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小说《人生》的爱情故事为例,来探讨爱情是否会因环境的因素而改变。小说《人生》自发表一来,引起了人们的巨大关注,其中主人公的爱情是关注重点之一。现有普遍研究认为,《人生》中主人公的爱情是悲剧的。尝试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框架下,指出《人生》中环境(需求)对爱情的影响,并对其原因加以分析。本文指出合理协调不同层次的需求,可以保障爱情不随环境而改变,真正的爱情不应该因环境的变化而变质。过分地追求低层次的需求,会阻碍高层次需求的实现。如何合理地协调不同层次的需求,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人生大问题。
引言
路遥(1949-1992)一生虽然短暂,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两部巨作:《人生》(1982)和《平凡的世界》(1988)。《人生》这部小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起了轰动。《人生》中故事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陕北一个较为偏远的农村。高中毕业后老家回村里的高加林,被大队书记高明楼利用职权,从从事了三年、所喜爱的代课工作位置上挤了下来。对于不想像祖辈那样脸朝黄土背朝天的高加林来说,这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摧毁了他逃离“黄土”的小小港湾。沉沦之际,美丽善良的姑娘刘巧珍大胆、不顾一切、一心一意的爱,使高加林沮丧的心情得到了暂时的安慰和宁静。然而,高加林并未珍惜他与刘巧珍这种土气、淳朴的乡村爱情。有点文学才能的他,有着“远大的理想”,不甘于一辈子老死在农村。当高加林的二爸转业到地区当人劳动局长,有人(如马占胜)因为要拍他二爸的马屁而安排他到县委办公室当通讯员。自身的才能、源自“黄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因为要逃离“黄土”而具有的敬业精神,使得高加林的工作相当出色而得到了同事的认可,领导的青睐,并因此而俘获了原高中同学黄亚萍的心。刘巧珍与黄亚萍,高加林选择了黄亚萍。而刘巧珍在绝望和无助之际,很快与一直关爱她的马栓结婚了。高加林因为“走后门”事件被其情敌张克南的母亲举报而最终被打回了农村。
1 《人生》中环境对爱情的影响表现
环境对《人生》中主人公爱情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物质需求对主人公的影响。从小说可以看到,主人公高加林对待爱情的态度,明显受到了物质需求的影响。《人生》中,高加林的家庭条件还是比较差的,当时面朝土地背朝天的生活,实际上仅仅能够满足其基本的需求,最严重的是,曾经的入不敷出,在高加林心中留下了阴影,使得他对未来能否保障基本需求存在忧患意识。改革开放初期,陕北的农村条件是恶劣的,生活条件是艰苦的,普通农民常年的艰苦劳作(“伟大而艰辛的劳动”),并不能赋予他们足够的温饱保障,更无法给予他们必要的安全感。相对于刘巧珍的家庭甚至其他家庭,高加林家的生存条件更差。基本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和保障,应该是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夭折的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与城市的差异,进一步促进了他们情感纽带的断裂。从《人生》中可以看出,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是当时绝大部分农村青年的追求。上过高中的高加林,这种愿望更为强烈。高加林把农村的生活和工作,看成是一种束缚和屈辱,正因为有这种心态,当他去城里挑粪的时候,对于他人的言语他是过于敏感的、所作出的反应是过于激烈的。当他有机会去城市工作的时候,决然而然地离开刘巧珍,撕裂了他们的爱情纽带。
2 《人生》中环境影响爱情的原因分析
上面提到城鄉差异,从根本上说,主要的还是与当时物质条件的匮乏密切相关。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看,满足基本层次的需求,是人的一种天性。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使人做出矫枉过正的行为。因为对基本需求的过分追求,高加林的爱情夹杂则对基本需求的诉求,进而影响其选择自己的真爱。在高加林被举报后回农村之前,他对黄亚萍说“但我现在才深切感到,从情感上来说,我实际上更爱巧珍,尽管她连一个字也不认识。”可见,由于基本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高加林在选择爱的对象的时候,潜意识地夹杂了对基本需求的诉求,导致其情感不纯,最终丧失真爱,毫不奇怪。
