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做好英译汉句子翻译并非难事,关键在于搞清词汇意思,转换句子结构,调整汉语表达。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 英译汉 句子翻译 常见问题
一、引言
好的语言,必然是条理清晰,逻辑明确。源语和译入语都应如此。因此英译汉的翻译不仅是对英语综合能力的考查,更是对两种语言驾驭转化能力的考查。作为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很少或根本得不到较系统的翻译训练,缺乏对翻译实践中一些常见问题的基本了解,因此在平时学习中往往表现为心知句意却困于不知如何表达是好,实属“有言在心,口难开”的境况。然而,虽属“难言之隐”,但对广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言好”也不无可能。因此笔者以教学实践为依据分析一下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译汉句子翻译中的常见问题,以期给学生以借鉴。
二、常见问题
1.生搬词典释义的词汇表达。
英译汉是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化,要求汉语准确完整,学生平时的作业中存在着用词不准确,甚至违反逻辑的表达现象。
Eg.They persisted in carrying out the project despite the fact that it had proved unworkable at the very beginning.(37)
学生作业:尽管那项计划一开始就证明是不能实行的,但是他们还是坚持要实施。
参考译文:尽管那项计划一开始就证明是不切实际的,但是他们还是坚持要实施。
此句中,“unworkable”一词被学生译为“不能实行的”,整句话让人读起来感觉特别扭,因为已证明不能实行的东西还要实施,岂不矛盾、不合常理?在这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生搬词典解释,不假思索,盲目照搬。
Eg.The ambitious young man wanted very much to achieve something to make his parents proud of him.(189)
学生译文:这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非常想完成一些事情让他的父母为他骄傲。
参考译文:这年轻人,志向高远,非常希望能有所成就,让父母为他骄傲。
此例中“achieve”一词的词典释义为“完成,达到”,很多学生平时在词汇学习中死记硬背单词,一个英文单词对应一个汉语解释,因此便将“achieve something”译成“完成一些事情”,若看英文解释,achieve一词含有“to perform or carry out with success;accomplish”的涵义,那么参考译文“能有所成就”显然更合句意。
2.照搬原文结构的“欧式表达”。
根据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谓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在语义上,其次是在文体上。可见翻译的过程是要将英语原文的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而不是将两种语言进行结构上的简单转换。因此,在进行英译汉时,汉语所表达的意义应与原文保持一致,而汉译文的句子结构只是为这一表达服务,而不应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即,汉语所要表达的是英语原文的内容,即句子或文章的意义,而不是句子结构。
Eg.1 In the long run the race between food product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remains too hard to solve easily.
学生作业:从长远来看,粮食生产和人口增长之间的竞争太难了而不能轻易解决。
参考译文:从长远来看,粮食生产和人口增长之间的竞争难以轻易解决。(209)
Eg.2 George so often told stories that were untrue that no one believed him when he told about the high grade he got in the exam.(113)
学生作业:乔治如此经常地说谎,以至于他说过他在考试中得了高分时,没有人相信他。
参考译文:乔治常常说谎,因此当他说他考试得了高分时没人相信他。
以上两例中,学生均照搬原文表达方式,生搬硬套英文句子结构,违背汉语语言规范,缺乏中文表达能力。例1中的“太(难)了而不能”及例2中的“如此……,以至于……”读起来生硬拗口。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学生长期死记硬背英语常见句子结构,形成“惯性”,因此汉语表达受到严重影响,出现这种不伦不类的欧化汉语。在孙致礼主编的《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中谈到:
“有些译者一见到when引起的状语从句就译成‘当……的时候’,一见到of就译成‘的’字,一见到过去分词后面接by就译成‘被……’,一见到so…that…就译成‘如此……以至于……’
……
其结果,译文中到处‘‘当当’作响,‘的的’不休,‘被被’层叠……’,
……”
可见,在做英译汉时,表达的好坏,不仅在于对原句的理解,在相当程度上还取决于学生的汉语修养水平。许多学生反映,有时对原文理解之后还不知如何用汉语表达,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学生还应注重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技巧的对比、归纳和总结。
3.弄巧成拙的异化表达,滥用成语的归化表达。
根据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的说法,所谓“异化”就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
异化本身是好的,可盲目使用,就会引起问题。学生在英译汉的练习中往往为了追求异国情调,为了异化而异化,结果反而弄巧成拙,表达不符合汉语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习惯。如下例:
Eg.I could feel the goose bumps rise on my back.(70)
学生作业:我听后感到背上起了鹅皮疙瘩。
在这里“鹅皮疙瘩”让人读起来感觉别扭、生硬,不符合汉语言民族的思维习惯,因此依照原文语境不如直接将其译为“鸡皮疙瘩”来得好。
所谓归化,就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Venuti,1995:20)。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有时也会为了追求汉语言的习惯表达和形式美,盲目地追求归化的表达方式,结果反而“以形害意”。
