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内需之下的文化民生考量

来源 :学术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c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五”期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值及人均数总增长均达到8成多,而“十一五”头两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值及人均数年均增速连续下滑,低于“十五”年均增幅。刚过去的年景,文化消费已经受到国内物价上涨压缩消费的抑制;面临的年景,文化消费可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波及经济的影响。“十一五”期间文化民生效应赶超“十五”发展成效,面临着非常艰巨的任务。目前国家正大力拉动内需,2009年正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关口。
  关键词:2009年;拉动内需;文化消费;增长预测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9)03—0033—07
  
  考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成效,可以着眼于文化生产的市场活动前端数据一一文化产业增加值,更应该着眼于文化消费的市场活动后端数据——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分析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所透视出的文化民生效应,不仅可以间接反映出文化生产效果,而且可以直接体现出文化共享成果。全国及各地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十五”期间分析与“十一五”末年预测已有另文详尽展开,刚过去的2008年全国各地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状况则等待《中国统计年鉴》新卷正式公布数据,本文集中对当前2009年全国各地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增长动态进行预测,这是“十一五”期间文化民生效应赶超“十五”已有成效的关键性转折关口。
  本项研究分析依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正式公布的3组数据:(1)全国及各地城镇与农村分别统计的人均总消费(其中包含文化消费)数据;(2)全国及各地城镇与农村分别统计的人均收入(对城镇居民指可支配收入,对农村居民指纯收入,全文同)数据;(3)全国及各地城乡人口分布数据。人们可以认为现有统计制度及其指标还存在缺陷,但无论如何,在全国统一标准下,各地之间具有可比性。本文中全部数值都不能在《中国统计年鉴》里直接查到,但均从中经多重演算得出:首先分别求取城镇与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总消费、收入总量数值;其次求取城乡居民综合人均文化消费、总消费、收入数值;再次求取人均文化消费占收入及总消费比重数值;第四求取各项总增长及年均增长数值;最后据此分别进行各项测算分析和纵横向比较。
  
  一、2000年以来文化消费增长分析
  
  2000年年底,中央在“十五”规划建议里正式使用了“文化产业”和“文化相关产业”字样,这是当代中国在国家层面首次运用这样的概念。就在2000年10月,中国首次以“文化产业”概念为名目的“中国首届大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召开,由国家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和北京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这些动向无疑都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本文的分析就从“十五”开始,而“十五”数据分析的起点正是2000年。
  
  1.数据来源说明
  为了简便起见,表1中省略各省区市数值,仅展示全国及东中西部和东北区域整体数值。数据演算依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相应年卷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总消费、收入数据及相应人口数据。
  


  (1)2000年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卷。其中,城镇人均文化消费、总消费数据见《10—13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0年)》;农村人均文化消费、总消费数据见《10—21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2000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见《10—12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来源(2000年)》;农村人均纯收入数据见《10—19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按来源分的纯收入(2000年)》;人口数据见《4—12各地区城乡人口分布》,但其间全国城乡总人口数据按照2002—2005年卷《4—1人口数及构成》调整。
  (2)2005年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卷。其中,城镇人均文化消费、总消费数据见《10—16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5年)》;农村人均文化消费、总消费数据见《10—26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2005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见《10—15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来源(200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数据见《10—22各地区按来源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5年)》;人口数据见《4—4各地区人口的城乡构成(2005年)》。
  (3)2006年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卷。其中,城镇人均文化消费、总消费数据见《10—16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6年)》;农村人均文化消费、总消费数据见《10—26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2006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见《10—15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来源(2006年)》;农村人均纯收入数据见《10—22各地区按来源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6年)》;人口数据见《4—4各地区人口的城乡构成(2006年)》。
  (4)2007年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卷。其中,城镇人均文化消费、总消费数据见《9—16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7年)》;农村人均文化消费、总消费数据见《9—26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2007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见《9—15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来源(2007年)》;农村人均纯收入数据见《9—22各地区按来源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7年)》;人口数据见《3—4各地区人口的城乡构成(2007年)》。
  
