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日益得到肯定,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理念的倡导下,课堂上,教师们尤其喜欢使用赏识性评价。希望通过这种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于是很多语文课堂上出现了好评如潮,掌声不断的现象,有的课堂甚至没有了批评,教者将学生“忽悠”得欣欣然、茫茫然,使评价从一个极端滑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问题一:表扬漫天飞
作文教学片断:
在一堂作文观摩课上……
老师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狂风吹过柳树林的景象。(学生闭上眼睛,尽情想象,有的还摇头晃脑)两三分钟后,一位学生说:“一阵狂风吹过,白桦树微微晃动,树叶慢慢地落下来,湖面上荡起层层涟漪。”听了这位学生的发言后,老师不假思考地说:“你真棒!你的想象具体、合理,很好!”(学生满怀喜悦,欣欣然坐下,还不时朝座位两边的同学瞅瞅)。
上述片断中,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样的想象严重脱离了生活实际,何“棒”之有?教师如此不加辨别地一味叫好,轻者会让学生误以为作文可以脱离生活,背离作文要“写真话,书真情”的要求,重者会使学生的人品受到影响,从而波及其做人要诚实的准则。
问题二:错误不纠正
《秦始皇兵马俑》教学片断:
师:面对着雄伟壮丽的秦始皇兵马俑,你觉得最该感谢谁呢?
生1: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古代那些制造秦始皇兵马俑的劳动人民。
生2 :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兵马俑了。
生3: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
生4: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考古专家。
生5: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
……
对每一种答案,教师都大加赞赏,毫不犹豫地称赞道:“你的见解与众不同”,并让同学们鼓掌表扬。
上述片断中,学生的回答的确与众不同,而且很有“创意”,但教师在鼓励学生独特感悟时,能置文本的价值取向于不顾吗?教师这种既没有匡正,又没有批评,更没有对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引导的评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中的“温柔杀手”。
问题三:评价模式化
教学片段《识字二:比一比》
师:谁能用刚才学的方法说一句话,注意要用上“比……”。
生1:老师的年纪比我大。
师:嗯,说得真好!表扬他!
生:(一起鼓掌)嘿嘿嘿,你真棒!
生2:他的铅笔比我长。
师:真棒!表扬他!
生:(一起鼓掌)嘿嘿嘿,你真棒!
……
生3:我的成绩比张丽好,我应该被评为三好学生,她不能被评为三好学生。
师:(喜形于色,语速极快)哎呀,说得多好,不但完整,而且有创意,表扬他!
生:(一起鼓掌)嘿嘿嘿,你真棒!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的评价语只有“你真棒!表扬他!”显得单调而乏味,至于“棒”在哪儿?为什么要表扬?恐怕被表扬者和表扬者都不清楚。这种模式化的评价,根本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甚至会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表扬不真诚,是对自己的虚假尊重。
针对上述内容,笔者认为应该争取如下对策:
一、赏识要真诚
我们深知,学生需要老师的激励、夸奖,他们身上的才能是未经加工的钻石,能否熠熠闪光,就看老师会不会用赏识来打磨,让学生发挥出其所有的潜能。这也是新课改特别强调对学生给予激励性评价、肯定性评价的原因。但是有的教师喜欢走极端,在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他们的嘴比擦了蜜还甜,从课始到课终“你真棒!表扬他(她)!读得很好!你的见解很独特!……”表扬无处不在,课堂评价变成了课堂夸奖,把赏识当作了法宝。其实,教师这种机械化、缺乏情感的赏识,笼统而模糊的评价,根本无法激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其进步。笔者认为:只有发自肺腑的赏识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的积极性!
⒈赏识要源自内心
赏识一定要着眼于“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长久发展。让学生分清真假、善恶、美丑,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尤其是对尚处于是非分辨不太清、需要老师引领的学生,老师的表扬切忌分寸失当,过多过滥,而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源自内心,出于真诚。比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新型玻璃》教学片断
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谁来说一说?
