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及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其教学思路可分为:课前参与、课堂导学、课后延伸三步骤,课堂导学又可分为:激发兴趣、授之以法、导学点拨、探究创新四个环节。
关键词:创新 语文课堂 自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确立“创新教育”的全新学生观,找准教育与创新的结合点,把学生培养成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当前,语文教育界为引导学生生动有效地学习语文,正在深化改革,探索规律,走“教会学生学习”之路,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一条“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思路。
一、课前参与
指的是学生在课前或自主学习教材,初步了解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或自己通过书籍、网络、咨询、请教等收集有关资料;或在生活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寻找有关信息;或按照老师布置的思考题,作好准备;或动手制作相应教具,准备上课使用。这一步骤不仅为课上导学奠定了基础,而且使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自己的认识、自己的问题等目的走向课堂,促进课上的学习,更为学习学会收集、组织、分析、加工、运用信息提供了锻炼机会,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二、课堂导学
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为了完成教材的要求,更不是为了完成设计的“教案”,一步一步的牵着学生去学习,而是以教材为例子,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归纳、表达;学会交流、合作、汲取、宽容;学会倾听、思考、置疑、辩论,从而淡化教师的分析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己去感悟、发现,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框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下面我就详细的加以介绍这四个环节:
(1)激发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在学习中对某一门功课产生较大的兴趣時,其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增强,创造思维就活跃。爱因斯坦也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每一节课上,都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一个新颖别致、精彩纷呈的导入,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2)授之以法——让学生拥有“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特别是面对知识激增、日新月异的时代,试图拥有所有的知识已经不可能,怎样获得知识包括怎样选择知识,无疑比拥有具体知识更为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认清这个形势,转变僵化的“学会”的教育观念,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方法的传授,使学生能够拥有“点石成金的手指头”,从而利用这些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只要他们掌握了学习方法,懂得了怎样学习,将来长大成人之后,就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主动地学习,去深造,去扩展,去探究,这也是创新性教育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教学中就注重“授之以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导学点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是课堂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是“导学”,引导学生主动去学,去思考提问,去合作交流,去主动求知。①创设一个和谐轻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作为一个好教师,要想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首先应创造出一个和谐、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更要体现教师的爱。语文教学中的亲近感,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桥梁。教学中要特别注重以后进生为突破口,不要戴有色眼镜去看他们,教师要用哲学的目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注意发现他们的每一个哪怕是细微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反馈中增强信心,在课堂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自己的进步。②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认清自己“导”的作用,不要代替学生思考,而要将讲授变为启发,讲在学生需要点拨之时,适时地打开学生的心扉,触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也就是说我们不要老是想着得灌输多少知识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中注意诱导,让学生带着疑点去探索问题的可能性答案。③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人的创造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假设想象,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羽翼,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量重要,正是它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语文学科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借助语言、文字及图画,形象地再现作品的情景,使想象力得到发展。
(4)探究创新——让学生的智慧在碰撞中产生。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探究创新,这一目的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的。①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环境。有专家说:“课堂就是犯错误的地方。”人的创造力从本质上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适宜创新的环境中主动发展起来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实施“无错原则”,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加以适度“宽容”,使学生有学习的安全感。特别是对“学困生”,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关注,使其爱上语文课。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回答的问题,不能以同一标准或唯一标准或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束缚学生,不能按自己的思考给学生画地为牢,强加给学生。“我想听到开花的声音”“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水很活泼”“雪融化了变成春天”,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啊,如果还抱着传统的习惯性思维加以否定的话,无疑会扼杀学生创造之花。②让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发问。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费尔巴哈也说:“新知识从怀疑中产生” 。中外学者的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探索的道路。实践证明,有疑才能掀起思维的波澜,有疑才有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寻疑是解放学生头脑,培养其创新能力、发展智力的必要手段,但关键不是教师拟疑,而是学生生疑,主动的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不同的见解。
综上所述,从激发感情,授之以法,到导学点拨,直至探究创新,都要以挥学生的主体性为立足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到很好地开发和培养。这四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具体操作中可以灵活地变动。
三、课后延伸
指的是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地留作业,使知识得以进一步的拓展,能力得以进一步的发挥。当然,作业应有层次性、实践性、创新性,可以结合课内教学让学生进一步通过查资料、上网等形式拓展所学内容。这种“课后延伸”常布置一些思考性的作业,不硬性规定统一完成,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度的人生体验过程,每个40分钟都是生命的、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研究如何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研究如何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体现出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和情绪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
