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不知中心灵的拷问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ong1973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了解文体,学法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杨绛先生的回忆性散文《老王》,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体会作者蕴藏于文字之中的情感。
  幻灯片显示:
  杨绛,女,1911年出生,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
  师:请大家齐读屏幕上杨绛先生的简介。
  生齐读。
  师:通过预习,你得知文中老王的职业是——?
  生:三轮车夫。
  二、透过笔端,“知”老王
  本文写了高级知识分子杨绛和一个普通人力车夫交往的几件事,在杨绛眼中,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幻灯片显示:
  活动一:请用“老王是一个的人”说话,并从文章中找出依据。
  生自由读文、思考。
  (一)老王的不幸
  生1: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第3段:“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说明他身体不好,有残疾。
  生2:老王的不幸还表现在他孤苦伶仃、没有亲人上。第2段:“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为什么不这样写:“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侄儿。”
  生2:原句突出了“死了”和“没出息”,说明老王相当于没有亲人,更加突出他的孤苦可怜。
  师:孤苦无依,特别孤独,也是一种不幸。
  生3:老王住房条件很差。第4段:“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极差的居住条件?
  生3:荒僻、破破落落、塌败。
  师:塌败是什么意思?
  生3:塌陷败落。
  师:塌陷败落的屋子,荒僻的地方,竟然住着人。老王的不幸还体现在哪里?
  生4:第2段,“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輛破旧的三轮车”,说明他的谋生手段就一辆破三轮,可是第3段中说“乘客不愿坐他的车”,说明他收入不好,第7段里又说,“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这让他的生意雪上加霜。
  师:你重读了“只是”这个词,分析出老王经济收入上的不幸,还会前后勾连思考,理解得十分深刻!
  生5:我觉得人们对他不友善,第3段“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大家都嘲笑他。
  师:嘲笑他、歧视他的理由却只是“瞎掉一只眼”。社会对他的冰冷不止体现在大家对他的态度上,请同学们看第2段,“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进不去了”,说明形势变了,他还没反应过来,等他反应过来——
  生:被组织抛弃了。
  师:我们刚才分析出老王身体状况的不幸、家庭的不幸、居住条件的不幸、经济收入的不幸、社会环境的不幸,大家认为在这五大不幸当中,哪个是他最大的不幸?
  生思考,小声议论。
  师:再读课文,从文章中找依据。
  生6:我觉着,第4段,“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这里有点矛盾。
  师:很好,抓住了前后矛盾的地方,详细说说你的困惑。
  生6:老王答非所问。那里说不上是他的家,也说不上不是他的家。
  师:一般人都会这样回答,“是”或者“不是”。家在他心中应该是怎样的?
  生:有亲人,十分温暖的地方。
  师:说明老王孤苦了大半辈子,内心特别渴望亲人的关爱,渴望家的温暖。老王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老王的老实与善良
  生7:老王是一个老实的人。第5段,“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既然是带送,所以车费减半,体现出老王的老实。
  生8:第6段,“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知恩图报,不收钱,特别善良。
  (板书:不幸、老实、善良)
  (三)杨绛的关照与善良
  师:老王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十分不幸的苦命人,他的人生底色却是老实、善良。作者(一家)对他什么态度?
  生9:关心老王。第5段,老王送冰,不要他减半收费;第6段,老王送钱先生看病,坚持给他钱,关心老王的生计问题。
  师:除这两处,关心老王的生计还体现在哪里?读读这两个句子:第3段“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第1段“我常坐老王的三轮”,发现了什么?
  生10:别人都不愿坐他的车,杨绛常坐,照顾他生意。
  生11:杨绛不嫌弃他,同情他。
  师:对老王的关心是大家都不愿意坐他车的时候,杨绛却身体力行地支持他的生意。第1段第2句,“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再对比读读,又发现了什么?
  生12:他们经常聊天,说明关系很亲密。
  师:对老王的关心还有在大家不愿意接近他的时候与他闲谈。
  生13:帮助老王,作者女儿送老王鱼肝油吃。
  (板书:同情、关心、帮助)
  过渡语:有人说:“文本细读就是深入到词语里。”刚才我们运用了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出老王是一个不幸但老实、善良的人,善良的作者也力所能及地关心、帮助老王。
  三、细读文本,发现“不知”
  以上是杨绛对老王的了解,可是杨绛真的了解老王吗?
