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与影像下的两个《活着》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ddfasfafjdkjfkek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作品改编电影开始流行,由于文本自身的独立性,导致文字与影像成为两种不同的文学经典。其主要是对余华与张艺谋改编电影两个《活着》从故事主题、叙事话语和意象选择三方面加以比较,从而探讨文字与影像的差异。
  关键词:《活着》;余华小说;张艺谋电影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这种由文字到影像的转变过程,也是对原著进行重读的过程,因为没有任何一部影片能够完全照搬文本作品,对文本进行完全合乎作者写作意图的诠释,即便是经典作品。
  文本作品一旦问世,就成为了独立于作者本人的个体,需要接受来自不同读者的重读。而电影的改编过程,则是导演与编剧对文本的重读和认知过程。文字与影像,承载的是两个形同实异的文化经典,这也是我把标题定为两个《活着》的原因。
  文本的无限延展性使作者可以随心所欲使用大量的笔墨来刻画人物心理、描绘历史的巨大变革,电影则不然。电影播放时间的限制,大大削弱了文本的表现力度,如何在一两个小时内表现几十乃至上百万字的内容?唯一的做法就是删改,而删改的结果往往是切断了文本本身的故事流,使电影场景总有支离破碎之感。再加上人们习惯于先入为主,在读过文本之后再去看改编的电影,总觉得是对文本的异化和亵渎。
  在这种情況下,张艺谋的文学作品改编电影却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称赞,实属不易,下面我想就张艺谋的改编电影与余华小说进行对比,寻找电影与文本的差异性。
  一、反映的主题。文字与影像,承载的是两个不同的文化经典,同一个故事,往往具有不同的诠释角度,作家和导演可以根据不同的解读方式表现不同的主题。
  余华的小说作品《活着》,主要是对我们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生命状态进行探索的一部作品。通过故事的主人公福贵讲述自己既不幸又幸运的人生经历来揭示人性的坚韧,世事的无常以及生活的不易。《活着》不仅是讲述福贵以及他周遭人的命运,更是千百年来普通中国老百姓的命运,他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如何承受苦难,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部作品其实反映了余华本人的哲学观和人生观,从最原始的人性出发揭示生命存在的意义。
  而张艺谋意在借这个故事诠释另一个更为宏观的主题,那就是新中国几十年来的历史发展变化在普通民众中的反映,通过一个普通家庭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惨痛遭遇,展示荒谬现实给底层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既而追求对既往历史的反思和质疑,影片因此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
  两个主题没有好坏之分,相反更加体现了文本的多重解读视角,丰富了读者和观众对文本的阅读视角。
  二、叙事话语。故事叙事者的选择往往能形成不同的叙事距离,通过故意拉近或疏远与读者的距离来达到不同的叙事目的。
  "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得到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这是余华《活着》中开篇第一句话,在余华的故事里,采用的是双重叙事结构。给我们讲故事的人是小说中的"我",而这个故事中嵌套的另一个关于"活着"的故事是福贵讲给"我"听的,也就是两个故事,两个叙事者,我们听到的有关福贵的故事是通过小说中的"我"间接得到的,而且是十年前的故事,叙事时间和空间上的故意疏离使该故事的讲述变得冷峻、舒缓、客观,在冷静的叙事中引发读者理性的思考,就可以避免掉很多感性层面的东西。
  电影《活着》一开头,就是故事的主人公福贵在赌场赌钱的场面,整个故事剥离了文本中"我"的存在,还原成为一个单一的故事。单层的叙事话语使我们更加直观地接触到故事人物本身,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心酸悲苦,对人事的无奈,生存的苟且,从中可以看到这个民族整体的无意识生存状态。
  叙事话语的选择与叙事媒介有很大关系。就文本文字而言,双层叙事结构的选择可以产生与读者的疏离感,造成一种"陌生化"效应。增强文本的新颖度,迎合现代读者的需要。而影像本来就追求一种直观效应和很强的感染力,再加上时间的限制,如果过分停留于多层叙事结构的建造,反而让观众感觉繁琐无用,重点不突出。这也是改编文学著作的影视作品应该注意的一点。
  三、意象的选择。不同的意象选择往往代表了不同叙事主题的选择。因为这些意象归根到底是为主题服务的。
  在余华的小说中,一个贯穿始终的意象就是"土地",故事的一开始,就是"我"在土地旁边遇到了在田间耕作的福贵和他的老牛,在田边福贵讲述了他一生的故事,而他的一生,也与土地紧密相连。年轻时的他赌钱输掉了一百多亩田地和房产,他的父亲在田地里不幸摔死,然后租种龙二的五亩田地,靠田间劳作养活家人……在以后艰苦的岁月里,都是土地给了福贵活着的希望,直到最后只剩福贵一个人还是和老牛一起在田间劳作,准备死后埋到土地里。小说的结局"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选择"土地"这一意像,与中国数千年来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有关,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中,土地之于百姓,就像母亲之于儿女,哺育生命,创造文明。同时土地也是一个人的终极归属,人生于斯死于斯,数千年来的土葬传统使更多的哲学家倾向于在土地中寻找生命的存在。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于土地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此以"土地"这个意象贯穿始终给人带来更多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也与作家探讨生命存在的主题相契合。
  "土地"在影片中被置换为了"皮影"也自有道理。影片中皮影曾经作为福贵养家糊口的工具,大跃进中皮影成了为大炼钢铁鼓舞士气的手段,也是那个年代普通民众唯一的娱乐和精神追求。文革中,皮影作为封建时代的"遗毒",在熊熊大火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皮影被焚毁也正象征着在那个疯狂的时代中精神文明和传统文化的毁灭。张艺谋选择皮影这个意象也正是基于他的叙事主题考虑,那就是对于历史的质疑和反思,"皮影"无疑帮他达到了这一目的。
  由此看来,文本和影像,载体不同,对故事的解读方式不同,使得故事主题、叙事话语和意象选择都产生了巨大差异,这也是我们在阅读文本和观看影片应该注意的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M],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2004.2页
  [2]戴锦华:《电影批评与理论》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第8页
  [3]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2
  [4]王挺:《叙事:在语言与影像之间的行走--张艺谋电影改编的文化语境考察》[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4)