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还因为高加林不太恰当的自尊保护方式。如果说“消沉”涉及他放弃追求城市生活的理想,“堕落”则表达了高加林把“自尊”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他人的眼色和评价上, 因而他的“自尊”,过分依赖于环境。高加林在很大程度上把自尊建立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并没有把自尊建立的重点放在改善与扩展自身,未能真正了解自身或者心甘情愿、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这明显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相违背。自尊和自我实现过分地依赖外界环境、因素,使得高加林在爱情抉择时,受到了外界过多的影响,进一步导致了人人为之扼腕叹息的爱情悲剧。
3 爱情不应环境的变化而变质
上面介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时提到,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上一层次的需求将成为新的动机,已经满足的需求将不再成为激励因素。这一方面,高加林处理得并不妥善。可能由于被穷怕了,缺乏安全感和自信,高加林在物质方面追求过头了,过于偏执了,因而选择了黄亚萍而不是刘巧珍。物质匮乏而导致的安全感的缺乏和对基本需求的偏执的追求,在高加林进城掏粪时与“先锋”队两个青年争粪大打出手这个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如果高加林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真正有自信,在选择恋爱对象的时候,就不会因过多考虑基本需求而选择黄亚萍了。实际上,当时农村已经有开始富裕起来的苗头,刘巧珍的父亲刘立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高加林父亲高玉德带其弟弟高玉智祭拜父母之后,高玉德也曾说过“现在农村政策活了,家里有吃有穿了,没什么大煎熬”。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以高加林的能力,在选择恋爱对象的时候,实际上没有必要因过分追求基本需求而放弃自己的真爱。从高明楼苦口婆心劝解刘立本所说的话可以看出,高明楼对高加林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加上改革开放的有利条件,即使在农村高加林也应该有着很好的前途。可惜高加林未能及时认识到这一点,因而对基本需求没有必要的担忧和过分的看重,导致他舍弃了自己的真爱。正如高加林自己说的,“我现在也知道,我本来已经得到了金子,但像土疙瘩一样扔了。我现在觉得活着实在没意思,真想死......”如果可以重来,高加林一定会选择刘巧珍而不是黄亚萍,因为高加林一定已经认识到,对基本需求的过分追求,使其失去了真爱。对基本需求的欲望过于膨胀,会影响到对上面层次需求的追求。一句话,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高加林对于刘巧珍的爱是可以不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质的。真正的爱情不应随环境的变化而变质。
4 结语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在理想状态下,爱情是不应该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质的。高加林处理人生各个层次的需求时,出现了较大偏差,这严重影响到了其对待爱情的态度,从而导致了爱情的悲剧。不过,现实生活中,在处理人生各个层次的需求和对爱情做出抉择的时候,很少有人真正做到完美。我们不能苛求身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刚刚满足温饱的高中生高加林在有关方面都做到理想状态,更何况后来他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了,而且勇于面对自己错误抉择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在我们为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叹息的时候,我们该审视自己的爱情观,该审视当今社会过分追求物质的问题了。也许,这关系到人类的未来。
参考文献: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50(4), 370.Retrieved on July,15,2016, from:
丁朋娟. (2012). 现实罡风下的农村女性恋歌——浅析《 人生》 与《 老井》 中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 现代语文: 上旬. 文学研究, (1), 54-55.
