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作文教学怎样抓住“准确”二字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woicq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是记叙、议论、说明三大基本文体,在现实生活中各有所用。而说明文以说明介绍事物为特征,实用性更强:产品说明、风景介绍、宣传广告等等,无所不在。本文主要论述在说明文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怎样抓住“准确”二字。
  关键词: 说明文 作文教学 准确
  
  一般来说,说明文并不难写,因为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无须进行个性的创造思维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也无须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在语言表达上,它崇尚平实,不渲染,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只要教师指导得法,一定能通过科学的训练打破说明文写作的“僵局”。
  教会学生写好说明文,不仅是教会学生掌握一种文体,同时也是让其掌握一种生产生活的基本手段。我认为指导学生写好说明文,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准确”:准确地运用语言,准确地使用说明方法,准确地安排好说明的顺序。做到了以上三点并较好的综合运用,就能写好说明文。
  
  一、力求语言“准确”地表现被说明的事物
  
  说明文就是说明介绍事物,它要求非常客观地说明介绍被说明事物的形状、功能、特点等,通过说明介绍使读者对被说明介绍的事物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因此说明文的语言特别要求准确。为了使学生理解这一点,平时在讲析说明文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苏州园林”中的一句“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我就“艺术”和“技术”这两个词进行比较,这两个词有什么相同点?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通过讨论学生们对“艺术”和“技术”这两个词有了认识,对“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写作说明文的实践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用语言说明介绍事物,在说明文“我可爱的学校”的写作实践中,有一位学生是这样介绍学校田径运动场的:“学校教学楼的下面是田径场,长110米,宽60米,四周为环形跑道,中间是绿草地,整个运动场占地面积刚好一个足球场大。”这一段说明文字虽然将运动场的面积大小、基本情况介绍清楚了,但地点、方位都没有说清。我提出上述问题,学生马上将这一段重写为:运动场在学校的东侧,教学楼的南边,东西宽60米,南北长110米,周围为250米四跑道的环形跑道,中间是绿草地,整个运动场占地面积刚好一个足球场大。修改后的文字加上了“南边”、“东西”、“南北”等方位名词,就准确地说明了运动场在学校的位置,读者看了这篇说明文就会对运动场大致情况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训练学生写说明文用词准确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说明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只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学生写说明文用词准确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二、做到“准确”地运用说明方法
  
  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说明对象和目的,准确地运用说明方法。在初中的说明文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常用说明方法有六种:下定义、作注释、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
  在最初的说明文写作训练时,要求学生写一些简单的说明文,并尝试用一些已学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如写一篇说明介绍文具盒的说明文,要求是:说明文,标题自拟,形式不限。作文完成后大部分学生能达到训练要求,但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理解掌握说明文的顺序,说明不具体,个别学生写成童话式的记叙文。面对这种情况我进行作文讲评时,一是讲清记叙文与说明文的区别;二是讲清说明文的特点就是准确,根据说明对象不同正确选用说明方法。讲评时特别提到写成童话故事的那位学生的作文,肯定了她能运用这一特殊形式来说明介绍文具盒,但一定要运用正确的说明方法将你的文具盒说明介绍清楚:那是一个什么形状、什么质地,有哪些功能的文具盒,而不是“宝盒”,然后重写。通过重写训练,交上来的作文都有很大起色,一看他们的说明文就知道他们的文具盒是什么形状,什么质地,什么样的色彩图案,什么功能,清清楚楚。在这些说明文中,学生都很自如地运用了正确的说明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掌握了一些说明方法,并能较好地运用这些方法来说明事物,对说明文的准确性这一特殊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准确地安排说明顺序
  
  根据说明的目的不同,应准确地安排不同的说明顺序。如果目的是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说明的内容就得围绕着发展变化进程来写,说明介绍的各部分之间体现为一种时间关系,这样的说明文应以时间为顺序来安排。
  若说明的是事物的方位、形貌特征,就体现为一种“空间”关系,就可以根据说明的各事物的方位或形貌特征来安排顺序,也就是以“空间”为序。
  如果为了阐明某些操作性过程,如产品使用说明书、工艺流程说明书等可按承继关系安排顺序,即以“程序”为序,这类说明可以取条款式,逐一加以解说。
  有的事物比较复杂,事物内部之间是因果关系,说明介绍这类事物就要按这个因果的逻辑关系来说明。大体上说明介绍事物的顺序有四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条款式顺序、逻辑顺序。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说明目的,准确地安排适当的说明顺序,可行的方法是写作前列出不同类型的说明事物,让学生讨论或拟安排说明顺序的提纲。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一般都能根据不同的说明目的准确地安排适当的说明顺序。
  总之,根据不同的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准确地安排恰当地说明顺序,能顺畅快捷地达到说明事物的目的。
  在说明文写作指导中,我感觉到学生把握了说明文的要点,能准确地运用说明语言,准确地采用与说明对象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安排恰当的说明顺序,通过反复训练就能写出较好的说明文。当然在说明的形式上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第一人称,也可以是第三人称,可以是对话体,也可以是童话体,这要根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的目的而定,文字越生动,读者越喜闻乐见越好。但说明文最根本的一条,任何一个写作者一定要记住:准确、准确、更准确。
其他文献
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随着高考对文言文要求的提高,中考试卷也相应地提高了对课内和课外文言文的考查要求,加大了文言文的分值比例,考查内容也由单纯的课内文言向课外文言小品延伸。结合新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初中各年级在抓课内文言文学习的同时,都加强了对课外文言小品的训练。但从这几年中考试卷中这一部分学生的得分情况分析发现:课内文言文的得分
摘 要: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应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知识、能力、身心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立场,协调好诸多因素,选择出更具合理的教学策略,即由重知识传播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关键词:语文教学 科学发展观 教学策略 转变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为破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础,强化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我体验、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要突出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综合,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
摘 要:本文介绍了中小学考试中常用题型的分类、模式或形式、主要优缺点和编制要则。  关键词:试题 客观性试题 主观性试题 试题形式 优缺点 编制要则    中小学考试中的题型多种多样,若根据评分是否客观,可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大类。    一、客观性试题    客观性试题是预先规定一个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阅卷时依据已定答案进行评分的一类试题。常见的题型有:  (一)判断题(正误题)  其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于“对话”的展开、“对话”的对象和“对话”的程序设计等问题,广大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者已经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试图就“对话”中“生生对话”中教师的功能和作用做一点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所谓“生生对话”,即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它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摘 要: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人的记忆分感官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几种。短期记忆又称作工作记忆,它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起到捕捉输入信息并与长期记忆的信息做匹配的作用。短期记忆在储存时间和容量上是极其有限的。有效地增加短期记忆的储存信息可以帮助阅读理解的提高。长期记忆所储存的信息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它以编码的形式分门别类并互相关联储存于大脑。这种关系网络被称之为知识图。激活知识图会优化阅读理解
冠心病以胸痛为主要表现,有效的抗血小板凝集是治疗冠心病的关键.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均是目前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已得到临床广泛使用.本文旨在分析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冠心
期刊
摘 要: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输的过程。教师在调控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必须掌握和利用教学的反馈信息,使教学处于最佳状态,以提高课堂授课效益,减少时间的消耗,避免教师做无效的劳动。  关键词:信息 效益    语文课程是基础课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效益不高,特别表现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充分利用时间,提升授课效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综合性学习,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具体的要求是:“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我们必须要从课本中走出来,树立大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