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新课堂,需要我们丰富的知识储备、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精心的优化设计。
关键词:高度 广度 深度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018-02
自这几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课堂上,那种纯粹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和现象已经开始大大的改观了,从教材到教法再到学生的学法,应该说都已经开始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可能有些老师仍旧跳不出原来的圈子,仍旧是面面俱到的给学生讲授。我想结合自己的实践,从三个方面和大家探讨一下,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特色,更有实效。
我想和大家探讨的三个方面,其实就是三个很简单的词语,即:高度、广度、深度。
一、高度
现在的历史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分为三个层面的,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简单的说,就是在这节课上,学生要知道哪些历史史实、要有一个怎样的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最后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思想目标。这三个方面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但他们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指导思想,而是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实现的目标,应该在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学习中得到落实。这三个层面综合来看,我认为就可以概括为“高度”这个词。
要让我们的课堂具有一定的高度,可以从开头入手,也就是导入环节。我个人认为,每一节课的导入应该尽量做到这样三个方面:新颖、切题、简洁。
一般我们比较实用和常用的导入方法,就是提问一下上节课我们讲过的东西,然后再由其中的某一个点引申到我们要学到的内容,这个方法很切题但是不一定简洁,因为一提问可能就会耽误一些时间,而且还不够新颖,感觉也没有高度。如果确实喜欢用这样的方法导入,那么在提问之前一定要精选问题,只要选择一两个比较有深度、概括性较强的问题就够了。
但是,在导入上还是要突出一下它的新颖性。
比如:在六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一课中,我是这样引入的:由现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正在热播的《易中天品三国》专栏来说起,易中天教授所分析的三国人物与其中曲折可谓是入木三分,而三国时期也确实是一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时代,由此引入正题。这样也有利于启发学生学习用现实的眼光来分析当时的历史及人物。
除了导入这个角度,我们还可以从结尾入手来提高我们课堂的高度。这里的意思,主要就是指要深化我们每一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比如,比较常用的,当讲到我们中国历史的灿烂文化与辉煌科技时,我们会启发学生要以此为荣,并努力继承和发扬;当讲到近代史上的屈辱时,我们会启发学生要敬重缅怀那些逝去的民族英雄,学习他们的精神,为今天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当讲到大大小小的战争时,自然而然的就会启发学生要维护和平与发展等等。
二、广度
从每一课的导言框开始,到小字内容,直到最后的自由阅读卡,包括穿插在其中的史料、引文等等,每一个部分都毫无疑问的在引导我们的视野和思考,每一个部分都是精心设计的,都是有它的目的的,因此我们要思考每一部分需要我们帮助学生去领悟什么,与课本的正文部分有什么样的联系?
比如,八年级上册《美国南北战争》这一课,最后的自由阅读卡里面介绍的是内战前美国南方的黑人奴隶制,这一部分就完全可以前置,在开讲正文之前,可以首先让学生来读一读,这样就有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美国内战的背景。引导学生合理有效的利用课本上的每一个部分,那么他们的学习就不只是局限在每一个零散的历史事件上,而是着眼于整体的历史阶段中。
以上所说,都是围绕着远远近近的历史知识而展开的一种广度,更加广义上的广度应该是跳出这个单纯的历史范围,可以与我们身边的现实,或者是政治现象等进行联系,尤其是与政治的联系。所以,这是我们的历史课堂必须要顾及到的。
比如,2008年上半年,我设计过一个专题。思路是这样的:通过盘点自2008年以来,中国国内、还有国际上所发生的一些可以称之为热点的东西,然后就其中的个别话题来串联一下相关的历史知识。总体分为三个板块:时事聚焦、古韵飘香、实战演练。
首先时事聚焦主要介绍的就是国际国内的主要大事,第一件事情是2008年年初所发生的严重的冰雪灾害;然后是汶川大地震,这两件事情主要是展示性的,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快速浏览即可。
然后由这两起天灾引申到下面的人祸:第一个就是西藏所发生的“3·14打砸抢烧事件”,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事情的经过,然后主要是通过这一事件来进行一下时空连线,即让学生用历史知识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来批判这种分裂祖国的行为。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在这里我们只是让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史上的相关内容,比如说唐朝、元朝和清朝,这是很简单的,但是现在看来,这并不全面,更应该给学生系统的梳理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的变迁与发展,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了。
下面换了一个角度,来看思想文化方面的一个报道。
首先是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这个比较火爆的栏目和几个主要的人物,然后是2008年清明节的时候,有一档节目叫做《清明祭》,于丹教授在汉武帝时期栽种的千年古柏下,侃侃而谈著名史官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在白云亭,她讲到了庄子,在壮丽的摩崖石刻那里,她又和朱军煮酒论李白。而易中天教授则在泰山上的斩云剑旁与我们评说诸葛亮,感叹孔子的仁爱,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成就,在今天依然散发着不灭的光芒,而且更具有一种现实意义了。由此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中国古代史上的史学、文学、思想等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三、深度
