆元年(1567),明帝国有限度地解除“海禁”,民间贸易再度兴盛,并带来持续的贸易顺差。同时,欧洲人开始遍布海丝沿线,并开启了从美洲跨越太平洋的新航线,天主教随着欧洲殖民者迅速传播。海上丝绸之路不可避免地逐渐扩展为具有真正全球意义的海路网络。
  焦天龙总结到: “万历年间(1573 - 1619)显然是明代外贸最活跃的时期。南海地区的至少有6艘沉船属于万历时期。”④广东省博物馆藏的明代中后期沉船陶瓷器来自于以下沉船:“南澳I号”及“万历号”,均属于万历时期的商船。
  漳州窑青花“粮”字大盘明万历,高8.7、口径33.O、底径13.O厘米,于“南澳I号”发现(图7)。
  景德镇窑青花封侯爵禄图“富贵佳器”款盘明万历,高4.2、口径18.5 - 19.1、底径12.O厘米,于“南澳I号”发现(图8)。
  “南澳I号”,沉没于广东省南澳县三点金海域。学界对于“南澳I号”的年代认识有万历年间、万历三十六年以后、隆庆开海之际几种看法。@但总体而言, “南澳I号”的青花瓷年代指向为明代晚期。 “南澳I号”船载瓷器主要为福建漳州窑系和江西景德镇窑系产品,其中漳州窑系瓷器达2万件以上;景德镇窑系达5000件以上,有青花和五彩两个品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经赴景德镇考察了官窑遗址.湖田窑遗址和观音阁遗址,通过比对沉船和窑址产品,推断“南澳I号”出水的景德镇窑系瓷器来自于观音阁遗址第四期,年代约为万历早中期。 《江西景德镇观音阁明代窑址发掘报告》⑦中指出,在观音阁遗址第三期,即嘉靖时期,发现一件刻有“◆◆嘉◆◆制”款的白釉大盘和青花五爪龙纹碗的残片。观音阁窑址是“官搭民烧”的窑址。 “南澳I号”的船载瓷器,以漳州窑的青花瓷器为大宗,青花大盘和带盖钵是代表性器物。这些青花瓷器的瓷胎和釉质比较厚重,青花颜色发灰或者较为暗淡,绘制的人物或花鸟图案比较随意,底足粘有细砂(也就是所谓的“砂足器”)。   景德镇窑青花象首军持明万历,高20.5、通长17、宽9.5厘米,于“万历号”发现(图9)。
  明青花莲池鸳鸯纹克拉克盘明万历,高5、口径31、底径17厘米,于“万历号”发现(图10)。
  “万历号”沉没于距马来西亚丁加奴州东海岸约6英里的海域,是一艘万历晚期的商船。2004年4至7月,南海海洋考古公司对沉船进行了打捞,采集出水文物7000多件。其中“克拉克”瓷大量出水。
  “克拉克”瓷器以纹饰绘有连续的开光图案为特征,开光内绘山水、人物、花鸟、果实、文房用品等吉祥图案,其器型有碗、碟及盘、杯、瓶、盖盒、军持等。1603年,荷兰武装船队在马六甲海峡捕获一艘装载着约10万件中国青花瓷器的葡萄牙帆船,船上的瓷器后来被运送到阿姆斯特丹拍卖,轰动了欧洲。由于荷兰人将葡萄牙远航东方的货船称作“克拉克”(荷兰语为“葡萄牙战舰”的意思),因而这批在欧洲拍卖的中国瓷器被称为“克拉克”瓷。据统计,从明万历三十年(1602)至清顺治十三年(1656),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从中国购置了超过300万件克拉克瓷。除景德镇窑外,福建漳州一带也盛产克拉克瓷。
  总的来说,整个明代,沉船数量大量增多,以中国船为主,葡萄牙、欧洲和英国等国家的沉船也开始有发现。⑧
  三、清代中国外销瓷器进入繁荣期
  有清一代,中国和东南亚及欧洲的贸易没有中断过。顺治朝实行海禁政策,由明郑集团主导中国与东南亚贸易,康熙二十三年后(1684),允许民间进行海洋贸易,中国和东南亚的通商更加活跃。清代早期,来华的欧洲商船也增多,康熙开禁,设广州、厦门、宁波和云台山4个通商口岸,允许欧洲商船来华贸易。乾隆二十二年(1757)在广州实行一口通商,来华船只更是不断增加⑨。清代早中期,中国瓷器外销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在大量的外销瓷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根据国外消费者的需要订制的,他们提供图样,中国制瓷商按图制作。广东省博物馆藏的清代沉船陶瓷器来自于“金瓯号”和“迪沙鲁号”。
  清青花吕布戏貂蝉纹碟清雍正,高1.9、口11.8、底6.8厘米,于“金瓯号”发现(图11)。
  清褐绿彩瑞兽清雍正,高6.5、底座长6厘米,于“金瓯号”发现(图12)。
  “金瓯号”沉没于越南金瓯角海域,是一艘在雍正年间(1723 - 1735)从中国广州开出的商船。 “金瓯号”出水遗物有中国陶瓷器、锌条、康熙通宝钱币、衣物、船骨、金属制品、石质印章等。⑩“金瓯号”出水器物以中国瓷器数量为多,虽然这艘船是雍正年间的商船,但所载瓷器中有不少瓷器带有典型的康熙朝风格。 “金瓯号”出水瓷器主要来自于江西、广东、福建等地的窑口。工艺品种多样,器形丰富。陶瓷工艺可见有青花瓷、外酱釉内青花、青花红彩、青花釉下三彩、素三彩、紫红、绿釉刻划填彩、白釉彩绘、酱釉白花、素胎白花、单色釉等。器物样式丰富多样,有盛用器、饮用器、文房用品、塑像玩具、陈设瓷等。其中一些带款识的瓷器也值得关注。“金瓯号”青花瓷碗,发现有“裴溪若深珍藏” “若深珍藏”款,为清代较有名气的“帝王堂名款识”; “金瓯号”出水的绿釉刻划花填彩折枝牡丹纹盘、紫红釉刻划花填彩盘等均为清初“祖堂居”的产品, “祖唐居”是明嘉靖、万历年间专门烧制美术陶的著名石湾陶家。
  清青花如意头团寿纹盘清道光,高4.5、口26.7、底16.7厘米,于“迪沙鲁号”发现(图13)。
  清宜兴紫砂“孟臣制”梨式壶清道光,高11.5、口7.5、底8厘米,于“迪沙鲁号”发现(图14)。
  清石湾窑窑变釉弦纹钵清道光,高11、口18、底13.5厘米,于“迪沙鲁号”沉船发现(图15)。
