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能把学生真正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学到知识时,自学能力尚未很好形成,相当多的小学生不爱学习,也不会学习。这种情况很令人担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初步探索了一种让学生逐步学会自习的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的模式,不仅仅给学生以“鱼”,更重要的让他们自己会“渔”。
一、构建模式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以及小学生的阅读认识规律,把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作为一个全过程来考虑,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贯穿于中高年级各册教材、各个单元、各篇课文、各个课时的全过程,构建了“自学·交流·练习”教学模式。指导思想是引导学生经历阅读的全过程,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根据“自学·交流·练习”这个结构框架设计出合理的自学程序,从而教给学生有关自学的方法,教学生学会阅读。
“自学·交流·练习”的基本结构和操作程序可分为三个环节和四步操作程序。
1. 三个环节
(1)自学。自学阶段一般放在教学的第一课时,这里的“自学”不是指学生的课前预习,而是在课堂上按一定的阅读程序,以及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借助各种学习条件和手段,初步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巡视调查,了解学生思维的误区,找准需要反馈的信息点,以此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精心备课,对部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可进行专门指导。
(2)交流。交流阶段是建立在第一阶段自学基础上的,一般在学生完成了自学阶段的任务之后。交流是学生按照自学程序分步向教师和同学提出自己的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进行讨论以求得解决的过程。这是交流课的主要任务。它重点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针对讨论的情况进行点拨和启发,引导讨论向纵深发展,同时让学生调节自己脑海中浅显、片面甚至是错误的信息,让思维在比较中得到训练。
(3)练习。练习即指在教师引导深入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知识的迁移运用于实际,解决新问题、形成新技能的过程。
2. 四步操作程序
(1)粗读课文,了解内容。要求学生一看到课文就能越过障碍一口气读完,注意力集中到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感知上,形成总体印象,然后能比较简练、准确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细读课文,理解字词。学生认真默读课文,逐词、逐句地领会,弄清课文的文字。在细读过程中,画出不懂的内容,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弄懂它们的意思。
(3)深读课文,理清思路。①学生深入默读课文,认真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写作思路。②抓住重点内容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精读课文,品析欣赏。在把握了课文整体之后,转入对文章局部的深入理解和分析。通过学生深入揣摩文章语言,使他们能从具体的记叙描写中提炼出潜在的观点,发掘语言的隐含信息,弄清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体会记叙文语言的生动性、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作品语言中的情感。
以上所述的“自学·交流·练习”以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为基础,一般情况下学习一篇课文要二至三课时完成。
二、实施策略
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每个环节中都应以“自”当头,要千方百计训练学生自写、自讲、自评、自练、自结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成内部学习动机,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2.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自学·交流·练习”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自学一篇课文时首先要主动收集查阅相关资料,自学中要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交流时能各抒己见,大胆思辩,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十分重要了。教师的主导不是下结论,而是组织、引导学生活动向纵深发展。在交流中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鼓励学生各种求异思维,让学生的智力个性和非智力个性受到保护,得到发展。
(2)当学生的思维有滑向毫无价值的争执倾向时,教师应及时截堵散乱的流向,把握整个班级的思维流程。
(3)当学生的思维陷于停滞时,教师要适时提出导向性的问题,重新燃起思维的火花。
3. 要面向全体
由于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有所不同,因而他们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也不同。因此教师在交流环节中要注重两类学生的参与,一是性格内向的,二是成绩比较差的,他们最容易被忽略。因此教师要重视以下原则:能成功的促其成功;难成功的帮助其成功;不能成功的盼其成功,采用多种策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4. 做好从备“教”向备“学”的转变
传统教学实行“满堂灌”,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学习。而“自学·交流·练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教师的教只是一条辅助线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必须从备教向备学转变,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既要备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又要备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只需突出基本的教学思想和步骤,介绍观点和方法,重要的是把教材吃透,做到心中有数而不必写出具体的细节、结果,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活动来补充。
三、评价
