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参加香港理工大学主办的"成长向导"与北京新公民社工教育与发展中心主办的"多元社工"项目的160名农民工子女成员为研究对象,对其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与结构式访谈。在马斯洛的人格发展需求理论以及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基础上,研究北京农民工子女发展期望的现状与其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及建议分析。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发展期望及其影响因素;需求理论;生态系统理论
据2013年统计,我国农民工总量2亿6894万人,外出农民工月收入为2609元。他们主要从事低技术含量、低收入的体力劳动,却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包括医疗、养老、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都很不到位;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城市"进得来,留不下"的尴尬局面仍然没有太大变动;各地有关农民工的政策多样,力量分散,还未形成统一而有力的政策执行与监管体系。教育城乡二元化体制尚未得以破解,农民工子女无法在城市参加高考等问题接踵而来。全国政协委员谷常生指出,"只用一时,不管终生,这是不公平的。"作为连接城镇与农村的纽带农民工子女若成功成才,便能润泽父辈家乡、献力于城市、高质量养育后代,提高中国人口的整体素质。因此,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发展问题意义深远,笔者先后参与了香港理工大学主办的"成长向导"活动和北京市新公民社工发展与教育中心的"多元社工"和"志愿精神在身边"项目。两个项目的研究对象都是北京农名工子女,本文正是在这两大活动的参与下展开。
一、文献综述
对于农名工子女主要研究内容大部分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城市共融问题;农民工子女的社会化问题;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社工介入模式;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与相关政策;农民工子女的阶层流动问题;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况调查。国外对其本国的向大城市流动人口的子女问题有较多相关研究。研究的视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流动人口子女融入与受歧视问题,教育医疗资源的获得,以及心理适应等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是观察法、结构式访谈团体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合,研究对象是随父母来北京生活学习的农民工子女,具体对象为参与香港理工大学主办的"成长向导"活动和北京市新公民社工发展与教育中心的"多元社工"和"志愿精神在身边"学生,其中深度访谈对象共63人,问卷调查150人。他们来自北京市的各个农民工子女学校。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研究: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农民工子女的发展期望现状;影响农民工子女发展期望的因素。
三、研究结果
1、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年级、籍贯、父母职业、家中子女数目等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受访对象共160 人,其中123 人年龄在14-16 岁之间,男女比例约为1:1。129 人为中出二年级,出生地人数最多的三个省份为河南、四川、安徽。33.1%的受访对象是在2008 年至2010 年间随父母来到北京。其家庭成员为一般为3-5 人,多子女家庭占56.9%,大部分家庭中有老年人,住房面积在30-90 平方米之间,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家长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家长的工作大部分是零时工性质的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人员,属于体力劳动者,对技术的要求并不是非常高,这将直接导致其家庭收入较低。
2、农民工子女的发展期望现状
在所有的160名受访者之中,我们对52人进行了结构式访谈,我们对其将来希望从事的职业进行了统计。
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受访对象对自己的的理想职业有一定的规划,有一半以上有明确想法,还有一部分人表示不确定但有想法,也有个别人还没有明确的理想职业。他们普遍认为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是实现理想的方法,但是大部分受访对象表示对考上高中及大学没有自信心。超过半数的受访对象没有和家人交流过自己的理想,因为家人工作繁忙或者怕不能实现会很失落等原因。其他同学中,父母对其理想职业表示支持的主要是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的高收入高声望工作;父母表示反对的主要是社会主流思想认为是低收入不稳定以及低声望的工作,或者是因为父母认为其子女特质不适合的工作。
3、影响农民工子女发展期望的因素
(1)家庭影响:家庭对子女的发展期望影响非常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父母或家人的职业会影响子女的未来发展期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会影响其发展期望;家庭成员的兴趣爱好会影响子女未来发展期望;家庭成员特殊经历会影响子女对未来发展期望的制定。
