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很喜欢看柴静主持的节目,柴静的《看见》这本书出版后,我便立即网购了一本。这本书是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也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我花了两天时间一口气将这本四百多页的书读完。在这本书中,柴静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故事。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但是“隔行不隔理”。读着这本书,作为一名教师,我从柴静的《看见》中看见教育,思考着我们的教育。
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看见》可以说是一部讲故事的书。这本书中,一章就是一个专题的采访。二十章就是二十个故事。柴静还在书中讲述了很多新闻故事背后的故事,比如周老虎事件、药家鑫事件、虐猫事件……这些故事带给我们的有感动,也有沉重。有的故事让我们泪流满面,有的让我们掩卷沉思,有的让我们哑然失笑,有的则让我们心痛不已……在阅读的间隙,我情不自禁地想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静思默想,在这一个个“完整的世界”中,又该有多少精彩故事呀!孩子们的多彩生活犹如一条涓涓细流,这条小河在勇往直前,不断流淌。一路平坦时,它平缓舒展;遇到高山峡谷,它急速湍急;地形复杂时,它曲折回旋……用故事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深深埋藏的故事,需要我们用爱心去解读、去关注,用耐心去等待、去发现,用真心去触摸、去感受……我们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用心聆听方能感受它的美妙神奇。
经营每一个故事。书中有一张照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柴静蹲在地上,为一个哭泣的男孩擦拭眼泪———那是双城事件中一个失去了姐姐的男孩。这个饱受非议的镜头让很多人怀疑柴静是不是“表演性主持”,甚至有人因此而戏称她是“新闻戏剧主义”的代表人物。我觉得,这应该是柴静最纯粹的真情流露,她在书中的一句话也许是对这张照片的最好诠释———“如果问我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我想到我们的教育:关注教育中的每一个人,这是做教育需要抵达的。如何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读懂孩子们的诸多故事?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倾听者,遇到不善言辞或不愿开口者,柴静会通过他们的动作、声音甚至一声叹息去辨识人物的真实内心。我们也应该学会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用“孩子的耳朵”去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想,用“孩子的感情”去热爱……我们应该做一个反思者,对孩子们的故事进行教育的解剖和深入,只有深入才能有丰富的抵达;我们应该做一个参与者,“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同理,教育也是如此。只有进入孩子的故事,浸泡进他的生命河流,和孩子们一起创作、推动情节的发展,故事才会精彩。
记录每一个故事。柴静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在《看见》这本书中,她的文字平淡朴实,每一句话都很通俗,可是组合在一起,却拥有无比的张力,吸引着读者一步一步不断探寻下去,让你不想错过任何精彩的细节。她把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写得非常有个性,每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意味深长。我们也应该像柴静那样做一个诚实的“记录者”。用文字留住孩子的成长故事,也留下自己的成长足迹。我们可以讲述成功的教育故事,重温成功的喜悦;我们可以记录教育中不可避免的“事故”,反思教育的不足;我们可以回眸教育过程中的怦然心动的美好瞬间;我们也可以聚焦生活中的原汁原味的教育细节……也就是说,我们要“尽可能实地写下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
每个人都是精彩的故事,我们要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自然地融进学生的故事,和孩子一起编织精彩故事。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但是“隔行不隔理”。读着这本书,作为一名教师,我从柴静的《看见》中看见教育,思考着我们的教育。
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看见》可以说是一部讲故事的书。这本书中,一章就是一个专题的采访。二十章就是二十个故事。柴静还在书中讲述了很多新闻故事背后的故事,比如周老虎事件、药家鑫事件、虐猫事件……这些故事带给我们的有感动,也有沉重。有的故事让我们泪流满面,有的让我们掩卷沉思,有的让我们哑然失笑,有的则让我们心痛不已……在阅读的间隙,我情不自禁地想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静思默想,在这一个个“完整的世界”中,又该有多少精彩故事呀!孩子们的多彩生活犹如一条涓涓细流,这条小河在勇往直前,不断流淌。一路平坦时,它平缓舒展;遇到高山峡谷,它急速湍急;地形复杂时,它曲折回旋……用故事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深深埋藏的故事,需要我们用爱心去解读、去关注,用耐心去等待、去发现,用真心去触摸、去感受……我们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用心聆听方能感受它的美妙神奇。
经营每一个故事。书中有一张照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柴静蹲在地上,为一个哭泣的男孩擦拭眼泪———那是双城事件中一个失去了姐姐的男孩。这个饱受非议的镜头让很多人怀疑柴静是不是“表演性主持”,甚至有人因此而戏称她是“新闻戏剧主义”的代表人物。我觉得,这应该是柴静最纯粹的真情流露,她在书中的一句话也许是对这张照片的最好诠释———“如果问我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我想到我们的教育:关注教育中的每一个人,这是做教育需要抵达的。如何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读懂孩子们的诸多故事?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倾听者,遇到不善言辞或不愿开口者,柴静会通过他们的动作、声音甚至一声叹息去辨识人物的真实内心。我们也应该学会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用“孩子的耳朵”去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想,用“孩子的感情”去热爱……我们应该做一个反思者,对孩子们的故事进行教育的解剖和深入,只有深入才能有丰富的抵达;我们应该做一个参与者,“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同理,教育也是如此。只有进入孩子的故事,浸泡进他的生命河流,和孩子们一起创作、推动情节的发展,故事才会精彩。
记录每一个故事。柴静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在《看见》这本书中,她的文字平淡朴实,每一句话都很通俗,可是组合在一起,却拥有无比的张力,吸引着读者一步一步不断探寻下去,让你不想错过任何精彩的细节。她把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写得非常有个性,每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意味深长。我们也应该像柴静那样做一个诚实的“记录者”。用文字留住孩子的成长故事,也留下自己的成长足迹。我们可以讲述成功的教育故事,重温成功的喜悦;我们可以记录教育中不可避免的“事故”,反思教育的不足;我们可以回眸教育过程中的怦然心动的美好瞬间;我们也可以聚焦生活中的原汁原味的教育细节……也就是说,我们要“尽可能实地写下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
每个人都是精彩的故事,我们要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自然地融进学生的故事,和孩子一起编织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