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不是单纯的区域定位,而是一个文化集合,更是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接冲突的集合,因此探究农村问题首先要从农村文化下手。而对于传统文化这个话题,很多社会学著作中都有所涉及,之所以选择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是因为这本著作以田野调查形式,比较全面描述了农村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和外来势力影响下的变迁,对于两者之间的冲突有着形象具体的分析。这篇读书报告也将围绕开弦弓村的文化生活,从农村文化的变迁看待整个社会的传统文化变迁。
关键词:农村;传统文化;西方影响 ;文化变迁;江村经济
在读《江村经济》这本书的序言时,发现费孝通先生的导师马林若夫斯基曾经这样评价这本书,他说:“这本书虽然以中国传统农民生活为背景,但却不仅仅满足于复述一段静止的历史,而是有意识地紧紧抓住了现代生活中最难以理解的一面,即传统文化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费孝通,2007)费老通过描写开弦弓村各种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说明在西方力量影响下,中国农村的发展动力以及存在的问题。而在这里,我想以开弦弓村的传统文化变迁为例,探讨西方文化影响下,中国农村乃至整个社会传统文化应该何去何从。
(一)开弦弓村的文化变迁
正如前面所说,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如下几种文化的表现形式,例如财产继承文化、亲属关系文化、职业分化文化、劳作日程文化、农业文化(包括土地占有文化、蚕丝业文化)和贸易文化。这几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毫无疑问从功能上满足了每一个社区居民生活得各个方面的需要,并发挥特有的社会作用,从而相互影响建构出了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和社会制度。虽然这种系统的整合和传承已经持续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费老的字里行间读出一种变迁。
比如说刚才所说的表现形式中的亲属关系文化,我们都知道,在现代工业文明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夫妻这两种关系构成了家庭关系的核心内容,成为家庭组织的基本轴心。但在中国传统社会,前者显然比后者要重要的多。选聘媳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延续后代,如果媳妇没有能力来完成她的责任,夫家就有足够的理由将她遗弃而无需任何赔偿,妇女在生完孩子后,她的社会地位才得到完全的确认。而在书的后几章提到一个在村中工厂工作的女工因为下雨时丈夫忘记给她送伞而公开责骂她的丈夫,这种改变是在以往的传统观念中所不被容忍的。又如在财产文化方面,一个女孩的传统经济地位是依附于她的父亲或丈夫的,她没有机会拥有大宗的钱财,同时这也与传统的集体生产相互关联。但是现在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尤其是现代工厂的建立,单个家庭不断从复合家庭的群体中分离出来以适应大的社会化生产需要,一个已婚的妇女将她收入的大部分留作自己的积蓄。这都说明了在西方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影响下亲属关系文化、财产继承文化等传统文化进行了新的形式的组合,并且随着工业的变迁而调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开弦弓村的文化变迁走向。
综上,可以看出正是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和人們的需要下诞生了一种文化的满足,但是在我们伸出双手接受西方文化而准备脱离所谓“传统”的枷锁后,给我感到更多的是担心,担心我们渐渐丢失了对西方文化的普世性反思,增加了对于传统文化盲目排斥。
(二)从农村看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
从《江村经济》对农村传统文化的描述中可以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变迁。笔者认为这也是这这本书的精髓和目的所在——由农村折射社会,进而折射整个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因此从开弦弓村过度到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是必要的。
举个例子来说,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空前的学习西洋文化“全民运动”中, “英语热”、“过洋节”严重冲击着中华文化,但是这只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侵略扩张的一个典型的社会缩影。
在人类学的经典著作中,曾经提到过“没有一种文化是绝对的普世,绝对的完美的”。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确实有许多糟粕需要我们剔除,但是中国几千年来之所以可以延续不衰,不是我们有多幸运,而是我们的文化使我们延续了下来,失去了这些文化,我们将淹没在历史中。
笔者认为《江村经济》这本书实质是由两部分所构成的,一部分是对农村传统文化的田野性描述,一部分是西方影响下农村传统文化的变迁。而总结成一点就是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明的比较分析。
当然,笔者个人觉得单纯比较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谁更先进,就像比较同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不同的度量单位情况下的比较是很可笑的,更何况文化本身是没有统一的度量衡的,就像中国文化更看重感性方面的修身,以及与大自然的和谐互动;而西方文化,则更偏重于理性及效率的最大化。
面对众多外来文化,我们应该充满信心地迎接它们,去吸取和溶化它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只要变革观念和文化模式,不断地吸收各个历史阶段具有的优势,提高对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和未来规划的认识,就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不断延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丁元竹.中国农村现代化,还有多长的路要走[J].群言,2006(05).
[3]戴 伟.基于中西传统文化差异视角的“国学热”冷思考[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01).
[4]郭丽萍.论中西传统文化中个体与整体的关系[J].陕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01).
[5]袁金丰.国传统文化的困境与走向[J].天府新论,2009(S1).
