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患病,照料者需心理减压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l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句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为照顾久病的家人,整宿不能安眠,长期的疲惫和精神衰弱,照顾者们,更需要被关注。
  马老师:
  你好!
  母亲得了重病,照顾的重担落到了我身上。我身为小女儿,刚刚退休,自然比哥哥姐姐“年富力强”,孝敬父母责无旁贷。
  可母亲的脾气越来越暴躁,经常批评我,甚至当着我的面,抱怨给其他亲友听:“笨手笨脚,连饭都喂不好。”哥哥姐姐每周蜻蜓点水般的看望一次,同时还带来很多指责:“你煮的菜色要有变化嘛,爸妈都吃腻了,难怪他们没胃口。”“爸最近气色不好,我熬了鸡汤来,你也要常给他进补。”他们不在病榻前伺候,却好像他们才是最会照顾,又最孝顺的子女。我做得再努力,一样落埋怨。我最近常常感到焦虑、烦躁,晚上睡觉时还会惊醒,并出现心跳加速、心悸等症状,接着就是彻夜的失眠。
  苦恼的晓琳
  晓琳:
  你好!
  一般人认为照料者只是整天陪伴病人,又没有多少事情要做,怎么会有那么大压力?其实这个观念是大错特错的。有相关的研究指出,长期照顾病人,照料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会相对较低,患有心理疾病的概率也会增加。而我们常常习惯只关注患者的情况,其实,照料者也需要家人给予更多的关注。
  照料者面对四重心理压力
  照料者常常承受意想不到的压力。首先是缺少休息,一年365天,常常没有一天能睡到自然醒。有时病人一个晚上会起夜好几次,有时病人整晚闹情绪,有时病人病情危急不稳定……这些突发状况经常发生,照料者自然无法放松入睡。
  其二是缺少自己的爱好。通常人们从压力中放松的最佳方法就是适时转移注意力。你退休以后,本可以和老友聊天出游散心,偶尔出去兼职打工获取成就感,或是参加晨间运动舒展自己的身心。但是成为一位全职的照料者后,这些活动对你而言都是奢侈的事情。
  其三是角色的转变。很多人在家人生病时会经历人生角色的重大改变,譬如一位女儿要转变成照顾妈妈的“母亲”,一位妻子转变成当家庭的“顶梁柱”,这些角色转变本来就会带来很大心理压力。
  就算克服了新角色带来的新任务,照料者还要常常面对病人的抱怨、诉苦、林林总总的负面想法……照料者不是情感专家却要默默承受这些,就不难理解有些照料者得了抑郁症。
  了解病情,能减少内疚感
  像你一样因为照顾患病的亲人而产生心理问题的人不在少数。对于照料者来说,他们会希望亲人在自己的照顾下变得越来越好。若情况相反,不少照料者就会产生内疚感,并加以自责,会出现如:“为什么我这么尽心照顾,但他还是不好呢”的想法。若这些自责、内疚的心理得不到及时的缓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并伴发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种种问题。
  因此,对于照料者来说,减少内心的自责和内疚感是很重要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对患者的病情有所了解,并适当掌握一些针对疾病的护理办法。对于一些目前来说医学还不能完全治愈的疾病,如老年痴呆,若患者的病情渐渐加重,要认识到这是疾病的一个发展过程,并不是自己照顾不佳所造成的,照料者无需感到自责和内疚。
  无私奉献也要忙里偷闲
  你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心态,是不是因为亲人患病就时刻强迫自己不可以轻松片刻?你是不是有以下想法:“亲人正在生病、受苦受难,我怎能若无其事地生活,我没资格放松休息。而且照顾妈妈的时间都不够了,哪有时间照顾自己。家人里没有人愿意帮忙,家丑不可外扬,所以我更要一肩扛起所有的事!”