生:课文一共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
师 :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不过,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这个学生面有难色,想坐下去。)
师:你先别坐下去,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我们再好好想想,不着急。
生:(想了一会儿)课文一共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你可以少说整整十五个字,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吗?孩子,这样的机会可不多啊。
老师的赞美就源自内心,不仅仅有一般性的表扬,更重要的是把这样说的好处具体点了出来,还给学生指明了改进的方向。课堂上,教者要通过细心地观察和了解,准确、具体地说出学生的表现与成就,把学生的良苦用心和艰难努力都看在眼里,给予夸奖。现在的学生不好忽悠,你的夸奖说不到点子上,学生根本不在乎,更不会留下啥印象。
⒉赏识要及时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和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比如,学生的朗读比先前有进步,读得通顺些了,错字少了,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表扬。
二、错误要纠正
新课程强调激励性评价,旨在通过这种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享受成功的欢愉,这无疑是正确的。可是,在一些学校,正当的“惩戒”也成了“高压线”,因而出现了所谓的“无批评教育”。如教师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时,面对学生的各种回答,教者只好顺其自然,不置可否,弄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更有甚者,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也不敢否定,似乎一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灵性和智慧,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如上述片断中,学生说“感谢秦始皇”,对于学生的错误解读,教师依然称赞其见解与众不同,恐怕与之不无关系吧!
一个没有批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不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发展。只有激励与惩戒共存,才能让学生知道孰是孰非,懂得何为何不为。人大代表石家庄市第二中学校长邵喜珍强烈呼吁“把惩戒权还给教师”,她认为,作为教育的艺术,教育惩戒更是一种博大的爱。学生的错误要纠正!只是教师要特别注意纠正错误的方式方法:一是要尊重学生,不伤及学生的人格,不出现精神和肉体上的伤害;二是要适时适度,不要秋后算账、反复算账;三是要讲究技巧,能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评价要多样
毋庸置疑,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课堂上教师的确重视赏识性评价,只是这种评价越来越模式化了。评价语言是 “你真棒!读得好!你的见解很独特!表扬他!”; 评价的主体永远是教师(有时也让学生说说,但做总结的依然是教师);除了精神上的奖励外,有时还辅以物质奖励“你真聪明,奖你一颗智慧星!”“奖你一朵小红花!”。试问,好在哪里?学生模糊不清,“棒在哪儿?”谁也不知道。教师的点评真的可以一锤定音吗?奖给学生物品,久而久之,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功利心理:回答问题就是为了得到奖品。总之:这些泛泛的评价,没有针对性,没有启发性,无法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其他学生更无从学起。其实,在实施评价时,教师应注重评价语言、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⒈点评语言要具体、富于变化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需要能出口成章,还应具备嬉笑怒骂皆成妙语的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在课堂上的点评妙语连珠。
首先,点评语言要有启发性。
片断一:
师:读两遍课文,然后告诉老师雪儿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来到“我”身边的?
生:在“我”寂寞的时候,雪儿来到了“我”身边。
师:你能读出作者的寂寞,这叫会读书。你们也能读出作者的心情吗?
