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西方劳动经济学的歧视理论出发,对农村大学生就业存在的歧视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方劳动经济学的歧视理论对我国农村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解释力并不强。我国农村大学生就业歧视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市场失灵,而主要是政府失灵所导致。所以,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关键在于消除制度上的歧视和人们心理上的歧视。
关键词:歧视理论;农村大学生;政府失灵
中图分类号:G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235-02
大学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农村大学生在城市就业时所遇到的歧视更是引发了学者们的无数讨论,他们从政治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等角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运用西方劳动经济学的歧视理论对农村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进行分析。
1、个人偏见模型对农村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解释
1.1雇主歧视模型
雇主歧视模型理论认为,雇主对具有某种特征的劳动者存在偏见,从而使这类劳动者的生产率在雇主那里遭到了贬值,即使这类劳动者具有与其他人相同的生产率,但是雇主宁愿支付较高的工资雇用其他人,而不愿雇用这一类劳动者。那么农村大学生在城市里所遭遇的就业歧视是缘于雇主的歧视吗?答案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显而易见。从表面上看,农村大学生所遭到的歧视性待遇,都是拜雇主所赐。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假定雇主对农村大学生存在偏见,也就是说,即使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劳动者具有相同的生产率,却仍然被雇主假设具有低于城市劳动者的生产率,从而雇主愿意支付给农村大学生的工资Wr将会低于其愿意支付给城市劳动者的工资Wc(假定Wr与Wc的羞为d,即Wc=Wr+d)。如图所示,对于歧视性雇主而言,将会雇用NO的人(因为在这一点上,MRP=Wr+d成立),而非歧视性雇主则会将雇用一直扩大到N1(即满足MRP=Wr)。从图中可以看到,歧视性雇主相对于非歧视性雇主而言,将损失BFG这一区域的利润。因此,歧视性雇主为了坚持他们的偏见,将不得不放弃BFG这一部分利润。如果产品市场是竞争的,歧视性雇主必将会受到市场的惩罚,最终被排挤出市场。
因此,理性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雇主,理论上不应该采取歧视性的雇用政策,除非雇主既有机会又有实力满足其“偏好性口味”,符合这种条件的雇主,通常是在某个产品市场上有一定程度垄断力量的企业,目前在中国基本上指是那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有垄断地位的企业。和所谓不签订劳动合同等事情均发生于一些中小企相反,这些国有垄断企业表面上看劳资关系和谐,但事实上,这些企业在第一层次上就把农村大学生歧视了,因为农村大学生即使愿意接受低工资,也无法进入这些企业。而具有垄断地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却代表了政府来歧视农村大学生,因为那些最具有垄断地位,因此也最有能力和机会歧视农村大学生的企业,其垄断地位归根到底来自于政府的“授权”。因此,以雇主偏见模型来解释农村大学生所遭遇的就业歧视,不是完全不合理的,也是不全面的。因此,仅从雇主角度来探寻农村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显然是不够的,而应当放到更广泛的社会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中加以剖析。
1.2雇员歧视和顾客歧视
雇员歧视理论认为,某一类雇员(如白人)不愿意或拒绝与具有某种特征的那类雇员(如黑人)在一起工作,而按照非歧视性标准进行雇用的雇主就必须向前一类雇员支付一种工资奖励(一种补偿性工资差别)来留住他们。在农村大学生就业所遭遇的歧视中,从雇员的角度上讲,城市雇员一旦下岗或失业,就可以领取生活补助金或失业保险金。而农村大学生一般考上大学便把户口迁出去了变成了非农业户口,毕业后没有正式工作的,要上回户口也只能上成非农业户口,城市雇员的保障享受不了。农村大学生作为社会较弱势群体,得到政府或社会的帮助本无可厚非,然而正是由于制度二元化的特征,才使得具有歧视情感的城市雇员有了歧视的“资本”,这代价的一部分是由城市政府买单的,政府成为了城市雇员歧视农村大学生的第三方付费者。再来看企业,许多城市政府对于雇用本地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包括种种补贴、奖励,这事实上降低了企业雇用本地劳动者的成本。如果将那些具有歧视情感的城市雇员与农村大学生置于一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平等的竞争环境中,歧视自然而然就会消除,同工同酬也会实现。而顾客歧视理论对于农村大学生就业歧视的解释力更低了,主要是存在那些与顾客有较高程度接触的职业领域中。
2、统计性歧视模型对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解释
