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学习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很好提高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因此加强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而课堂学习作为主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也将直接决定着学学习的质量,所以,学校应该重视这方面教学。本文将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结合当下教学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其中有效应对方法,实现数学课堂有效性提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
一、前言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水平也相应提高。但是,在具体的改革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每位数学教师的职责所在。因此,研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存在的误区
2.1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缺乏对教材的研究。新小学数学课堂标准规定了在数学教学课堂中要实现三维目标,但就目前的数学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出现对教材吃不透,理解不到位的现象。课堂中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偏离了重点难点。比如在一年级的《认识物体》教学中。这一单元要求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它们的形状特点有整体的感知,形成初步的表象,只要能识别物体,找出生活中这些形状相应的物体即可,不要求学生对物体的特征做规范的语言描述。而有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讲课中往往归纳出死板的定义让学生来记,提高了教学要求,反而使数学课变得索然无味,令学生失去兴趣。因此,教师专业培养必须回归理性,回归到对教材的把握和研究上来。
2.2少一些低效甚至流于形式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多思考感悟。在数学教学中,必要的课堂活动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但是现实中很多的课堂活动学生的“手”动了,“心”却未动,操作多了,气氛活跃了,可思考、感悟少了。
案例:《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摸一摸圆柱的底面,你发现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圆形。
师:它有几个这样的底面?
生:两个。
师:请各小组的组长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看看展开后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动手操作反馈:长方形或正方形。……
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剪”的方式被固定了(沿高剪开),得到的结论只有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这样学生心里不禁会问:假如沿着侧面任意一条线剪开,会是怎样的呢?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缺少了。这个活动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机械地进行了一回操作,按部就班地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并没有自己的探究和发现。这样的活动缺少学生思维的探究以及批判性的质疑,而真正有效的课堂活动应是带有一定目的性、指向结果的,并又能达成一定“过程性目标”的探究活动。所以类似这样的活动也就变成了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
2.3关于情境教学。某教师在一节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让小猪佩奇来带领我们一起学习数学,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的一起学习却变成了:佩奇图片+复习题,接着是佩奇图片+例题,再次是佩奇图片+巩固练习,最后还是佩奇图片+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佩奇图片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
三、教学策略应注重学生有效的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3.1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课始,我问同学们手里是否有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通过一小段时间的观察,生甲和生乙出示三角板说:“我们俩的完全一样。”接着我又问,他们可以拼成怎样的图形,大家动手拼一拼。通过拼接,同学们告诉老师说,可拼成平行四边形。老师说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那么该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通过一连串的问疑,引导学生很快地说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于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老师再以鼓励性的语言给予肯定,使学生带着成功的喜悦学会了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
3.2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比如,在教学“比较分数大小”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打破课本中让学生分别填涂两个长方形的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进行比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而选择用多媒体播放“唐僧师徒分习西瓜”的故事:一日中午,唐僧口渴,便提出让三位徒弟中的一人去找水,八戒想起了他们刚刚路过一片西瓜地,便主动提出去找水,不一会他化来一个西瓜,孙悟空说师徒四人,每人吃四分之一,八戒听了不高兴,说:“西瓜是我化来的,我得多吃点。”孙悟空说:“好,分给你八分之一。”八戒听了很高兴,就同意了这个分法,结果却是八戒吃的西瓜最少。学生看完故事后,教师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八戒吃的西瓜最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很快投入到了思考和讨论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很快掌握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使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具体的情境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3.3适当奖励与鼓励学生。适当的奖励与鼓励有助于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更多的学习动力。小学生比较单纯,他们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各方面表现的评价。只要学生本身有做得比别人好、表现好的地方,教师都应予以鼓励和表扬。因此,教师要用爱的眼光去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发现其优点并给予鼓励。例如,在计算429+69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鼓励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进行教学,在學生得出正确答案之后要多夸奖学生,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4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积极思考的习惯。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培养学生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学会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观察、分析、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我常常训练学生要敢于对同学或老师的解法提出质疑。
3.5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习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既能体现集体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不使小组活动留于形式,我在实践中总结以下几点,可提高实效。首先要综合学生的各种表现合理地组建学习小组,恰当选择需要小组探究的内容;其次,活动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最后,探究时小组成员之间分工要明确,人人参与,各司其职。
参考文献:
[1]徐万勇.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5(11)
[2]娄西震.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途径初探[J].新课程学习(下)2014(06):20.
