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把作品的内容准确,鲜明,形象地传达给听众。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但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尤其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走向"只讲不读","思而不读"的畸型之路。那么,是不是学生们的朗读能力已经俱备了呢?
1.充分阅读文本,读时注意思考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文章读得多了,意思自然就会清楚了。现在广大语文教师虽也重视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但我认为还是读得还是太少。以我校学生阅读课内文本的情况为例,一篇文章,好的学生能走马观花地读两遍,一般学生匆匆忙忙才能读一遍,差点儿的同学连一遍也不曾看完。虽然读得多少和学生个人的学习态度有很大关系,但语文老师还要多加引导,使学生重视充分阅读课内文本。怎样引导学生重视阅读课内文本呢?方法有很多。例如老师开讲座,讲讲充分阅读课内文本的重要性;在安排学生阅读一篇课内文本前,老师饶有兴趣地介绍文本作者、写作背景或名家评价等,引起学生阅读课内文本的兴趣;布置了阅读任务后,老师要及时检查评价,督促学生重视阅读课内文本。只有学生充分阅读课内文本了,才能进一步分析赏鉴文本。如果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课内文本的基础上,老师就引导学生对课内文本展开分析赏鉴,其结果只能是瞎子摸鱼,无的放矢,所以非要语文老师引导学生重视充分阅读课内文本不可。
其次,还要使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讲的就是学习中思考的重要性。学生只是机械地阅读,脑子却动也不动,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也是没有效果的。阅读文本的时候,学生要善于思考,能够提出问题。例如思考这个词这个句子用得好不好,为什么好?这个比喻新颖贴切吗?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主旨的?作者的语言风格怎么样?古人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只有善于思考了,能主动提出问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进一步提高。
2.吸纳思想精髓,建构精神大厦
高中语文课内文本选的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篇章,这些文章中蕴含着人类思想的精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课内文本中吸纳思想精髓,建构学生个人的精神大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例如下面课内文本中的人物具有的思想同日月一样灿烂不朽。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的屈原备遭挫折,几遭流放,仍系心楚国,最后终不肯"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毅然决然地抱石投入滚滚的汨罗江中,屈原的精神和江水一样永恒了。班固的《苏武传》中的苏武被拘留匈奴长达十九年,归来时已白发丛生,苏武这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对国家无比忠贞的精神让人赞叹不已。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中写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从这一句中学生会读出辛弃疾报国无门的忧愤,更能感受到辛弃疾这位抗金义士拳拳的报国之心。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纪念的是刘和珍这个"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年轻的刘和珍为了国家殒身不恤不禁让人扼腕叹息。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读到一个个伟大的人物屈原、苏武、辛弃疾、刘和珍等人的事迹,受到伟大人物的崇高精神的感召,他们的思想认识一定会为之提升。
另外,许多课内文本还以情动人,学生阅读这些文本,可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例如李密的《陈情表》表现了李密对祖母的真挚孝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读后不让人对李密的孝情感动吗?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写到自己"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尤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学生定会为太史公发愤著书的精神而感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追述了祖母、母亲、妻子在淡淡的叙述中,作者归有光一生的永远的心痛蕴含其中。当读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之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学生读之内心不会有所触动吗?贾平凹的《我不是个好儿子》写母亲时时关心我,惦记我。当我因病住院时母亲不顾自己年老有病,坚持来医院看我,让作者贾平凹内心非常感动内疚,"眼泪默默地流下来",作者的真情和眼泪也会感染学生。课内文本都是语文老师可以利用的好资源,如果老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世界就不会是一片荒漠,而是变成莹润的绿洲;不是枯枝败叶,而是变成鸟语花香;不是干涸的溪流,而是变成浩瀚的大海。
3.深入品味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的语言没有文采,流传的就不会久远。翻开语文课本,一篇篇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老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本的语言,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朗读可创造情境,激发兴趣
例如,在讲《祖国,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时,我们可以利用录音教材,只要一播放,必会先声夺人,使用权人入境。氛围有了,何患激情?当然,如果老朗读水平高,由老师来读会给学生"望尘可及"的心理,更有说服力。
兴趣,是指良好的情绪,人们对周围一定对象和现象的积极的特殊倾向,心理学称为"兴趣"。高中学生由于课业紧,学习压力大,对朗读重视不够等原因,对朗读,对学习无兴趣可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
