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白”是中国艺术审美的一个重要观点,显示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智慧—— “无画处皆成妙境”。由此我想到,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必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和展示空间。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也可以像绘画艺术中的画家一样“蜻蜓点水”,留出大片“空白”——让课堂 “留白”处成为师生共享的美妙佳境。
一、导入时的“留白”,用以抛砖引玉。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产生疑问入手,然后提出疑问,再
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己解决疑问,以问促学。一首诗歌,一篇散文,一个充满真情催人泪下的故事,教师不必急于讲解。须知,“此时无声胜有声”,生硬的剖析会成为多余。只有如此教与学才能达到同频共振,情感才能自然流露,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忆江南》导入:揭题、导入
1.听《忆江南》,看江南图。 秋天,雨季,天青色等烟雨,你和我,相逢江南。(板书江南)2.亲爱的同学们,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就是江南。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追寻的故乡——江南(齐读)3.读了这两个字,你一定很向往。你能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一句诗来说说你心中最美的江南吗?(风景秀丽、山清水秀、花红柳绿。)(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4.教师在板书中补充“忆”,提问:看词牌名《忆江南》,你有哪些问题?(作者在何处忆江南?作者忆江南的什么?作者忆江南时候的心情?……)
《忆江南》的导入部分,我大概花了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观看了江南的风景,在静默欣赏的同时,学生在内心其实已经是春色斑斓,早就对江南的景有了发自内心的赞美。
二、阅读处“留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所以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把诗中的意境“留白”转化为自己脑中的具体形象,最终形成一幅分明而有序的直观画面,从而品味到诗词中作者的感情,达到与之共鸣,并转化成一种精神的力量,由此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下面,对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的教学片段实录进行鉴赏,体会教学过程的“留白”艺术。
师: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长相思。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一读《长相思》。先自己读一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好,咱们一起读一读《长相思》。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
此声。
师:音乐后,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
生:齐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觉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更加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看到山海关外,声音杂乱,士兵们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
他们的家乡没有这种声音,睡得很宁静……
王老师利用想象让诗中的意境通过学生的联想得到充分的还原和再现,强烈的思乡之情渗透字里行间。这不得不让人想起杜威的话:“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
三、疑难处留白,摧发学生思维之花
教师除了以合情合理、精辟简洁的分析启发学生思考,还要学会在关键的时候点到为止,留有相当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问题提出,就像抛出谜面,教师要做的不是急于揭晓。此时的“冷场”,是凝神屏息;此时的留白,是为思维岩浆的喷发预备空间。如《争吵》一文,我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有学生质疑:“克莱谛明知道安利柯是故意弄脏自己的本子的,为什么当老师走过来时克莱谛不揭穿安利柯呢?”学生初读课文一时解决不了,以为是克莱谛害怕安利柯而不揭穿他的所作所为。这时,是直接进行讲解呢?还是暂且搁置留白呢?我采用了后一种方法。先引导学生专心研读下文“争吵”的过程,再探究和讨论初读时的疑问。于是,学生对克莱谛为何不揭穿安利柯的行为各抒己见,有的说:“如果克莱谛告诉老师的话,受批评的肯定是安利柯,他不想安利柯被批评。”有的说:“克莱谛想下课后再跟安利柯解释清楚。”还有的说:“克莱谛是一个好孩子,他不会和安利柯计较。”……学生的感悟是多么精彩!在疑难处不妨“放着,退一步”,使教学过程着眼于学生的探究过程,着眼于学生对教师的“摆脱”,学生反而会进入“自求得之”的“忘师”境界,也就是会学、乐学的理想境界。
四、延伸课外留白,升华学生的情感
“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道出了课内外结合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毕竟是有限的,课外那是好大一片天地。如果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则可以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通过片断仿写、课外阅读适量增加学生的读写量,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如教学《芦叶船》,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后练习:
(1)你喜欢作者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写一段100字左右的你希望的童年生活。
(2)能画一画你想象中的芦叶船吗?老师设计“留白”于课外,通过评、说、画三种形式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此外在教材中,编者根据课文、单元主题编排了许多小练笔,综合性学习。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并能让学生举一反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教学中的“留白”正是这种主体性的具体显现,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让我们巧妙地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留白”艺术,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质疑的空间,多一些自主探究的时间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让教师有意识的所布之“白”,在学生身上生出“实”来,在无声中得到超出有声的效果,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制定,2011年
