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符号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的研究范畴是微观层面的有意义的符号和人际间的各类互动。利用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和方法,为对外汉语新手教师如何塑造角色从掌握教育符号、提高自我身份认同、积极开展互动与合作、树立教师权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符号互动理论 对外汉语 新手教师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的能力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目前我国对外汉语事业如火如荼。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院校数量和规模明显增长,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相应扩大,每年有大量新手教师入职。通过借鉴教育社会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帮助新手教师有效提高专业水准,更新专业结构,在达到社会的外在角色规范及期待的同时实现教师内在的身份认同。
一、符号互动理论的内涵
1.符号互动理论的历史发展。
符号互动理论学派的鼻祖是乔治·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这一专业术语是赫伯特·布鲁默(Herbert Mlumor)于1973年发明的[1]。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正经历工业浪潮的洗礼,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彼时的社会学强调对真实社会的具体问题的应用性。在理论方面,形式主义和齐美尔(Georg Simmel)所开辟的对社会互动的研究、詹姆斯(William James)对自我的分析、查尔斯·库利(Charles Cooley)的“镜中自我”(the looking-glass self)、威廉·I.托马斯(William Isaac Thomas)的“情境定义”及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实用主义等均为符号互动理论奠定了基础。在以后符号互动理论发展和流变中,形成芝加哥学派和艾奥瓦学派(Iowa),二者区别在于是否量化的科学取向。此后,又衍生出戈夫曼(E. Goffman)的拟剧理论(dramaturgical approach)、E.利默特(Edwin Lemert)和H.贝克(Howard Becker)的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等。
2.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观点。
(1)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心灵(mind)、自我(self)与社会(society)是米德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米德认为,姿态是情绪、意义、思想的表达。个体的姿态刺激其他个体,使之做出调整,这种调整又转而刺激初始个体,即“姿态的会话”[2],在此过程中构成了“意义”[3]。尤其是有声的姿态,它在姿态发出者和姿态接受者身上唤起同样的反应[4],这使我们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态度。心灵是人类的反思的智能,其特征在于人类可以根据过去事件的结果和对未来情景的想象决定当下的行动。人类可以将某些特征从环境中剥离出来,使其关系清晰呈现,再借助符号继续思考。自我在个体与社会及其他个体的关系的结果中发展起来。自我发展的两个阶段是儿童的游戏阶段和竞赛阶段[5]。米德将“自我”二分为“主我(I)”和“客我(me)”:“主我”是个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客我”是自身所采取的一组他人的态度,即“泛化的他人”。换言之,主我的冲动引发行动,客我则约束行动。“自我”的产生,是因为人类能够走出自身经验站在他人的视角,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审视作为对象的自己,从而形成自我并不断发展关于自我的意识。心灵和自我是人类经验的社会性产物[6]。二者的发展,既是客观世界的内化过程,又是人脑赋予客体意义的外化过程。
(2)布鲁默的符号互动理论。
布鲁默为符号互动理论提出几个前提[7]:首先,个体具有“自我互动”的能力;其次,人类根据环境或某事物对自身的意义展开行动;再次,在“联合行动”中通过双重解释使参与者互相适应。布鲁默排斥将人类的行为简化为机械的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作用,并提出“探究”和“检验”两种研究方法,避免米德纯粹哲学而方法论不足的缺憾[8]。
(3)戈夫曼的“拟剧理论”。
戈夫曼在符号互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戏剧透视法理论提出“拟剧理论”。他认为,人类社会就像一个舞台,所有社会性行为都类似于舞臺上的表演行为。个体根据背景的不同(即“情景合宜”[9])、社会对角色要求的不同,结合自身对角色和情境的理解,不断调整自身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影响他人的反应,使对方对自己的印象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引导他人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
二、符号互动理论对对外汉语新手教师的启示
1.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掌握教育符号、建构意义。