总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座蕴藏丰富的金山,老师们要加强自身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开采这座金山,在开采金山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比金子更可贵的知识、思想、情感。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朗读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有助于知识的记忆、积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1.充分阅读文本,读时注意思考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文章读得多了,意思自然就会清楚了。现在广大语文教师虽也重视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但我认为还是读得还是太少。以我校学生阅读课内文本的情况为例,一篇文章,好的学生能走马观花地读两遍,一般学生匆匆忙忙才能读一遍,差点儿的同学连一遍也不曾看完。虽然读得多少和学生个人的学习态度有很大关系,但语文老师还要多加引导,使学生重视充分阅读课内文本。怎样引导学生重视阅读课内文本呢?方法有很多。例如老师开讲座,讲讲充分阅读课内文本的重要性;在安排学生阅读一篇课内文本前,老师饶有兴趣地介绍文本作者、写作背景或名家评价等,引起学生阅读课内文本的兴趣;布置了阅读任务后,老师要及时检查评价,督促学生重视阅读课内文本。只有学生充分阅读课内文本了,才能进一步分析赏鉴文本。如果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课内文本的基础上,老师就引导学生对课内文本展开分析赏鉴,其结果只能是瞎子摸鱼,无的放矢,所以非要语文老师引导学生重视充分阅读课内文本不可。
其次,还要使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讲的就是学习中思考的重要性。学生只是机械地阅读,脑子却动也不动,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也是没有效果的。阅读文本的时候,学生要善于思考,能够提出问题。例如思考这个词这个句子用得好不好,为什么好?这个比喻新颖贴切吗?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主旨的?作者的语言风格怎么样?古人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只有善于思考了,能主动提出问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进一步提高。
2.吸纳思想精髓,建构精神大厦
高中语文课内文本选的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篇章,这些文章中蕴含着人类思想的精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课内文本中吸纳思想精髓,建构学生个人的精神大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例如下面课内文本中的人物具有的思想同日月一样灿烂不朽。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的屈原备遭挫折,几遭流放,仍系心楚国,最后终不肯"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毅然决然地抱石投入滚滚的汨罗江中,屈原的精神和江水一样永恒了。班固的《苏武传》中的苏武被拘留匈奴长达十九年,归来时已白发丛生,苏武这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对国家无比忠贞的精神让人赞叹不已。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中写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从这一句中学生会读出辛弃疾报国无门的忧愤,更能感受到辛弃疾这位抗金义士拳拳的报国之心。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纪念的是刘和珍这个"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年轻的刘和珍为了国家殒身不恤不禁让人扼腕叹息。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读到一个个伟大的人物屈原、苏武、辛弃疾、刘和珍等人的事迹,受到伟大人物的崇高精神的感召,他们的思想认识一定会为之提升。
另外,许多课内文本还以情动人,学生阅读这些文本,可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例如李密的《陈情表》表现了李密对祖母的真挚孝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读后不让人对李密的孝情感动吗?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写到自己"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尤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学生定会为太史公发愤著书的精神而感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追述了祖母、母亲、妻子在淡淡的叙述中,作者归有光一生的永远的心痛蕴含其中。当读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之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学生读之内心不会有所触动吗?贾平凹的《我不是个好儿子》写母亲时时关心我,惦记我。当我因病住院时母亲不顾自己年老有病,坚持来医院看我,让作者贾平凹内心非常感动内疚,"眼泪默默地流下来",作者的真情和眼泪也会感染学生。课内文本都是语文老师可以利用的好资源,如果老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世界就不会是一片荒漠,而是变成莹润的绿洲;不是枯枝败叶,而是变成鸟语花香;不是干涸的溪流,而是变成浩瀚的大海。
3.深入品味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的语言没有文采,流传的就不会久远。翻开语文课本,一篇篇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老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本的语言,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朗读可创造情境,激发兴趣
例如,在讲《祖国,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时,我们可以利用录音教材,只要一播放,必会先声夺人,使用权人入境。氛围有了,何患激情?当然,如果老朗读水平高,由老师来读会给学生"望尘可及"的心理,更有说服力。
兴趣,是指良好的情绪,人们对周围一定对象和现象的积极的特殊倾向,心理学称为"兴趣"。高中学生由于课业紧,学习压力大,对朗读重视不够等原因,对朗读,对学习无兴趣可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
总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座蕴藏丰富的金山,老师们要加强自身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开采这座金山,在开采金山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比金子更可贵的知识、思想、情感。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朗读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有助于知识的记忆、积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