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实的教育中,要实现师生的相互创造与共同成长?笔者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势必需要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既有传统的“师道尊严”,不断加强修养,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相待,做学生的好朋友。该关系的确立有助于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对学生的成才与教师的成长都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教师 学生 关系 建立 亦师亦友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所谓的“教学相长”亦同此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主导者和课堂的决策者——教师。在“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
1.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如何成为一名让学生钦佩,爱师好学的教师?概言之,唯有坚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学养征服学生,以正气感染学生。
教育之道,在明明德,在修身。修身之道在格物致知。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必须怀有敏锐的洞察力,具备深厚的学养,方能“来吾导夫先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谨戒道:“学生能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常言道,教师如果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成为一条长流不息的河。渊博的学识、高贵的品格会使得学生对教师肃然起敬,由衷钦佩,如此这般,学生便会虚心上进,孜孜以学,学而不厌。那么,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如何做到“学高为师”呢?这就要不断地学习,以学为乐。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就是要坚持每天学习,日渐进步,因为有长进所以其乐无穷。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各种思想、各种理念层出不穷,如果我们稍有懈怠,固步自封,就不能感受到学生那与时代同跳动的脉搏,更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甚至可能会误人子弟,成为历史的罪人。孔子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荀子亦云:“学不可以已”。宋代大教育家、理学家朱熹更形象明确地指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半亩方塘,只有不断地注入活水,方能成就其清亮明澈,荷香满塘。教师只有不断提升学识修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方能无愧亦无悔地耕耘于教坛。立三尺之讲台,育万世之英才。
常言道,为人师表。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也有人说教育是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质与力量并引导其成才,但不管是塑造人还是引导人,都少不了教师的表率作用。教育过程中,学生意识或无意识地会把教师当做效法的对象,只有教师自己做好了才能成为模范,此所谓“身正为范”。 圣人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陶行知先生也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律,教职员躬亲共守。”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万世师表”就在于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起到示范作用,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师生。我们作为教师,要学生相信我们,钦佩我们,也要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不迟到不早退,让学生学到守时精神;教师学习认真,工作负责,让学生学到正确的学习态度;教师衣着得体大方,让学生知道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教师待人诚恳做事守信,让学生潜移默化形成良好的品质……这些有意无意的言行细节,让学生懂得“真、善、美”,提高自己的形象的同时也给学生良好的教育示范作用,对学生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高深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对学生是一种最直接、最生动的教育力量,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能够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
2.爱与尊重,平等知心
青少年学生多处于思想自觉时期,然而由于心智尚未成熟,时常会自以为是,不懂换位思考,以致于心胸狭隘,性格偏执。这不但极大影响了学生之间的日常交往,也会在师生之间筑起了一道障壁,妨碍教育教学的有效进行,不利于学生学生的长足发展。如何消除这道障壁,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仅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感召力还是不够的,更需要爱与尊重,平等知心。
2.1 爱与尊重,甘之如饴。
爱与尊重,是教师应具备的自身素养,也是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欧阳修有云:“尊重师友,执经问道而无倦色。”老师对学生要有真诚的爱和尊重。学生是教育的对象,爱事业的前提就是爱学生。教师对学生要有一颗博爱之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教师应做到“一分严格之水加上九分情感之蜜”,用爱心的琼浆玉液去浇灌学生的心田。孔子对他的学生,不分长幼,不分智愚,不分恩怨,不分勤懒,一律热心教诲和鼓励。我们也一样,学生不分贫富,不分智愚,不分好差,都应该用一颗博爱的心去真诚对待他们。这正如孟子所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爱学生,更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不打骂不体罚学生这是最基本的,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说话、思考、做事的权利。学生犯错时,允许他们有为自己辩解的权利;师生间有问题达不成一致时,允许他们有争论的权利;学生做事时,允许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回报的爱;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教育之路、学习之途之跋涉方能甘之如饴。
2.2 平等知心,春风化雨。
古贤人有云,莫谓童子何知,须知孺子可教。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师生间的尊重是以平等关系为前提的。而今的课堂已经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自觉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教师已不再是说教的角色,不可能再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学生。
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新毕业的教师,往往更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教学成绩上并不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差,甚至会超过教学多年的教师。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技能尚未成熟,为何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呢?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和学生间的关系更为平等,更接近一种朋友关系。学生更愿意把他们当做哥哥姐姐,而不单纯是老师。这种平等的朋友关系,使得学生喜欢和他们待在一起,喜欢他们的课,喜欢跟他们讨论学习上的问题,也乐于跟他们沟通思想。
沟通是促进师生关系发展的捷径。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深思熟虑、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教师和学生间年龄上有一定的差距,要想消除这种差距带来的隔阂,触及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也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教育意图,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和学生经常敞开心扉交流思想,可以让学生排除积攒在心中的心理垃圾,有利学生的健康成长;可以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育目的,使得师生间相互信任;可以加深师生间的感情,彼此间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可以相互保守秘密,让师生间多一层朋友间的情谊。
当然,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度,师生之间的感情也是如此,或师或友应有底线,不可执此一端,失彼一端,不然就会造成师不成师,友不是友的尴尬局面。