  “迪沙鲁号”是一艘中国帆船,长约30、宽8米。道光年间(约1845),该船在驶往马六甲途中,在马来西亚柔佛州迪沙如海滩不远处沉没。船上的瓷器主要是福建德化瓷、江西景德镇瓷、江蘇宜兴紫砂、广东石湾陶等。值得关注的是船载的紫砂茶壶,紫砂茶具达1660件。紫砂茶具在东南亚和欧洲等地均有发现。赴泰国和越南等地经商或者移民的华侨,特别是闽粤商人将中国喝功夫茶的传统带到当地,江苏宜兴茶壶大量南运以满足闽粤功夫茶的需求。自晚明,宜兴紫砂茶壶和器具已远销至欧洲。据荷兰东印度公司记载: “1679年,由漳浦运抵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有7箱朱泥茶壶;1680年,约1635件茶壶(宜兴产品)运抵阿姆斯特丹。”(11)
  四、大小相套,无少隙地——沉船瓷器包装的智慧
  大量的货物通过船运载出海,船队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对货物的装载方式也是非常的讲究。南宋朱或《萍洲可谈》卷二: “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货,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通过沉船考古发掘,瓷器中存在分大小套装工艺,同型瓷器成组搭接包装工艺等。这在“南澳I号”中也有体现,如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瓮,这种大陶瓮往往装填以小碟、小罐、小杯、棋子、串饰等小物品以及水果等食物。“迪沙鲁号”中紫砂壶分批放在大型的陶缸内,空隙处填充稻壳类的植物细粒作缓/中。
  本文所列举的沉船,只是世界范围内沉船的“沧海一粟”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荣耀与艰辛并存,随着水下考古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谜底将被逐一揭开,仅以此文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注释:
  ① R oxanna,B.2009.“The Ming Gap and shipwreckceramics in Southeast Aisa: towards a chronology ofThai tradeware”.Bangkok: The Siam Society.
  ②刘淼《明代前期海禁政策下的觉器输出》,《考古》201 2年第4期。
  ③林海村《大航海时代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与交流——15 - 16世纪景德镇青花瓷外销调查之一》,《文物》201 0年5期。
  ④焦天龙《南海南部地区沉船与中国古代海洋贸易的变迁》,《海交史研究》,2014年第2期。
  ⑤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澳I号”明代沉船2007年调查与试掘》,《文物》2011年第5期。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汕头市“南澳I号”明代沉船》,《考古》2011年第7期。
  宋中雷、黎飞艳《南澳i号明代沉船2010年出水陶瓷器》, 《文物》2012年第3期。
  黎飞艳、崔勇《“南澳I号”与海上瓷路》, 《海上瓷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13年。
  任志录《南澳i号类型青花瓷》,《海上瓷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1 5年。
  ⑥郭学雷《“南澳I号”沉船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16至17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
  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江西景德镇观音阁明代窑址发掘报告》,《文物》2009年第1 2期。
  ⑧⑨焦天龙《南海南部地区沉船与中国古代海洋贸易的变迁》,《海交史研究》,2014年第2期。
  ⑩李庆新: 《越南海域发现清代广州沉船——金瓯沉船及其初步研究》, 《国家航海》,2014年第六辑。
  (11)黎淑仪《宜兴紫砂之海外贸易与文化交流》,《东南文化》,2009年第2期。
  (12)[宋]朱或撰、李伟国点校《萍洲可谈》,中华书局,2007年。
  (责任编辑:郭彤)
其他文献
擦擦是藏族地区以及藏传佛教信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佛教造像艺术品,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丝路文化的珍贵遗产。中国幅员辽阔,多民族文化枝繁叶茂、博大精深,擦擦只是其滚滚长河中溅起的一朵小花。由于地域的限制、文化的差异,致使擦擦并不为广大民众所熟悉。为了帮助大家了解擦擦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特将有关擦擦的基本知识归纳编写,期望能对大家认识、了解擦擦有所帮助。  一、擦擦及其名称的来由  擦擦的概念
期刊
清末民国流行的浅绛彩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借助创新的工艺技法和文人瓷画的力量,浅绛彩瓷器在出现的较短时间内迅速兴盛,成为行业翘楚,但也在不长的时间后走向衰落,被其它类瓷器取代。这种品种更新的原因很多,有着瓷业发展的内在逻辑,除市场的新鲜感和未知的不可测因素外(当时刚出现的新粉彩以绚丽的色彩、更显用心的画工被大众青睐),浅绛彩瓷器自身固有的顽疾无法克服,也是重要的原因。这里就浅绛彩瓷器