(2)学校与同辈:教师流动性高,待遇差,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教学管理方式死板,总体来说对学生缺乏关爱。容易令学生更加封闭自己或者产生厌学情绪。从而阻碍学生的发展。对待学生升学问题,采取自决政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同辈群体对受访者的支持非常重要,遇到关系非常要好的朋友,且能志趣相投,并给与鼓励与监督对农民工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有非常好的正面推动作用。
(3)社会文化与制度:农民工群体从农村来到城市,还带有很多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而这些思想观念,在不经意间会影响农民工子女的发展。例如,重男轻女的观念。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可以接受义务教育,但是只能回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初中毕业后,有许多农民工子女都決定进入职高,然后在北京找工作。对于这样一个制度现状,很多受访者,表示不公平。
四、相关建议
1、从家庭角度来说
农民工子女所在家庭非常特殊,父母的工作繁重,且经济负担较重,在城市中受尊重的程度很低,经常加班熬夜出差,有的甚至是父母分隔两地,而且,农民工子女家庭的子女数很多都超过一个,有许多都是2-3 个子女,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工家长的经济负担。不利于农民工子女的发展。因此,我们提倡农民工家庭少生优生,提高人口质量。另一方面,政府若能够提供更多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项目,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及其他方面的能力,例如提高普通话的技能,能够更好的提高农民工家长的素质,从而提高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也为农民工子女创造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2、从学校角度来说
农民工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校环境改善的重点。教師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接受知识的最大来源渠道就是老师上课的讲解,不像城市孩子还有课后辅导,家长讲解,辅导班培训以及网络媒体和书籍等等,那么农民工学校的教师的教学水平就至关重要,应该进行教学培训,根据农民工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水平,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师德提高,对于这样一群特殊的青少年,做好学生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琢磨这群孩子的独特心理状态,尽量给与学生尊重和关怀,最后,学校应该设立社会工作部,进行心理、升学教育咨询。他们自身所处的特殊环境导致信息与情感是受阻隔的状态,这种阻隔状态如果一直得不到疏解,那么便会影响他们的人格健康的发展,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农民工学校中是非常需要的。需要注意的是,这群孩子的情感较为敏感,渴望建立长久而真诚的关系,又不被歧视,在此基础上,长期的学校社会工作的建立就十分的必要了;最后,学校以及社会工作部应该积极的为学生的升学就业问题提供可用的资源,并为他们进行职业规划以及测评,从而能够更好的为其规划将来,应该全面的考量个体的情况,然后由个体来决定怎样继续发展。
3、从社会以及制度角度来说
从社会方面讲,社会上普遍存在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偏见,影响到农民工子女心态发展。很多孩子非常敏感,极力表现自己家庭经济情况很好,表现自己非常崇尚北京的现代化生活,另一种表现就是极力排斥城市现代化生活,留恋乡村生活,对于"北京城市人"非常的排斥,认为自己和他们不是一类人。因此,消除偏见的方式就是沟通,互相了解,甚至理解。那么政府以及一些非政府组织都应该倡导类似于"成长向导"类的项目活动,帮助农民工子女这一群体更好的融合城市生活,也帮助城市更好的接纳农民工子女。从制度上来说,追根溯源,农民工子女的问题是户籍制度问题,是城乡户口区别的问题。但如果中国将城乡户口壁垒彻底消除,将又会出现混乱,资源分配不公平又会在其他层面上出现,因此,我们可以采取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问题。目前,农民工子女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制度问题,他们在城市中可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却很难进入北京的高中,要么是数额不小的借读费用难住了家长,要么就是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根本分配不到农民工子女的身上。那么,针对这些,我们应该制定针对农民工子女的学籍管理制度,提高其接受教育的连贯性稳定性,也方便学校对其教育程度进行管理。使其在现今教育制度中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建立专项发展教育基金或者专项教育发展助学金和贷款,以便有困难的家庭能够支付农民工子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易寒.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城乡认知与身份意识[J].中国农村观察,2009,(2).
[2]陆学艺.农民工问题要从根本上治理[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7).
[3]谢建社,朱明,谢宇社.会转型视野中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升学难题探解--以珠三角城镇为例[J].教育导刊,2011,(1).
[4]史柏年.中国文化与制度背景下社会工作本质的建构[J].江苏社会科学,2011,(1).
