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学校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途径很多,我们应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的心理水平为重要保障,以开展符合学生年龄实际的家长宣传教育咨询为工作重要环节。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施的层面来看,学校课内外活动应主要包括学科教学活动(课内活动)、班级(少先队)活动、课外活动(这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以及针对特需学生开展的指导和咨询活动。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找准切入点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活动,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通过学科教学的学习,教师对学生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学习评价的指导、引导,这就是心理指导的活动。通过学习,我们提出了创设良好学习、活动环境,开展课内外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研究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开展活动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要切实以学生为中心,在活动中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引导。
2.趣味性原则
兴趣产生于人的需要,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人产生快感,从而带来愉悦的情绪体验。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兴趣的激发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趣、发展良好的个性。
3.差异性原则
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有生理差异和心理差异两个方面。学生能力发展有差异,在活动中,我们决不能以一个标尺去衡量所有的学生,教师的教育就是使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4.发展性原则
学生的身体、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了某种能力发展的先天素质并不表明这个学生一定会具备这种能力,教师要通过引导和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使学生的爱好和能力在发展中达成统一,才能真正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表现,身心得到充分发展。
我们提出:教师要以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可分别就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心理、人际心理、品德心理、情感心理培养等方面开展研究。
二、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1.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课堂教学活动有着其它活动不可替代的优势,学生情感目标是教学活动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实施心理教育:(1)充分理解教材的内容,挖掘学习内容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2)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地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情绪,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克服困难的学习意志力,增强学习中的抗干扰能力,提高学习创新意识;(3)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荣誉感。
2.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课外活动的形式不同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它有着独特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学生课外兴趣活动的开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兴趣活动不只是为了完成某些竞赛任务,而是要切实做到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素质。
3.开展班级、少先队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
班级、少先队活动作为特有的学生组织活动形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班级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认真设计、组织学生喜爱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尤为重要。在活动中,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理发展,是新世纪教育对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在班队活动的组织方面,要精心设计,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身体、心理特点,寓教于乐。
4.特需学生心理教育与咨询研究的开展
心理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对特需学生的教育与引导,是我们面向全体学生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对特需学生来说,教师仅仅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是不够的,还需了解心理异常的各种表现形式,针对学生实际认真分析,这样才能在日常的班级教育中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积极进行矫正。通过学习、研讨,我们确定了主要的研究对象,包括单亲家庭子女、学习有障碍学生等。要深入了解特需生,关心特需生,为学生创造适当的表现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同时发挥学生集体教育的作用,坚持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在活动中引导,通过群体的力量教育、引导特需生。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因各种客观因素而较为复杂,作为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研究,关爱每一个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动态的工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配合。我们要继续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展下去,努力提高教师心理水平,家校协同,共同培养造就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新世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途径很多,我们应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的心理水平为重要保障,以开展符合学生年龄实际的家长宣传教育咨询为工作重要环节。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施的层面来看,学校课内外活动应主要包括学科教学活动(课内活动)、班级(少先队)活动、课外活动(这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以及针对特需学生开展的指导和咨询活动。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找准切入点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活动,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通过学科教学的学习,教师对学生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学习评价的指导、引导,这就是心理指导的活动。通过学习,我们提出了创设良好学习、活动环境,开展课内外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研究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开展活动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要切实以学生为中心,在活动中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引导。
2.趣味性原则
兴趣产生于人的需要,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人产生快感,从而带来愉悦的情绪体验。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兴趣的激发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趣、发展良好的个性。
3.差异性原则
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有生理差异和心理差异两个方面。学生能力发展有差异,在活动中,我们决不能以一个标尺去衡量所有的学生,教师的教育就是使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4.发展性原则
学生的身体、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了某种能力发展的先天素质并不表明这个学生一定会具备这种能力,教师要通过引导和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使学生的爱好和能力在发展中达成统一,才能真正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表现,身心得到充分发展。
我们提出:教师要以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可分别就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心理、人际心理、品德心理、情感心理培养等方面开展研究。
二、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1.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课堂教学活动有着其它活动不可替代的优势,学生情感目标是教学活动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实施心理教育:(1)充分理解教材的内容,挖掘学习内容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2)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地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情绪,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克服困难的学习意志力,增强学习中的抗干扰能力,提高学习创新意识;(3)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荣誉感。
2.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课外活动的形式不同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它有着独特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学生课外兴趣活动的开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兴趣活动不只是为了完成某些竞赛任务,而是要切实做到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素质。
3.开展班级、少先队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
班级、少先队活动作为特有的学生组织活动形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班级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认真设计、组织学生喜爱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尤为重要。在活动中,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理发展,是新世纪教育对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在班队活动的组织方面,要精心设计,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身体、心理特点,寓教于乐。
4.特需学生心理教育与咨询研究的开展
心理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对特需学生的教育与引导,是我们面向全体学生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对特需学生来说,教师仅仅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是不够的,还需了解心理异常的各种表现形式,针对学生实际认真分析,这样才能在日常的班级教育中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积极进行矫正。通过学习、研讨,我们确定了主要的研究对象,包括单亲家庭子女、学习有障碍学生等。要深入了解特需生,关心特需生,为学生创造适当的表现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同时发挥学生集体教育的作用,坚持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在活动中引导,通过群体的力量教育、引导特需生。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因各种客观因素而较为复杂,作为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研究,关爱每一个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动态的工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配合。我们要继续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展下去,努力提高教师心理水平,家校协同,共同培养造就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新世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