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差异化战略是企业之间竞争的一种战略,也是高职院校特色化办学的首选战略;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品牌形象。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应该依照差异化战略的要求,并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思路、课程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体现差异化。同时,差异化的高职特色专业建设也必须解决好特色培育、落实办学自主权和人才质量评价等问题。
[关键词]差异化战略 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153-02
1差异化竞争战略是高职院校特色化办学的必然选择差异化是企业经营的基本战略之一。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其战略选择与定位通常必须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市场竞争的现状与趋势;主要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基于这些因素,企业通常实施的竞争战略主要包括聚焦战略、互补战略和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迈克尔·波特教授最先提出的,是指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独特性,如产品差异化、市场差异化、服务差异化等。[1]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目的是保持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特色专业是一所高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专业。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独特性或个性;二是杰出性或优质性;三是开拓性或创新性。因此,特色专业反映在教育理念、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效益好,社会影响大,具备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三高”特色。它是高校办学实力的综合体现,反映了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和教育实践的认可和接受程度。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形成比较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优质资源,也是服务行业、区域经济的主要支撑点。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如同经济体一样同样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家都在努力寻求适合自身特色的办学方略,特别是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方面,各高职院校都在使尽浑身解数力求有所突破,虽然,在具体措施上有一定差异,但在探求专业特色这一点上又是大家共同的追求。在特色专业建设方面究竟采取什么战略才是适合的、有效的呢?我们以为,采取差异化战略,才是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最适合最有效的战略。可以说,企业间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对高职院校的办学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和战略意义。在特色专业建设方面采用差异化竞争战略,才是实现办学有特色、内涵有提升、发展可持续的正确路径。
美国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曾高度赞同高等教育的差异化战略,他说:“实施高等教育的最差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鸡蛋都往一个篮子里装——高等教育最忌讳单一的模式”。[2]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主席博耶教授曾经说过“我们所要号召建立的是美国高等教育的有尊严的多样化……每一所学院和大学都为自己的办学特色而自豪,都寻求弥补其他学校的不足而不是一味地模仿”。[3] 博耶教授的观点同样指出了高校的办学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应摒弃同一性,实现多样化。
我国也有不少学者赞同并支持教育的差异化战略。学者刘新荣认为大学的特色源于各自的差异性,并指出大学要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必须建设独特的组织文化、扶持优势学科、树立大学品牌形象、制定人才内部激励政策和保持创新的竞争策略。[4]李家福强调大学应该实行差异化发展,要找准定位,彰显特色,打造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5]韩先满提出,选择“差异化”办学策略,在众多途径中寻找并确定适合自己的办学途径,是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必然之路。[6]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办学主体多元化和办学方略多样化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其激烈竞争的态势必然导致高职教育的重新洗牌。在这种激烈的竞争格局下,注重质量,彰显特色是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采用差异化竞争战略,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抓手,强化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树立品牌形象,打造特殊标志,这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不二选择。
2差异化的高职特色专业建设应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21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化
高职院校实行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企业提供高技能的人才,因此,实行特色专业建设就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在现代的教育理论以及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运用比较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管理制度等,对学生进行人才培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育的目标和规格,也是一个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教育的过程,它是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逐渐形成的。
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化,是指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根据一定的办学理念,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特点所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办学思路。如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坚持人才培养的“地方性”、“应用性”和“职业性”,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实行“政行校联袂,师生企联合,教研用联动,学做创联贯”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在企业有满意度、在行业有美誉度、在政府有信誉度”的外部效应日益显现。
22专业建设思路的差异化
专业建设思路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专业设置与产业如何对接;其二,专业建设如何开展。就专业设置而言,要做好两个对接:一是对接区域产业的优质集群;二是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未来需求。区域经济特点是高职院校设置专业的基本定位依据,因而专业设置必须对接区域经济的优质集群。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江阴市纺织服装产业这个优质集群开设了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该专业现已成为省级特色专业。专业设置还必须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对接产业发展的未来需求,这是人才培养周期性的必然体现,也是避免专业建设与企业需求“两张皮”弊端的必然要求。