作者简介:王丽婷(1987.2-),女,山东人,广州大学华软学院管理系教师,硕士学历。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发展期望及其影响因素;需求理论;生态系统理论
据2013年统计,我国农民工总量2亿6894万人,外出农民工月收入为2609元。他们主要从事低技术含量、低收入的体力劳动,却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包括医疗、养老、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都很不到位;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城市"进得来,留不下"的尴尬局面仍然没有太大变动;各地有关农民工的政策多样,力量分散,还未形成统一而有力的政策执行与监管体系。教育城乡二元化体制尚未得以破解,农民工子女无法在城市参加高考等问题接踵而来。全国政协委员谷常生指出,"只用一时,不管终生,这是不公平的。"作为连接城镇与农村的纽带农民工子女若成功成才,便能润泽父辈家乡、献力于城市、高质量养育后代,提高中国人口的整体素质。因此,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发展问题意义深远,笔者先后参与了香港理工大学主办的"成长向导"活动和北京市新公民社工发展与教育中心的"多元社工"和"志愿精神在身边"项目。两个项目的研究对象都是北京农名工子女,本文正是在这两大活动的参与下展开。
一、文献综述
对于农名工子女主要研究内容大部分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城市共融问题;农民工子女的社会化问题;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社工介入模式;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与相关政策;农民工子女的阶层流动问题;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况调查。国外对其本国的向大城市流动人口的子女问题有较多相关研究。研究的视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流动人口子女融入与受歧视问题,教育医疗资源的获得,以及心理适应等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是观察法、结构式访谈团体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合,研究对象是随父母来北京生活学习的农民工子女,具体对象为参与香港理工大学主办的"成长向导"活动和北京市新公民社工发展与教育中心的"多元社工"和"志愿精神在身边"学生,其中深度访谈对象共63人,问卷调查150人。他们来自北京市的各个农民工子女学校。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研究: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农民工子女的发展期望现状;影响农民工子女发展期望的因素。
三、研究结果
1、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年级、籍贯、父母职业、家中子女数目等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受访对象共160 人,其中123 人年龄在14-16 岁之间,男女比例约为1:1。129 人为中出二年级,出生地人数最多的三个省份为河南、四川、安徽。33.1%的受访对象是在2008 年至2010 年间随父母来到北京。其家庭成员为一般为3-5 人,多子女家庭占56.9%,大部分家庭中有老年人,住房面积在30-90 平方米之间,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家长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家长的工作大部分是零时工性质的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人员,属于体力劳动者,对技术的要求并不是非常高,这将直接导致其家庭收入较低。
2、农民工子女的发展期望现状
在所有的160名受访者之中,我们对52人进行了结构式访谈,我们对其将来希望从事的职业进行了统计。
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受访对象对自己的的理想职业有一定的规划,有一半以上有明确想法,还有一部分人表示不确定但有想法,也有个别人还没有明确的理想职业。他们普遍认为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是实现理想的方法,但是大部分受访对象表示对考上高中及大学没有自信心。超过半数的受访对象没有和家人交流过自己的理想,因为家人工作繁忙或者怕不能实现会很失落等原因。其他同学中,父母对其理想职业表示支持的主要是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的高收入高声望工作;父母表示反对的主要是社会主流思想认为是低收入不稳定以及低声望的工作,或者是因为父母认为其子女特质不适合的工作。
3、影响农民工子女发展期望的因素
(1)家庭影响:家庭对子女的发展期望影响非常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父母或家人的职业会影响子女的未来发展期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会影响其发展期望;家庭成员的兴趣爱好会影响子女未来发展期望;家庭成员特殊经历会影响子女对未来发展期望的制定。
(2)学校与同辈:教师流动性高,待遇差,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教学管理方式死板,总体来说对学生缺乏关爱。容易令学生更加封闭自己或者产生厌学情绪。从而阻碍学生的发展。对待学生升学问题,采取自决政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同辈群体对受访者的支持非常重要,遇到关系非常要好的朋友,且能志趣相投,并给与鼓励与监督对农民工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有非常好的正面推动作用。