深度,一方面可以表现为我们对教材的挖掘,另一方面还可以表现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引导学生的学法。教法得当,学法得当,自然而然的,学生在这种正确的引导之下,就会由浅入深,由课本上的文字内容去探究深层次的历史问题,因为有很多东西,学生自己的探究是最重要的。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方法是小组合作的方式,因为这种方法比较灵活、随意而且也是简单易行的,学生的每一次讨论其实都是合作学习,而且我们在班级内也比较好组织。我常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六步教学法”,即“合理分组——目标导学——合作探究——成果共享——系统梳理——巩固提升”。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一下。
首先,要合理分组。原则很多,一般常用的就是好中差搭配。而且分组既包括对学生的分组也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分组,整体感知之后,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几大板块,然后每一组问题都交给不同的小组去讨论,最后汇总。
其次,要注意成果共享这一环节。每一小组在轮流介绍自己小组的问题时,一定要引导其他小组的同学注意倾听并参与进来,另外,教师的深入点拨也很重要,应该说,一节课的广度和深度就主要是在这个环节展开的。
第三,不一定每节课我们都得分组,可能有些课时是不适合分组的,也就是说,总有一些内容,需要我们一点一点的去给学生讲一讲。或者有些内容是不适合分组的。比如说,一些很简单的历史史实,只要教给学生自己去学会做笔记就行了。我们要讨论的,一定得是一些需要讨论的问题才行,得精选。
第四,合作学习,首先要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有一个公式可以和大家一起借鉴,即:1+2+4+8+…… 1呢,就是指一个人的独立学习,基础的知识只要自己完成就可以了;2呢,则是指当我有一些小疑问的时候,我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4呢,则是指这个问题有点大了,我们两个人根本就解决不了了,那么就可以与前后桌的同伴一起来商量;8呢,则是指更大的范围了,不一定只是局限于自己的小组了,有必要的话,我还可以去找其他小组的同学来商量讨论一下,找到更有价值的思路。当然这个范围还可以继续扩大。
高度、广度和深度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在一节课中,这三者应该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这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我们的课堂才能离一节好课再近一点,我们的课堂才会更有实效,更有特色。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王斯德.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
[3]李振村.创新之源·二十一世纪教育理念读本
[4]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
[5]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关键词:高度 广度 深度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018-02
自这几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课堂上,那种纯粹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和现象已经开始大大的改观了,从教材到教法再到学生的学法,应该说都已经开始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可能有些老师仍旧跳不出原来的圈子,仍旧是面面俱到的给学生讲授。我想结合自己的实践,从三个方面和大家探讨一下,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特色,更有实效。
我想和大家探讨的三个方面,其实就是三个很简单的词语,即:高度、广度、深度。
一、高度
现在的历史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分为三个层面的,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简单的说,就是在这节课上,学生要知道哪些历史史实、要有一个怎样的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最后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思想目标。这三个方面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但他们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指导思想,而是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实现的目标,应该在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学习中得到落实。这三个层面综合来看,我认为就可以概括为“高度”这个词。
要让我们的课堂具有一定的高度,可以从开头入手,也就是导入环节。我个人认为,每一节课的导入应该尽量做到这样三个方面:新颖、切题、简洁。
一般我们比较实用和常用的导入方法,就是提问一下上节课我们讲过的东西,然后再由其中的某一个点引申到我们要学到的内容,这个方法很切题但是不一定简洁,因为一提问可能就会耽误一些时间,而且还不够新颖,感觉也没有高度。如果确实喜欢用这样的方法导入,那么在提问之前一定要精选问题,只要选择一两个比较有深度、概括性较强的问题就够了。
但是,在导入上还是要突出一下它的新颖性。
比如:在六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一课中,我是这样引入的:由现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正在热播的《易中天品三国》专栏来说起,易中天教授所分析的三国人物与其中曲折可谓是入木三分,而三国时期也确实是一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时代,由此引入正题。这样也有利于启发学生学习用现实的眼光来分析当时的历史及人物。
除了导入这个角度,我们还可以从结尾入手来提高我们课堂的高度。这里的意思,主要就是指要深化我们每一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比如,比较常用的,当讲到我们中国历史的灿烂文化与辉煌科技时,我们会启发学生要以此为荣,并努力继承和发扬;当讲到近代史上的屈辱时,我们会启发学生要敬重缅怀那些逝去的民族英雄,学习他们的精神,为今天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当讲到大大小小的战争时,自然而然的就会启发学生要维护和平与发展等等。
二、广度
从每一课的导言框开始,到小字内容,直到最后的自由阅读卡,包括穿插在其中的史料、引文等等,每一个部分都毫无疑问的在引导我们的视野和思考,每一个部分都是精心设计的,都是有它的目的的,因此我们要思考每一部分需要我们帮助学生去领悟什么,与课本的正文部分有什么样的联系?