  2.数据演算结果
  (1)“十五”期间增长情况演算结果:2000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为2721.63亿元,城乡综合人均文化消费为214.74元;2005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为5155.11亿元,城乡综合人均文化消费为394.64元。与“九五”末年2000年相比,到“十五”末年2005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及综合人均文化消费总增长均达到8成多,人均文化消费占收入比重从5.79%上升至6.20%,占总消费比重从7.47%上升至8.10%。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0年和2005年,西部城乡居民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占收入比重甚至高于东中部,更高于东北,这是否能够说明西部城乡居民在收入偏低的情况下却文化消费需求相对高涨?
  (2)“十一五”头两年增长动态演算结果:2006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为5660.75亿元,城乡综合人均文化消费为430.65元;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为6325.34亿元,城乡综合人均文化消费为478.72元。与“十五”期间相比,“十一五”头两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及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年均增速连续下滑,低于“十五”年均增幅。人均文化消费占收入比重 2006年下降至6.00%,2007年再下降至5.65%;占总消费比重2006年下降至7.97%,2007年再下降至7.64%。当然,这是全国的综合情况,各地不尽相同,“十一五”头两年有少数地区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及人均数值年均增幅高于“十五”年均增幅,但也有极少数地区这两类数值甚至均连续呈现负增长,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
  更值得注意的是,2006~2007两年,整个西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及人均数值年均增幅皆仅为4%强,而东部这两项年均增幅皆在11%以上,东北和中部这两项年均增幅也皆在10%上下,但全都低于自身“十五”年均增幅。无论是从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及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增长来看,还是从全国城乡居民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占收入比重、占总消费比重增长来看,“十一五”头两年间的态势都不如“十五”期间。特别是西部情况令人堪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及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增长幅度皆明显降低,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的地区差距更是迅速拉大,文化消费占收入比重、占总消费比重均比“十五”期间大为下降,占收入比重高于东中部及东北的局面不复存在。这显然是受到近几年国内物价上涨的影响。全国各地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普遍还不高的情况下,食品、副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必然很快影响到其他方面的“非必需”开支,精神生活中的文化消费首当其冲。西部城乡居民收入偏低,所受影响则更大。从文化民生的现实效应看来,落实十七大提出的任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在“十一五”期间取得实际成效,实现赶超“十五”已有成果的目标,全国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西部更面临着严峻的局面。
  
  二、2009年各地居民文化消费预测
  
  由“十一五”头两年的情况来看,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及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年均增长逊于“十五”期间年均增长。即使从2008年开始赶上“十五”年均增长速度,整个“十一五”期间的增长也稍逊于“十五”期间。“十一五”后几年只有较大地超越“十五”年均增长速度,整个“十一五”才有可能追赶乃至超过“十五”。在此,抱有期许而又相对审慎地取“十五”以来共七年间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相关各项年均增长幅度(低于“十五”期间但高于“十一五”头两年)作为参照,推算近期全国及各地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可能动态,这在统计概率上也是可能性最大的。据此,以2007年数据为基数,按照这七年里各项相关数据增长趋势演算,对于2009年全国及各地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加以预测。
  