  幻灯片显示:
  活动二:请同学们再次深入读文本,看看杨绛对老王有哪些不了解?迅速勾画、提炼有关杨绛“不知”的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和困惑。
  生14:第7段,“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两个“不知”说明作者并不了解老王的病情。   生15:16段“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不去扶一把,送一送呢?
  生16:第17到20段,不知道老王什么时候死的,期间没有再见过老王,也未前去探望。
  生17:21段,不知道他是回民,也不知道埋在什么沟里。他们平时经常聊天,杨绛竟然不知道他的民族。
  师:杨绛还不懂回民的习俗,因为不懂,所以没多问。
  幻灯片显示:
  “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
  “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呀,他什么时候……”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师:这些都是文本直接告诉我们杨绛的“不知”,隐藏在文字背后,作者还不知道老王的什么?比如,老王,老王,只知道姓——
  生:不知道名字。
  师:只知道住在破破落落的大院里,不知道——
  生:具体哪间房子。
  师:在老王临终前送香油鸡蛋时,只让站着,不知道——
  生: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师:我们读出了文本中杨绛对老王的一连串“不知”,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17:杨绛对老王没有那么亲近,关系也没有那么亲密。甚至有点冷漠,隔着很远的距离。
  师: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杨绛了解老王的是什么,不了解老王的是什么?
  生19:我感觉作者了解老王更多的是经济方面的,表面上关心他。
  生20:作者没有关心老王心中真正想要的,正如我们刚才分析到老王想要家庭的温暖。
  师:大家的感知非常敏锐,老王对杨绛也有冷漠感和距离感吗?老王到底需要什么?我们走进老王内心看一看。
  四、还原心理,解读愧怍
  (一)还原社会情境
  幻灯片显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杨绛、钱锺书夫妇从原来的著名学者、大学教授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杨绛被剃成“阴阳头”、游街、被罚打扫厕所,成了被侮辱和唾弃的对象。劳动阶层与他们彻底“划清界限”,连女儿钱瑗回家都要先向组织声明与父母“划清界限”……
  (二)还原老王心理
  幻灯片显示:
  活动三:以小组为单位,阅读5——16段,假设你就是老王,选择一处你和杨绛交往的片段,想象并还原你在那个社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以第一人称说话。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


  师模仿老王自述:杨老师一个大文化人,一点也不嫌弃我这个拉车的粗人,常照顾我的生意,其实就是给我口饭吃啊。咱虽然穷,但是不能没有良心,反正是捎带着送,我就收一半儿的钱。杨老师也很客气,从不要我减半收费,是怕我生活困难吧。
  1.老王送钱先生看病片段
  組一发言:我们组选的是第6段,老王送钱先生看病的段落。“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老王自述:谁家都有点难事儿,这家子这回可是在走霉运呢,好好的大文化人,就被批斗了。我就能拉个车,送先生看病这点忙可是要帮的,可是,钱我不要,人家正困难呢,钱真不能要。
  师:你们组体会得到位,我感受到了老王的真诚与对作者一家的关爱。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吗?读“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一句。
  师:听这位同学把重音落在哪个词上了?
  生:“不要钱”。
  师:来帮忙,不拿钱。还能落到哪个词上?
  生21:“钱先生”。
  师:为什么送钱先生不要钱?
  生21:尊敬他,因为他是个知识渊博的文化人。
  师:对文化人的尊敬,说得真好。
  组二补充发言,师问组员。
  师:这位老王,杨绛一定要给你钱,你能模拟老王的语气、语调回答一下吗?
  生压低嗓子,悄悄地读:“你还有钱吗?”
  师:要是能有处停顿,会更好。
  生22:你,还有钱吗?
  师:大家揣摩出了什么?
  生23:欲言又止的感觉,可能是为了保全他们的面子,他们好歹是大知识分子。
  师:保护两个失意文人的自尊心。这就是体味语言啊,反复读,不同角度揣摩。老王拿了钱为何还不大放心?他在担心什么?
  生24:怕杨绛给钱先生看病没钱。
  生25:老王就是个拉车赚钱的,却这么替人家考虑尊严问题、生活问题,实在是太善良了!
  师:说得好!你们认为老王在心里把杨绛当成什么了?
