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计算教学初探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lee19820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学生多数来自于农村,学生的基础比较弱,学习、分析能力不强,化学计算成为困扰学生学习化学的最大障碍。因而,不刻板教条地“教教材”,探索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化学计算,快乐地成长刻不容缓。那么如何进行初中化学计算教学呢?下面根据初中化学中一些主要的计算内容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包括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一元素的质量分数三个基本计算。利用化学式的计算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第一次涉及符号与数字的计算,也是初中化学中最基本的计算,为以后的化学计算打下基础。如果学生这一关过不了的话,会影响以后的化学计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这一类计算的教学,不要产生轻视的心理。在教学中教师要理清三个基本计算的思路,引导学生掌握这一类的计算。
  如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加”“乘”“括号”、“系数”的含义,并让学生结合实际题目进行练习。比如H2O表示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一个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那么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应为多少,如何列算式?可以放手先让学生自己练习,然后自己评议,不断地纠正错误,最后教师再强调和总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如学生计算完H2O、O2的相对分子质量,可以让学生接着计算2H2O、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经过这么练习,学生大多都能掌握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而学生在明白怎么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后再进行元素质量比的学习就轻松多了。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得出:相对分子质量中的“+”改成“:”就是元素的质量比。如H2O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1×2+16→1×2:16。至于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的教学,可以结合数学打比方,教师不妨让学生把化合物当成整体,元素当成部分进行思考理解,这对已知物质质量计算元素的质量或已知元素的质量求物质的质量这类习题的解答有一定的帮助,课后或单元复习时要补充这类习题。建议在讲这一内容前先摸学生的数学底子,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补差,这对我们的教学会比较有利,从而不让学生因数学的缘故降低对化学的兴趣。
  二、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初中化学中,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孤立地只谈计算,应和化学方程式的涵义联系起来,要让学生明确地认识到,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什么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什么物质,而且还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进行的。因此,学生首先也要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各物质间的质量比。学生在进行计算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时常犯这种错误:把其中几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和相加再跟另外一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和进行相比,我们要跟学生强调“各物质指每一种物质”。另外根据需要,有时可能是两种物质之间相比,学生要明确这一点,这对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比较关键。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比较关键的还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计算的依据,如果化学方程式写错了或没有配平,化学计算必然会得出错误结果。因此,一定要使学生对化学计算题里的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对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要熟悉。为此,一开始教学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选择例题和习题进行讲解和练习。例如课本上的例题:加热分解6.3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是多少?此题化学式多、复杂、易混淆,化学方程式需配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也复杂等,学生很容易产生惧怕的心理,进而会影响到其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学习。因此,我改成这样的例题:6g木炭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这样的反应学生熟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也容易,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被激发,从而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步骤和方法的掌握。接下来让学生进行练习:2g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的质量是多少?此题增加一点难度即化学反应方程式需配平,但没关系,学生对这个反应比较熟悉,可以练一练。我让一个成绩中等的同学和一个成绩较弱的同学上台演练,如果他们都做好,那么全班同学基本掌握;如出了问题,那是最好的课堂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有意识地围绕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包括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错误,未配平化学方程式,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列比例式是否正确等,请成绩好的同学来修改。这样的训练不仅对成绩中等和成绩较弱的同学有帮助,对成绩好的同学也是一种提升。
  三、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部分计算题也是计算题的难点之一,此概念是解决计算题基础,如果对概念理解不清楚,将会严重影响到计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讲清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要让学生明确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的质量和溶液的质量之比,而不是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之比;所涉及的量是质量,不是体积;三个量只要知道任意两个就可以求第三个。
  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主要有这两种类型:公式的应用、溶液的稀释和配制。只要对概念理解清楚,公式的应用就比较简单基本,但有些题中隐蔽一定的迷惑因素,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也往往被迷惑。如200C时,把20g氯化钠放入50水g中充分溶解,求其溶质质量分数(200C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20g)。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最后教师小结:解此题时要考虑溶液是否饱和,勿将未溶解的溶质作为溶液中的溶质。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
  溶液的稀释和配制的教学,是要仅仅抓住“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这一关键,同时注意找出相关的四个量(包括未知量)建立等式关系。课本上的例题是:把50g98%的浓H2SO4稀释成20%的H2SO4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是多少?我们可以把问题改成这样:把50g98%的浓H2SO4稀释成20%的H2SO4溶液,问稀释后溶液的质量是多少?学生明白如何解答后再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水的质量是多少?这样设置问题可以减缓坡度,有利于学生理清“需加水的质量”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另外,教师可以增设这样的习题:配制500g20%H2SO4溶液需要98%的浓H2SO4质量是多少?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十分有益,也有利于学生对这一类计算的掌握。
  总之,在化学计算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实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让学生多练多写,而不是老师事无巨细地讲解书写。因为老师讲得再好、写的再好不等于学生学得好、写得好。学生没有机会去练,去写,就没有机会暴露错,更没有机会对错进行分析、认识和更正。学习不是记住别人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而是通过学习探究产生自己的思考,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其他文献
摘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具体目标,突出“以人为本、环境育人、和谐育人”的办学理念,创建优良的人文环境,使班级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成长乐园,建设富有特色的和谐班级,是班级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基础;(1)加强学生前途理想教育,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2)建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有效的进行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3)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使学生养成良好的
摘要:高中物理新課程要求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今情况下发现并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有其本身的特点,能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但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跟上时代的步伐,随时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实验教学 教学方法 课堂设计  高中物理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其中,必修部分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与发展潜能,为以后
摘要:在不断倡导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明显提高。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前提,是进行沟通和情感表达的工具。小学语文作为学生的启蒙课程,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如何为学生提供更适宜其成长的土壤,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效果,势在必行,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就此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
为了探讨体液免疫在鸡球虫病过程中的作用,本实验通过制备柔嫩艾美尔球虫的特异性卵黄抗体,检测卵黄抗体在盲肠中的代谢规律,对E.tenella 进行体内和体外抑制和杀灭实验,检测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说得十分明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任何作品都是一个整体,艺术创作讲究凝神结想,成竹在胸,布局统一,浑然天成。本文仅对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组织学生灵敏清晰而有效地感知教材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 感知教材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展鲟鱼人工养殖以来,涉及鲟鱼品种较多,养殖产量也位居世界首位,在全世界鲟鱼养殖业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近年来,鲟鱼商品形式呈现多样化,鲟鱼养殖具有巨大
摘要: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关键词:朗读教学 存在问题 相应对策  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3、朗读的面窄。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