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行医之路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fengtao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11岁开始上小学一年级,从那时起就帮助家里干活,每当放学回到家书包一丢就开始干家务活,煮饭、烧稀饭、拌面疙瘩、下面鱼等。到了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下田干活了,田里的所有活都干,收稻子、割麦子、点豆子、插秧等,其中最令我刻骨铭心的是插秧,插秧的时间一般在立夏。
  我家弟兄四个:大哥曹家晓,我是老二,老三曹家永,老四曹家辉。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弟兄就大显身手,田地总共只有20多亩,水田有15亩左右,我们一周左右就能把水田秧全部插完,我干事性子急所以比他们都快些。我们家秧插完了又帮助亲戚朋友家插秧,其中帮助我的表兄戴荣璟干得最多。戴荣璟是老大、戴荣瑜是老二、戴荣环是老三、戴荣球是老四,表姐叫戴荣瑶,那个时候我和老二关系最好。他家的田约40亩,我每一次去插秧直到田都插满了才回家,每年都去,直至初中毕业。后来感觉腰部渐渐地酸了起来,站时间长了腰就酸得很,坐时间长了腰部也酸得很,睡到半夜就不能睡了,也不知道什么原因!那个时候根本不懂。老姑那个时候就喜欢我,有一天我大表兄回来,她就和大表兄说你把大毛带去学医吧(我的小名叫大毛)!他毕业在家也没有事情可做,年年都来帮我们家干活,顶了我们不少的力气。从那以后我就走上了学医之路。
  我从1990年开始学医,那年正好是20岁,也就是在初中毕业以后。我学医以后才明白,我在初中时代就得了两种疾病,第一种是脑神经衰弱,病因主要是营养不良和用脑过度。第二种是腰肌劳损,病因主要是劳动损伤造成的。后来慢慢地都好了,毕竟自己是学医的。这个医院叫“白求恩医院”,我和张建霞、戴荣环,都跟大表兄戴荣璟学医。张建霞是柳巷乡义集村张学勇的大女儿,后来成了我的夫人。医院是戴荣璟和他的四个同学合开的,他是院长。科目设置有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大表兄的技术精湛,特别是外科手术,妇产科王芳技术堪称一流。我们一开始学的是西医《医学基础知识》,包括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和诊断学六个部分,我们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晚上上课白天实践,反正都是跟在他们后面学习,有时间我们就看书背书。后来我们又学习临床医学,主要包括内、外、妇、儿,传染病学、五官科学。我们,当时学的是大专书籍,那个时候已经是高级医学书籍了。半年以后戴荣瑜和吴志刚也来学医了,吴志刚是我表姐夫。我们三个也能坐诊了,因为我们实践得多,学习理论也快。只要他们出门办事我们三个就各就其位坐诊,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记下来等他们回来请教。
  医疗行业出事情是在所难免的,每个医院都不可避免。每个医院最担心的就是出人命,一旦出人命了,那最头疼、最麻烦、最伤心、最恐惧的问题就来了,因为那个时候老百姓的思想比较落后,还有保障医院和医生的法律不健全,只要出人命也不管是谁的责任,病人便带着一帮人,把医院砸个稀巴烂。2015年,国家正式颁布医疗事故法律法规,体系渐渐完善起来。
  1992年我们参加乡村西医士专业资格考试,我们五个人全部通过,这个证书对我们来说是第一个证书,其实后来证实没有任何用处。因为那个时候不用办营业执照都可以行医,都是合法的。戴荣璟想单干,就回到老家苏巷镇街道开始行医,可是当地的苏巷镇卫生院院长陆长富听说此事,就立即去工商所解说,千万不能让戴荣璟在这里行医,他如果在这里行医医院只有关门了,他的医术高于我们,但是工商所也没有明文规定不容许戴荣璟在这里行医。因为那时的医疗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所以不好下文让戴荣璟直接停业。后来他搬家到延巷。延巷是个小村庄,十几户人家,当时租了三间瓦房和四间草房,就这样又重新开始行医了,地方非常破舊但是病人是非常多的,川流不息。半年以后,他建起五间两层的房子,又建了院墙,院墙里面又盖了四间小房子。中间写着“白求恩医院”五个红色大字,在当时来说真是气派。