  生:亲人。
  (板书:亲人、关心、尊重)
  2.老王送香油鸡蛋片段
  组三发言:我们组选的第8——16段,老王临终前给作者送香油和鸡蛋的片段。
  老王自述:我怕是起不了床了,攒下的这些个鸡蛋和香油是好东西,平时人家杨绛一家对我很关心,不行,我得去谢谢她去。
  幻灯片显示: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师:你们组挖掘出了老王内心对杨绛一家的感恩之情。大家可能不了解,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鸡蛋和香油太稀有了,而且不是拿钱就能买到的,得凭票限量换。这位老王,这么珍贵的东西为什么说“我不吃”?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25:我吃了也没什么用,病是好不了了,杨绛夫妇对我又恩,留给他们当营养品吧。
  师:感恩作者。除了感恩作者外,老王还想干什么?
  生默思。
  师:结合语境思考。来看一下当时老王的外貌描写,齐读。
  幻灯片显示: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师:你感受到什么?
  众生:老王已经病入膏肓,濒临死亡。
  师:为什么用“镶嵌”这个词?一般什么东西会镶嵌在框里?
  生26:画之类的物体。这里突出了老王像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一般,身体僵直得可怕。
  师:大家可以想象,这样的老王,走路艰难吗?呼吸困难吗?如果只是来送东西表示感恩之心,为什么不让老李捎,非得亲自来呢?
  生27:他内心已经把杨绛当作最亲近的亲人了,来见亲人最后一面,再聊聊天,或者就是来告别的。
  师:平时他们聊天,在哪里聊?现在老王想在哪里聊?
  生28:平时他们在三轮车上聊,但是他们一个蹬,一个坐,本身就是不平等的。现在老王想来临终告别,像亲人、朋友般坐下来叙叙旧,可是作者没有意识到,根本没有想到请他进门坐坐,喝口茶水。
  师:不但没有,反而转身进屋拿钱。看到这个举动,你是老王,你心里怎么想?
  生29:你怎么不了解我啊,我就想来跟你说说话,见你最后一面啊。
  生30:我感觉她就没想和我多说话,光想着拿钱了,她心里肯定没把我当真正的朋友,她只是在同情我。
  师:体会得很深刻。老王和杨绛都很不幸,都相互关心,但是杨绛心里到底没把一个车夫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那,这位老王,你都不要钱了,为什么又站着等呢?
  生31:因为我不要,杨绛就会找人捎。为了不让杨绛麻烦,所以老王站着等了。
  师:对,为了不让作者麻烦,为了尊重作者的决定。善良的最高境界就是尊重,让对方没有心理负担,于是老王支撑着病体站着等。老王啊老王,你孤苦穷困了一辈子,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你倾其所有执着于一颗善的心,关爱、尊重作者,而作者却没有把你当成真正的朋友、平等的人!
  (板书:亲人、关心、尊重)
  下面咱们合作朗读,让杨绛与老王对话,感受老王复杂的内心。
  幻灯片显示:
  师:“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雞蛋,都给我们吃?”
  生:“我不吃。”
  师: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生:“我不是要钱。”
  师:“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生:我觉得她这话有理,站着等她。
  (三)理解愧怍
  多年后,杨绛不断回忆、审视着与老王交往的点滴,齐读——
  幻灯片显示: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到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杨绛为什么不安、愧怍?
  生32:只知道物质上帮助他,不知道精神上平等对待他,心里十分愧疚。
  生33:只知道肤浅的关心、帮助,不知道老王内心的需求,他需要真诚的关心、平等的对待。
  师:我想,杨绛的愧怍绝不仅仅因为某一件事,也不仅仅是两人情感付出上的不对等,还有精神层面的自省,即对支配她做出一系列冷漠的事情的“意识”问题——平等意识的反思。你怎样理解作者自称为“幸运”的人?
  生34:相对比于老王而言,杨绛有家人,有健康的身体,经济条件上也比老王好一点。
  生35:杨绛有老王关心、尊重她。可老王连个尊重他的人都没有,唯一愿意和他说话的人也没有把他当作亲人。
  五、心灵拷问,诉说真情
  师:她的冷漠,多年发酵之后酝酿成了愧怍,杨绛心里一定有许多话要对老王说,请同学们代替杨绛写一写,说一说。
  请生静思练笔。
  幻灯片显示:


  生写作,配乐朗读。
  (结合学生发言,随机板书:平等、尊严、人格……)
  六、结束语
  师:用善良体察善良,是对人性的呼唤和救赎!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咬文嚼字、朗读揣摩、还原心理等细读文本的方法,走进了老王的世界,了解了杨绛的内心,希望这是一个开端,帮助你们对人性有更深刻的了解,也祝愿你们走进更多人物的心灵中去!