期刊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其又名“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农历五月天气渐热,细菌容易繁殖,疠疫常常发生。同时,被俗称为“五毒”的蛇、蝎、蟾蜍、蜈蚣、壁虎(一说为蜘蛛)等毒虫纷纷活动。故民间又称五月为“恶月”,称五月五日为“恶日”。为了驱邪避祸,人们通常进行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如包粽子和吃粽子、赛龙舟及饮菖蒲雄黄酒等。这些民俗活动也出现在了明代小说《西游记》
期刊
中国古代制瓷工艺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经过数千年的积累与沉淀,到清朝时,制瓷业发展达至顶峰,清朝统治阶级对瓷器的喜爱和重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成就了清朝的瓷器制造巅峰。这一时期的制瓷技艺高超不凡,纹饰题材丰富多样,有千姿百态的瑞兽祥纹、枝繁叶茂的花草植物纹、写实自然的山水人物纹、蕴意深远的吉祥寓意纹等,这些纹饰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
期刊
中国茶的历史源远流长,打开华夏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第一页就可以嗅到它的芬芳。说到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人们很自然便想到唐煮宋点,然而将茶文化向前推进,还有一段时期是我们不能遗忘的,那就是返璞归真的明代茶。  明洪武二十四年,为了减轻茶农劳役的辛苦,开国皇帝朱元璋颁布了一道诏谕,上面写道: “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这一纸改贡散茶的诏谕,使得散茶取代饼茶,上升到了贡茶的地位,唐煮宋点成
期刊
齐鲁大地人杰地灵,地大物博,古城济南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景色清丽秀美,人物亦风流倜傥。杜甫曾有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黄庭坚又云:“济南潇洒似江南”。在这名家荟萃的宝地,历代在此任职或生活过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他们对济南历史文化的发展都起到过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的是清末民初生活在济南地区影响较大的书画家松年。  松年(1837 - 1906),晚清书画家,字小梦,号颐园,蒙古镶
期刊
2017年3月18日上午,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主办,大唐西市艺术品中心、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内蒙古明博草原文化博物馆、西安雅观陶瓷艺术博物馆承办的“金银辉映——中国古代金银器珍品展”,在大唐西市艺术品中心隆重开幕。  西安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郭志华,中华文化促进会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副主席、大唐西市集团副总裁王勇,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副主席兼秘书长高玉书,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
期刊
北京翰海2019春季拍卖会于6月15日晚在北京嘉里大酒店圆满收槌,中国书画、现当代艺术、古董珍玩3大板块8个专场悉数顺利结束,此季春拍总成交2.26亿元,成交率75%,整体业绩平稳、符合预期。  本次春拍举行之时恰逢上半年收尾的节点,2019年上半年复杂紧张的外部贸易局势,为资金流动性增加变数,按照市场研究和既往经验,艺术品市场行情和广义货币M2增速呈正相关,经济形势反映到艺术品市场会有一定延后性
期刊
铜鎏金桃形勺 战国  勺为桃形,边缘平直,勺底平圆。柄身呈三棱麻花形,柄尾与柄首均雕铸人的面部,两眼圆凸,鼻梁高挺。柄尾上有活动的圆形提环。生活用具,应为达官贵人、富裕人家的提酒器一类用具。  鎏金青铜甗  甗(yan)是中国先秦时期的煮食用具,分为两部分,下部分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分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气,功能相当于今天的蒸锅。在古代,它既是烹饪事物的炊器,又是一种礼
期刊
贞观国际拍卖艺术慈善行首届慈善拍卖会及京港春季拍卖会新闻发布会日前在北京举行,发布会包含艺术慈善行以及京港春季拍卖会两大主题:贞观国际拍卖与国际明星电视打造的艺术慈善栏目组正式成立;备受瞩目的贞观国际拍卖会也于6月底在京港两地和大家见面。  据悉,艺术慈善栏目组将定期举办慈善拍卖活动,面向社会画家、收藏家征集作品进行慈善拍卖,慈善拍卖款项按37比例部份捐赠,客户所得70%,捐赠30%0拍卖会现场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