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强调全面发展教学观,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先掌握基础,再次能够将知识举一反三,从而更好地应用。这不仅可以极大地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更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打下基础。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更好地学会举一反三,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建立逻辑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从而推动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尊心,促进学生应用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知识掌握;举一反三;学会学习
一、知识新授,注重细节,为举一反三思想奠定基础
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却至关重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计算、图形等主要内容的学习也无一不强调了严谨与细节。数学教学中点滴的“细节”也可能决定着教学的成败。“教学细节”,顾名思义,即一节课中细小的环节。教学细节存在于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小处。课堂上的细节虽然小,却能反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和大智慧。可以说,课堂教学中每个细节的落实,关系到课堂的得失与成败。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这一小节中,引入用字母表示这一规律时,即(a b)×c=a×c b×c,小学这里初步涉及用字母表示数,虽然前面的知识学习中也有所强调,但是这里出现的三个字母可能极易混淆。所以在具体的细节强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将这一公式拆分为两部分,括号里与括号外,括号外的字母在等式右边出现了两次,即分别与括号里的两个数相乘。
2.教师要强调的第二个细节是符号,乘法有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唯独乘法分配律加号和乘号在等式左右两边都出现了,并且在什么位置出现,如何能够不混淆。
3.最后一处细节,教师在教学时,等式左边出现了三个数字,等式右边出现了四个数字。但是如果在具体的习题中出现类似于a×c c,如何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我们在后面会说到。所以在第一环节让学生注重细节,强调微小构成部分,对学生在具体的习题中进行更加有效的运用并且为举一反三思想奠定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二、习题设置,加深印象,举一反三思想的进一步巩固
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也是教师更新自身教育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宗旨。而传统的习题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但是教师并不能一味地推翻这种教学理论,寻求根本上的改进和创新,这是不理智的。相反,教师不仅不能摒弃这种教学方法,而且应该大力地推行这种教学方法,将这种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修改。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融合现代的一些教育理念,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营造课堂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如乘法分配律,进行有层次的习题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1.25×(40 8),39×14 61×14,很明显,这是公式的直接应用,和前面用字母表示的乘法分配律如出一辙,没有丝毫变化,学生几乎都能够写出来。
2.用简便方法计算26×103,501×12。这里,每道算式竟然只出现了两个数字,和我们之前所说的乘法分配律形式上不太一样。教师教学时,先不着急将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观察,而是启发学生回顾思考,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的形式是怎样的?这里为什么缺了一个数字?缺少了哪个数字?如何将两个数字变成三个数字呢?变其中的哪一个数字比较好呢?怎么变呢?通过一连串的发问,让学生开动脑筋,既回忆了用字母表示的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形式,又将知识融会贯通地进行加工组织。这符合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有利于该思想的具体运用。学生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得出第一个算式将103分成100和3,然后再和26相乘。因为分成整百数计算简便。同理,第二个算式将501分成500和1。
三、结语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反思,反思课前预习是否充足,反思解決问题过程中自己是否对基础知识有了基本的掌握,反思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消除困惑,促进学生实践,及时而又有效地进行总结。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带着好奇心进行学习,进而享受学习,在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联想到之前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升新问题解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D.A.格劳斯.数学教与学研究手册[M].陈昌平,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王学军.师风教艺初探:兼谈中国人民大学师德风范建设[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3]李宁.陪学生一起做研究: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知识掌握;举一反三;学会学习
一、知识新授,注重细节,为举一反三思想奠定基础
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却至关重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计算、图形等主要内容的学习也无一不强调了严谨与细节。数学教学中点滴的“细节”也可能决定着教学的成败。“教学细节”,顾名思义,即一节课中细小的环节。教学细节存在于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小处。课堂上的细节虽然小,却能反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和大智慧。可以说,课堂教学中每个细节的落实,关系到课堂的得失与成败。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这一小节中,引入用字母表示这一规律时,即(a b)×c=a×c b×c,小学这里初步涉及用字母表示数,虽然前面的知识学习中也有所强调,但是这里出现的三个字母可能极易混淆。所以在具体的细节强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将这一公式拆分为两部分,括号里与括号外,括号外的字母在等式右边出现了两次,即分别与括号里的两个数相乘。
2.教师要强调的第二个细节是符号,乘法有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唯独乘法分配律加号和乘号在等式左右两边都出现了,并且在什么位置出现,如何能够不混淆。
3.最后一处细节,教师在教学时,等式左边出现了三个数字,等式右边出现了四个数字。但是如果在具体的习题中出现类似于a×c c,如何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我们在后面会说到。所以在第一环节让学生注重细节,强调微小构成部分,对学生在具体的习题中进行更加有效的运用并且为举一反三思想奠定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二、习题设置,加深印象,举一反三思想的进一步巩固
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也是教师更新自身教育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宗旨。而传统的习题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但是教师并不能一味地推翻这种教学理论,寻求根本上的改进和创新,这是不理智的。相反,教师不仅不能摒弃这种教学方法,而且应该大力地推行这种教学方法,将这种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修改。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融合现代的一些教育理念,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营造课堂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如乘法分配律,进行有层次的习题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1.25×(40 8),39×14 61×14,很明显,这是公式的直接应用,和前面用字母表示的乘法分配律如出一辙,没有丝毫变化,学生几乎都能够写出来。
2.用简便方法计算26×103,501×12。这里,每道算式竟然只出现了两个数字,和我们之前所说的乘法分配律形式上不太一样。教师教学时,先不着急将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观察,而是启发学生回顾思考,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的形式是怎样的?这里为什么缺了一个数字?缺少了哪个数字?如何将两个数字变成三个数字呢?变其中的哪一个数字比较好呢?怎么变呢?通过一连串的发问,让学生开动脑筋,既回忆了用字母表示的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形式,又将知识融会贯通地进行加工组织。这符合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有利于该思想的具体运用。学生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得出第一个算式将103分成100和3,然后再和26相乘。因为分成整百数计算简便。同理,第二个算式将501分成500和1。
三、结语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反思,反思课前预习是否充足,反思解決问题过程中自己是否对基础知识有了基本的掌握,反思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消除困惑,促进学生实践,及时而又有效地进行总结。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带着好奇心进行学习,进而享受学习,在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联想到之前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升新问题解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D.A.格劳斯.数学教与学研究手册[M].陈昌平,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王学军.师风教艺初探:兼谈中国人民大学师德风范建设[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3]李宁.陪学生一起做研究: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