  我在延巷白求恩医院学习了将近一年,大约是1995年3月,有一天戴荣璟和我说,包集卫生院缺人你可以去那里发展一下,你学的也可以了,我和包集卫生院院长说过了,你直接去上班就行了。我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一种好像被撵走的感觉,的确是不想走的,可能是因为我书生意气太重了,我除了看书别的事情干得少,哪一个老板能喜欢不做事的员工呢!可是戴荣璟既然说了我还怎么能好意思不走呢!今天想想戴荣璟做的是对的,我就应该出去闯一闯世界,多增加见识和阅历,而且应该在拿到医士证书时就出去行医了。那个时候地方卫生院没有在编的,也没有什么公务员,你可以随时进去行医也可以随时出来,很自由。我进包集卫生院后发现里面还有一位老医生叫陈志强,也是被院长请去的,在当地小有名气,他没有任何证书,在医院已经干了有三年了。一个月以后院长秦中汉找到我说,听说你同学张建霞妇科不错,不如请她一起来我院,我院正好缺妇产科医生。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没有微信只有靠双腿了,第二天院长包了一个三轮车,大约一个半小时就到了柳巷乡义集村。没想到这一次的行程却结识了我人生的另一半,如果我不来义集村,那么我的人生将会改写的。人生的命运真是不可预测。张建霞作为我的妻子,一开始我并没有在意,但是后来我很庆幸,因为她有三大优点:第一五官大气漂亮,第二具有积极向上的事业心,第三在家里是贤妻良母。在医学上虽说她是专业妇科但其实哪一科都懂。我本人在妇科方面也做过,特别是产妇来生孩的时候,妇科医生不够用,我们也帮忙参与接生,因为缺人的时候就不考虑是男医生还是女医生了,只要大人和孩子都平平安安就行了。我们互相协助、取长补短、共同奋斗。在包集卫生院干了约一年的时间中,有一个病例给我的记忆非常深刻。
  当时有夫妇二人带着一个六岁的男孩说尿不下来尿,我仔细一查发现下腹部有一圆球状凸起,我意识到这是尿潴瘤子,必须立马把尿排出去,否则一旦胀到肾脏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那个时候条件不好没有导尿管,我突然想起用注射器的针头和一次性输液皮条,把输液皮条针头拔掉换上注射器针头,然后直接刺入凸起的圆球底部膀胱区,小便就顺着输液皮条流下来了。当然在穿刺之前要和夫妇说清楚利害关系。夫妇二人非常感谢我们,还要送锦旗给我们,被我们拒绝了。我们在医院干得还是挺满意的,可是后来张建霞说我们不如回家单干,我一开始有一点迟疑,可是考虑考虑还是觉得她说的是正确的。那个时候的工资每月才三五百元,月月无余、手头拮据。最后决定回大郢单干,因为大郢是个街道,那个时候大郢比苏巷经济富裕。   1996年6月正式离开包集卫生院,白手起家,诊所的名字叫牛郢村卫生室。牛郢村的书记叫卢荣清。那时租了一间两层的房子后面还有两间厨房,房子交个订金,柜子是家里弟兄做的,老大和老三是木匠。药品是找曹正祥欠的,就这样开始干了起来,没有想到一下子就火了。这才是我们的创业真正的开始,也是我们人生零的起点,也是我们艰苦奋斗的开始,也是我们走向美好未来的开端。其实成功与失败之间,说简单也很简单,说复杂也很复杂,总而言之一句话,只要做人不失败,那就是最大的成功了。干了半年以后我们又买了对面的瓦房,前面是三间小瓦房后面是三间大瓦房,东面还有两间厢房,中间是大院子,后来又换成了四间三层楼房。2000年3月考上乡村医生证书,2000年3月考上安徽省乡村医生中专水平证书。之后又去潘庄村卫生室干了一段时间。2004年3月又拿到滁州卫校毕业证书,同年又考上乡村医生执业证书。2007年进入大郢卫生院行医。2008年12月考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2014年1月蚌埠医学院毕业。2015年11月考上执业医师资格证书。2016年4月考上中级保健按摩师证书。