关键词:创新 语文课堂 自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确立“创新教育”的全新学生观,找准教育与创新的结合点,把学生培养成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当前,语文教育界为引导学生生动有效地学习语文,正在深化改革,探索规律,走“教会学生学习”之路,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一条“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思路。
一、课前参与
指的是学生在课前或自主学习教材,初步了解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或自己通过书籍、网络、咨询、请教等收集有关资料;或在生活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寻找有关信息;或按照老师布置的思考题,作好准备;或动手制作相应教具,准备上课使用。这一步骤不仅为课上导学奠定了基础,而且使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自己的认识、自己的问题等目的走向课堂,促进课上的学习,更为学习学会收集、组织、分析、加工、运用信息提供了锻炼机会,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二、课堂导学
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为了完成教材的要求,更不是为了完成设计的“教案”,一步一步的牵着学生去学习,而是以教材为例子,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归纳、表达;学会交流、合作、汲取、宽容;学会倾听、思考、置疑、辩论,从而淡化教师的分析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己去感悟、发现,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框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下面我就详细的加以介绍这四个环节:
(1)激发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在学习中对某一门功课产生较大的兴趣時,其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增强,创造思维就活跃。爱因斯坦也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每一节课上,都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一个新颖别致、精彩纷呈的导入,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2)授之以法——让学生拥有“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特别是面对知识激增、日新月异的时代,试图拥有所有的知识已经不可能,怎样获得知识包括怎样选择知识,无疑比拥有具体知识更为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认清这个形势,转变僵化的“学会”的教育观念,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方法的传授,使学生能够拥有“点石成金的手指头”,从而利用这些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只要他们掌握了学习方法,懂得了怎样学习,将来长大成人之后,就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主动地学习,去深造,去扩展,去探究,这也是创新性教育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教学中就注重“授之以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导学点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是课堂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是“导学”,引导学生主动去学,去思考提问,去合作交流,去主动求知。①创设一个和谐轻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作为一个好教师,要想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首先应创造出一个和谐、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更要体现教师的爱。语文教学中的亲近感,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桥梁。教学中要特别注重以后进生为突破口,不要戴有色眼镜去看他们,教师要用哲学的目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注意发现他们的每一个哪怕是细微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反馈中增强信心,在课堂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自己的进步。②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认清自己“导”的作用,不要代替学生思考,而要将讲授变为启发,讲在学生需要点拨之时,适时地打开学生的心扉,触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也就是说我们不要老是想着得灌输多少知识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中注意诱导,让学生带着疑点去探索问题的可能性答案。③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人的创造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假设想象,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羽翼,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量重要,正是它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语文学科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借助语言、文字及图画,形象地再现作品的情景,使想象力得到发展。
(4)探究创新——让学生的智慧在碰撞中产生。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探究创新,这一目的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的。①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环境。有专家说:“课堂就是犯错误的地方。”人的创造力从本质上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适宜创新的环境中主动发展起来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实施“无错原则”,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加以适度“宽容”,使学生有学习的安全感。特别是对“学困生”,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关注,使其爱上语文课。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回答的问题,不能以同一标准或唯一标准或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束缚学生,不能按自己的思考给学生画地为牢,强加给学生。“我想听到开花的声音”“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水很活泼”“雪融化了变成春天”,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啊,如果还抱着传统的习惯性思维加以否定的话,无疑会扼杀学生创造之花。②让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发问。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费尔巴哈也说:“新知识从怀疑中产生” 。中外学者的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探索的道路。实践证明,有疑才能掀起思维的波澜,有疑才有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寻疑是解放学生头脑,培养其创新能力、发展智力的必要手段,但关键不是教师拟疑,而是学生生疑,主动的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不同的见解。
综上所述,从激发感情,授之以法,到导学点拨,直至探究创新,都要以挥学生的主体性为立足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到很好地开发和培养。这四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具体操作中可以灵活地变动。
三、课后延伸
指的是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地留作业,使知识得以进一步的拓展,能力得以进一步的发挥。当然,作业应有层次性、实践性、创新性,可以结合课内教学让学生进一步通过查资料、上网等形式拓展所学内容。这种“课后延伸”常布置一些思考性的作业,不硬性规定统一完成,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度的人生体验过程,每个40分钟都是生命的、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研究如何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研究如何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体现出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和情绪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