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互批互改 提高作文水平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kaizhiz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评改作文之所以变成束缚语文教师手脚的锁链,主要原因是不少语文教师出于为改而改的混沌状态。通常的做法是:教师把作文收上来,花费大量的时间埋在作文堆里进行详批细改,不厌其烦的写一大堆评语,打上分数后,到班上进行一番总结,并读几篇范文,而学生拿到作文后,首先看看分数,再看看评语,就扔到一边去了。比较求上进的学生也只是把教师的批语和作文对照一下,再看一遍罢了。这样的一次作文批改,教师倒是费了不少的力气,而学生又有多少收获呢?
  评改作文的意义不仅在于教师能使学生的作文从形式到内容的愈趋完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而且在于培养学生修改、评论文章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正确深刻地认识生活,提高其思想认识水平,养成严谨务实的文风。如何能做到这些呢?这就要在作文批改上进行一番大胆的改革,提倡学生互批互改,培养他们写文、改文、评文的能力,探求评改的最佳途径,给学生创造互相学习、互相切磋的机会。但是,学生能正确熟练的进行互批互改,也并不是一时就能做到的,师生多少要花费些强制的功夫。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批改指导,让学生记住一般的批改步骤和方法:如先看文章中心是否正确,有无毛病,引用的材料和中心有无联系;再看层次是否清楚,语序是否合理,思路是否清晰,详略是否得当,交代是否明白,用词是否准确,句子表达有无矛盾,段与段是否衔接,过渡是否自然,是否文白夹杂,空话套话连篇,有无错别字,有无不当的标点。这样,学生在批改作文时就有规可循,有据可依,再加上教师巡回指导,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就能基本上掌握批改的步骤和方法了。
  其次,把学生作文发到他们手中互相对换,然后进行互批互改。学生的批改大体包括阅读、修改、评析三个阶段。阅读阶段,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读另外一名同学的作文,看看文章中心是否明确,材料是否能为中心思想服务。如果材料不能服务于中心思想,或与中心思想无关,那就不必要进行修改,可直接写上评语,要求重做;如果所选材料基本能为中心服务,就可进入修改阶段。至于那些错别字,用错的词,标点和病句等的修改,可在第一遍阅读时进行。修改阶段,就是要求学生在第一遍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可按照教师指导的步骤和方法去进行修改。学生在修改作文过程中,往往是“旁观者清,入阵者迷”。自己写的作文总是看不出有什么毛病,但一读别人的作文,除了能发现字、词、句方面的毛病外,对有关写作方法方面的毛病也能很容易地挑出来,并且对作文中那些写得成功的地方,也能有所发现。这样在批改过程中,学生除了把错的、不适当的地方修改过来,以使自己在今后的写作中不至于重犯外,更主要的还能使自己有所借鉴,发现好的词语、好的句子、好的语段、好的开头和结尾以及写作的技巧,结构的巧妙安排,自己可随时记在积累本上,变成自己的东西,以便在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另外学生在批改过程中,不但能发现作文中的错误,而且还能改得正确恰当,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经过一番训练,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还能提高阅读能力。
  修改阶段结束后,就进入评析阶段。在这一阶段里,教师应要求学生对经过详批细改的作文内容和写法进行全面的总结,指出其中的优点、存在的不足以及对今后写作的意见或建议,这就是所谓的总评。通过这步训练,既可使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又可使他们具备初步评析作品的能力及归纳、整理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益,得到单纯的由教师批改所不能得到的知识和能力。
  最后,教师把学生修改完的作文收上来,结合学生的批改,教师再进行批改,学生批改正确的,要保留下来,批改不正确的,或学生没发现的问题,教师再进行补充。然后由教师在班上对作文内容和写法,学生评改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对优秀作文和优秀批改,可在班上朗读或印发给学生借鉴。
  总之,在训练学生互批互改作文教学中,采用講原则,明要求;教方法,做示范;先互改、再师评等方法,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求实的写作态度,形成了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的学习风气,养成了学生字斟句酌,仔细推敲的良好习惯;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阅读、分析、修改、评论文章的能力,这就更有利于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其他文献
美国网络媒体e-World近日宣布,一种过敏原障碍测试可让纺织品制造商和零售商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他们终于可以采用一种气流原理,让纺织物成为阻挡过敏原的屏障。
近年来,我在如何发展低年级学生语言能力方面一直在钻研、探索,逐渐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次对我国新记录害虫核桃黑斑蚜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较详细描述了其形态特征、生活史和主要生活习性,提出了各龄若蚜鉴别特征、影响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和防治措施.
现在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孩子一到中学成绩就出现两级分化的情形,家长往往认为是孩子的智力因素造成的。一部分家长把这一切“归功”于先天的遗传因素,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