教育符号即教学过程中具有教学意义的符号。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课堂中的符号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10]:依照教学基本要素,可分为教师符号、学生符号和文本符号;课堂中的符号互动依照互动双方的不同,可分为师生间互动、生生间互动、师师间互动等;依照互动时间的不同,可分为课前互动、课中互动、课后互动。其中,师生间互动是各类教学互动的核心。据此,新手对外汉语教师应积极地调整教师语言符号,培养寻找和利用各类课堂符号的能力。根据戈夫曼的理论,如果新手教师塑造的印象能得到学生的喜爱,那么学生从感性上就会更愿意亲近、信任教师。
2.塑造“心灵”与“自我”,调节角色冲突,提高自我身份认同感。
身份认同感源于两方面:一是自我与他人的个性差异,二是自我与他人的共性联系。当教师的个体性与社会性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时,身份认同感就会比较强,反之就会导致身份认同障碍。新手教师可以通过与集体趋同的方式寻求集体内其他人的肯定,从而找到自身在集体中的定位,减轻恐惧感。“教师”这个角色既包含社会层面上对教师长期约定俗成的共同期待,又包含每一位独立的教师个体对教师的不同理解和思考。成为“教师”不仅意味着成为体现自我信念与价值的生命性存在,还意味着成为制度主宰之下合乎标准的功能性存在。在教育体系中,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对学生而言是传道授业者,对其他教师而言是同事等。频繁的身份转换常导致教师陷入角色冲突。日本学者新堀通也[11]认为教师的角色冲突源于三种:一是教师自身的不同角色意识间的冲突,二是教师自身角色与社会期待的冲突,三是社会对教师不同期待之间的冲突。新手教师们需要实时关注自身的心理状态,明确自身的社会定位及所追求的自我价值,在不同角色间维持平衡。 3.积极开展互动与合作。
互动包含着双方对符号意义的双向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新手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表情、姿态、教材等符号。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要面对汉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此时非语言的教育符号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学会用简明的手势或动作下达指令。由于学生国别不同,同一个符号可能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为了避免师生互动中的误解甚至冲突,新手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除师生互动之外,教师还要与学校其他成员及家长进行对话、协商、合作和分享,尤其是教师同伴间的互动。新手教师要在课后反思教学行为,与同伴们分享教学经验。要积极参与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维持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
4.树立教师权威。
教育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 Durkheim)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是权威性的,教师被视为社会的代言人、所处时代和国家的道德观念的解释者[12]。此后,韦布(Webb)将教师权威分为“地位的权威(positional authority)”和“个人的权威(personal authority)”[13]:前者來自于学校所赋予的地位,是非自发性的,师生之间是疏离的;后者来自于学生对教师的知识、经验及行为的信任,是自发性的,师生之间是亲密的。新手教师缺乏经验,且由于对外汉语课堂的特殊性,学生的年龄、受教育背景、学习动机差异较大。有学生为了试探教师水平而故意提出刁钻的问题。又或者新手教师对汉语本体知识或教材的掌握不够透彻,难以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此时新手教师应该保持镇定,实事求是;为了避免学生对自己产生不信任,教师们要采取一些迂回的措施维护自己的权威,例如和学生说:“你的问题很好,我能考虑后再回答你吗?”新手教师难免想与学生迅速熟络。但如果教师和学生过于亲密,教师的指令对学生而言就不再具有威慑力。但如果教师和学生太过疏远,学生的情感需求就会得不到满足。所以,新手教师要学会有意识地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在师生互动中,新手教师们要保持克制的态度,偶尔透露出一些教师的生活经历和爱好等。这样既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新奇感,又让学生发现站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生动的人,而不是一个乏味的上课道具。
5.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教师所处的情境始终处于变动,教师不断建构、解构及再建构符号意义。无论是对外汉语教师还是其他教师,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综上,笔者对外汉语新手教师提出如下建议:加深对各类教学符号的理解;处理好内在个性和外在规范的关系,保持个性自我和社会自我之间的动态平衡;在课堂互动中细心考察,根据符号互动理论对学生可能的反应做出预判;建立与领导、其他教师同事的友好关系,形成一个团队;保持自信,不能因挫折对自己和这一职业丧失信心;掌握课堂技巧,时刻学习,等等。符号互动理论作为一种关注符号及人与社会间互动的理论,通过调查统计和分析,一定可以为教育事业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7][8][9][英]帕特里克·贝尔特,[葡]菲利佩·卡雷拉·达·席尔瓦,著.瞿铁鹏,译.二十世纪以来的社会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13,120,125,130.
[2][3][4][5][6][美]乔治·H.米德,著.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38,67,60,序18,1.