  1997年3月我向夏静学习针灸技术,夏静的针灸技术是从她五大爷那里学来的,她五大爷从事专业针灸,在街道上开一诊所,不打针、不输液、不卖药、不按摩推拿,所有疾病一律针灸。夏静和她哥哥受了他们五大爷针灸技术的嫡传,也可以说是祖传了。2016年我又去合肥学习五行针灸,2017年在明光市中医院学习一个月内科和针灸。2018年我在网上购买了高树中的一针疗法、贺普仁的一针一得、赵振景的一针一穴的妙用、彭静山的针灸秘验与绝招等资料。我在大郢卫生院内科坐诊,虽然我是内科门诊,但是外科、儿科、五官科、骨科、腰腿痛、风湿科、妇科、中医科、皮肤科基本上皆看。我中医是自学,除了临床的中医课本外,我最喜欢读的就是《黄帝内经》。
  我学习中医之后豁然开朗。学习西医的同行们一定要再兼学中医,因为许多西医没有办法治疗的疾病中医能很快解决,甚至还非常简单。比如宫寒,是指妇女肾阳不足,胞宫失于温煦所出现的一组征候群的病因总结。往往有下腹坠胀、疼痛、痛經得热则、水样白带等症状。临床常见于月经失调、闭经、痛经、不孕、流产或妊娠后胎儿发育迟缓等病。西医是没有办法祛除子宫的寒气的,只有用中医治疗。第一,平素注意不可过量食用生冷寒凉,如冰激凌、雪糕等冰冷食物。注意季节变化,保暖。第二可以服用中草药温阳化气、固本添精、调理冲任。比如艾灸、鹿茸、黑附子等等有很好的疗效。
  2001年3月我去蚌埠学习中药亚宝贴。此后,我还去凤阳学习绿手指中药贴,去合肥学习弓玄应力矫正术。2020年3月我因骑车子跌跤导致锁骨骨折而做手术。2021年6月去济南山东大学学习张必清教授的第三医学。
  可以说,我的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学医和行医的路上。医学让我的人生变得饱满起来,也让我的生命更加有意义。
  ——选自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晚饭后,在家附近的红海河漫步。不知不觉中我的脚步停留在一棵高大的柳树前。  老家的村口,离二道河不远处也有一棵百年老柳树。谁都不知道它高耸入云站在那里多少个春秋。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柳树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美丽。就像父亲用威武的身躯捧起婀娜娇媚的母亲,柔嫩如丝的秀发柔柔地披下来,显出万千柔美的姿态。对我来讲,它是故乡的象征,更是对故乡的信念。自然也成了我这些年背井离乡游子的思乡树。无论身在何处,只
期刊
又到吃玉米的季节了。记得小时候,睡在被窝里就听到妈妈剥玉米的声音,清脆悦耳,听到声音就仿佛闻到了玉米的清香。玉米是我最爱吃的,看到那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玉米,先要非常陶醉地深深地吸几口那个香味儿,然后才开始大快朵颐一番,那时家里穷,每天早上煮一大锅玉米。土豆还有南瓜之类的,早晨吃剩下的就是我们一天的零食,饿了就啃个玉米棒子,那种日子现在回想起来,从未觉得苦,反倒觉得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因为那时
期刊
张天佑先生一直执着于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研究与实践,可以说已经到了很高的层次,也取得了豐硕的成果,其理论思深体广,发前人所未发,其诗词作品亦颇有不凡之语,我想早应引起业内人的关注了。当他把《北海诗话》这部著作的电子稿发给我时,正是初秋。北方的秋天来得早一些,早晚已有寒意。小区外的林木上,已零星点缀着一些金黄的叶片。有孩子三五一伙在树下惬意地游戏着。我坐在窗前,泡了一壶普洱茶,打开《北海诗话》,细细
期刊
花了大约十天时间,粗读了陈忠实的力作《白鹿原》,有一些粗浅的感想,现在与大家分享一下。  曾获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一部反映白鹿原社会变革和复杂人性的著作。从民国到解放后百十年间的世事变迁和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既热情讴歌了原上百姓的善良朴质,同时揭露了人性中的阴暗和邪恶。  主人公白嘉轩是封建社会的卫道士,做了几乎一辈子的族长,执行乡约严格不近人情,即便自己的儿子犯错也一样被鞭笞。而自己又