  1.2009年各地文化消费增长趋向预测
  基于2007年数据,以“十五”以来共七年的年均增幅预测,2009年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将为8048.75亿元,城乡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将为601.96元;城乡居民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占收入比重2009年将下降至5.61%,低于“十五”末年O.5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占总消费比重2009年将回升至7.69%,但仍低于“十五”末年0.41个百分点。
  东部、东北、中部、西部整体城乡居民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占收入比重依次将为6.16%、4.65%、5.24%、5.10%,东部低于“十五”末年0.06个百分点,东北低于“十五”末年0.29个百分点,中部低于“十五”末年0.84个百分点,西部低于“十五”末年1.41个百分点。全国仅有江苏、天津、内蒙、广东、吉林、青海、上海城乡居民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占收入比重将高于“十五”末年,其余各地均将低于“十五”末年,而浙江、贵州、江西、湖南、重庆、广西、云南、甘肃、四川将低于“十五”末年1个多百分点,落到全国后9位,其中最后一位四川将低于“十五”末年2个多百分点。
  东部、东北、中部、西部整体城乡居民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占总消费比重依次将为8.63%、6.30%、7.26%、6.68%,东部已高于“十五”末年0.19个百分点,东北仍低于“十五”末年0.06个百分点,中部仍低于“十五”末年0.85个百分点,西部仍低于“十五”末年1.35个百分点。全国仅有江苏、天津、内蒙、北京、青海、吉林、广东、西藏、上海、福建城乡居民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占总消费比重将高于“十五”末年,其余各地均将低于“十五”末年,而陕西、广西、湖南、重庆、江西、甘肃、云南、四川将低于“十五”末年1个多百分点,落到全国后8位,其中最后三位甘肃、云南、四川将低于“十五”末年2个多百分点。
  
  2.2009年各地文化民生综合权衡指数预测
  比较全国各地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数值背后存在着省(自治区、直辖市)域大小、人口多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综合人均数值背后也存在着地区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差异,人均文化消费占当地人均收入比重、占当地人均总消费比重数值或许更具可比性,可以体现出各地城乡居民在自身收入水平和总消费结构下的文化消费需求。因此,在这里的综合权衡中,人均文化消费两项比重值的赋权高于绝对值。
  分别把城乡居民综合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人均文化消费占收入比重值、占总消费比重值的全国平均值设定为平衡值,作为单项比较指数100来衡量,再赋予不同权重,同样以全国平衡值作为综合比较指数100来衡量,得出各地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综合权衡指数。这样一来,就可以把多种排序综合为统一的排序,在各地之间进行简捷直观的文化民生效应比较。
  由于2009年各地城乡居民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各项数值均系预测,其各地文化民生效应综合权衡指数分析比较不具实际意义,仅供参考:东部综合权衡指数将高于全国平均值,中西部及东北综合权衡指数均将低于全国平均值,西部将会由综合权衡指数2005年高于中部下降为低于中部,但仍高于东北。西部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占收入比重、占总消费比重均将大幅度下降,这些变化趋势在此可以得到综合数值分析的验证。按照此项分析结果,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内蒙、浙江、天津、福建、山西、陕西、山东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综合权衡指数将高于全国平均值,居于全国前11位,其余绝大部分省区市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综合权衡指数低于全国平均值,而辽宁、河南、宁夏、四川、海南、云南、新疆、西藏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综合权衡指数甚至不足全国平均值的80%,处于全国最后8位。
  显然,这样的演算预测结果并不能使人满意。整个“十一五”期间,全国及各地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增长预期不容乐观。刚过去的年景,文化消费已经受到国内物价上涨压缩消费的抑制;面临的年景,文化消费可能正受到国际金融危机波及经济的影响。广及中南、东南、西南地区的冰雪灾害,波及西南、西北、华中地区的地震灾难,这些不利因素也应该在考虑之中。一方面经济生产需要振作,基础设施需要重建,另一方面民生需要改进,消费需要拉动,惟愿国家近来实施 的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尽快产生明显效果,能够迅速扭转“十一五”头两年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增幅下降造成的不利格局。
  