比如,八年级上册《美国南北战争》这一课,最后的自由阅读卡里面介绍的是内战前美国南方的黑人奴隶制,这一部分就完全可以前置,在开讲正文之前,可以首先让学生来读一读,这样就有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美国内战的背景。引导学生合理有效的利用课本上的每一个部分,那么他们的学习就不只是局限在每一个零散的历史事件上,而是着眼于整体的历史阶段中。
以上所说,都是围绕着远远近近的历史知识而展开的一种广度,更加广义上的广度应该是跳出这个单纯的历史范围,可以与我们身边的现实,或者是政治现象等进行联系,尤其是与政治的联系。所以,这是我们的历史课堂必须要顾及到的。
比如,2008年上半年,我设计过一个专题。思路是这样的:通过盘点自2008年以来,中国国内、还有国际上所发生的一些可以称之为热点的东西,然后就其中的个别话题来串联一下相关的历史知识。总体分为三个板块:时事聚焦、古韵飘香、实战演练。
首先时事聚焦主要介绍的就是国际国内的主要大事,第一件事情是2008年年初所发生的严重的冰雪灾害;然后是汶川大地震,这两件事情主要是展示性的,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快速浏览即可。
然后由这两起天灾引申到下面的人祸:第一个就是西藏所发生的“3·14打砸抢烧事件”,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事情的经过,然后主要是通过这一事件来进行一下时空连线,即让学生用历史知识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来批判这种分裂祖国的行为。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在这里我们只是让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史上的相关内容,比如说唐朝、元朝和清朝,这是很简单的,但是现在看来,这并不全面,更应该给学生系统的梳理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的变迁与发展,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了。
下面换了一个角度,来看思想文化方面的一个报道。
首先是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这个比较火爆的栏目和几个主要的人物,然后是2008年清明节的时候,有一档节目叫做《清明祭》,于丹教授在汉武帝时期栽种的千年古柏下,侃侃而谈著名史官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在白云亭,她讲到了庄子,在壮丽的摩崖石刻那里,她又和朱军煮酒论李白。而易中天教授则在泰山上的斩云剑旁与我们评说诸葛亮,感叹孔子的仁爱,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成就,在今天依然散发着不灭的光芒,而且更具有一种现实意义了。由此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中国古代史上的史学、文学、思想等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三、深度
深度,一方面可以表现为我们对教材的挖掘,另一方面还可以表现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引导学生的学法。教法得当,学法得当,自然而然的,学生在这种正确的引导之下,就会由浅入深,由课本上的文字内容去探究深层次的历史问题,因为有很多东西,学生自己的探究是最重要的。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方法是小组合作的方式,因为这种方法比较灵活、随意而且也是简单易行的,学生的每一次讨论其实都是合作学习,而且我们在班级内也比较好组织。我常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六步教学法”,即“合理分组——目标导学——合作探究——成果共享——系统梳理——巩固提升”。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一下。
首先,要合理分组。原则很多,一般常用的就是好中差搭配。而且分组既包括对学生的分组也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分组,整体感知之后,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几大板块,然后每一组问题都交给不同的小组去讨论,最后汇总。
其次,要注意成果共享这一环节。每一小组在轮流介绍自己小组的问题时,一定要引导其他小组的同学注意倾听并参与进来,另外,教师的深入点拨也很重要,应该说,一节课的广度和深度就主要是在这个环节展开的。
第三,不一定每节课我们都得分组,可能有些课时是不适合分组的,也就是说,总有一些内容,需要我们一点一点的去给学生讲一讲。或者有些内容是不适合分组的。比如说,一些很简单的历史史实,只要教给学生自己去学会做笔记就行了。我们要讨论的,一定得是一些需要讨论的问题才行,得精选。
第四,合作学习,首先要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有一个公式可以和大家一起借鉴,即:1+2+4+8+…… 1呢,就是指一个人的独立学习,基础的知识只要自己完成就可以了;2呢,则是指当我有一些小疑问的时候,我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4呢,则是指这个问题有点大了,我们两个人根本就解决不了了,那么就可以与前后桌的同伴一起来商量;8呢,则是指更大的范围了,不一定只是局限于自己的小组了,有必要的话,我还可以去找其他小组的同学来商量讨论一下,找到更有价值的思路。当然这个范围还可以继续扩大。
高度、广度和深度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在一节课中,这三者应该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这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我们的课堂才能离一节好课再近一点,我们的课堂才会更有实效,更有特色。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王斯德.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
[3]李振村.创新之源·二十一世纪教育理念读本
[4]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
[5]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