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本质联系,构建策略结构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6688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策略是一种宏观层面的思考问题的思路,其中蕴含着数学的思想方法,同时策略也是一种思想意识,它不像知识点一样仅靠传授就可以掌握,策略需要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感悟,自我调整、逐步根植,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价值和需求,获得经验并内化为自己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策略;思维体验;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首先必须建立在充分感悟策略的价值、体验策略的需要之上。我在教学时,就从问题根源抓住本质联系,构建策略结构来解决问题。
   一、在生活中初步感知,抓住本质联系
   【片段一】情境引入,感悟策略
   谈话:周末老师去商场买了一套衣服,你知道营业员找了我多少元吗?
   生:不能。
   师:要想知道找回多少元,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呢?谁来说说数量关系?
   生:得知道一套衣服的价钱和老师付的钱,用付出的钱减去一套衣服的钱等于找回的钱。
   师:现在谁来算算?[课件出示:一套衣服130元,老师付了200元,应该找回多少元?]
   指名学生列式计算。
   师:解决刚才的问题我们是从哪里想起的?
   生:从问题开始想的。
   师小结:像刚才我们从问题想起,寻找到适合的条件解决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即抓住本质联系。
   [板书课题]
   二、在运用中逐步感知优势,构建策略结构
   学生已经知道,买东西的时候,如果付出的钱多于物品的价钱,应该找回一些钱(即剩下一些钱),其数量关系是“剩下的钱=付出的钱-物品的价钱”。在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从问题的根源来梳理思路之后,应该进一步深入体验策略的具体操作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可以在传授中习得,但策略却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中感悟获得。学生只有在解题中感受了策略的优势,今后才会在解题中自动使用策略。
   三、在回顾反思中内化策略
   【片段二】回顾与反思
   提问:回顾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从哪里想起的?
   追问:“从问题想起”应该怎样想,分几个步骤?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
   (4)回顾反思
   师:你认为哪个环节比较重要?
   生1:我认为审题比较重要,一定要看清楚求最多还是最少。
   生2:我认为分析数量关系最重要。
   生3:我认为列式解答最重要,因为千万不能算错。
   生4:我认为每个步骤都很重要,但最最重要的还是分析数量关系。
   师总结:确实,每个环节都是重要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分析数量关系。
   追问: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从问题想起的策略,我们为什么要从问题想起,从问题想起与从条件想起相比,又有什么好处呢?
   生1:題目中给出的条件很多,有6个,从条件想起能帮我们很快找到需要的条件。
   生2:条件太多了,如果从条件想就不知道要用哪一个。
   【设计思考】组织回顾反思,不仅可以让学生就解决问题的步骤进行探讨,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从问题想起”的推理与“从条件想起”的推理有什么不同,明白前者是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后者是根据问题列出数量关系式,找到必要的条件。
   四、在实际运用中巩固策略
   【片段三】
   练习 1.根据问题说一说数量关系
   1.每行 8 棵树,种 4 行,一共种多少棵树?
   2.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倍?
   3.风景明信片比人物明信片少几张?
   4.学校春游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
   练习2.想想做做
   谈话:看来你们都已经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了,这道题谁能来解决?“桃数有52 棵,梨树有3行,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先出示问题,让学生直接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再出示前两个
  条件。
   提问:根据现有的条件能解决问题吗?谁来补充一个条件?
   生1:还缺少“梨树每行有几棵”。
   生2:我来补充,梨树每行有5棵。
   师:大家一起来试一试能不能解决问题了,列出算式计算。
   追问:梨树每行的棵数可以填任何一个数吗?
   生:不能。
   经过讨论,总结补充的条件应该合理,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设计思考】笔者首先设计了一组数量关系的训练,意在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熟练应用。对于教材上的练习也没有照搬,而是进行了改编,变为有层次的补充条件的练习,共三个层次:(1)训练数量关系。(2)能够自己补充题目缺少的条件。(3)明白补充条件的合理性很重要。
   总之,从初步感知,抓住本质;感知优势,构建策略结构;运用内化策略;巩固策略等方面入手,使解决问题策略内化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策略和用策略的主动性。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程改革强调全面发展教学观,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先掌握基础,再次能够将知识举一反三,从而更好地应用。这不仅可以极大地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更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打下基础。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更好地学会举一反三,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建立逻辑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从而推动小学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深信只有爱学生才是班主任工作成功的基石,只有用“爱心”才能让学生创造生命的精彩。   一、用爱心营造班级温馨环境,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   孩子离开熟悉的幼儿园踏进小学的大门,成为一名小学生,来到一切都陌生的新环境,他们对角色的转变会有诸多不适应,上课小动作不断、不会用心听讲,甚至随意走动。诸多问题摆在眼前,作为班主任应尽快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温馨的班级环境,因此,我迅速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迫切需要改革。层递式教学对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将层递式教学理念充分融入作文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层递式教学;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分析   大多数小学生的作文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对作文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作文不但是小学语文的重要部分,也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难点,提高写作能力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当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思维导图是数学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导图;有效应用;分析探讨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是基础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尝试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思维导图的优势,将烦琐复
摘 要:从现阶段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中看得出,朗读训练是教学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教师要针对朗读训练制定完善的训练方法,整合阅读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朗读中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成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措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活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书面理解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保证学生全面掌握语言文字基本特征、阅读教学理论、语文教学宗旨等。在阅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宣传推广,学校及教育工作者首要考虑学生的发展需要,侧重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并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小学书法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贴合书法学习的特点,熟悉学生书法学习的习惯,然后多样化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如何有效贴合核心素养理念,如何有效开展小学书法教学,是小学书法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书法;教学策略 
摘 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投入学习活动中的内在动力,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应用性较强的基础学科,但鉴于其较强的逻辑性和较高的抽象性,学生会觉得相对比较枯燥。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运用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有效课堂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积
摘 要: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问题的有效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解决问题的兴趣,加深学生对阅读的理解,促使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众所周知,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不仅要确保提问的价值,还要确保提问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为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关于问题设计优化的建议。   一、问题设计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
《王权李恭诗赏析》是一本学校自主开发的县域校本教材,该教材遴选了王权、李恭有代表性的诗作计44首,王权40首,李恭4首。按诗作、注解、赏析、高考反思练习、备注体例编排,是一部高考古诗前鉴赏县域选修校本教材,亦是厚植家国情怀的乡土教材。   一、王权、李恭的诗作多,题材涉陇右山川,地域契同的适合陇右学子处其境品其韵   《王权李恭诗赏析》是对谨选自王权、李恭入选《陇右近代诗抄》中的诗作所作的赏析
摘 要:小学英语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多,包括英语单词、词组、固定搭配等,特别是某些词语,还需要结合具体应用如时态等不同做出相应的变化。那么,对于学生而言,如果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很容易觉得眼花缭乱,不知如何下手,甚至觉得英语很难、没有意思,丧失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指引和帮助学生进行英语词汇、阅读与写作的学习等等,使其更好地串联知识,增强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