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起源
艺术家于志学的冰雪山水画在技法方面的创新成就早已是名扬中外。从早在六十年代起就陆续提炼出冰雪山水画“重叠法”、“雪皴法”、“泼白法”等基本技法,到七十年代“滴白法”的创立, 一次次的冰雪山水画技法为冰雪山水画名扬国内外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了解其作画过程及方法,一个新的名词脱颖而出,他就是“矾墨”,矾墨艺术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觉物象再现形式,这一独到的艺术表现形式激发了我在儿童水墨教学中的思考,利用矾墨绘画技法解决水墨教学中的难题这一想法油运而生,儿童水墨创作的空间和形式随即广阔,本文以儿童水墨写生教学《绣球花》为例,体现矾墨艺术的能量。
二、概念界定与时代背景
矾墨绘画技法的基本特点是:在皴、擦、晕染勾勒等用笔的过程中, 矾水的水墨痕在纸面上留下纵横交错的线, 结合绘制过程中黑的笔墨线应用便形成了丰富的线的变化,这一线和线、面和面的构成形式,表现出光的构成、色的构成、线的构成,使矾墨绘画在山水、花鸟,人物、走兽的艺术表现中都体现出了它较强的一面。本研究便是利用矾墨画的技法和矾墨画的独特艺术语言运用渗透到儿童水墨教学中,试图解决水墨教学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具体研究策略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于志学先生开始研究矾墨冰雪画,为了较好描绘刻画冰雪,他格外重视写生,表达了东方人对冰雪的审美观照,让全世界都看到。于老师把这种感受通过矾墨语言符号进行归纳放大,在自己的审美思维上进行的再创造,经过了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创造出了“雪皴法、重叠法、泼白法、滴白法、排笔法、光栅发”等一系列冰雪山水画技法,“泼白法”表现浩瀚的雪海和平坦的大雪原;“雪皴法”表现冰碴和雪痕纹理的质感;“滴白法”表现冰凌流淌状的冰柱;“重叠法”表现树挂、冰凌、冰块和雪团;“排笔法”表现雪山和冰川纹理、质地;以及“倒锋用笔”表现被雪包裹的“美人松”,这些已经成为冰雪画派的传统技法和母体矾墨语言符号,填补了传统中国水墨画一千多年来不能直接画雪更不能画冰的空白,创立了中国画“白的体系”使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对象得以拓展。初次教学实践笔者采用矾墨画技法中的重叠法,解决儿童水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表达团状物、簇拥在一起的堆叠物的问题,题材为孩子生活中常见的绣球花:《矾墨画技法·重叠法》——矾墨系列之绣球花。
(1)研究意义:利用矾水与宣纸间所产生的矾水痕迹、通过以矾水遮挡色墨的效应,在毛笔笔触产生的“线”上做文章,解决绣球花花瓣繁复,传统水墨画难以表达堆叠的效果,最终达成花瓣片片分明的目的,引导孩子用新的媒材新的技法表现感知,丰富作画的艺术形式,尝试在儿童水墨作品表现方式上体现出崭新的艺术形式。
(2)教学准备:宣纸、毛笔、水桶、墨(与矾调好的)、墨盘、高清教学参考图。
(3)教学要素:①注意绣球花球体的体积明暗关系,相应调整墨色的浓淡变化。②根据不同描绘对象(如花瓣与叶片相比),调整使用毛笔的中锋或是侧锋制造笔触的方法,调整不同物象的形式表现语言。③注意观察花瓣的形状,如何排列组合以及遮挡挤压的情况,控制好叠加关系。
(4)教学流程建议:①教师示范矾墨特性及技法;②孩子在调五色墨的任务之下体验矾墨的叠加效果。
四、欣赏解析描绘对象
(1)欣赏绣球花:
(2)分析绣球花:伞房状聚伞花序近球形的绣球花,每一朵都是由若干朵小花堆簇而成,引导孩子观察小花之间的关系及特征,教师加以归纳总结:①开放有大有小;②排列有上有下;③有遮挡关系;④有挤压变形;⑤基本都是4片花瓣,有颗圆圆的花芯;⑥花瓣的形状差异。
五、教师进行技法材料的示范
(1)毛笔中锋或微躺,以花瓣为单位拼摆组合短线段般的笔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察每片花瓣间的区别(大小、形状)及前后遮挡挤压关系,用矾墨的特性表达花瓣间的重叠感。注意整个伞状球体的体积明暗关系,相应调整使用的墨色,使之更具与层次变化。
(2)毛笔侧锋,以叶片为单位拼摆组合,每片叶子间也有深浅变化,遮挡前后关系,根据这些不同做相应墨色的调整。
(3)待墨色半干半湿之时,勾勒叶脉提点花芯。
六、研究成效
矾墨画的语言使儿童水墨画引入了纸张纤维深处表现物象的特殊技能,用“笔”中它除了采用传统的笔法外,还运用倒锋、逆锋、旋转用锋等用笔方法。在用“墨”上由亮白到黑白表现了物象不同层次、明暗关系和韵味,其用笔要留要藏,层层叠加,渾厚华滋不至结板,矾墨绘画以其笔墨技法的精湛屏除了传统水墨教学的弊端。
