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在的学生个性特强,自我意识发展迅速,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面的扩展,他们对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由于过高估计自己的判断能力,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极易产生逆反情绪,时间长了,这种心理表现在外就是对抗行为,对此类学生,如果老师采取简单粗暴的强制威吓的办法,只能引起学生更强烈的反抗,造成师生矛盾的激化,从而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正确人生观的建立。因此教师要想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尊重、理解、宽容学生。
【关键词】尊重 理解 宽容 和谐
最近几年来,在我校发生的教师被学生辱骂(背地里),某老师新居大门的灯笼被学生砸烂,甚至有个别学生公开向教师挑衅等事件,老师们感到异常愤怒,我也曾为这些老师抱不平。本人在几年前曾因对违纪学生处罚不当与学生发生摩擦,致使自己的小孩在放学回家路上被这些学生恐吓,当时也是气愤不已。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些学生怎么对老师恩将仇报。
最近一段时间,发生在我和学生之间的几件事让我想到许多。
要想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要想获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教师得必须先去爱他们,尊重、理解与宽容他们。
师生相互尊重是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然而,从传统的师道尊严的体制转向现代教育关注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中,教师经常疏于对学生的尊重。心里总是认为我是老师,你是学生,你必须无条件服从我,尊重我。殊不知老师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还必须得先尊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渗透于语言、行动和态度中。学生心理细腻,通过与教师的接触,能深切感受到教师是否尊重自己。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本人任教的其中一班有个女生在初一时成绩还算不错,我从心底喜欢她,平时提问、抽做练习都少不了她。可是这学期来,她上课老是精神不振,听课不专心,眼神痴呆,完全没有往日的灵气。为此,我也找她交谈,希望能了解她变化的原因。但她不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好像故意回避。她只说努力克服毛病,我也不再追问,之后她在课堂上的表现稍有好转。可是有一天,她在一位老师的课堂上埋头玩手机被当场没收,当我听说此事时,在我心里对该生所存的一点希望完全破灭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她的厌恶。接着女孩在第二天我的课堂上又下位置,坐到一个集迟到、旷课、打架、上课睡觉诸多缺点于一身男生身边去,我气不打一处来。我想:你怎么这么不争气,昨天你课堂玩手机,这节课你不顾课堂纪律跑去和那小子坐到一起, 我在心里骂道:"你这不知羞耻的东西!"然后批评了她几句并勒令她回到自己的座位。没想到在接下来的一节课她又旧戏重演。我忍无可忍又骂了她一句:"你怎么这样没有自尊!"我又把她逮回了自己的座位。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在第二天她竟然逃了我的课。当我的目光在教室里寻不到她的身影问学生她的去向,得知她在上一节体育课还在上课时,我在心里骂道:你这该死的姑娘,竟敢逃我的课,我一定要收拾你!事后我找到机会和她交谈,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和老师作对。她说是老师先和她作对,我问她何出此言。她说老师当众骂了她,出她的丑,而且让她连续出丑,她很不服气。我问她"你要老师怎么做,你才觉得恰当呢?"她说:"我第一次下位时,老师不该骂我,你让我那一次的话我不会有第二次,更不会逃课,我第二次下位置是故意的,看你再不再骂我,可是你骂得更加厉害。"她又说:"老师我也是有自尊的,你应该尊重我。""可是我是老师,你应该先尊敬我呀!"我说。她说道:"其他同学也下位置你怎么不骂他们?"原来如此,我明白了她为什么三番五次和我作对。
为了给自己台阶下,于是我对她说:"老师希望你学好,所以特别关照你。"她说:"我理解老师的心,但我希望老师尊重我的人格,我是要面子的,何况我是个女孩子呢。"
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位老师家的灯笼被几个女生砸烂,原因就是该老师对她们课堂违纪处罚不当。其实老师和学生之间要想关系融洽,还得老师先放下自己的架子,把自己摆在一个和学生平等的位置,况且还得先尊重学生。虚心接受学生提出的意见,听取学生的心声。该管的管,该放的放。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权。批评学生时尽量少讲粗话,不要采取"打压"措施(许多学生吃软不吃硬),否则你对学生的教育只能是事倍功半。
在青少年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身经验和未成人的经验的不足会使其分析不利,是非观,审美观的不足会使其判断和抉择失误,为此他们需要宽松的成长环境。而作为家长以外的第一重要他人——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更至关重要。宽容是教师应该具有的美德,也是教师热爱学生的表现。它可以呵护学生成长的幼芽,保持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给不慎犯下过失的孩子留下解释自己过错和奋起直追的时间、空间和机会,有利于学生在被理解与宽容中学会对他人的宽容,形成为人处事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学会感恩他人和社会,勇于承担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做到宽容学生呢?