统计性歧视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完全。由于雇主很难知道某个求职者的实际生产率是怎样的,而获取这些信息需要支付成本,因此雇主在雇用时往往将求职者所属群体的特征,推断为求职者的个体特征,这种做法就会使某些群体成员遭受歧视。
对农村大学生的统计性歧视显然是存在的。因为农村大学生都是背景离乡,经历十年寒窗苦读才考入城市的大学。很多城市民营中小企业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所以只选用有一定人际关系网的城市大学生。有些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在大学毕业生需求日益下降的情况下,明令只接收本地区考生生源,对外地生源实行严格控制;有些行业也只接收本行业院校的毕业生以及本系统职工子女的毕业生,从而把农村毕业生拒之门外。从这个角度上讲,对农村大学生的统计性歧视是存在的。这可能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而并非“当前劳动力市场歧视”。
3、非竞争性歧视模型对农村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解释
3.1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
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将整个劳动力市场看成是相互分割的两大非竞争性市场:一级劳动力市场和次级劳动力市场。一级劳动力市场中的提供的工作是具有相对较高的工资率、较稳定的就业、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而次级劳动力市场中的工作只能提供较低的工资率、不稳定的就业以及较差的工作条件,而且根本没有发展机会。并且这两个市场之间的相互流动是非常有限的。毫无疑问,绝大多数农村大学生是没有机会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只能在次级劳动力市场上求职。由于次级劳动力市场上企业没有积极性为其提供职业技能的培训,从而使得农村大学生通过提高自身技能来改变就业现状的可能性非常小。双重劳动力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在我国,双重劳动力市场包含了人为因素,有其制度基础,如果仅以经济学理论对其进行解释,是远远不够的。
3.2拥挤效应假说
西方劳动经济学的拥挤效应理论认为,女性收入低于男性,黑人收入低于白人,在于他们的就业被限制在狭窄的职业领域,从而形成“拥挤效应”。
拥挤效应理论对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农村大学生的就业被限制在某些领域,从而使得该领域的劳动力市场过于拥挤,压低了工资率。农村大学生被 限制在某些领域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一制度性壁垒,最典型的就是户籍制度,此外也包括城市政府对农村大学生就业设置的一些限制性条款。从理论上讲,如果允许劳动力市场自由竞争,是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的。然而,由于城市劳动力认为农村大学生构成了对其自身的就业竞争,因而会想方设法加以排斥。尽管对于农村大学生和本地劳动力所从事的职业之间究竟存在着多大程度的重合并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是,即使农村大学生只是对少数本地劳动力的工作岗位构成威胁,这些人也会结成利益集团借助各种手段向当地政府施压。因此,在这里拥挤效应的实质上并不是歧视,而是城市劳动力和城市政府官员出于各自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而排斥农村大学生,是政府干预的一种表现。
3.3与搜寻成本有关的买方垄断假说
该假说认为,由于歧视性雇主的存在,从而使得有相同生产率的不同群体成员的工作搜寻成本不同。由于前面的分析表明雇主歧视并非大学生遭受就业歧视的根本原因,因此,农村大学生工作搜寻成本的提高不是由于不知道哪些雇主的歧视情感更强,事实上,农村大学生在求职时会“自觉”地绕开那些对其有明显歧视的雇主,而只会在有限的范内寻找工作。因此,与其说农村大学生的搜寻成本高是由于不知道哪些雇主会拒绝他们而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金钱,不如说农村大学生对那些可供他们选择的职位信息、不会拒他们的雇主信息掌握不足,而这些信息本来应该主要由市政府来提供。
3.4串谋行为假说
该假说认为,雇主们彼此联合起来,合谋对妇女劳力或外来劳动力进行压制,从而制造一种被压制群体不得不接受买方垄断工资的局面。该假说最大的缺陷在于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保证所有的雇主都能遵守串谋所形的协议,因为一旦有雇主违背协议雇用了被压制群体的劳动力,而其行为又得不到惩罚的话,串谋必会破产。如果说在对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歧视上存在串谋的话,那串谋者显然不限于雇主,而是雇主、地方城市政府(代城市劳动者)的串谋。在对农村大学生的其他一些歧视性待遇上,雇之间以及雇主与政府之间的串谋却可以说很成功,例如低工资、不提供保险待遇等,有些地方政府即使不是明的,也是默许的(如出于招商引资的需要等)。