(2)《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王尚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3)《怎样学好小学语文》楚庄,主编科学出版社,1996年
(4)思维趋同非诗意——浅评王崧舟老师《长相思》教学片段,沈火种《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
一、导入时的“留白”,用以抛砖引玉。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产生疑问入手,然后提出疑问,再
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己解决疑问,以问促学。一首诗歌,一篇散文,一个充满真情催人泪下的故事,教师不必急于讲解。须知,“此时无声胜有声”,生硬的剖析会成为多余。只有如此教与学才能达到同频共振,情感才能自然流露,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忆江南》导入:揭题、导入
1.听《忆江南》,看江南图。 秋天,雨季,天青色等烟雨,你和我,相逢江南。(板书江南)2.亲爱的同学们,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就是江南。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追寻的故乡——江南(齐读)3.读了这两个字,你一定很向往。你能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一句诗来说说你心中最美的江南吗?(风景秀丽、山清水秀、花红柳绿。)(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4.教师在板书中补充“忆”,提问:看词牌名《忆江南》,你有哪些问题?(作者在何处忆江南?作者忆江南的什么?作者忆江南时候的心情?……)
《忆江南》的导入部分,我大概花了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观看了江南的风景,在静默欣赏的同时,学生在内心其实已经是春色斑斓,早就对江南的景有了发自内心的赞美。
二、阅读处“留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所以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把诗中的意境“留白”转化为自己脑中的具体形象,最终形成一幅分明而有序的直观画面,从而品味到诗词中作者的感情,达到与之共鸣,并转化成一种精神的力量,由此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下面,对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的教学片段实录进行鉴赏,体会教学过程的“留白”艺术。
师: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长相思。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一读《长相思》。先自己读一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好,咱们一起读一读《长相思》。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
此声。
师:音乐后,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
生:齐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觉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更加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看到山海关外,声音杂乱,士兵们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
他们的家乡没有这种声音,睡得很宁静……
王老师利用想象让诗中的意境通过学生的联想得到充分的还原和再现,强烈的思乡之情渗透字里行间。这不得不让人想起杜威的话:“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
三、疑难处留白,摧发学生思维之花
教师除了以合情合理、精辟简洁的分析启发学生思考,还要学会在关键的时候点到为止,留有相当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问题提出,就像抛出谜面,教师要做的不是急于揭晓。此时的“冷场”,是凝神屏息;此时的留白,是为思维岩浆的喷发预备空间。如《争吵》一文,我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有学生质疑:“克莱谛明知道安利柯是故意弄脏自己的本子的,为什么当老师走过来时克莱谛不揭穿安利柯呢?”学生初读课文一时解决不了,以为是克莱谛害怕安利柯而不揭穿他的所作所为。这时,是直接进行讲解呢?还是暂且搁置留白呢?我采用了后一种方法。先引导学生专心研读下文“争吵”的过程,再探究和讨论初读时的疑问。于是,学生对克莱谛为何不揭穿安利柯的行为各抒己见,有的说:“如果克莱谛告诉老师的话,受批评的肯定是安利柯,他不想安利柯被批评。”有的说:“克莱谛想下课后再跟安利柯解释清楚。”还有的说:“克莱谛是一个好孩子,他不会和安利柯计较。”……学生的感悟是多么精彩!在疑难处不妨“放着,退一步”,使教学过程着眼于学生的探究过程,着眼于学生对教师的“摆脱”,学生反而会进入“自求得之”的“忘师”境界,也就是会学、乐学的理想境界。
四、延伸课外留白,升华学生的情感
“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道出了课内外结合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毕竟是有限的,课外那是好大一片天地。如果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则可以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通过片断仿写、课外阅读适量增加学生的读写量,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如教学《芦叶船》,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后练习:
(1)你喜欢作者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写一段100字左右的你希望的童年生活。
(2)能画一画你想象中的芦叶船吗?老师设计“留白”于课外,通过评、说、画三种形式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此外在教材中,编者根据课文、单元主题编排了许多小练笔,综合性学习。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并能让学生举一反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教学中的“留白”正是这种主体性的具体显现,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让我们巧妙地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留白”艺术,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质疑的空间,多一些自主探究的时间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让教师有意识的所布之“白”,在学生身上生出“实”来,在无声中得到超出有声的效果,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制定,2011年
(2)《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王尚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3)《怎样学好小学语文》楚庄,主编科学出版社,1996年
(4)思维趋同非诗意——浅评王崧舟老师《长相思》教学片段,沈火种《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