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新教学理念, 新教材出现新课型——“物理专题研究”,新课型的教学模式无章可循。因此,在新课程、新课标的平台上,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获取最佳的效果成了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笔者从物理课堂教学入手,把在实施新的教学模式中的做法和教学策略的感悟总结如下,求证于物理教学的同行。
【关键词】物理专题研究 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变革教育模式,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把研究性学习引进学科教学,已是公认的教育转型。然而,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目前物理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以解题为中心,从理论到结论,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养成了极强的依赖性,不会质疑,更谈不上创新了。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物理专题研究的过程中尝试构建一种既遵循学生个性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又反映物理学特色和实际的教学模式,即“物理专题研究”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新课标的平台上,构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物理专题研究”教学模式。
一、理论学习,构建新的教育理念
学习的内容有: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课堂生命学说等。在现代理论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主体性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二、构建物理专题研究的模式,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
教师设计以如何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主。学生要充当“问”者、 “论”者、“思”者、“做”者、“讲”者等角色,教师是整体活动进程的灵活调度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是课堂教育信息的捕捉者、判断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三、物理专题研究的常用模式
(一)学生自主探究模式
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围绕一定问题,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实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
自探时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课前自学,根据调查可知,少数学生在课前能很好预习,有所收获,但多数只是简单地看看书(不会看书),所得甚少,还有部分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针对这种情况,自探时可为学生编写“课前导学”,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疑点。如在“动量和冲量”一课教学前,我先精心设计一个小实验:取几颗弹丸,分发给学生看。将一颗弹丸装入玩具手枪,一手持枪,墙上挂纸靶击发,弹丸穿透纸靶。接着,佯装再次装弹(不让学生知道是空膛),声明数到“三”时,开枪。然后对某一区域的同学,缓缓地数出“一……二……三”,不等枪响,手枪所指的区域的同学或以书遮面或躲到课桌后面本能的防御。
问题与讨论:
1.你们躲避什么?为什么躲避?——子弹,它有杀伤力。
2.刚才传看子弹时,为什么不躲闪?——没有速度的子弹,不具有杀伤力。
3.空气中的气体的分子,它们无时不在的撞击着我们最珍贵也是最薄弱的部位——眼睛,为什么我们毫不在乎?——气体分子质量很小。
4.枪所指区域以外的同学,为什么没有做出防御反应?——子弹不是射向他们的。
讨论与小结(由学生自主完成):运动的物体能够产生一定的机械效果(如弹丸穿透纸靶),这个效果的强弱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且这个效果只能发生在物体运动方向上。
动员学生勤于把发现的问题和别人讨论,同时教会学生善于利用工具书等辅助手段去解决问题(学会搜集信息,与人的终身学习休戚相关)。
设计自探,一方面应围绕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新内容,另一方面应围绕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养成所学必“探”的好习惯。
自探时,也可为学生提供所学内容的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方面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感染学生养成课外搜集、阅读的好习惯,对培养创新性的人才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学生合作探究模式
课前整理学生的反馈意见、问题,找出“共性”的、“典型”的、“精辟”的问题,精心加工,在课上提出来让学生相互之间讨论,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助措施,否则,学生不易深入讨论,因为既然存在“共性”的问题,那么多数学生在课前肯定没“消化”,离开必要的辅助措施,怎么能深入合作探究呢?故合作探究绝对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彻底脱离教师的“探”。
小组讨论中学生直接从抽象到概括是很难的,开始要学生从具体和简单入手,然后再通过实践进行归纳。本课中让学生解决的问题有:如何测量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如何在水面上形成边界清晰的油酸膜?如何记录油酸的边界?如何测量油酸的面积?通过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质疑解难,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合作探究的效果怎样,可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发言、辩论,也可通过课堂上的跟踪检测等手段获取反馈信息,如未达目的,可增加教师的引导,保证合作探究成功。
合作探究实施得好可以很好的发挥学生主动性,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深刻,掌握的方法灵活,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个性,释放个体潜能,任意想象,无拘无束地思考、交流,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也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合作探究的方式虽然好,但对教师、学生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如何根据学生实际组织合作探究;如何为学生适时适量地提供“辅助措施”;如何防止扰乱学生思维或牵着学生鼻子走;如何让学生乐于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中求知、求活、求新,这其中大有文章可做,对于教师而言,可以说这是一篇需终身穷追不舍、但却永无止境的好文章。所以,如何引导学生的“探”,也是我们教师自身的“探”。
(三)师生互动探究模式
需师生互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教师准备的一些典型问题,而学生自学时不易涉及的;②难度不大,但不易引发学生兴趣的内容;③难度较大,学生不易通过“互探”学习的;④习题、试卷的评讲;等等。