薛法根老师的这一点评就充满了启发性和针对性。既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让他获得了成就感,又激发了其他学生的求知欲,启迪了更多学生的思维,还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
其次,点评语言要富于变化。
片段二:
(师点学生读句子)
生1读,师评:音色美,读得美。
生2读,师评:感情真挚,读得好。
生3读:师评:你的感情很丰富。
这一段点评,老师就注重到了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同样是表扬学生读得好,不是廉价而空洞的赞美,而是有针对性,使读者或听者知道自己的朗读好在何处,让学生能产生认同,起到朗读的指导作用,也显示了教者语言的丰富,态度的真诚。
再次,点评时可辅以态势语。
点评时如果善于调动态势语,可以丰富评价的内涵。如夸张的拍拍学生的肩、灿烂的笑容、翘起、大拇指,这些亲热温暖的举动能给学生身心带来愉悦。
⒉学生有权参与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主体应从教师走向学生,强调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评价时,要关注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切忌搞教师话语霸权,同时还要让学生参与评价,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实现评价的最大效率化。
(作者单位:湖南省桃源师范学校)
问题一:表扬漫天飞
作文教学片断:
在一堂作文观摩课上……
老师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狂风吹过柳树林的景象。(学生闭上眼睛,尽情想象,有的还摇头晃脑)两三分钟后,一位学生说:“一阵狂风吹过,白桦树微微晃动,树叶慢慢地落下来,湖面上荡起层层涟漪。”听了这位学生的发言后,老师不假思考地说:“你真棒!你的想象具体、合理,很好!”(学生满怀喜悦,欣欣然坐下,还不时朝座位两边的同学瞅瞅)。
上述片断中,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样的想象严重脱离了生活实际,何“棒”之有?教师如此不加辨别地一味叫好,轻者会让学生误以为作文可以脱离生活,背离作文要“写真话,书真情”的要求,重者会使学生的人品受到影响,从而波及其做人要诚实的准则。
问题二:错误不纠正
《秦始皇兵马俑》教学片断:
师:面对着雄伟壮丽的秦始皇兵马俑,你觉得最该感谢谁呢?
生1: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古代那些制造秦始皇兵马俑的劳动人民。
生2 :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兵马俑了。
生3: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
生4: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考古专家。
生5: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
……
对每一种答案,教师都大加赞赏,毫不犹豫地称赞道:“你的见解与众不同”,并让同学们鼓掌表扬。
上述片断中,学生的回答的确与众不同,而且很有“创意”,但教师在鼓励学生独特感悟时,能置文本的价值取向于不顾吗?教师这种既没有匡正,又没有批评,更没有对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引导的评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中的“温柔杀手”。
问题三:评价模式化
教学片段《识字二:比一比》
师:谁能用刚才学的方法说一句话,注意要用上“比……”。
生1:老师的年纪比我大。
师:嗯,说得真好!表扬他!
生:(一起鼓掌)嘿嘿嘿,你真棒!
生2:他的铅笔比我长。
师:真棒!表扬他!
生:(一起鼓掌)嘿嘿嘿,你真棒!
……
生3:我的成绩比张丽好,我应该被评为三好学生,她不能被评为三好学生。
师:(喜形于色,语速极快)哎呀,说得多好,不但完整,而且有创意,表扬他!
生:(一起鼓掌)嘿嘿嘿,你真棒!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的评价语只有“你真棒!表扬他!”显得单调而乏味,至于“棒”在哪儿?为什么要表扬?恐怕被表扬者和表扬者都不清楚。这种模式化的评价,根本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甚至会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表扬不真诚,是对自己的虚假尊重。
针对上述内容,笔者认为应该争取如下对策:
一、赏识要真诚
我们深知,学生需要老师的激励、夸奖,他们身上的才能是未经加工的钻石,能否熠熠闪光,就看老师会不会用赏识来打磨,让学生发挥出其所有的潜能。这也是新课改特别强调对学生给予激励性评价、肯定性评价的原因。但是有的教师喜欢走极端,在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他们的嘴比擦了蜜还甜,从课始到课终“你真棒!表扬他(她)!读得很好!你的见解很独特!……”表扬无处不在,课堂评价变成了课堂夸奖,把赏识当作了法宝。其实,教师这种机械化、缺乏情感的赏识,笼统而模糊的评价,根本无法激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其进步。笔者认为:只有发自肺腑的赏识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的积极性!
⒈赏识要源自内心
赏识一定要着眼于“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长久发展。让学生分清真假、善恶、美丑,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尤其是对尚处于是非分辨不太清、需要老师引领的学生,老师的表扬切忌分寸失当,过多过滥,而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源自内心,出于真诚。比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新型玻璃》教学片断
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谁来说一说?