(3)社会文化与制度:农民工群体从农村来到城市,还带有很多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而这些思想观念,在不经意间会影响农民工子女的发展。例如,重男轻女的观念。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可以接受义务教育,但是只能回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初中毕业后,有许多农民工子女都決定进入职高,然后在北京找工作。对于这样一个制度现状,很多受访者,表示不公平。
四、相关建议
1、从家庭角度来说
农民工子女所在家庭非常特殊,父母的工作繁重,且经济负担较重,在城市中受尊重的程度很低,经常加班熬夜出差,有的甚至是父母分隔两地,而且,农民工子女家庭的子女数很多都超过一个,有许多都是2-3 个子女,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工家长的经济负担。不利于农民工子女的发展。因此,我们提倡农民工家庭少生优生,提高人口质量。另一方面,政府若能够提供更多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项目,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及其他方面的能力,例如提高普通话的技能,能够更好的提高农民工家长的素质,从而提高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也为农民工子女创造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2、从学校角度来说
农民工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校环境改善的重点。教師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接受知识的最大来源渠道就是老师上课的讲解,不像城市孩子还有课后辅导,家长讲解,辅导班培训以及网络媒体和书籍等等,那么农民工学校的教师的教学水平就至关重要,应该进行教学培训,根据农民工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水平,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师德提高,对于这样一群特殊的青少年,做好学生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琢磨这群孩子的独特心理状态,尽量给与学生尊重和关怀,最后,学校应该设立社会工作部,进行心理、升学教育咨询。他们自身所处的特殊环境导致信息与情感是受阻隔的状态,这种阻隔状态如果一直得不到疏解,那么便会影响他们的人格健康的发展,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农民工学校中是非常需要的。需要注意的是,这群孩子的情感较为敏感,渴望建立长久而真诚的关系,又不被歧视,在此基础上,长期的学校社会工作的建立就十分的必要了;最后,学校以及社会工作部应该积极的为学生的升学就业问题提供可用的资源,并为他们进行职业规划以及测评,从而能够更好的为其规划将来,应该全面的考量个体的情况,然后由个体来决定怎样继续发展。
3、从社会以及制度角度来说
从社会方面讲,社会上普遍存在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偏见,影响到农民工子女心态发展。很多孩子非常敏感,极力表现自己家庭经济情况很好,表现自己非常崇尚北京的现代化生活,另一种表现就是极力排斥城市现代化生活,留恋乡村生活,对于"北京城市人"非常的排斥,认为自己和他们不是一类人。因此,消除偏见的方式就是沟通,互相了解,甚至理解。那么政府以及一些非政府组织都应该倡导类似于"成长向导"类的项目活动,帮助农民工子女这一群体更好的融合城市生活,也帮助城市更好的接纳农民工子女。从制度上来说,追根溯源,农民工子女的问题是户籍制度问题,是城乡户口区别的问题。但如果中国将城乡户口壁垒彻底消除,将又会出现混乱,资源分配不公平又会在其他层面上出现,因此,我们可以采取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问题。目前,农民工子女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制度问题,他们在城市中可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却很难进入北京的高中,要么是数额不小的借读费用难住了家长,要么就是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根本分配不到农民工子女的身上。那么,针对这些,我们应该制定针对农民工子女的学籍管理制度,提高其接受教育的连贯性稳定性,也方便学校对其教育程度进行管理。使其在现今教育制度中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建立专项发展教育基金或者专项教育发展助学金和贷款,以便有困难的家庭能够支付农民工子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易寒.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城乡认知与身份意识[J].中国农村观察,2009,(2).
[2]陆学艺.农民工问题要从根本上治理[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7).
[3]谢建社,朱明,谢宇社.会转型视野中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升学难题探解--以珠三角城镇为例[J].教育导刊,2011,(1).
[4]史柏年.中国文化与制度背景下社会工作本质的建构[J].江苏社会科学,2011,(1).
作者简介:王丽婷(1987.2-),女,山东人,广州大学华软学院管理系教师,硕士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