于志学先生让中国画不仅是一种形式、一个内容、一个图式,这样的创新精神是每一位中国画家所要担负的责任,何尝不是每一位一线美术教师所要承担的责任,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反思进步,同于老师一样让中国传统意念、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艺术家于志学的冰雪山水画在技法方面的创新成就早已是名扬中外。从早在六十年代起就陆续提炼出冰雪山水画“重叠法”、“雪皴法”、“泼白法”等基本技法,到七十年代“滴白法”的创立, 一次次的冰雪山水画技法为冰雪山水画名扬国内外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了解其作画过程及方法,一个新的名词脱颖而出,他就是“矾墨”,矾墨艺术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觉物象再现形式,这一独到的艺术表现形式激发了我在儿童水墨教学中的思考,利用矾墨绘画技法解决水墨教学中的难题这一想法油运而生,儿童水墨创作的空间和形式随即广阔,本文以儿童水墨写生教学《绣球花》为例,体现矾墨艺术的能量。
二、概念界定与时代背景
矾墨绘画技法的基本特点是:在皴、擦、晕染勾勒等用笔的过程中, 矾水的水墨痕在纸面上留下纵横交错的线, 结合绘制过程中黑的笔墨线应用便形成了丰富的线的变化,这一线和线、面和面的构成形式,表现出光的构成、色的构成、线的构成,使矾墨绘画在山水、花鸟,人物、走兽的艺术表现中都体现出了它较强的一面。本研究便是利用矾墨画的技法和矾墨画的独特艺术语言运用渗透到儿童水墨教学中,试图解决水墨教学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具体研究策略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于志学先生开始研究矾墨冰雪画,为了较好描绘刻画冰雪,他格外重视写生,表达了东方人对冰雪的审美观照,让全世界都看到。于老师把这种感受通过矾墨语言符号进行归纳放大,在自己的审美思维上进行的再创造,经过了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创造出了“雪皴法、重叠法、泼白法、滴白法、排笔法、光栅发”等一系列冰雪山水画技法,“泼白法”表现浩瀚的雪海和平坦的大雪原;“雪皴法”表现冰碴和雪痕纹理的质感;“滴白法”表现冰凌流淌状的冰柱;“重叠法”表现树挂、冰凌、冰块和雪团;“排笔法”表现雪山和冰川纹理、质地;以及“倒锋用笔”表现被雪包裹的“美人松”,这些已经成为冰雪画派的传统技法和母体矾墨语言符号,填补了传统中国水墨画一千多年来不能直接画雪更不能画冰的空白,创立了中国画“白的体系”使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对象得以拓展。初次教学实践笔者采用矾墨画技法中的重叠法,解决儿童水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表达团状物、簇拥在一起的堆叠物的问题,题材为孩子生活中常见的绣球花:《矾墨画技法·重叠法》——矾墨系列之绣球花。
(1)研究意义:利用矾水与宣纸间所产生的矾水痕迹、通过以矾水遮挡色墨的效应,在毛笔笔触产生的“线”上做文章,解决绣球花花瓣繁复,传统水墨画难以表达堆叠的效果,最终达成花瓣片片分明的目的,引导孩子用新的媒材新的技法表现感知,丰富作画的艺术形式,尝试在儿童水墨作品表现方式上体现出崭新的艺术形式。
(2)教学准备:宣纸、毛笔、水桶、墨(与矾调好的)、墨盘、高清教学参考图。
(3)教学要素:①注意绣球花球体的体积明暗关系,相应调整墨色的浓淡变化。②根据不同描绘对象(如花瓣与叶片相比),调整使用毛笔的中锋或是侧锋制造笔触的方法,调整不同物象的形式表现语言。③注意观察花瓣的形状,如何排列组合以及遮挡挤压的情况,控制好叠加关系。
(4)教学流程建议:①教师示范矾墨特性及技法;②孩子在调五色墨的任务之下体验矾墨的叠加效果。
四、欣赏解析描绘对象
(1)欣赏绣球花:
(2)分析绣球花:伞房状聚伞花序近球形的绣球花,每一朵都是由若干朵小花堆簇而成,引导孩子观察小花之间的关系及特征,教师加以归纳总结:①开放有大有小;②排列有上有下;③有遮挡关系;④有挤压变形;⑤基本都是4片花瓣,有颗圆圆的花芯;⑥花瓣的形状差异。
五、教师进行技法材料的示范
(1)毛笔中锋或微躺,以花瓣为单位拼摆组合短线段般的笔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察每片花瓣间的区别(大小、形状)及前后遮挡挤压关系,用矾墨的特性表达花瓣间的重叠感。注意整个伞状球体的体积明暗关系,相应调整使用的墨色,使之更具与层次变化。
(2)毛笔侧锋,以叶片为单位拼摆组合,每片叶子间也有深浅变化,遮挡前后关系,根据这些不同做相应墨色的调整。
(3)待墨色半干半湿之时,勾勒叶脉提点花芯。
六、研究成效
矾墨画的语言使儿童水墨画引入了纸张纤维深处表现物象的特殊技能,用“笔”中它除了采用传统的笔法外,还运用倒锋、逆锋、旋转用锋等用笔方法。在用“墨”上由亮白到黑白表现了物象不同层次、明暗关系和韵味,其用笔要留要藏,层层叠加,渾厚华滋不至结板,矾墨绘画以其笔墨技法的精湛屏除了传统水墨教学的弊端。
于志学先生让中国画不仅是一种形式、一个内容、一个图式,这样的创新精神是每一位中国画家所要担负的责任,何尝不是每一位一线美术教师所要承担的责任,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反思进步,同于老师一样让中国传统意念、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