  板书设计: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晨阳学校)
其他文献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可见,文章是写作主体的社会人生认知、内在精神和个性特质等人文素养的折射;人文素养是文章写作的基础动力,它决定了作者的作品内容格调、表达形式运用水平。所以,人文素养对于作者和文章来说极为重要,人文素养的培育应是写作教育的基础内容和核心内容。  然而,人文思想与精神缺失,人生、
期刊
在愈发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養,注重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水平的中学语文教学中,那种对每篇课文精讲少练的单篇阅读教学法显然已经难以适应形势了。于是,真正意义上的单元教学闪亮登场。笔者认为,进行单元教学,应走好三个环节,下文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教学设计为例具体阐述。  一、确认目标  语文课程是一个具有丰富联系的结构体,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有全局观。
期刊
一、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学习该单元的目标是加深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情感体验。《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语文核心
期刊
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会成为我们难以磨灭的记忆,也许会给我们的心里多少都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成千上万个逆行者远离家人,冲锋前线,保护了我们的安然无恙。作为战“疫”参与的普通人,我们亦有责任教育孩子感恩国家,感恩一线的战 “疫”英雄,感恩每一双传递温暖的援助之手……。  钟南山、李兰娟,在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却在疫情中不分昼夜地战斗在前线;白衣天使们与病毒做着殊死搏斗,在争分
期刊
一、教材分析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杰出的风俗画家,他用暖色调的文字描画了“济南的冬天”,他用温暖和慈爱的情怀抒写了《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冬天》是一篇集景物美、情感美、生命美于一体的精美散文,老舍先生是当之无愧的散文家中的丹青高手!  此文节选于老舍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節,亦能独立成篇,是老舍于1931年春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散文安排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
期刊
【教材分析】  《走月亮》是部编本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抒情散文,是作者对童年生活中的一个片段的美好回忆。走月亮是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指的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出去散步、游玩。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阿妈牵着“我”的手在云南洱海畔的月光下散步的场景,给人幸福温馨的感觉。细读课文便会发现文章结构十分巧妙,每段的结构都是先写“我”和阿妈一起看到的美景,然后由此联想起美好的回忆,最后再
期刊
【教学背景】  “以历史为客体抒写主体情志”的咏史诗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别,而《咏怀古迹(其三)》是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的三首咏史诗之一。高一年级的学生虽已具备了一定的诗歌品读能力,但对于咏史诗还不能从人物形象感知、作者寓意解读和自我情感体验等方面进行整体把握。如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现与文本、作者、自我的三重对话,同时在理解探究中自觉地输入人物形象、炼字方法、情感寓意等相关知识,对于教师的文本解
期刊
【教材分析】  《十二章》是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汲取文化的力量。显然,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论语》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其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思想、文化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论语》文简义长,质朴含蓄;语言形象,富含哲理;易于成诵,琅琅上口,是古代教育中蒙童的必读书目。近几年来,社
期刊
早在19世纪,德国哲学家Robert Vischer就提出了“共情”的概念。他认为,共情是“人们把自己真实的心灵感受主动地投射到自己所看到的事物上”[1]。随着后人的不断探索和完善,心理学家们赋予了“共情”更加完整、丰富的涵义,而教育家们也逐渐关注并重视它。从教育的视角上看,教育过程中的“共情”要求教师不仅能够正确地了解学生的感受,同时还要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感受,由此促进学生对自己的感受能有更深的认
期刊
摘要:建构游戏是幼儿利用不同的建构材料,通过思维和创作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本文分析归纳大班建构游戏开展的不良现状与原因分析,提出以分解主题模式来帮助教师在幼儿建构能力形成的过程中以引导观察、适宜选择、适时介入并采取分层投放、有效评价的指导,进而实现建构游戏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大班 建构游戏 分解主题模式 有效策略  建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是通过拼搭、构造、创造性地反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