  三、2009年文化消费不同增速预测比较
  
  国内物价上涨的影响余波未平,国际金融危机的振荡涟漪又至。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实体经济,欧美产业对于上游初中级产品、加工贸易产品需求下降,消费品进口国民众紧缩开支也造成终端消费需求下降。经济全球化产业链连锁反应的结果,中国经济历来的出口导向主要驱动力大减,导致国内产业链振荡和用工就业下降,极有可能已经对国内消费需求产生了不利的牵制作用,而消费缩减照例首先就是“非必需”的精神文化消费缩减。在此情况下,国家拿出4万亿元资金,各地也纷纷拿出成千上万亿资金,在继续保持固有的投资拉动型经济驱力的同时,都把注意力放到弥补以往最为薄弱的国内消费需求驱动力上来,拉动国内消费需求已经成为国家的当务之急。
  改善民生。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当然也包括推进城乡居民文化民生,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近期为拉动农村内需,国家开始对“家电下乡”实行“消费直补”,其中就包括电视机、电脑等文化用品,这其实已经是一种“文化消费直补”。实际上,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衡量指标,属于“非必需”的精神文化消费增大,无疑能够表明民众收入在保障“必需”的民生消费之外,还有了较多的富余,可供用于充分满足当前的精神生活需求。在这个意义上不妨说,文化民生既是整个民生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整个民生的重要衡量指标。
  “十一五”期间文化民生效应赶超“十五”发展成效,无疑面临着非常艰巨的任务。既为了体现慎重又为了表达期望,最后对于2009年各地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不同增速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
  


  表中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不同增速的预测数值比较表明:以2007年数据为基数,按照“十一五”头两年年均增幅预测,2009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将仅为7761.22亿元,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将仅为580.72元,人均文化消费占收入比重将继续下降至5.15%,占总消费比重将继续下降至7.20%。这恐怕是必须尽力避免的结果。既然改进民生、拉动内需已经成为国家当务之急,就不能再维持2006~2007年间的较低增速;②以2007年数据为基数,按照2000~2007年年均增幅预测,2009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将为8048.74亿元,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将为601.96元,人均文化消费占收入比重将为5.61%,基本止住下降态势,占总消费比重将为7.69%,开始略有回升。这就是以上表2展开的预测结果,虽然不够理想,但统计概率较高,应作为可以追求得到的结果。特别是在国家积极改进民生、拉动内需的形势下,这已经不是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③以2007年数据为基数,按照“十五”年均增幅预测,2009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将达8166.72亿元,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将达610.67元,人均文化消费占收入比重将上升至5.81%,占总消费比重将上升至7.89%。这也就是说,如果从2008年开始,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及其相关方面数据年均增幅全面赶上“十五”期间平均水平,就可以期待出现这一局面。考虑到国家当前改进民生、拉动内需的种种有力措施,这是一个应当努力争取的结果;④以2005年数据为基数,按照“十五”年均增幅预测,2009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将达8593.42亿元,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将达642.15元,而且全国及各地城乡居民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占收入比重、占总消费比重将在“十五”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占收入比重达到6.55%,占总消费比重达到8.65%。也就是说,只有在2008~2009年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及其相关方面数据年均增幅全面地较大超越“十五”期间平均水平,致使“十一五”前四年平均增幅与“十五”年均增幅持平,才可以达到这一目标。这就要求近期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相关各项增幅均大大超过“十五”期间,才能弥补2006~2007年间增幅降低造下的“亏空”。期待国家改进民生、拉动内需的对策短期内显出高效,能够创造出一个后来居上的奇迹。此外,这里还透露出一个重要动向:全面依照“十五”期间相关各项增长数值推算2009年预测结果,全国各地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增长趋于平衡,东中西部(东北稍显例外)综合权衡指数比其他几种预测结果更为接近,文化民生的地区差距逐渐缩小。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的结果。人们有理由对文化民生效应抱有一种理想期待。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既需要“惠及民生”,又需要“均衡差异”,这些都是文化“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
  


  诚然,“均衡差异”首先应当弥合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巨大差距,因牵涉更加复杂的演算设计,本文对此予以省略。本项研究已经同时完成相关文稿,分别对2000~2007年全国经济增长推进民生与文化民生的态势发展进行各年度间纵向对比分析,对2007年度全国经济增长推进民生与文化民生的效应成果进行各地区间横向对比分析,其中涉及民生各个方面的城乡差距就是最为重要的权衡因素,当以另文呈现。
  