师生共探,要切忌教师“包办”,即“板书 讲授”式,剥夺学生主动思考发问的权利,应在“交流”二字上做文章,教师应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地看、说、想、做,注重学生的参与,把机会尽可能留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交流中学习知识和方法,在紧张而又轻松的思考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调查两个实验班表明,通过共探学习物理,大多数学生都非常欢迎。有些学生还提出请老师多提供一些机会。
实践表明,在我们目前的教学中,师生“共探”,这样师生都容易接受。随着探究式教学的深入开展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则应当逐渐加大“互探”的份量,向开放式教学迈进。
课堂上实施“互探”和“共探”,重学习过程,重学生参与,所需时间较多,因此,授课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实践表明,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可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辅助教学,这样不仅能使课上时间紧凑,还能为学生创设许多物理情境,激发生学“探究”,从而掌握好概念,吃透规律,促进应用,加深印象。对实验班调查表明,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喜欢通过多媒体电脑探究学习。“学生探究”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不再围绕老师和教材,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它又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应将它摆在合适的位置,注意循序渐进,切忌“一刀切”,把什么东西都搞成探究,而不顾学生实际能力,忽略“双基”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采用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把从探究中获得的知识和其他教学方式中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扩展延伸探究模式
传统的教学基本上把学生“封闭”在课本和练习中,轻视知识联系实际,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改革进行引导学生参与课外观察、实验、阅读和利用现代化手段收集信息都变得很重要。这样需要引导学生“扩展延伸探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围绕课本扩展延伸探究:①课后扩展延伸探究学过的内容,对其归纳、整理、消化、吸收,使所学深刻,学以致用;例如“电磁感应现象”,授课后引导学生探索运用此现象的生活事例。物理学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国防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是门综合性的学科,教师可围绕课本,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物理现象,物理应用及有关这方面的材料,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搜集,多查阅相关材料,了解物理学的广泛应用,培养兴趣,开阔眼界,激励创新。②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用课本中所学知识、方法分析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较强的综合能力,对提高高考成绩大有裨益。
2. 脱离课本扩展延伸探究:利用物理选修课为学生开一些物理专题讲座,如生活与热学、超导体、物理与环保、物理与工业革命等等,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工具查阅或收集物理信息,如工具书、报纸、电视、互联网等。
【参考文献】
[1]朱俊德. 物理教师. 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新课的艺术,2011.
[2]叶业煌. 技资讯. 新课标下中学物理新课的情境导入,2010.
[3]毕田增,敖国儒.初中物理. 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关键词】物理专题研究 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变革教育模式,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把研究性学习引进学科教学,已是公认的教育转型。然而,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目前物理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以解题为中心,从理论到结论,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养成了极强的依赖性,不会质疑,更谈不上创新了。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物理专题研究的过程中尝试构建一种既遵循学生个性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又反映物理学特色和实际的教学模式,即“物理专题研究”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新课标的平台上,构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物理专题研究”教学模式。
一、理论学习,构建新的教育理念
学习的内容有: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课堂生命学说等。在现代理论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主体性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二、构建物理专题研究的模式,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
教师设计以如何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主。学生要充当“问”者、 “论”者、“思”者、“做”者、“讲”者等角色,教师是整体活动进程的灵活调度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是课堂教育信息的捕捉者、判断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三、物理专题研究的常用模式
(一)学生自主探究模式
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围绕一定问题,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实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
自探时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课前自学,根据调查可知,少数学生在课前能很好预习,有所收获,但多数只是简单地看看书(不会看书),所得甚少,还有部分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针对这种情况,自探时可为学生编写“课前导学”,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疑点。如在“动量和冲量”一课教学前,我先精心设计一个小实验:取几颗弹丸,分发给学生看。将一颗弹丸装入玩具手枪,一手持枪,墙上挂纸靶击发,弹丸穿透纸靶。接着,佯装再次装弹(不让学生知道是空膛),声明数到“三”时,开枪。然后对某一区域的同学,缓缓地数出“一……二……三”,不等枪响,手枪所指的区域的同学或以书遮面或躲到课桌后面本能的防御。
问题与讨论:
1.你们躲避什么?为什么躲避?——子弹,它有杀伤力。
2.刚才传看子弹时,为什么不躲闪?——没有速度的子弹,不具有杀伤力。
3.空气中的气体的分子,它们无时不在的撞击着我们最珍贵也是最薄弱的部位——眼睛,为什么我们毫不在乎?——气体分子质量很小。
4.枪所指区域以外的同学,为什么没有做出防御反应?——子弹不是射向他们的。