[6]章建敏.弘扬传统文化重在“古为今用”[J]. 山西政协报,2010(03).
[7]张周志.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巨大魅力[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8]孙文顺,张长江.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9(10).
(作者简介:李萍春晓,本科,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
关键词:农村;传统文化;西方影响 ;文化变迁;江村经济
在读《江村经济》这本书的序言时,发现费孝通先生的导师马林若夫斯基曾经这样评价这本书,他说:“这本书虽然以中国传统农民生活为背景,但却不仅仅满足于复述一段静止的历史,而是有意识地紧紧抓住了现代生活中最难以理解的一面,即传统文化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费孝通,2007)费老通过描写开弦弓村各种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说明在西方力量影响下,中国农村的发展动力以及存在的问题。而在这里,我想以开弦弓村的传统文化变迁为例,探讨西方文化影响下,中国农村乃至整个社会传统文化应该何去何从。
(一)开弦弓村的文化变迁
正如前面所说,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如下几种文化的表现形式,例如财产继承文化、亲属关系文化、职业分化文化、劳作日程文化、农业文化(包括土地占有文化、蚕丝业文化)和贸易文化。这几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毫无疑问从功能上满足了每一个社区居民生活得各个方面的需要,并发挥特有的社会作用,从而相互影响建构出了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和社会制度。虽然这种系统的整合和传承已经持续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费老的字里行间读出一种变迁。
比如说刚才所说的表现形式中的亲属关系文化,我们都知道,在现代工业文明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夫妻这两种关系构成了家庭关系的核心内容,成为家庭组织的基本轴心。但在中国传统社会,前者显然比后者要重要的多。选聘媳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延续后代,如果媳妇没有能力来完成她的责任,夫家就有足够的理由将她遗弃而无需任何赔偿,妇女在生完孩子后,她的社会地位才得到完全的确认。而在书的后几章提到一个在村中工厂工作的女工因为下雨时丈夫忘记给她送伞而公开责骂她的丈夫,这种改变是在以往的传统观念中所不被容忍的。又如在财产文化方面,一个女孩的传统经济地位是依附于她的父亲或丈夫的,她没有机会拥有大宗的钱财,同时这也与传统的集体生产相互关联。但是现在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尤其是现代工厂的建立,单个家庭不断从复合家庭的群体中分离出来以适应大的社会化生产需要,一个已婚的妇女将她收入的大部分留作自己的积蓄。这都说明了在西方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影响下亲属关系文化、财产继承文化等传统文化进行了新的形式的组合,并且随着工业的变迁而调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开弦弓村的文化变迁走向。
综上,可以看出正是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和人們的需要下诞生了一种文化的满足,但是在我们伸出双手接受西方文化而准备脱离所谓“传统”的枷锁后,给我感到更多的是担心,担心我们渐渐丢失了对西方文化的普世性反思,增加了对于传统文化盲目排斥。
(二)从农村看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
从《江村经济》对农村传统文化的描述中可以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变迁。笔者认为这也是这这本书的精髓和目的所在——由农村折射社会,进而折射整个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因此从开弦弓村过度到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是必要的。
举个例子来说,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空前的学习西洋文化“全民运动”中, “英语热”、“过洋节”严重冲击着中华文化,但是这只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侵略扩张的一个典型的社会缩影。
在人类学的经典著作中,曾经提到过“没有一种文化是绝对的普世,绝对的完美的”。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确实有许多糟粕需要我们剔除,但是中国几千年来之所以可以延续不衰,不是我们有多幸运,而是我们的文化使我们延续了下来,失去了这些文化,我们将淹没在历史中。
笔者认为《江村经济》这本书实质是由两部分所构成的,一部分是对农村传统文化的田野性描述,一部分是西方影响下农村传统文化的变迁。而总结成一点就是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明的比较分析。
当然,笔者个人觉得单纯比较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谁更先进,就像比较同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不同的度量单位情况下的比较是很可笑的,更何况文化本身是没有统一的度量衡的,就像中国文化更看重感性方面的修身,以及与大自然的和谐互动;而西方文化,则更偏重于理性及效率的最大化。
面对众多外来文化,我们应该充满信心地迎接它们,去吸取和溶化它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只要变革观念和文化模式,不断地吸收各个历史阶段具有的优势,提高对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和未来规划的认识,就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不断延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丁元竹.中国农村现代化,还有多长的路要走[J].群言,2006(05).
[3]戴 伟.基于中西传统文化差异视角的“国学热”冷思考[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01).
[4]郭丽萍.论中西传统文化中个体与整体的关系[J].陕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01).
[5]袁金丰.国传统文化的困境与走向[J].天府新论,2009(S1).
[6]章建敏.弘扬传统文化重在“古为今用”[J]. 山西政协报,2010(03).
[7]张周志.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巨大魅力[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8]孙文顺,张长江.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9(10).
(作者简介:李萍春晓,本科,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