高职专业特别是特色专业如何建设,这是最能体现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地方。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具有个性化的专业建设思路,形成了差异化的专业建设经验和特色。如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坚持“提供行业人才智力支持,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学生人生事业基础”的办学宗旨,按照“依托行业,对接产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的专业建设思路,以特色专业建设为突破口,着力进行专业建设。[7]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以“立足苏州本土,培养专门人才;紧跟转型升级,提升技术能级;定位先进制造,突出创新特色;扩大研发平台,助推中小企业”的建设思路为指引,大力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推行学生在教室、实训室、创新工作室的“三室”学习,安排学生进企业识岗、习岗、顶岗的“三岗”实践,形成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使该专业的毕业生极受企业欢迎。 23课程建设的差异化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根本之所在,专业有没有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课程体系的优化;二是特色课程的开发。
课程体系的优化是指: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来设置课程,并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建设财会类特色专业的实践过程中,按“岗证单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特色课程的开发是检验特色专业含金量的一项重要指标。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积极地与合作办学单位共同开发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对整个教学流程进行项目化改造和单元设计。如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烹饪专业按照“梯级模块”教学模式,依据“典型任务、职业能力、工艺流程、岗位规范”等教学要素,开发了《烹饪基本功训练》、《宴席设计》、《寺院素斋》、《鄂菜大系》、《烘培工艺学》等极具特色的课程与教材,在该专业的特色课程开发方面无疑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24师资队伍建设的差异化
众所周知,师资队伍是学校办学的中坚力量和关键因素,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从这个层面上说,教师是育人理念的实践者、办学特色的传承者、教育创新的先驱者和品牌形象的铸造者。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师,因此,高职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一环就在于师资队伍建设的差异化。
师资队伍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根据来源和身份,可将教师划分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根据定位与作用,可将教师划分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普通教师;根据年龄结构,可将教师划分为老中青三代;同样,我们也可以依据职称、性别等标准作出相应的区分。类别的划分并不是目的,划分的真正目的在于为不同类型的师资队伍制定出差异化的建设规划和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从而形成结构合理、定位清晰、职责明确、功能互补的教学团队。比如对于专职教师队伍而言,必须把建设的重点放在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科研能力、信息化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实训项目开发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上,通过培养,涌现更多的“双师”、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对于兼职教师队伍而言,重点是解决好重聘用、轻建设的形式主义问题,特别是要真正发挥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专家的传帮带作用,把产学合作、校企联合办学真正落到实处。
3差异化的高职特色专业建设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31关于特色专业之“特色”培育问题
特色专业是一个不断培育和发展的过程,也是需要经过市场和用人单位不断检验和认可的过程。特色专业之“特色”,应该且必须体现在差异化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但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特色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建设路径大同小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缺少特色,竞争力不强。因此,特色专业之“特色”培育就成为当下高职院校必须面对且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特色专业“特色”之培育,必须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必须坚持高职教育的应用性、地方性和职业性三原则,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第二,按“特事特办”的行为规则,给特色专业建设多开绿灯,少设禁区,大力鼓励教育创新,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第三,建立用户信息反馈机制,坚持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收集相关信息,矫正自己的培养方案。
32关于落实办学自主权问题
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权过度集中,行政审批环节过多,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很难落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高校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要求,高校难以实现差别化的办学思路。各级政府虽然在统筹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增强高校办学特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大多数高校来说,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主体,却没有专业设置和调整的自主权,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特色专业建设的进程以及特色专业“特色”之形成。因此,建议减少行政审批,逐步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教育创新的活力,提倡特色化办学、个性化办学和多样化办学。
33关于特色专业人才质量评价模式问题
差异化视域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问题,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探索的过程,很难有一个大家都共同认可的评价模式。差异就是特色,差异就是个性。但在一些评价因子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还是可以探讨的。首先,学校应建立内外部相结合的人才质量评价模式。学校内部评价,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学业水平和知识融合度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外部评价应以用人单位为主,重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评价。因用人单位的差异性较大,故而评价因子和评价方法则是多元的。其次,引入第三方组织,建立专业与人才市场之间的供求平衡评价机制。影响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很多,但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市场信息。对于来源渠道庞杂的市场信息,仅靠政府与高校都是无法完成的,因而可考虑借助中介组织的力量,开展信息收集与发布,以便形成相关的人才质量评价意见。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54-169.
[2]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07.
[3]博耶学术水平反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2,24.
[4]刘新荣差异化战略与大学竞争优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7(7):116-117.
[5]李家福,刘生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差异化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6]韩先满坚持差异化发展,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4):87.