期刊
所见  梦里,冬天的木屋外,黎明正在赶路。窗户旁一团树枝的皮肤依旧是黑色的,清冷的雾浸透着一切。  晶莹的溪水流过森林里的青苔,生出了水雾。水雾从森林里渲染到屋外,早起的中年人看着它,睡不着的孩子看着它,等待着归人的老人也看着它。  两个早起散步的年轻情侣,站在两边是篱笆的土路。路上白茫茫的一片,太阳还没有出来,只有几声鸟叫从森林里滑过来。树已经没有了枝叶,红砖墙和湿泥都泛着凉气。  那对情侣消失
期刊
清明踏青,由来已远。那些逝去的先辈或记忆又一次次地翻开来,我们缅怀先烈,缅怀千年英雄豪杰之风范,我们祭拜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把那一份份珍贵记忆留下来,传给后代。  不经意间,我走到土湾公交站人民防空旁的土湾小学前,斗大的“拆”字,让我不禁想起这城市中的这片山峦。它属于重庆沙坪坝平顶山西面的一角,开车可到平顶山公园,平顶山东北面是红岩村革命纪念馆,这偏僻的山峦却很少上去看看,站在土湾小学门前,
期刊
苗雨田的《石峁》是一本书写陕北农民生活的书,质朴不失理性的历史视野中,有着他对土地充满情感的乡土情怀。其实,中国历史上写乡土的作家很多,仅近代以来就有鲁迅、沈从文、赵树理等人分别写下了《社戏》《边城》《小二黑结婚》等经典作品。纵观当下的陕西作家群,路遥的《平凡的人生》、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秦腔》、京夫的《八里情仇》等作品,也是从不同角度反映着农村的历史演进和变迁。小说《石峁》正是基于这样
期刊
暮春时节,阳光明媚。和风轻拂,空气里弥漫着郁郁的香气。翕动鼻翼,一种似曾相识的芬芳。五一节要到了,该是一年一度的槐花开放了。  趁着周末,邀上妻子,带上孩子,踏车而歌,结伴而行,朝着西山的方向,采槐花去。  沿着平平仄仄的山路,不多时光,到达李香楼时,春草大嫂一家,早就等在路口多时了。因为是第二次来,彼此互通了电话,所以一见面,春草大嫂早已把我们采花用的工具:竹竿,镰刀,织袋,以及吃的喝的,都准备
期刊
自写诗伊始,我便深感诗道衰落,遂决心立志“存薪火之将断,挽诗道之将衰”。一方面向所有古人拜师,吸取前人之精华与优秀创作手法,一方面亲身实践,探索古典诗词之未来。我的理论著作《北海诗话》,是在结合古人优秀作品及自身创作经验基础上总结得来,它回答了诗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个终极命题,虽有很多个人的主观论断,但仍以客观规律为主。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也有疏漏和不够完美之处,希望由大家一同补充完
期刊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课堂教学的中心已开始逐步转移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再是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流,“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学生不再是被动知识的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课堂教学活动都要为主体服务这种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而且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他们正在努力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建立教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