[3]郁万菊.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有效性的分析[J].吉林教育,2015(25)
[4]吴润林.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解析[J].读写算:教师版,2017(40):186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
一、前言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水平也相应提高。但是,在具体的改革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每位数学教师的职责所在。因此,研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存在的误区
2.1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缺乏对教材的研究。新小学数学课堂标准规定了在数学教学课堂中要实现三维目标,但就目前的数学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出现对教材吃不透,理解不到位的现象。课堂中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偏离了重点难点。比如在一年级的《认识物体》教学中。这一单元要求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它们的形状特点有整体的感知,形成初步的表象,只要能识别物体,找出生活中这些形状相应的物体即可,不要求学生对物体的特征做规范的语言描述。而有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讲课中往往归纳出死板的定义让学生来记,提高了教学要求,反而使数学课变得索然无味,令学生失去兴趣。因此,教师专业培养必须回归理性,回归到对教材的把握和研究上来。
2.2少一些低效甚至流于形式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多思考感悟。在数学教学中,必要的课堂活动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但是现实中很多的课堂活动学生的“手”动了,“心”却未动,操作多了,气氛活跃了,可思考、感悟少了。
案例:《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摸一摸圆柱的底面,你发现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圆形。
师:它有几个这样的底面?
生:两个。
师:请各小组的组长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看看展开后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动手操作反馈:长方形或正方形。……
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剪”的方式被固定了(沿高剪开),得到的结论只有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这样学生心里不禁会问:假如沿着侧面任意一条线剪开,会是怎样的呢?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缺少了。这个活动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机械地进行了一回操作,按部就班地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并没有自己的探究和发现。这样的活动缺少学生思维的探究以及批判性的质疑,而真正有效的课堂活动应是带有一定目的性、指向结果的,并又能达成一定“过程性目标”的探究活动。所以类似这样的活动也就变成了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
2.3关于情境教学。某教师在一节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让小猪佩奇来带领我们一起学习数学,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的一起学习却变成了:佩奇图片+复习题,接着是佩奇图片+例题,再次是佩奇图片+巩固练习,最后还是佩奇图片+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佩奇图片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
三、教学策略应注重学生有效的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3.1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课始,我问同学们手里是否有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通过一小段时间的观察,生甲和生乙出示三角板说:“我们俩的完全一样。”接着我又问,他们可以拼成怎样的图形,大家动手拼一拼。通过拼接,同学们告诉老师说,可拼成平行四边形。老师说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那么该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通过一连串的问疑,引导学生很快地说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于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老师再以鼓励性的语言给予肯定,使学生带着成功的喜悦学会了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
3.2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比如,在教学“比较分数大小”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打破课本中让学生分别填涂两个长方形的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进行比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而选择用多媒体播放“唐僧师徒分习西瓜”的故事:一日中午,唐僧口渴,便提出让三位徒弟中的一人去找水,八戒想起了他们刚刚路过一片西瓜地,便主动提出去找水,不一会他化来一个西瓜,孙悟空说师徒四人,每人吃四分之一,八戒听了不高兴,说:“西瓜是我化来的,我得多吃点。”孙悟空说:“好,分给你八分之一。”八戒听了很高兴,就同意了这个分法,结果却是八戒吃的西瓜最少。学生看完故事后,教师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八戒吃的西瓜最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很快投入到了思考和讨论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很快掌握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使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具体的情境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3.3适当奖励与鼓励学生。适当的奖励与鼓励有助于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更多的学习动力。小学生比较单纯,他们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各方面表现的评价。只要学生本身有做得比别人好、表现好的地方,教师都应予以鼓励和表扬。因此,教师要用爱的眼光去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发现其优点并给予鼓励。例如,在计算429+69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鼓励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进行教学,在學生得出正确答案之后要多夸奖学生,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4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积极思考的习惯。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培养学生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学会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观察、分析、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我常常训练学生要敢于对同学或老师的解法提出质疑。
3.5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习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既能体现集体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不使小组活动留于形式,我在实践中总结以下几点,可提高实效。首先要综合学生的各种表现合理地组建学习小组,恰当选择需要小组探究的内容;其次,活动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最后,探究时小组成员之间分工要明确,人人参与,各司其职。
参考文献:
[1]徐万勇.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5(11)
[2]娄西震.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途径初探[J].新课程学习(下)2014(06):20.
[3]郁万菊.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有效性的分析[J].吉林教育,2015(25)
[4]吴润林.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解析[J].读写算:教师版,2017(4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