[7]于型香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基金项目]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差异化竞争战略与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3B28)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从如(1962—),男,汉族,安徽六安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理论、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
[关键词]差异化战略 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153-02
1差异化竞争战略是高职院校特色化办学的必然选择差异化是企业经营的基本战略之一。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其战略选择与定位通常必须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市场竞争的现状与趋势;主要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基于这些因素,企业通常实施的竞争战略主要包括聚焦战略、互补战略和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迈克尔·波特教授最先提出的,是指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独特性,如产品差异化、市场差异化、服务差异化等。[1]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目的是保持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特色专业是一所高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专业。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独特性或个性;二是杰出性或优质性;三是开拓性或创新性。因此,特色专业反映在教育理念、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效益好,社会影响大,具备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三高”特色。它是高校办学实力的综合体现,反映了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和教育实践的认可和接受程度。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形成比较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优质资源,也是服务行业、区域经济的主要支撑点。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如同经济体一样同样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家都在努力寻求适合自身特色的办学方略,特别是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方面,各高职院校都在使尽浑身解数力求有所突破,虽然,在具体措施上有一定差异,但在探求专业特色这一点上又是大家共同的追求。在特色专业建设方面究竟采取什么战略才是适合的、有效的呢?我们以为,采取差异化战略,才是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最适合最有效的战略。可以说,企业间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对高职院校的办学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和战略意义。在特色专业建设方面采用差异化竞争战略,才是实现办学有特色、内涵有提升、发展可持续的正确路径。
美国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曾高度赞同高等教育的差异化战略,他说:“实施高等教育的最差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鸡蛋都往一个篮子里装——高等教育最忌讳单一的模式”。[2]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主席博耶教授曾经说过“我们所要号召建立的是美国高等教育的有尊严的多样化……每一所学院和大学都为自己的办学特色而自豪,都寻求弥补其他学校的不足而不是一味地模仿”。[3] 博耶教授的观点同样指出了高校的办学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应摒弃同一性,实现多样化。
我国也有不少学者赞同并支持教育的差异化战略。学者刘新荣认为大学的特色源于各自的差异性,并指出大学要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必须建设独特的组织文化、扶持优势学科、树立大学品牌形象、制定人才内部激励政策和保持创新的竞争策略。[4]李家福强调大学应该实行差异化发展,要找准定位,彰显特色,打造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5]韩先满提出,选择“差异化”办学策略,在众多途径中寻找并确定适合自己的办学途径,是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必然之路。[6]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办学主体多元化和办学方略多样化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其激烈竞争的态势必然导致高职教育的重新洗牌。在这种激烈的竞争格局下,注重质量,彰显特色是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采用差异化竞争战略,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抓手,强化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树立品牌形象,打造特殊标志,这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不二选择。
2差异化的高职特色专业建设应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21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化
高职院校实行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企业提供高技能的人才,因此,实行特色专业建设就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在现代的教育理论以及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运用比较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管理制度等,对学生进行人才培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育的目标和规格,也是一个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教育的过程,它是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逐渐形成的。
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化,是指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根据一定的办学理念,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特点所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办学思路。如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坚持人才培养的“地方性”、“应用性”和“职业性”,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实行“政行校联袂,师生企联合,教研用联动,学做创联贯”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在企业有满意度、在行业有美誉度、在政府有信誉度”的外部效应日益显现。
22专业建设思路的差异化
专业建设思路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专业设置与产业如何对接;其二,专业建设如何开展。就专业设置而言,要做好两个对接:一是对接区域产业的优质集群;二是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未来需求。区域经济特点是高职院校设置专业的基本定位依据,因而专业设置必须对接区域经济的优质集群。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江阴市纺织服装产业这个优质集群开设了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该专业现已成为省级特色专业。专业设置还必须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对接产业发展的未来需求,这是人才培养周期性的必然体现,也是避免专业建设与企业需求“两张皮”弊端的必然要求。