  [责任编辑:燕 妮]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代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研究》一书全面系统地探讨当代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发展,重新诠释儒家文化中日本道德教育的时代嬗变,对日本学校道德教育做出新的解读,取得了日本道德教育深度研究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对当代日本学校道德教育进行系统研究的重要论著。  关键词:国际教育;日本教育;中小学道德教育;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8)06-0143-
期刊
摘要:贡山怒族(阿怒)社会至今已形成了在同一个社会、村落,甚至同一个家庭中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信仰共存的事实。形成和维持这一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其特殊的历史机缘及政治、经济等外部动因。而以阿怒文化,特别是原生信仰为认知模式的对各种外来宗教在其生计模式、文化系统、社会系统及社会生活中的动态调适则是多种不同宗教信仰共存的基础。  关键词:怒族;多元宗教;文化解读  中国分类号:C
期刊
摘要:事件管理不仅成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而且已成为一个独特的行业。事件管理需要用整合事件营销传播(IEMC)的方法。本文首先论述了整合事件营销传播核心理念的要点,其次将其与广告、公关、品牌、营销、整合营销传播等形式进行了比较;最后指出了运用整合事件营销传播新方法需要处理的事件效率与效益、创造与利用事件、事件与日常工作等三方面的关系,并提出了四种实现方法,即6S EVENTS离散模式、6S EV
期刊
摘要: 哲学与历史学之间的差异表现为:哲学是一种凭借概念而展开的推理过程,在 它的叙述过程中,实例和说明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学的任务是重现过去的历史事件, 具体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它的叙述中占有本质重要的地位。由于哲学和历 史学之间的差异,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总是相互攻讦,哲学家认为历史学家过于重视具体的历 史事件而忽视理性,历史学家认为哲学家把自己的发明和先天的虚构放在了历史当中。
期刊
摘要:如何在现代学术立场上,证明古书、古史的真伪是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从“顾颉刚难题”到“汉代改造说”、“古代文献不断重写”,层累理论不断发展,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今天的史学研究中有把王国维和顾颉刚刻意对立起来的倾向,其实他们活着的时候也不是这样。二重证据法和层累说应当结合起来,用二重证据法探讨古史真相,用层累说积极的一面,研究传说演变,那么。我们古史研究又会是一番新的景象。  关键词:史
期刊
摘要: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身处昆明的冯至在教学之余创作了历史小说《伍子胥》。冯至在小说中赋予主人公伍子胥以各种体验和感受,同时调动哲理与诗歌的叙事技巧。让历史小说充分发挥了古为今用的效果。从中不难看出,《伍子胥》的创作明显受到歌德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蜕变论”思想、小说结构的借鉴和“女性形象”的塑造上。  关键词:《伍子胥》;创作;外来影响  中图分类号:I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农民对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观体验与政府信任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农民在对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观体验上呈现出对制度认知的匮乏性、权利意识的淡薄性、冲突应对方式的趋消极性和暴力性、功能意识的工具性、社会参与意识的缺失性、社会公平感的低落性等特征。在这一新的制度实践中,农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偏低,且受农民的主观体验的显著影响。在所考察的一系列主观体验因素中,对制度的认知、公
期刊
摘要:建设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高校自身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曲靖师范学院和谐校园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针对和谐校园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提出了建设和谐校园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曲靖师院;和谐校园;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8)06-0134-04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大
期刊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沿边境地区的地缘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到该国跨界民族的向心力,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边缘地带,跨界民族为了获得区域经济的最大化利益或者获得所在国政府的经济援助,以缩小区域经济中心地带和边缘地带的经济差距,地缘认同成为跨界民族的政治诉求,地缘主义成为跨界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边缘地带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构成了边缘地带的地缘主义思潮,跨界民族以地缘民族文化和地缘民族宗教为认同,
期刊
摘要:本文以云南省122部门投入产出表为数据基础,应用投入产出价格影响模型测算了煤炭价格变动对云南省物价总水平和各部门产品价格的影响程度,分析了煤炭价格上涨对云南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政策建议。  关键词:投入产出分析;价格影响模型;煤炭价格  中图分类号:F7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8)06-0046-04    一、引言    云南省煤炭資源丰富,已探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