生:课文一共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
师 :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不过,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这个学生面有难色,想坐下去。)
师:你先别坐下去,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我们再好好想想,不着急。
生:(想了一会儿)课文一共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你可以少说整整十五个字,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吗?孩子,这样的机会可不多啊。
老师的赞美就源自内心,不仅仅有一般性的表扬,更重要的是把这样说的好处具体点了出来,还给学生指明了改进的方向。课堂上,教者要通过细心地观察和了解,准确、具体地说出学生的表现与成就,把学生的良苦用心和艰难努力都看在眼里,给予夸奖。现在的学生不好忽悠,你的夸奖说不到点子上,学生根本不在乎,更不会留下啥印象。
⒉赏识要及时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和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比如,学生的朗读比先前有进步,读得通顺些了,错字少了,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表扬。
二、错误要纠正
新课程强调激励性评价,旨在通过这种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享受成功的欢愉,这无疑是正确的。可是,在一些学校,正当的“惩戒”也成了“高压线”,因而出现了所谓的“无批评教育”。如教师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时,面对学生的各种回答,教者只好顺其自然,不置可否,弄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更有甚者,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也不敢否定,似乎一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灵性和智慧,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如上述片断中,学生说“感谢秦始皇”,对于学生的错误解读,教师依然称赞其见解与众不同,恐怕与之不无关系吧!
一个没有批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不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发展。只有激励与惩戒共存,才能让学生知道孰是孰非,懂得何为何不为。人大代表石家庄市第二中学校长邵喜珍强烈呼吁“把惩戒权还给教师”,她认为,作为教育的艺术,教育惩戒更是一种博大的爱。学生的错误要纠正!只是教师要特别注意纠正错误的方式方法:一是要尊重学生,不伤及学生的人格,不出现精神和肉体上的伤害;二是要适时适度,不要秋后算账、反复算账;三是要讲究技巧,能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评价要多样
毋庸置疑,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课堂上教师的确重视赏识性评价,只是这种评价越来越模式化了。评价语言是 “你真棒!读得好!你的见解很独特!表扬他!”; 评价的主体永远是教师(有时也让学生说说,但做总结的依然是教师);除了精神上的奖励外,有时还辅以物质奖励“你真聪明,奖你一颗智慧星!”“奖你一朵小红花!”。试问,好在哪里?学生模糊不清,“棒在哪儿?”谁也不知道。教师的点评真的可以一锤定音吗?奖给学生物品,久而久之,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功利心理:回答问题就是为了得到奖品。总之:这些泛泛的评价,没有针对性,没有启发性,无法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其他学生更无从学起。其实,在实施评价时,教师应注重评价语言、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⒈点评语言要具体、富于变化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需要能出口成章,还应具备嬉笑怒骂皆成妙语的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在课堂上的点评妙语连珠。
首先,点评语言要有启发性。
片断一:
师:读两遍课文,然后告诉老师雪儿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来到“我”身边的?
生:在“我”寂寞的时候,雪儿来到了“我”身边。
师:你能读出作者的寂寞,这叫会读书。你们也能读出作者的心情吗?
薛法根老师的这一点评就充满了启发性和针对性。既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让他获得了成就感,又激发了其他学生的求知欲,启迪了更多学生的思维,还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
其次,点评语言要富于变化。
片段二:
(师点学生读句子)
生1读,师评:音色美,读得美。
生2读,师评:感情真挚,读得好。
生3读:师评:你的感情很丰富。
这一段点评,老师就注重到了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同样是表扬学生读得好,不是廉价而空洞的赞美,而是有针对性,使读者或听者知道自己的朗读好在何处,让学生能产生认同,起到朗读的指导作用,也显示了教者语言的丰富,态度的真诚。
再次,点评时可辅以态势语。
点评时如果善于调动态势语,可以丰富评价的内涵。如夸张的拍拍学生的肩、灿烂的笑容、翘起、大拇指,这些亲热温暖的举动能给学生身心带来愉悦。
⒉学生有权参与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主体应从教师走向学生,强调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评价时,要关注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切忌搞教师话语霸权,同时还要让学生参与评价,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实现评价的最大效率化。
(作者单位:湖南省桃源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