4、结 语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西方劳动经济学的歧视理论对我国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歧视的解释力并不强,原因是歧视理论主要关注当前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而农村大学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就被歧视了,由于制度性因素把劳动力市场分割了;垄断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政府直接干预的结果。西方劳动经济学所指的劳动力市场歧视根本上来讲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而纠正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
与此相反,我国农村大学生就业歧视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市场失灵,而是长久以来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背景下,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干预,反而是政府失灵致。在维护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和特权的同时,严重损害了农村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利益。农村大学生出现心理上的自卑以及自愿或非自愿的自我隔离的情况,用西方的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都是无法解释的。在分析农村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时,我们承认来自雇主的歧视是农村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的重要原因,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些制度性因素至少助长了对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歧视,而这些因素有时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此,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仅仅靠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在目前来讲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规范政府自身的决策行为,校正政府政策对劳动市场的扭曲,还农村大学生就业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一理论与公共政策(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曾湘泉,劳动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姚先国,谢嗣胜,西方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5]蔡昉,中国城市限制外地民工就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0
关键词:歧视理论;农村大学生;政府失灵
中图分类号:G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235-02
大学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农村大学生在城市就业时所遇到的歧视更是引发了学者们的无数讨论,他们从政治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等角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运用西方劳动经济学的歧视理论对农村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进行分析。
1、个人偏见模型对农村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解释
1.1雇主歧视模型
雇主歧视模型理论认为,雇主对具有某种特征的劳动者存在偏见,从而使这类劳动者的生产率在雇主那里遭到了贬值,即使这类劳动者具有与其他人相同的生产率,但是雇主宁愿支付较高的工资雇用其他人,而不愿雇用这一类劳动者。那么农村大学生在城市里所遭遇的就业歧视是缘于雇主的歧视吗?答案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显而易见。从表面上看,农村大学生所遭到的歧视性待遇,都是拜雇主所赐。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假定雇主对农村大学生存在偏见,也就是说,即使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劳动者具有相同的生产率,却仍然被雇主假设具有低于城市劳动者的生产率,从而雇主愿意支付给农村大学生的工资Wr将会低于其愿意支付给城市劳动者的工资Wc(假定Wr与Wc的羞为d,即Wc=Wr+d)。如图所示,对于歧视性雇主而言,将会雇用NO的人(因为在这一点上,MRP=Wr+d成立),而非歧视性雇主则会将雇用一直扩大到N1(即满足MRP=Wr)。从图中可以看到,歧视性雇主相对于非歧视性雇主而言,将损失BFG这一区域的利润。因此,歧视性雇主为了坚持他们的偏见,将不得不放弃BFG这一部分利润。如果产品市场是竞争的,歧视性雇主必将会受到市场的惩罚,最终被排挤出市场。