理解学生是宽容的认识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成长是一个试误的过程,犯错误在所难免,这也是成长的一种形式。有人说:"成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为什么呢?人在审视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过失并力图改正的过程中,总是伴着深深的懊悔和痛苦,但同时也是个体成长与成熟的过程。教师要想做到对学生的宽容,就要理解学生,这是有效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可是作为有三十年教龄的我在这方面却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平时对学生的一些在我们教师看来不合常理的行为总是强加限制。
我班有几个男同学在课间时喜欢在楼梯间的平台弹玻珠,我认为中学生不该玩那小学生玩的游戏,课余也要看书,做练习,要大家像优秀生某同学那样勤奋,课间也要呆在教室里看书。况且楼梯间也不是玩玻珠的地方。我便理直气壮没收了他们的玻珠。事后有几个学生背着我说我太厉害,剥夺了他们玩的权利。他们玩又不影响学习,仅仅是为了放松神经。我想,对呀,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点呢?我也太自以为是了,太不理解他们了。这些十三、四岁的男孩童心未泯,对他们的行为我应该以宽容相待。
有个星期一下午第三节劳动课,之前我已对大家说有事情交待,不得擅自离开教室,可是我来到教室时,里面只有几个同学,差不多是"人去楼空"。一问才知道有许多同学去打扫清洁区,有一部分到图书室借书了。我当时那个气呀,真是无法形容。我感觉学生这是在故意惹恼我,我便对在场的学生大发雷霆,我也不管他们的感受。过后那些借书的回来了,我还对他们说"看懂课文就不得了啦,现在离考试时间不远了,要多拿时间来看课本和做练习,还要看那课外书做什么。"我又对那些打扫卫生回来的同学大吼:"怎么把我的话当耳边风了,我看你们是故意和我作对!"我又当堂宣布这些同学每个人罚扫地下一个星期。许多同学气在心里不敢言。
之后几天里,许多同学对我有意见,课堂也不发言了,一个个像哑巴一样,我再三启发只有几个人发言,我想他们可能还在生我的气,于是我重新审视自己,觉得自己确实太武断了,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想问题,放学才去借书,人太多难等;放学才去打扫清洁区时间太晚,又还有教室等着扫,下午第三节课本来就是劳动课嘛,为什么要占用学生的时间呢。平时老师不是说要学好语文提高作文水平要多看课外书吗?为什么我们这样做了还要被批评。这样想来,我便理解了他们。事后我罚自己扫教室一天,他们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理解学生要求老师宽容学生对教师的"冒犯",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把学生当人来看待,而不仅仅是教育对象。只有忘记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才会得到孩子们的喜欢,他们才愿意敞开心扉,向老师倾诉心中的秘密,把你当作他们的知心朋友。
总之,作为教师,你想凭借自己威严的地位去博得学生对你的尊重那是不可能的。你必须得理解他们思想和行为,甚至宽容他们的错误,特别是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爱护,这样他们才会尊重你,爱戴你--这是我从教三十年来总结出来的道理。
参考文献
[1] 《班主任培训手册》
【关键词】尊重 理解 宽容 和谐
最近几年来,在我校发生的教师被学生辱骂(背地里),某老师新居大门的灯笼被学生砸烂,甚至有个别学生公开向教师挑衅等事件,老师们感到异常愤怒,我也曾为这些老师抱不平。本人在几年前曾因对违纪学生处罚不当与学生发生摩擦,致使自己的小孩在放学回家路上被这些学生恐吓,当时也是气愤不已。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些学生怎么对老师恩将仇报。
最近一段时间,发生在我和学生之间的几件事让我想到许多。
要想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要想获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教师得必须先去爱他们,尊重、理解与宽容他们。
师生相互尊重是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然而,从传统的师道尊严的体制转向现代教育关注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中,教师经常疏于对学生的尊重。心里总是认为我是老师,你是学生,你必须无条件服从我,尊重我。殊不知老师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还必须得先尊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渗透于语言、行动和态度中。学生心理细腻,通过与教师的接触,能深切感受到教师是否尊重自己。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本人任教的其中一班有个女生在初一时成绩还算不错,我从心底喜欢她,平时提问、抽做练习都少不了她。可是这学期来,她上课老是精神不振,听课不专心,眼神痴呆,完全没有往日的灵气。为此,我也找她交谈,希望能了解她变化的原因。但她不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好像故意回避。她只说努力克服毛病,我也不再追问,之后她在课堂上的表现稍有好转。可是有一天,她在一位老师的课堂上埋头玩手机被当场没收,当我听说此事时,在我心里对该生所存的一点希望完全破灭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她的厌恶。接着女孩在第二天我的课堂上又下位置,坐到一个集迟到、旷课、打架、上课睡觉诸多缺点于一身男生身边去,我气不打一处来。我想:你怎么这么不争气,昨天你课堂玩手机,这节课你不顾课堂纪律跑去和那小子坐到一起, 我在心里骂道:"你这不知羞耻的东西!"然后批评了她几句并勒令她回到自己的座位。没想到在接下来的一节课她又旧戏重演。我忍无可忍又骂了她一句:"你怎么这样没有自尊!"我又把她逮回了自己的座位。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在第二天她竟然逃了我的课。当我的目光在教室里寻不到她的身影问学生她的去向,得知她在上一节体育课还在上课时,我在心里骂道:你这该死的姑娘,竟敢逃我的课,我一定要收拾你!事后我找到机会和她交谈,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和老师作对。她说是老师先和她作对,我问她何出此言。她说老师当众骂了她,出她的丑,而且让她连续出丑,她很不服气。我问她"你要老师怎么做,你才觉得恰当呢?"她说:"我第一次下位时,老师不该骂我,你让我那一次的话我不会有第二次,更不会逃课,我第二次下位置是故意的,看你再不再骂我,可是你骂得更加厉害。"她又说:"老师我也是有自尊的,你应该尊重我。""可是我是老师,你应该先尊敬我呀!"我说。她说道:"其他同学也下位置你怎么不骂他们?"原来如此,我明白了她为什么三番五次和我作对。