Eg.If you are not moving ahead,you are falling behind.(2)
学生作业: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参考译文:如果你不求进取,你就会落伍。(26)
上例来自《新视野》第二册第一单元“Time Conscious American”一文,原文此句重在说明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学生盲目地将其对应为汉语成语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上下文来看实属对归化表达法的滥用。
笔者认为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结构及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学生在做英译汉时应灵活运用归化法和异化法,不论是归化还是异化,只要忠实、通顺,都是可取的,但一定要有个“度”的把握,不可滥用。在这里建议学生可以先采取直译的方法,然后再对译文进行加工润色,即在保证原来句子意义正确的基础上,调整汉语的表达方式,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语言表达出来。如:
Eg.Sometimes we find ourselves climbing the ladder of success,only to find that the ladder is leaning against the wrong wall.(190)
学生作业:有时我们发现自己爬上了成功的梯子,却发现梯子靠在了错误的墙上。
参考译文:有时我们发现自己爬上了成功的阶梯,却发现阶梯靠在错误的墙壁上。(即我们爬上去了,却发现不是自己真正追求的东西。)(209)
上例中参考译文正是基于直译的基础上对全句做的补充,使全句的表达更明确。
三、结语
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再现信息的过程,正确理解是翻译的前提,表达是翻译的结果,但理解正确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有准确而又通顺的表达,表达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加工的过程,它比理解要求更高。要做到译文既符合原文所表达的事物概念,又符合汉语的行文规范、表达习惯,就要求学生除在英语方面有一定水平之外还要有扎实的汉语功底。因此,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应注意训练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不能陷于死记词汇意思,死套英文句子结构,要注重调整表达方式,符合汉语言习惯。
参考文献:
[1]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郑树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8.
[3]郑树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教师用书[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8.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 英译汉 句子翻译 常见问题
一、引言
好的语言,必然是条理清晰,逻辑明确。源语和译入语都应如此。因此英译汉的翻译不仅是对英语综合能力的考查,更是对两种语言驾驭转化能力的考查。作为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很少或根本得不到较系统的翻译训练,缺乏对翻译实践中一些常见问题的基本了解,因此在平时学习中往往表现为心知句意却困于不知如何表达是好,实属“有言在心,口难开”的境况。然而,虽属“难言之隐”,但对广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言好”也不无可能。因此笔者以教学实践为依据分析一下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译汉句子翻译中的常见问题,以期给学生以借鉴。
二、常见问题
1.生搬词典释义的词汇表达。
英译汉是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化,要求汉语准确完整,学生平时的作业中存在着用词不准确,甚至违反逻辑的表达现象。
Eg.They persisted in carrying out the project despite the fact that it had proved unworkable at the very beginning.(37)
学生作业:尽管那项计划一开始就证明是不能实行的,但是他们还是坚持要实施。
参考译文:尽管那项计划一开始就证明是不切实际的,但是他们还是坚持要实施。
此句中,“unworkable”一词被学生译为“不能实行的”,整句话让人读起来感觉特别扭,因为已证明不能实行的东西还要实施,岂不矛盾、不合常理?在这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生搬词典解释,不假思索,盲目照搬。
Eg.The ambitious young man wanted very much to achieve something to make his parents proud of him.(189)
学生译文:这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非常想完成一些事情让他的父母为他骄傲。
参考译文:这年轻人,志向高远,非常希望能有所成就,让父母为他骄傲。
此例中“achieve”一词的词典释义为“完成,达到”,很多学生平时在词汇学习中死记硬背单词,一个英文单词对应一个汉语解释,因此便将“achieve something”译成“完成一些事情”,若看英文解释,achieve一词含有“to perform or carry out with success;accomplish”的涵义,那么参考译文“能有所成就”显然更合句意。
2.照搬原文结构的“欧式表达”。
根据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谓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在语义上,其次是在文体上。可见翻译的过程是要将英语原文的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而不是将两种语言进行结构上的简单转换。因此,在进行英译汉时,汉语所表达的意义应与原文保持一致,而汉译文的句子结构只是为这一表达服务,而不应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即,汉语所要表达的是英语原文的内容,即句子或文章的意义,而不是句子结构。
Eg.1 In the long run the race between food product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remains too hard to solve easily.