“自学·交流·练习”的训练,让学生经历了由“学会”到“会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对教材探索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实践证明“自学·交流·练习”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教者操作不难,学者学得生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一、构建模式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以及小学生的阅读认识规律,把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作为一个全过程来考虑,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贯穿于中高年级各册教材、各个单元、各篇课文、各个课时的全过程,构建了“自学·交流·练习”教学模式。指导思想是引导学生经历阅读的全过程,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根据“自学·交流·练习”这个结构框架设计出合理的自学程序,从而教给学生有关自学的方法,教学生学会阅读。
“自学·交流·练习”的基本结构和操作程序可分为三个环节和四步操作程序。
1. 三个环节
(1)自学。自学阶段一般放在教学的第一课时,这里的“自学”不是指学生的课前预习,而是在课堂上按一定的阅读程序,以及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借助各种学习条件和手段,初步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巡视调查,了解学生思维的误区,找准需要反馈的信息点,以此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精心备课,对部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可进行专门指导。
(2)交流。交流阶段是建立在第一阶段自学基础上的,一般在学生完成了自学阶段的任务之后。交流是学生按照自学程序分步向教师和同学提出自己的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进行讨论以求得解决的过程。这是交流课的主要任务。它重点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针对讨论的情况进行点拨和启发,引导讨论向纵深发展,同时让学生调节自己脑海中浅显、片面甚至是错误的信息,让思维在比较中得到训练。
(3)练习。练习即指在教师引导深入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知识的迁移运用于实际,解决新问题、形成新技能的过程。
2. 四步操作程序
(1)粗读课文,了解内容。要求学生一看到课文就能越过障碍一口气读完,注意力集中到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感知上,形成总体印象,然后能比较简练、准确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细读课文,理解字词。学生认真默读课文,逐词、逐句地领会,弄清课文的文字。在细读过程中,画出不懂的内容,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弄懂它们的意思。
(3)深读课文,理清思路。①学生深入默读课文,认真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写作思路。②抓住重点内容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精读课文,品析欣赏。在把握了课文整体之后,转入对文章局部的深入理解和分析。通过学生深入揣摩文章语言,使他们能从具体的记叙描写中提炼出潜在的观点,发掘语言的隐含信息,弄清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体会记叙文语言的生动性、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作品语言中的情感。
以上所述的“自学·交流·练习”以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为基础,一般情况下学习一篇课文要二至三课时完成。
二、实施策略
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每个环节中都应以“自”当头,要千方百计训练学生自写、自讲、自评、自练、自结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成内部学习动机,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2.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自学·交流·练习”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自学一篇课文时首先要主动收集查阅相关资料,自学中要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交流时能各抒己见,大胆思辩,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十分重要了。教师的主导不是下结论,而是组织、引导学生活动向纵深发展。在交流中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鼓励学生各种求异思维,让学生的智力个性和非智力个性受到保护,得到发展。
(2)当学生的思维有滑向毫无价值的争执倾向时,教师应及时截堵散乱的流向,把握整个班级的思维流程。
(3)当学生的思维陷于停滞时,教师要适时提出导向性的问题,重新燃起思维的火花。
3. 要面向全体
由于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有所不同,因而他们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也不同。因此教师在交流环节中要注重两类学生的参与,一是性格内向的,二是成绩比较差的,他们最容易被忽略。因此教师要重视以下原则:能成功的促其成功;难成功的帮助其成功;不能成功的盼其成功,采用多种策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4. 做好从备“教”向备“学”的转变
传统教学实行“满堂灌”,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学习。而“自学·交流·练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教师的教只是一条辅助线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必须从备教向备学转变,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既要备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又要备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只需突出基本的教学思想和步骤,介绍观点和方法,重要的是把教材吃透,做到心中有数而不必写出具体的细节、结果,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活动来补充。
三、评价
“自学·交流·练习”的训练,让学生经历了由“学会”到“会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对教材探索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实践证明“自学·交流·练习”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教者操作不难,学者学得生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