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小学生责任意识的缺失越来越让我们担忧。由于绝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宠惯了,自立意识和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特别是缺乏对自己、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感,表现出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这让我们意识到对学生加强责任教育的紧迫性。下面,就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以完善德育常规为基础,构建德育管理
1.每学期第一个月,是我校的“行为规范月”
在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通过召开主题中队会、班级板报、校园广播宣传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为学生逐步形成责任意识和养成良好的习惯奠定基础。
2.抓好值日评价工作
以“文明班评比”为抓手,构建系统的评价网络,组建了值日教师、大队干部、值周班级三支评价队伍,分别从考勤、学习、纪律、卫生、文明礼仪等几个方面对各班进行评价,学生当天好的表现或违纪行为,都记录在案,并以报告单的形式反映给辅导员,于次日早自习通报。班主任有依据地进行表扬、批评、教育,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3.开展行为自我训练,提高学生自律能力
俗话说:“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们常常通过各种纪律要求学生“不准做什么”的规定多,而激发学生“我应该做什么”的鼓励少。为此,我校开展了“三分钟自省”活动,让各班学生每天进行一次自我反思,进行自省自励,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这样,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调动了学生自我完善的内在积极性。
4.责任教育不仅需要有浓厚的氛围,优化的责任环境,更需要有相应的制度、措施来保证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我们在实施责任教育过程中,制定了“小学生一日常规”“学生操行等级量化考评方案”,把学生个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履行的基本责任纳入班级管理和操行考评中,激励和制约学生来履行责任,提高了他们的责任意识。
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实施目标教育
我校在实施责任教育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年级的年龄特点和品行实际,把责任教育的内容由低到高分为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三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又分年级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要求,然后在具体的实践中引导学生如何去实现这些目标。目标管理最大的功能在于它的鼓勵性,能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满足学生的愿望感,引发学生的迫切感。
三、开展角色体验、引导学生践行责任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为学生创设感受责任的情境和履行责任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锻炼,使他们能成为一个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人。 “理想教育”“我是小小值勤员”“班级手抄报”“班干部轮换”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将学校的责任教育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品格,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把责任教育融入教学、活动及生活中
要使责任教育富有成效,就必须把责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对学生进行有机渗透。如我校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自主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能追求真理、真诚合作、勇担责任。这就是把责任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好的例证。在生活中,我们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乱扔纸屑,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他们对父母、对社会的责任感。
五、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一直以来,“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这几句话已被人们普遍认同。其实,这几句话在强调外因影响作用方面也确实有一定道理。在实施责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率先垂范,在学生面前发挥好自己榜样育人的作用。而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我们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责任教育中来,学校和家庭携手共同开启“责任”的殿堂,让“责任”引导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努力、拼搏。
一、以完善德育常规为基础,构建德育管理
1.每学期第一个月,是我校的“行为规范月”
在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通过召开主题中队会、班级板报、校园广播宣传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为学生逐步形成责任意识和养成良好的习惯奠定基础。
2.抓好值日评价工作
以“文明班评比”为抓手,构建系统的评价网络,组建了值日教师、大队干部、值周班级三支评价队伍,分别从考勤、学习、纪律、卫生、文明礼仪等几个方面对各班进行评价,学生当天好的表现或违纪行为,都记录在案,并以报告单的形式反映给辅导员,于次日早自习通报。班主任有依据地进行表扬、批评、教育,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3.开展行为自我训练,提高学生自律能力
俗话说:“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们常常通过各种纪律要求学生“不准做什么”的规定多,而激发学生“我应该做什么”的鼓励少。为此,我校开展了“三分钟自省”活动,让各班学生每天进行一次自我反思,进行自省自励,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这样,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调动了学生自我完善的内在积极性。
4.责任教育不仅需要有浓厚的氛围,优化的责任环境,更需要有相应的制度、措施来保证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我们在实施责任教育过程中,制定了“小学生一日常规”“学生操行等级量化考评方案”,把学生个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履行的基本责任纳入班级管理和操行考评中,激励和制约学生来履行责任,提高了他们的责任意识。
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实施目标教育
我校在实施责任教育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年级的年龄特点和品行实际,把责任教育的内容由低到高分为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三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又分年级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要求,然后在具体的实践中引导学生如何去实现这些目标。目标管理最大的功能在于它的鼓勵性,能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满足学生的愿望感,引发学生的迫切感。
三、开展角色体验、引导学生践行责任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为学生创设感受责任的情境和履行责任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锻炼,使他们能成为一个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人。 “理想教育”“我是小小值勤员”“班级手抄报”“班干部轮换”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将学校的责任教育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品格,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把责任教育融入教学、活动及生活中
要使责任教育富有成效,就必须把责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对学生进行有机渗透。如我校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自主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能追求真理、真诚合作、勇担责任。这就是把责任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好的例证。在生活中,我们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乱扔纸屑,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他们对父母、对社会的责任感。
五、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一直以来,“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这几句话已被人们普遍认同。其实,这几句话在强调外因影响作用方面也确实有一定道理。在实施责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率先垂范,在学生面前发挥好自己榜样育人的作用。而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我们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责任教育中来,学校和家庭携手共同开启“责任”的殿堂,让“责任”引导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