[10]李文跃.符号、教学符号与教学符号互动的探析——基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
[11][12][1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05,208,208.
关键词: 符号互动理论 对外汉语 新手教师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的能力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目前我国对外汉语事业如火如荼。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院校数量和规模明显增长,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相应扩大,每年有大量新手教师入职。通过借鉴教育社会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帮助新手教师有效提高专业水准,更新专业结构,在达到社会的外在角色规范及期待的同时实现教师内在的身份认同。
一、符号互动理论的内涵
1.符号互动理论的历史发展。
符号互动理论学派的鼻祖是乔治·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这一专业术语是赫伯特·布鲁默(Herbert Mlumor)于1973年发明的[1]。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正经历工业浪潮的洗礼,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彼时的社会学强调对真实社会的具体问题的应用性。在理论方面,形式主义和齐美尔(Georg Simmel)所开辟的对社会互动的研究、詹姆斯(William James)对自我的分析、查尔斯·库利(Charles Cooley)的“镜中自我”(the looking-glass self)、威廉·I.托马斯(William Isaac Thomas)的“情境定义”及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实用主义等均为符号互动理论奠定了基础。在以后符号互动理论发展和流变中,形成芝加哥学派和艾奥瓦学派(Iowa),二者区别在于是否量化的科学取向。此后,又衍生出戈夫曼(E. Goffman)的拟剧理论(dramaturgical approach)、E.利默特(Edwin Lemert)和H.贝克(Howard Becker)的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等。
2.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观点。
(1)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心灵(mind)、自我(self)与社会(society)是米德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米德认为,姿态是情绪、意义、思想的表达。个体的姿态刺激其他个体,使之做出调整,这种调整又转而刺激初始个体,即“姿态的会话”[2],在此过程中构成了“意义”[3]。尤其是有声的姿态,它在姿态发出者和姿态接受者身上唤起同样的反应[4],这使我们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态度。心灵是人类的反思的智能,其特征在于人类可以根据过去事件的结果和对未来情景的想象决定当下的行动。人类可以将某些特征从环境中剥离出来,使其关系清晰呈现,再借助符号继续思考。自我在个体与社会及其他个体的关系的结果中发展起来。自我发展的两个阶段是儿童的游戏阶段和竞赛阶段[5]。米德将“自我”二分为“主我(I)”和“客我(me)”:“主我”是个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客我”是自身所采取的一组他人的态度,即“泛化的他人”。换言之,主我的冲动引发行动,客我则约束行动。“自我”的产生,是因为人类能够走出自身经验站在他人的视角,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审视作为对象的自己,从而形成自我并不断发展关于自我的意识。心灵和自我是人类经验的社会性产物[6]。二者的发展,既是客观世界的内化过程,又是人脑赋予客体意义的外化过程。
(2)布鲁默的符号互动理论。
布鲁默为符号互动理论提出几个前提[7]:首先,个体具有“自我互动”的能力;其次,人类根据环境或某事物对自身的意义展开行动;再次,在“联合行动”中通过双重解释使参与者互相适应。布鲁默排斥将人类的行为简化为机械的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作用,并提出“探究”和“检验”两种研究方法,避免米德纯粹哲学而方法论不足的缺憾[8]。
(3)戈夫曼的“拟剧理论”。
戈夫曼在符号互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戏剧透视法理论提出“拟剧理论”。他认为,人类社会就像一个舞台,所有社会性行为都类似于舞臺上的表演行为。个体根据背景的不同(即“情景合宜”[9])、社会对角色要求的不同,结合自身对角色和情境的理解,不断调整自身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影响他人的反应,使对方对自己的印象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引导他人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
二、符号互动理论对对外汉语新手教师的启示
1.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掌握教育符号、建构意义。
教育符号即教学过程中具有教学意义的符号。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课堂中的符号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10]:依照教学基本要素,可分为教师符号、学生符号和文本符号;课堂中的符号互动依照互动双方的不同,可分为师生间互动、生生间互动、师师间互动等;依照互动时间的不同,可分为课前互动、课中互动、课后互动。其中,师生间互动是各类教学互动的核心。据此,新手对外汉语教师应积极地调整教师语言符号,培养寻找和利用各类课堂符号的能力。根据戈夫曼的理论,如果新手教师塑造的印象能得到学生的喜爱,那么学生从感性上就会更愿意亲近、信任教师。