为了给自己台阶下,于是我对她说:"老师希望你学好,所以特别关照你。"她说:"我理解老师的心,但我希望老师尊重我的人格,我是要面子的,何况我是个女孩子呢。"
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位老师家的灯笼被几个女生砸烂,原因就是该老师对她们课堂违纪处罚不当。其实老师和学生之间要想关系融洽,还得老师先放下自己的架子,把自己摆在一个和学生平等的位置,况且还得先尊重学生。虚心接受学生提出的意见,听取学生的心声。该管的管,该放的放。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权。批评学生时尽量少讲粗话,不要采取"打压"措施(许多学生吃软不吃硬),否则你对学生的教育只能是事倍功半。
在青少年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身经验和未成人的经验的不足会使其分析不利,是非观,审美观的不足会使其判断和抉择失误,为此他们需要宽松的成长环境。而作为家长以外的第一重要他人——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更至关重要。宽容是教师应该具有的美德,也是教师热爱学生的表现。它可以呵护学生成长的幼芽,保持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给不慎犯下过失的孩子留下解释自己过错和奋起直追的时间、空间和机会,有利于学生在被理解与宽容中学会对他人的宽容,形成为人处事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学会感恩他人和社会,勇于承担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做到宽容学生呢?
理解学生是宽容的认识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成长是一个试误的过程,犯错误在所难免,这也是成长的一种形式。有人说:"成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为什么呢?人在审视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过失并力图改正的过程中,总是伴着深深的懊悔和痛苦,但同时也是个体成长与成熟的过程。教师要想做到对学生的宽容,就要理解学生,这是有效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可是作为有三十年教龄的我在这方面却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平时对学生的一些在我们教师看来不合常理的行为总是强加限制。
我班有几个男同学在课间时喜欢在楼梯间的平台弹玻珠,我认为中学生不该玩那小学生玩的游戏,课余也要看书,做练习,要大家像优秀生某同学那样勤奋,课间也要呆在教室里看书。况且楼梯间也不是玩玻珠的地方。我便理直气壮没收了他们的玻珠。事后有几个学生背着我说我太厉害,剥夺了他们玩的权利。他们玩又不影响学习,仅仅是为了放松神经。我想,对呀,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点呢?我也太自以为是了,太不理解他们了。这些十三、四岁的男孩童心未泯,对他们的行为我应该以宽容相待。
有个星期一下午第三节劳动课,之前我已对大家说有事情交待,不得擅自离开教室,可是我来到教室时,里面只有几个同学,差不多是"人去楼空"。一问才知道有许多同学去打扫清洁区,有一部分到图书室借书了。我当时那个气呀,真是无法形容。我感觉学生这是在故意惹恼我,我便对在场的学生大发雷霆,我也不管他们的感受。过后那些借书的回来了,我还对他们说"看懂课文就不得了啦,现在离考试时间不远了,要多拿时间来看课本和做练习,还要看那课外书做什么。"我又对那些打扫卫生回来的同学大吼:"怎么把我的话当耳边风了,我看你们是故意和我作对!"我又当堂宣布这些同学每个人罚扫地下一个星期。许多同学气在心里不敢言。
之后几天里,许多同学对我有意见,课堂也不发言了,一个个像哑巴一样,我再三启发只有几个人发言,我想他们可能还在生我的气,于是我重新审视自己,觉得自己确实太武断了,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想问题,放学才去借书,人太多难等;放学才去打扫清洁区时间太晚,又还有教室等着扫,下午第三节课本来就是劳动课嘛,为什么要占用学生的时间呢。平时老师不是说要学好语文提高作文水平要多看课外书吗?为什么我们这样做了还要被批评。这样想来,我便理解了他们。事后我罚自己扫教室一天,他们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理解学生要求老师宽容学生对教师的"冒犯",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把学生当人来看待,而不仅仅是教育对象。只有忘记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才会得到孩子们的喜欢,他们才愿意敞开心扉,向老师倾诉心中的秘密,把你当作他们的知心朋友。
总之,作为教师,你想凭借自己威严的地位去博得学生对你的尊重那是不可能的。你必须得理解他们思想和行为,甚至宽容他们的错误,特别是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爱护,这样他们才会尊重你,爱戴你--这是我从教三十年来总结出来的道理。
参考文献
[1] 《班主任培训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