高职专业特别是特色专业如何建设,这是最能体现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地方。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具有个性化的专业建设思路,形成了差异化的专业建设经验和特色。如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坚持“提供行业人才智力支持,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学生人生事业基础”的办学宗旨,按照“依托行业,对接产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的专业建设思路,以特色专业建设为突破口,着力进行专业建设。[7]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以“立足苏州本土,培养专门人才;紧跟转型升级,提升技术能级;定位先进制造,突出创新特色;扩大研发平台,助推中小企业”的建设思路为指引,大力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推行学生在教室、实训室、创新工作室的“三室”学习,安排学生进企业识岗、习岗、顶岗的“三岗”实践,形成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使该专业的毕业生极受企业欢迎。 23课程建设的差异化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根本之所在,专业有没有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课程体系的优化;二是特色课程的开发。
课程体系的优化是指: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来设置课程,并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建设财会类特色专业的实践过程中,按“岗证单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特色课程的开发是检验特色专业含金量的一项重要指标。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积极地与合作办学单位共同开发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对整个教学流程进行项目化改造和单元设计。如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烹饪专业按照“梯级模块”教学模式,依据“典型任务、职业能力、工艺流程、岗位规范”等教学要素,开发了《烹饪基本功训练》、《宴席设计》、《寺院素斋》、《鄂菜大系》、《烘培工艺学》等极具特色的课程与教材,在该专业的特色课程开发方面无疑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24师资队伍建设的差异化
众所周知,师资队伍是学校办学的中坚力量和关键因素,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从这个层面上说,教师是育人理念的实践者、办学特色的传承者、教育创新的先驱者和品牌形象的铸造者。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师,因此,高职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一环就在于师资队伍建设的差异化。
师资队伍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根据来源和身份,可将教师划分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根据定位与作用,可将教师划分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普通教师;根据年龄结构,可将教师划分为老中青三代;同样,我们也可以依据职称、性别等标准作出相应的区分。类别的划分并不是目的,划分的真正目的在于为不同类型的师资队伍制定出差异化的建设规划和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从而形成结构合理、定位清晰、职责明确、功能互补的教学团队。比如对于专职教师队伍而言,必须把建设的重点放在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科研能力、信息化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实训项目开发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上,通过培养,涌现更多的“双师”、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对于兼职教师队伍而言,重点是解决好重聘用、轻建设的形式主义问题,特别是要真正发挥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专家的传帮带作用,把产学合作、校企联合办学真正落到实处。
3差异化的高职特色专业建设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31关于特色专业之“特色”培育问题
特色专业是一个不断培育和发展的过程,也是需要经过市场和用人单位不断检验和认可的过程。特色专业之“特色”,应该且必须体现在差异化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但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特色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建设路径大同小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缺少特色,竞争力不强。因此,特色专业之“特色”培育就成为当下高职院校必须面对且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特色专业“特色”之培育,必须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必须坚持高职教育的应用性、地方性和职业性三原则,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第二,按“特事特办”的行为规则,给特色专业建设多开绿灯,少设禁区,大力鼓励教育创新,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第三,建立用户信息反馈机制,坚持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收集相关信息,矫正自己的培养方案。
32关于落实办学自主权问题
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权过度集中,行政审批环节过多,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很难落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高校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要求,高校难以实现差别化的办学思路。各级政府虽然在统筹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增强高校办学特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大多数高校来说,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主体,却没有专业设置和调整的自主权,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特色专业建设的进程以及特色专业“特色”之形成。因此,建议减少行政审批,逐步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教育创新的活力,提倡特色化办学、个性化办学和多样化办学。
33关于特色专业人才质量评价模式问题
差异化视域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问题,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探索的过程,很难有一个大家都共同认可的评价模式。差异就是特色,差异就是个性。但在一些评价因子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还是可以探讨的。首先,学校应建立内外部相结合的人才质量评价模式。学校内部评价,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学业水平和知识融合度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外部评价应以用人单位为主,重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评价。因用人单位的差异性较大,故而评价因子和评价方法则是多元的。其次,引入第三方组织,建立专业与人才市场之间的供求平衡评价机制。影响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很多,但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市场信息。对于来源渠道庞杂的市场信息,仅靠政府与高校都是无法完成的,因而可考虑借助中介组织的力量,开展信息收集与发布,以便形成相关的人才质量评价意见。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54-169.
[2]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07.
[3]博耶学术水平反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2,24.
[4]刘新荣差异化战略与大学竞争优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7(7):116-117.
[5]李家福,刘生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差异化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6]韩先满坚持差异化发展,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4):87.
[7]于型香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基金项目]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差异化竞争战略与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3B28)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从如(1962—),男,汉族,安徽六安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理论、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