因此,理性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雇主,理论上不应该采取歧视性的雇用政策,除非雇主既有机会又有实力满足其“偏好性口味”,符合这种条件的雇主,通常是在某个产品市场上有一定程度垄断力量的企业,目前在中国基本上指是那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有垄断地位的企业。和所谓不签订劳动合同等事情均发生于一些中小企相反,这些国有垄断企业表面上看劳资关系和谐,但事实上,这些企业在第一层次上就把农村大学生歧视了,因为农村大学生即使愿意接受低工资,也无法进入这些企业。而具有垄断地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却代表了政府来歧视农村大学生,因为那些最具有垄断地位,因此也最有能力和机会歧视农村大学生的企业,其垄断地位归根到底来自于政府的“授权”。因此,以雇主偏见模型来解释农村大学生所遭遇的就业歧视,不是完全不合理的,也是不全面的。因此,仅从雇主角度来探寻农村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显然是不够的,而应当放到更广泛的社会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中加以剖析。
1.2雇员歧视和顾客歧视
雇员歧视理论认为,某一类雇员(如白人)不愿意或拒绝与具有某种特征的那类雇员(如黑人)在一起工作,而按照非歧视性标准进行雇用的雇主就必须向前一类雇员支付一种工资奖励(一种补偿性工资差别)来留住他们。在农村大学生就业所遭遇的歧视中,从雇员的角度上讲,城市雇员一旦下岗或失业,就可以领取生活补助金或失业保险金。而农村大学生一般考上大学便把户口迁出去了变成了非农业户口,毕业后没有正式工作的,要上回户口也只能上成非农业户口,城市雇员的保障享受不了。农村大学生作为社会较弱势群体,得到政府或社会的帮助本无可厚非,然而正是由于制度二元化的特征,才使得具有歧视情感的城市雇员有了歧视的“资本”,这代价的一部分是由城市政府买单的,政府成为了城市雇员歧视农村大学生的第三方付费者。再来看企业,许多城市政府对于雇用本地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包括种种补贴、奖励,这事实上降低了企业雇用本地劳动者的成本。如果将那些具有歧视情感的城市雇员与农村大学生置于一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平等的竞争环境中,歧视自然而然就会消除,同工同酬也会实现。而顾客歧视理论对于农村大学生就业歧视的解释力更低了,主要是存在那些与顾客有较高程度接触的职业领域中。
2、统计性歧视模型对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解释
统计性歧视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完全。由于雇主很难知道某个求职者的实际生产率是怎样的,而获取这些信息需要支付成本,因此雇主在雇用时往往将求职者所属群体的特征,推断为求职者的个体特征,这种做法就会使某些群体成员遭受歧视。
对农村大学生的统计性歧视显然是存在的。因为农村大学生都是背景离乡,经历十年寒窗苦读才考入城市的大学。很多城市民营中小企业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所以只选用有一定人际关系网的城市大学生。有些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在大学毕业生需求日益下降的情况下,明令只接收本地区考生生源,对外地生源实行严格控制;有些行业也只接收本行业院校的毕业生以及本系统职工子女的毕业生,从而把农村毕业生拒之门外。从这个角度上讲,对农村大学生的统计性歧视是存在的。这可能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而并非“当前劳动力市场歧视”。
3、非竞争性歧视模型对农村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解释
3.1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
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将整个劳动力市场看成是相互分割的两大非竞争性市场:一级劳动力市场和次级劳动力市场。一级劳动力市场中的提供的工作是具有相对较高的工资率、较稳定的就业、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而次级劳动力市场中的工作只能提供较低的工资率、不稳定的就业以及较差的工作条件,而且根本没有发展机会。并且这两个市场之间的相互流动是非常有限的。毫无疑问,绝大多数农村大学生是没有机会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只能在次级劳动力市场上求职。由于次级劳动力市场上企业没有积极性为其提供职业技能的培训,从而使得农村大学生通过提高自身技能来改变就业现状的可能性非常小。双重劳动力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在我国,双重劳动力市场包含了人为因素,有其制度基础,如果仅以经济学理论对其进行解释,是远远不够的。
3.2拥挤效应假说
西方劳动经济学的拥挤效应理论认为,女性收入低于男性,黑人收入低于白人,在于他们的就业被限制在狭窄的职业领域,从而形成“拥挤效应”。
拥挤效应理论对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农村大学生的就业被限制在某些领域,从而使得该领域的劳动力市场过于拥挤,压低了工资率。农村大学生被 限制在某些领域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一制度性壁垒,最典型的就是户籍制度,此外也包括城市政府对农村大学生就业设置的一些限制性条款。从理论上讲,如果允许劳动力市场自由竞争,是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的。然而,由于城市劳动力认为农村大学生构成了对其自身的就业竞争,因而会想方设法加以排斥。尽管对于农村大学生和本地劳动力所从事的职业之间究竟存在着多大程度的重合并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是,即使农村大学生只是对少数本地劳动力的工作岗位构成威胁,这些人也会结成利益集团借助各种手段向当地政府施压。因此,在这里拥挤效应的实质上并不是歧视,而是城市劳动力和城市政府官员出于各自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而排斥农村大学生,是政府干预的一种表现。