2.塑造“心灵”与“自我”,调节角色冲突,提高自我身份认同感。
身份认同感源于两方面:一是自我与他人的个性差异,二是自我与他人的共性联系。当教师的个体性与社会性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时,身份认同感就会比较强,反之就会导致身份认同障碍。新手教师可以通过与集体趋同的方式寻求集体内其他人的肯定,从而找到自身在集体中的定位,减轻恐惧感。“教师”这个角色既包含社会层面上对教师长期约定俗成的共同期待,又包含每一位独立的教师个体对教师的不同理解和思考。成为“教师”不仅意味着成为体现自我信念与价值的生命性存在,还意味着成为制度主宰之下合乎标准的功能性存在。在教育体系中,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对学生而言是传道授业者,对其他教师而言是同事等。频繁的身份转换常导致教师陷入角色冲突。日本学者新堀通也[11]认为教师的角色冲突源于三种:一是教师自身的不同角色意识间的冲突,二是教师自身角色与社会期待的冲突,三是社会对教师不同期待之间的冲突。新手教师们需要实时关注自身的心理状态,明确自身的社会定位及所追求的自我价值,在不同角色间维持平衡。 3.积极开展互动与合作。
互动包含着双方对符号意义的双向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新手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表情、姿态、教材等符号。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要面对汉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此时非语言的教育符号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学会用简明的手势或动作下达指令。由于学生国别不同,同一个符号可能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为了避免师生互动中的误解甚至冲突,新手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除师生互动之外,教师还要与学校其他成员及家长进行对话、协商、合作和分享,尤其是教师同伴间的互动。新手教师要在课后反思教学行为,与同伴们分享教学经验。要积极参与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维持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
4.树立教师权威。
教育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 Durkheim)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是权威性的,教师被视为社会的代言人、所处时代和国家的道德观念的解释者[12]。此后,韦布(Webb)将教师权威分为“地位的权威(positional authority)”和“个人的权威(personal authority)”[13]:前者來自于学校所赋予的地位,是非自发性的,师生之间是疏离的;后者来自于学生对教师的知识、经验及行为的信任,是自发性的,师生之间是亲密的。新手教师缺乏经验,且由于对外汉语课堂的特殊性,学生的年龄、受教育背景、学习动机差异较大。有学生为了试探教师水平而故意提出刁钻的问题。又或者新手教师对汉语本体知识或教材的掌握不够透彻,难以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此时新手教师应该保持镇定,实事求是;为了避免学生对自己产生不信任,教师们要采取一些迂回的措施维护自己的权威,例如和学生说:“你的问题很好,我能考虑后再回答你吗?”新手教师难免想与学生迅速熟络。但如果教师和学生过于亲密,教师的指令对学生而言就不再具有威慑力。但如果教师和学生太过疏远,学生的情感需求就会得不到满足。所以,新手教师要学会有意识地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在师生互动中,新手教师们要保持克制的态度,偶尔透露出一些教师的生活经历和爱好等。这样既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新奇感,又让学生发现站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生动的人,而不是一个乏味的上课道具。
5.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教师所处的情境始终处于变动,教师不断建构、解构及再建构符号意义。无论是对外汉语教师还是其他教师,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综上,笔者对外汉语新手教师提出如下建议:加深对各类教学符号的理解;处理好内在个性和外在规范的关系,保持个性自我和社会自我之间的动态平衡;在课堂互动中细心考察,根据符号互动理论对学生可能的反应做出预判;建立与领导、其他教师同事的友好关系,形成一个团队;保持自信,不能因挫折对自己和这一职业丧失信心;掌握课堂技巧,时刻学习,等等。符号互动理论作为一种关注符号及人与社会间互动的理论,通过调查统计和分析,一定可以为教育事业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7][8][9][英]帕特里克·贝尔特,[葡]菲利佩·卡雷拉·达·席尔瓦,著.瞿铁鹏,译.二十世纪以来的社会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13,120,125,130.
[2][3][4][5][6][美]乔治·H.米德,著.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38,67,60,序18,1.
[10]李文跃.符号、教学符号与教学符号互动的探析——基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
[11][12][1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05,208,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