  作者简介:张萌萌(1992 - ),女,河南漯河人,本科,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农民自身的个体行为特征来进行分析,以我国农民合作和农村合作社发展过程面临的环境为基础,描述了大农带动小农这一合作社形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在合作社中大农和小农之间的博弈行为,并且分析了这一合作形式产生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关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博弈论;合作社;大农;小农  一、理论基础  在合作社组建初期,大农往往是合作社的"中心签约人",因为只有当大农发现
期刊
摘 要: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今天,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公众日益增多的社会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基于我国政府全面转型的宏观背景,探讨了我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领域出现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的相关对策,以期对我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有所贡献。  关键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政府转型 公共服务  一、政府转型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期刊
摘 要:"角色冲突"是社会学一个重要概念,本文作者结合工作经验,用实例来论证分析角色冲突在组织工作中的表现,透过现象分析事例中角色冲突发生的原因,并从自我认识、提高素质和角色应变这三个方面来完善角色。社会角色完善有利于领导干部在处理事务中,能够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事务的因果关系,进而做出科学决策。  关键词:角色冲突;表现;原因;角色完善  1985年1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当时的省委书记林若同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参加香港理工大学主办的"成长向导"与北京新公民社工教育与发展中心主办的"多元社工"项目的160名农民工子女成员为研究对象,对其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与结构式访谈。在马斯洛的人格发展需求理论以及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基础上,研究北京农民工子女发展期望的现状与其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及建议分析。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发展期望及其影响因素;需求理论;生态系统理论  据2013年统计,我国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土地被征用,许多农民都面临着"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境遇,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失地农民就业难,已成为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面对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所作出的牺牲,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政府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城市化;失地农民;就业  一、绪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中,城市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程项目在招标投标市场中已经成为工程招标投标的一种标志。目前,招标投标制度还不够完善,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遵循公平公开工正的原则,对工程项目在招标投标市场中存在问题展开深入、系统的分析,将对我们完善招标投标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招标投标;工程项目;招标投标市场  一、关于我国工程项目招标投标市场中政府现状分析及规范措施  由于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市场的不
期刊
摘 要:全球化浪潮下,生态强国战略大大增强了中国这样一个新兴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回顾《资本论》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以及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国内外社会背景和主要特征研究,园林城市建设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标志,其当前发展的节约型与保健型两大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对于坚持和完善生态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性价值,同时也是向世界展示"美丽中国"最有力的立体生态。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园林;
期刊
摘 要:陈晓明的《现代性的幻象--当代理论与文学的隐蔽转向》探讨了当前中国现代性研究的诸多问题,书名可能与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有联系,两书中讨论的问题也多有重合之处但往往针锋相对。《现代性的幻象》中不只是有着"晦涩难懂和使人困扰的概念",也有对当下与文学的评论,以此把现代性问题与当前中国文学的流变结合起来考察。  关键词:陈晓明 现代性 后现代性  在前两章,陈晓明集中探讨了现代性理论问题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人体放电模型对4H-SiC结势垒肖特基(JBS)二极管进行同一电压下的多次脉冲放电,直接对二极管管脚加静电。每次放电后测量器件的I-V特性,并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分析静电放电后JBS的损伤部位,分析静电放电下JBS的失效机理。  關键词:4H-SiC JBS 静电放电 失效分析  1 引言  微电子器件朝着低功耗、耐高压、高可靠性方向发展,这对半导体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加速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工业企业发展迅速。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对研发投入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大,融资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银行贷款利率提高,投资风险增大,再加上工业企业本身存在的管理机制不科学、粗放式生产、政策扶持体系不健全,使得安徽省工业企业研发领域的融资捉襟见肘。因此,本文分析安徽省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融资所面临的优势、劣势和困境,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分析工业企业研发融资难的原因以及存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