3.3与搜寻成本有关的买方垄断假说
该假说认为,由于歧视性雇主的存在,从而使得有相同生产率的不同群体成员的工作搜寻成本不同。由于前面的分析表明雇主歧视并非大学生遭受就业歧视的根本原因,因此,农村大学生工作搜寻成本的提高不是由于不知道哪些雇主的歧视情感更强,事实上,农村大学生在求职时会“自觉”地绕开那些对其有明显歧视的雇主,而只会在有限的范内寻找工作。因此,与其说农村大学生的搜寻成本高是由于不知道哪些雇主会拒绝他们而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金钱,不如说农村大学生对那些可供他们选择的职位信息、不会拒他们的雇主信息掌握不足,而这些信息本来应该主要由市政府来提供。
3.4串谋行为假说
该假说认为,雇主们彼此联合起来,合谋对妇女劳力或外来劳动力进行压制,从而制造一种被压制群体不得不接受买方垄断工资的局面。该假说最大的缺陷在于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保证所有的雇主都能遵守串谋所形的协议,因为一旦有雇主违背协议雇用了被压制群体的劳动力,而其行为又得不到惩罚的话,串谋必会破产。如果说在对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歧视上存在串谋的话,那串谋者显然不限于雇主,而是雇主、地方城市政府(代城市劳动者)的串谋。在对农村大学生的其他一些歧视性待遇上,雇之间以及雇主与政府之间的串谋却可以说很成功,例如低工资、不提供保险待遇等,有些地方政府即使不是明的,也是默许的(如出于招商引资的需要等)。
4、结 语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西方劳动经济学的歧视理论对我国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歧视的解释力并不强,原因是歧视理论主要关注当前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而农村大学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就被歧视了,由于制度性因素把劳动力市场分割了;垄断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政府直接干预的结果。西方劳动经济学所指的劳动力市场歧视根本上来讲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而纠正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
与此相反,我国农村大学生就业歧视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市场失灵,而是长久以来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背景下,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干预,反而是政府失灵致。在维护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和特权的同时,严重损害了农村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利益。农村大学生出现心理上的自卑以及自愿或非自愿的自我隔离的情况,用西方的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都是无法解释的。在分析农村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时,我们承认来自雇主的歧视是农村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的重要原因,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些制度性因素至少助长了对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歧视,而这些因素有时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此,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仅仅靠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在目前来讲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规范政府自身的决策行为,校正政府政策对劳动市场的扭曲,还农村大学生就业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一理论与公共政策(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曾湘泉,劳动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姚先国,谢嗣胜,西方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5]蔡昉,中国城市限制外地民工就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