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quank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背景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中第67页的内容。本节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的知识领域,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并不陌生,因为学生在这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直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很多孩子都能回答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另外,学生们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因此,本节课着重抓住“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主线进行教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在“观察—猜测—验证—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充分锻炼学生动手动脑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尝试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量、折、撕、拼等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活动,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等能力。
  教具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学具袋,里面装有三类三角形各三个,每类三角形三个的形状完全相同。
  教学片断(略)
  【设计意图与评价:通过送礼物,设计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积极性。虽然送的礼物只是一些纸片三角形,但是学生很兴奋。手里拿着三角形,任务变得直观了,“内角”成了强刺激因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旧知识,并为接下来的验证活动做好了铺垫。】
  (略)【设计意图与评价:本节课中,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结论很多同学早就知道了,但是这个环节的目的很显然不在于只让学生知道结论,而是要通过量、撕、拼、折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真正明白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性质。学生通过操作作用于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做、做中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合理利用学具,强化了动手操作的能力,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方式方法,并在交流和讨论中丰富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路。】
  案例分析: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答,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的教学,教师讲的费劲不说,学生听着也没意思。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从源头上剥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更磨灭了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致。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数学这门学科索然无味。《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教材的安排是先让学生自己在本上画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各是多少度,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后再用实验来验证一下。但是课前我做了调查,几乎所有学生在课前都已经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结论。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就定为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在第二环节里,我没有让学生自己画三角形,也没有让学生自己准备三角形学具,而是课前就为每组学生精心准备了三类三角形各三个。这样做就是为了避免学生因为画或剪三角形时边不够直而产生的误差。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证明自己已经知道的结论。 这个结论可以用大量的操作活动来证明,如: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撕一撕等,我没有限定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环节,而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给学生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去探索,这正是小组合作的契机。通过小组内交流,几个人集思广益,共同想办法。这更利于我的目标落实。通过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有独立探索的精神,也有去证明求知的能力,我们要的只是信任他们,设计好實验方案,做好组织,让学生的操作、讨论等活动有条有理。我在课前预见的几个验证方法,学生几乎都想到了。只有一个,用三个全等三角形的三个不同的角去拼,也拼出一个平角,这种方法学生没有想到。因为这个方法涉及到数学逻辑推理,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在学生汇报了他们的想法之后,作为补充,教师可以把此方法介绍给他们,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而用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的方法,不但能证明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而且为下面学习四边形的内角和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分组活动时,我更注意解决学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所以我也走入学生中,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指导要领,比如说折,有的学生就是折不好,因为那第一折有一定的难度,它不仅要顶点和边的重合,其实还要折痕和边的平行,这个认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的,教师也要走上前去点拨一下。再比如撕,如果事先没有标好具体的角,撕后就找不到要拼的角了……所以在操作活动中,既体现了老师的“扶”又体现了老师的“放”。做到了“扶”而不死,“伴”而有度,“放”而不乱。我还制作了动画课件,更直观的展示了折一折的活动过程,生动又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他文献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  第一、创设轻松、愉悦的问题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如果能把教材中的一些问题编成故事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来,从而创设出一种轻松、愉悦、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我在执教《圆的认识》一课时,利用课件动画给学生呈现了熊猫骑车的情境,宏观世界骑着轮子是正方形的自行车,一路颠簸的过来,引发学生开心的一笑,接着就有同学提出来,轮子应是圆的就好
期刊
一、走进生活天地 享节奏之美(略)  二、走进舞蹈世界 享神韵之美  古人说:“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與音乐是一对有机的结合体。人们对音乐的感觉,可以用自由舞动来唤醒。学生只要完全投入音乐当中,就能将对音乐的感受用简单的舞蹈创造表现出来。  律动能培养孩子们的乐感及学习歌曲的兴趣。培根说:舞蹈是有节拍的步调,就像诗歌是有韵律的文
期刊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人类对教师的美好赞誉。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有我记忆最深的一节课,这节课,我既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也成功地处理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达到了“传道、授业、解惑”与“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完美统一。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4页至55页‘‘按比例分配’’的知识。  首先,我通过激情导入、引导自学、师生互动等方法,轻松地完成了教学内
期刊
设计思想:1、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本单元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及难点。备课不仅备教材,也备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习过程,适宜地启发与评价,力求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2、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3、有效利用多媒体;4、本文的教学,应加强朗读,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味,通过反复诵读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期刊
一、树立积极向上的个人价值观  幼儿园的文化建设应注重人的因素,积极地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努力促使教职员工把实现自我价值与本园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培养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树立竞争意识、拼搏意识和奋发向上的意识,把为幼儿教育作奉献作为教职员丁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追求。我们从园情出发,把目标定位在 “完善规范管理,强化教师队伍,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究课程新模式”,充分利用目标的诱发、导向、激励功能,把教职
期刊
设计思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的策略,不在于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
期刊
【内容摘要】学习的性质是由环境决定的,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学习。自主学习中,孩子需要一个可以让他们进行选择的环境,来培养和表现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环境不光起到美化的作用,更是为幼儿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是幼儿与同伴、幼儿与教师之间近距离接触、交流的平台;是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媒介;它承载着我们的教育意图,并能引发幼儿获得经验上的提升、能力水平上的提高。因此,创设一种真正能让幼儿喜欢、能积极
期刊
【内容摘要】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写明:信息技术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重点放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在笔者看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一、建立一个轻松有趣的课堂环境;二、入门课程以游戏设计为主;三、在课堂中组织学习竞赛;四、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的指导为辅;五
期刊
一、课题的提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无疑是十分有利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学习和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门集动手、思维和整体设计为一体的并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有效教学手段。新课标中特别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
期刊
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理解角的概念,学会角的表示方法;2.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角度计算;3.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教學重点:角的概念与角的表示方法。教学难点:对角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三角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实物等。1、观察下面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