学生作业:从长远来看,粮食生产和人口增长之间的竞争太难了而不能轻易解决。
参考译文:从长远来看,粮食生产和人口增长之间的竞争难以轻易解决。(209)
Eg.2 George so often told stories that were untrue that no one believed him when he told about the high grade he got in the exam.(113)
学生作业:乔治如此经常地说谎,以至于他说过他在考试中得了高分时,没有人相信他。
参考译文:乔治常常说谎,因此当他说他考试得了高分时没人相信他。
以上两例中,学生均照搬原文表达方式,生搬硬套英文句子结构,违背汉语语言规范,缺乏中文表达能力。例1中的“太(难)了而不能”及例2中的“如此……,以至于……”读起来生硬拗口。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学生长期死记硬背英语常见句子结构,形成“惯性”,因此汉语表达受到严重影响,出现这种不伦不类的欧化汉语。在孙致礼主编的《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中谈到:
“有些译者一见到when引起的状语从句就译成‘当……的时候’,一见到of就译成‘的’字,一见到过去分词后面接by就译成‘被……’,一见到so…that…就译成‘如此……以至于……’
……
其结果,译文中到处‘‘当当’作响,‘的的’不休,‘被被’层叠……’,
……”
可见,在做英译汉时,表达的好坏,不仅在于对原句的理解,在相当程度上还取决于学生的汉语修养水平。许多学生反映,有时对原文理解之后还不知如何用汉语表达,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学生还应注重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技巧的对比、归纳和总结。
3.弄巧成拙的异化表达,滥用成语的归化表达。
根据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的说法,所谓“异化”就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
异化本身是好的,可盲目使用,就会引起问题。学生在英译汉的练习中往往为了追求异国情调,为了异化而异化,结果反而弄巧成拙,表达不符合汉语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习惯。如下例:
Eg.I could feel the goose bumps rise on my back.(70)
学生作业:我听后感到背上起了鹅皮疙瘩。
在这里“鹅皮疙瘩”让人读起来感觉别扭、生硬,不符合汉语言民族的思维习惯,因此依照原文语境不如直接将其译为“鸡皮疙瘩”来得好。
所谓归化,就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Venuti,1995:20)。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有时也会为了追求汉语言的习惯表达和形式美,盲目地追求归化的表达方式,结果反而“以形害意”。
Eg.If you are not moving ahead,you are falling behind.(2)
学生作业: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参考译文:如果你不求进取,你就会落伍。(26)
上例来自《新视野》第二册第一单元“Time Conscious American”一文,原文此句重在说明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学生盲目地将其对应为汉语成语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上下文来看实属对归化表达法的滥用。
笔者认为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结构及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学生在做英译汉时应灵活运用归化法和异化法,不论是归化还是异化,只要忠实、通顺,都是可取的,但一定要有个“度”的把握,不可滥用。在这里建议学生可以先采取直译的方法,然后再对译文进行加工润色,即在保证原来句子意义正确的基础上,调整汉语的表达方式,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语言表达出来。如:
Eg.Sometimes we find ourselves climbing the ladder of success,only to find that the ladder is leaning against the wrong wall.(190)
学生作业:有时我们发现自己爬上了成功的梯子,却发现梯子靠在了错误的墙上。
参考译文:有时我们发现自己爬上了成功的阶梯,却发现阶梯靠在错误的墙壁上。(即我们爬上去了,却发现不是自己真正追求的东西。)(209)
上例中参考译文正是基于直译的基础上对全句做的补充,使全句的表达更明确。
三、结语
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再现信息的过程,正确理解是翻译的前提,表达是翻译的结果,但理解正确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有准确而又通顺的表达,表达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加工的过程,它比理解要求更高。要做到译文既符合原文所表达的事物概念,又符合汉语的行文规范、表达习惯,就要求学生除在英语方面有一定水平之外还要有扎实的汉语功底。因此,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应注意训练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不能陷于死记词汇意思,死套英文句子结构,要注重调整表达方式,符合汉语言习惯。
参考文献:
[1]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郑树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8.
[3]郑树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教师用书[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