  你这种想法会让整个家庭气氛变得很紧张,兄弟姐妹善意的提醒,在你心中却不中听。如果你有这些不正确的观念,更应该立刻放自己一马,让自己喘口气。
  照料者首先要意识到照顾有慢病的患者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因此要懂得依靠身边的亲人,不要事事都包办。很多时候,有些照料者对于别人替换自己照顾患病的亲人不放心,总是感觉别人没有像自己那样尽心尽力地照顾,于是更加担心和焦虑了。我认为,照料者应该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不能一味地无私奉献。要明白,只有自己健康,才能更好地照顾亲人。因此,要学会放松自己,给自己悠闲的时间,休息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你是否真的卸下心头的重担,舒缓身心的压力,有利于排除焦虑感。
  此外,照料者除了在日常中对患者照顾外,更需要和患者进行沟通。但很多时候,一些慢性疾病会影响患者的正常思考,如患有中度以上的老年痴呆,照料者与他们沟通就会比较困难。这时更需要的是包容,要明白患者的“无理取闹”是因为病情所致,并不是患者不愿意进行沟通。
  同时,家庭成员应该给照料者同样的关心,常常表扬照料者,为照料者加油打气,每周至少给照料者“放假”一天。不要把照料者所有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全家人要把照顾病人当做一份正式的工作去了解和尊重。
  作者系心理咨询师
  (责编:孙展)
其他文献
在中国科学院,有一位老教授与妻子同台授课,他们被学生称为“神仙眷侣”;两人均研究生物学,已结婚近50年。从1994年第一次一同走上讲台开始,他们已经坚持了整整20年。  近日,一组中国科学院老教授讲课的图片在网上走红。一位老教授手持教鞭站在讲台上,另一位头发花白的女士坐在讲桌旁,帮他操作电脑、播放课件,静静陪伴。  这个老教授就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吴乃虎教授,一旁的女士是北京大学生命科
期刊
您一生认真做人,认真做事,连当群众演员,也认真到可爱的程度。这大概首先与您愿意是分不开的。一个退了休的老建筑工人,忽然在摄影机前走来走去,肯定的是您的一份愉悦。人对自己极反感之事,想要认真也是认真不起来的。这样解释,是完全解释得通的。但是我——您的儿子,如果仅仅得出这样的解释,则证明我对自己的父亲太缺乏了解了。  我想——“认真”二字,之所以成为您性格的主要特点,也许更因为您是一位建筑工人,几乎一
期刊
私人诊室  近期,我们陆续推出了高血压、失眠、抑郁症、骨关节病等专题,读者反馈热烈,纷纷把在生活中遇到的疾病困扰,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给编辑部寻求帮助。  本期我们刊登了冬季支气管扩张问题,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在忍受老年常见病的折磨,欢迎您与我们联系,我们的专家将为您提供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解答与指导。  陕西读者章斌:我今年68岁了,反复咳嗽、咳痰、胸闷、憋气已经40多年了,还曾
期刊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在中国水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教师出身的田文运也成了当地的名人。面对媒体采访,他激动地说:“我是一个小人物,能用自己的行动点滴记录国家工程,是我晚年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乡村教师用镜头记录“大历史”  2001年春节后的一天,不惑之年的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二郎庙中学教师田文运从报上读到了一则让他兴奋的消息:全国政协在河南考察南水北调工程筹备工作
期刊
1.到哪儿去,表明自己的态度  一场好的旅行从选择一个正确目的地开始。在安排行程前,老人不能大撒把,一定要表明自己态度,不能含糊其辞。因为年轻人感兴趣的目的地可能很刺激很好玩,但有的行程太远,有的项目危险系数比较高,不一定适合老人。  老人外出多多少少带有一些情结,有的是自己曾经当过兵、插过队的地方,尽管场景已经变化,但总希望到现场去看看,以了却多年的思念。有的是因为当年阅读过一篇文章或看过一幅风
期刊
退休后迷上演讲  1999年4月,60岁的王文栋从重庆南岸区电影公司业务经理的岗位上退休了。恢复了“自由身”的王文栋并没有失落和无所适从的感觉,反而觉得退休后要干的事情很多。  王文栋口才好,又酷爱学习,在单位搞宣传、公关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他还是公司里的“知心大哥”,同事们有了心事总喜欢向他倾诉。退休后,王文栋想好好地充充电,争取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  2001年,花甲之年的王文栋走进重庆师范大学
期刊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重大决策,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法治中国的建设,首先要通过从严治党来促进和保障。因此,重温77年前延安时期“第一大案”的“黄克功案”,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凶案  1937年10月5日,星期六,晚上7点半,延安。  延河邊突然传来两声枪响。  枪响附近的陕北公学和摩托学校的学生们,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异样,因为此前抗日军政
期刊
好邻居组团背他去求医  在郑州,有座传奇的陇海大院,它建成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当年是为了分段修筑陇海铁路而筹建的办公大院。解放后,陇海大院成为铁路职工集中居住的楼房大院。  高新海就出生于这座百年大院。幼年的他喜欢踢足球,曾经是郑州铁路局“火车头少年足球队”的主力门将,他的梦想是将来做一名足球教练。  1975年,从部队退伍回来的高新海到郑州郊县沟赵农场插队,一天夜里,他想起来方便,却无
期刊
生命的自觉,是开启老年生命成长的钥匙,它可以让我们意识到,即使在衰老悄然影响生命的时候,我们仍然能够有所选择,能够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老年,尾随着退休而来了。  开始,它的脚步非常轻盈,轻盈到也许只有鬓边的几根白发、上楼时关节些微的酸痛、一天多跑了几次厕所而已。  放下了工作的重担,很多人会短暂地陶醉于“自由”,向往着没有压力的生活。高龄社会的到来,又仿佛大大推远了死亡的地平线
期刊
他,把能研究一些问题当做人生最美好、最有趣的生活。年届九旬的他,如今依旧声如洪钟、文思泉涌。  一天,南开大学的一个年轻人去天津图书馆翻阅民国时期发行的《京津泰晤士报》。报纸的合订本很厚,上面堆积着灰尘。管理员说,这份报纸除了一个卷发的老爷爷看过一段时间,几乎没有被人翻过。一听到“卷发老爷爷”,青年学者心头闪过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一定是魏宏运先生!  “90后”魏宏运,身为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