总而言之,亦师亦友——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友好、和谐的关系,教师工作甘之如饴,教育效果春风化雨。这符合教育改革的趋势,既可以保证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也能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师 学生 关系 建立 亦师亦友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所谓的“教学相长”亦同此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主导者和课堂的决策者——教师。在“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
1.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如何成为一名让学生钦佩,爱师好学的教师?概言之,唯有坚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学养征服学生,以正气感染学生。
教育之道,在明明德,在修身。修身之道在格物致知。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必须怀有敏锐的洞察力,具备深厚的学养,方能“来吾导夫先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谨戒道:“学生能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常言道,教师如果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成为一条长流不息的河。渊博的学识、高贵的品格会使得学生对教师肃然起敬,由衷钦佩,如此这般,学生便会虚心上进,孜孜以学,学而不厌。那么,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如何做到“学高为师”呢?这就要不断地学习,以学为乐。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就是要坚持每天学习,日渐进步,因为有长进所以其乐无穷。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各种思想、各种理念层出不穷,如果我们稍有懈怠,固步自封,就不能感受到学生那与时代同跳动的脉搏,更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甚至可能会误人子弟,成为历史的罪人。孔子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荀子亦云:“学不可以已”。宋代大教育家、理学家朱熹更形象明确地指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半亩方塘,只有不断地注入活水,方能成就其清亮明澈,荷香满塘。教师只有不断提升学识修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方能无愧亦无悔地耕耘于教坛。立三尺之讲台,育万世之英才。
常言道,为人师表。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也有人说教育是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质与力量并引导其成才,但不管是塑造人还是引导人,都少不了教师的表率作用。教育过程中,学生意识或无意识地会把教师当做效法的对象,只有教师自己做好了才能成为模范,此所谓“身正为范”。 圣人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陶行知先生也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律,教职员躬亲共守。”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万世师表”就在于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起到示范作用,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师生。我们作为教师,要学生相信我们,钦佩我们,也要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不迟到不早退,让学生学到守时精神;教师学习认真,工作负责,让学生学到正确的学习态度;教师衣着得体大方,让学生知道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教师待人诚恳做事守信,让学生潜移默化形成良好的品质……这些有意无意的言行细节,让学生懂得“真、善、美”,提高自己的形象的同时也给学生良好的教育示范作用,对学生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高深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对学生是一种最直接、最生动的教育力量,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能够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
2.爱与尊重,平等知心
青少年学生多处于思想自觉时期,然而由于心智尚未成熟,时常会自以为是,不懂换位思考,以致于心胸狭隘,性格偏执。这不但极大影响了学生之间的日常交往,也会在师生之间筑起了一道障壁,妨碍教育教学的有效进行,不利于学生学生的长足发展。如何消除这道障壁,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仅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感召力还是不够的,更需要爱与尊重,平等知心。
2.1 爱与尊重,甘之如饴。
爱与尊重,是教师应具备的自身素养,也是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欧阳修有云:“尊重师友,执经问道而无倦色。”老师对学生要有真诚的爱和尊重。学生是教育的对象,爱事业的前提就是爱学生。教师对学生要有一颗博爱之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教师应做到“一分严格之水加上九分情感之蜜”,用爱心的琼浆玉液去浇灌学生的心田。孔子对他的学生,不分长幼,不分智愚,不分恩怨,不分勤懒,一律热心教诲和鼓励。我们也一样,学生不分贫富,不分智愚,不分好差,都应该用一颗博爱的心去真诚对待他们。这正如孟子所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爱学生,更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不打骂不体罚学生这是最基本的,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说话、思考、做事的权利。学生犯错时,允许他们有为自己辩解的权利;师生间有问题达不成一致时,允许他们有争论的权利;学生做事时,允许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回报的爱;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教育之路、学习之途之跋涉方能甘之如饴。
2.2 平等知心,春风化雨。
古贤人有云,莫谓童子何知,须知孺子可教。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师生间的尊重是以平等关系为前提的。而今的课堂已经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自觉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教师已不再是说教的角色,不可能再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学生。
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新毕业的教师,往往更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教学成绩上并不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差,甚至会超过教学多年的教师。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技能尚未成熟,为何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呢?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和学生间的关系更为平等,更接近一种朋友关系。学生更愿意把他们当做哥哥姐姐,而不单纯是老师。这种平等的朋友关系,使得学生喜欢和他们待在一起,喜欢他们的课,喜欢跟他们讨论学习上的问题,也乐于跟他们沟通思想。
沟通是促进师生关系发展的捷径。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深思熟虑、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教师和学生间年龄上有一定的差距,要想消除这种差距带来的隔阂,触及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也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教育意图,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和学生经常敞开心扉交流思想,可以让学生排除积攒在心中的心理垃圾,有利学生的健康成长;可以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育目的,使得师生间相互信任;可以加深师生间的感情,彼此间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可以相互保守秘密,让师生间多一层朋友间的情谊。
当然,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度,师生之间的感情也是如此,或师或友应有底线,不可执此一端,失彼一端,不然就会造成师不成师,友不是友的尴尬局面。
总而言之,亦师亦友——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友好、和谐的关系,教师工作甘之如饴,教育效果春风化雨。这符合教育改革的趋势,既可以保证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也能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