讨论与小结(由学生自主完成):运动的物体能够产生一定的机械效果(如弹丸穿透纸靶),这个效果的强弱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且这个效果只能发生在物体运动方向上。
动员学生勤于把发现的问题和别人讨论,同时教会学生善于利用工具书等辅助手段去解决问题(学会搜集信息,与人的终身学习休戚相关)。
设计自探,一方面应围绕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新内容,另一方面应围绕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养成所学必“探”的好习惯。
自探时,也可为学生提供所学内容的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方面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感染学生养成课外搜集、阅读的好习惯,对培养创新性的人才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学生合作探究模式
课前整理学生的反馈意见、问题,找出“共性”的、“典型”的、“精辟”的问题,精心加工,在课上提出来让学生相互之间讨论,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助措施,否则,学生不易深入讨论,因为既然存在“共性”的问题,那么多数学生在课前肯定没“消化”,离开必要的辅助措施,怎么能深入合作探究呢?故合作探究绝对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彻底脱离教师的“探”。
小组讨论中学生直接从抽象到概括是很难的,开始要学生从具体和简单入手,然后再通过实践进行归纳。本课中让学生解决的问题有:如何测量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如何在水面上形成边界清晰的油酸膜?如何记录油酸的边界?如何测量油酸的面积?通过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质疑解难,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合作探究的效果怎样,可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发言、辩论,也可通过课堂上的跟踪检测等手段获取反馈信息,如未达目的,可增加教师的引导,保证合作探究成功。
合作探究实施得好可以很好的发挥学生主动性,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深刻,掌握的方法灵活,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个性,释放个体潜能,任意想象,无拘无束地思考、交流,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也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合作探究的方式虽然好,但对教师、学生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如何根据学生实际组织合作探究;如何为学生适时适量地提供“辅助措施”;如何防止扰乱学生思维或牵着学生鼻子走;如何让学生乐于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中求知、求活、求新,这其中大有文章可做,对于教师而言,可以说这是一篇需终身穷追不舍、但却永无止境的好文章。所以,如何引导学生的“探”,也是我们教师自身的“探”。
(三)师生互动探究模式
需师生互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教师准备的一些典型问题,而学生自学时不易涉及的;②难度不大,但不易引发学生兴趣的内容;③难度较大,学生不易通过“互探”学习的;④习题、试卷的评讲;等等。
师生共探,要切忌教师“包办”,即“板书 讲授”式,剥夺学生主动思考发问的权利,应在“交流”二字上做文章,教师应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地看、说、想、做,注重学生的参与,把机会尽可能留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交流中学习知识和方法,在紧张而又轻松的思考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调查两个实验班表明,通过共探学习物理,大多数学生都非常欢迎。有些学生还提出请老师多提供一些机会。
实践表明,在我们目前的教学中,师生“共探”,这样师生都容易接受。随着探究式教学的深入开展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则应当逐渐加大“互探”的份量,向开放式教学迈进。
课堂上实施“互探”和“共探”,重学习过程,重学生参与,所需时间较多,因此,授课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实践表明,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可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辅助教学,这样不仅能使课上时间紧凑,还能为学生创设许多物理情境,激发生学“探究”,从而掌握好概念,吃透规律,促进应用,加深印象。对实验班调查表明,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喜欢通过多媒体电脑探究学习。“学生探究”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不再围绕老师和教材,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它又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应将它摆在合适的位置,注意循序渐进,切忌“一刀切”,把什么东西都搞成探究,而不顾学生实际能力,忽略“双基”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采用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把从探究中获得的知识和其他教学方式中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扩展延伸探究模式
传统的教学基本上把学生“封闭”在课本和练习中,轻视知识联系实际,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改革进行引导学生参与课外观察、实验、阅读和利用现代化手段收集信息都变得很重要。这样需要引导学生“扩展延伸探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围绕课本扩展延伸探究:①课后扩展延伸探究学过的内容,对其归纳、整理、消化、吸收,使所学深刻,学以致用;例如“电磁感应现象”,授课后引导学生探索运用此现象的生活事例。物理学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国防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是门综合性的学科,教师可围绕课本,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物理现象,物理应用及有关这方面的材料,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搜集,多查阅相关材料,了解物理学的广泛应用,培养兴趣,开阔眼界,激励创新。②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用课本中所学知识、方法分析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较强的综合能力,对提高高考成绩大有裨益。
2. 脱离课本扩展延伸探究:利用物理选修课为学生开一些物理专题讲座,如生活与热学、超导体、物理与环保、物理与工业革命等等,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工具查阅或收集物理信息,如工具书、报纸、电视、互联网等。
【参考文献】
[1]朱俊德. 物理教师. 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新课的艺术,2011.
[2]叶业煌. 技资讯. 新课标下中学物理新课的情境导入,2010.
[3]毕田增,敖国儒.初中物理. 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