引言
路遥(1949-1992)一生虽然短暂,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两部巨作:《人生》(1982)和《平凡的世界》(1988)。《人生》这部小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起了轰动。《人生》中故事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陕北一个较为偏远的农村。高中毕业后老家回村里的高加林,被大队书记高明楼利用职权,从从事了三年、所喜爱的代课工作位置上挤了下来。对于不想像祖辈那样脸朝黄土背朝天的高加林来说,这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摧毁了他逃离“黄土”的小小港湾。沉沦之际,美丽善良的姑娘刘巧珍大胆、不顾一切、一心一意的爱,使高加林沮丧的心情得到了暂时的安慰和宁静。然而,高加林并未珍惜他与刘巧珍这种土气、淳朴的乡村爱情。有点文学才能的他,有着“远大的理想”,不甘于一辈子老死在农村。当高加林的二爸转业到地区当人劳动局长,有人(如马占胜)因为要拍他二爸的马屁而安排他到县委办公室当通讯员。自身的才能、源自“黄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因为要逃离“黄土”而具有的敬业精神,使得高加林的工作相当出色而得到了同事的认可,领导的青睐,并因此而俘获了原高中同学黄亚萍的心。刘巧珍与黄亚萍,高加林选择了黄亚萍。而刘巧珍在绝望和无助之际,很快与一直关爱她的马栓结婚了。高加林因为“走后门”事件被其情敌张克南的母亲举报而最终被打回了农村。
1 《人生》中环境对爱情的影响表现
环境对《人生》中主人公爱情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物质需求对主人公的影响。从小说可以看到,主人公高加林对待爱情的态度,明显受到了物质需求的影响。《人生》中,高加林的家庭条件还是比较差的,当时面朝土地背朝天的生活,实际上仅仅能够满足其基本的需求,最严重的是,曾经的入不敷出,在高加林心中留下了阴影,使得他对未来能否保障基本需求存在忧患意识。改革开放初期,陕北的农村条件是恶劣的,生活条件是艰苦的,普通农民常年的艰苦劳作(“伟大而艰辛的劳动”),并不能赋予他们足够的温饱保障,更无法给予他们必要的安全感。相对于刘巧珍的家庭甚至其他家庭,高加林家的生存条件更差。基本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和保障,应该是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夭折的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与城市的差异,进一步促进了他们情感纽带的断裂。从《人生》中可以看出,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是当时绝大部分农村青年的追求。上过高中的高加林,这种愿望更为强烈。高加林把农村的生活和工作,看成是一种束缚和屈辱,正因为有这种心态,当他去城里挑粪的时候,对于他人的言语他是过于敏感的、所作出的反应是过于激烈的。当他有机会去城市工作的时候,决然而然地离开刘巧珍,撕裂了他们的爱情纽带。
2 《人生》中环境影响爱情的原因分析
上面提到城鄉差异,从根本上说,主要的还是与当时物质条件的匮乏密切相关。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看,满足基本层次的需求,是人的一种天性。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使人做出矫枉过正的行为。因为对基本需求的过分追求,高加林的爱情夹杂则对基本需求的诉求,进而影响其选择自己的真爱。在高加林被举报后回农村之前,他对黄亚萍说“但我现在才深切感到,从情感上来说,我实际上更爱巧珍,尽管她连一个字也不认识。”可见,由于基本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高加林在选择爱的对象的时候,潜意识地夹杂了对基本需求的诉求,导致其情感不纯,最终丧失真爱,毫不奇怪。
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还因为高加林不太恰当的自尊保护方式。如果说“消沉”涉及他放弃追求城市生活的理想,“堕落”则表达了高加林把“自尊”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他人的眼色和评价上, 因而他的“自尊”,过分依赖于环境。高加林在很大程度上把自尊建立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并没有把自尊建立的重点放在改善与扩展自身,未能真正了解自身或者心甘情愿、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这明显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相违背。自尊和自我实现过分地依赖外界环境、因素,使得高加林在爱情抉择时,受到了外界过多的影响,进一步导致了人人为之扼腕叹息的爱情悲剧。
3 爱情不应环境的变化而变质
上面介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时提到,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上一层次的需求将成为新的动机,已经满足的需求将不再成为激励因素。这一方面,高加林处理得并不妥善。可能由于被穷怕了,缺乏安全感和自信,高加林在物质方面追求过头了,过于偏执了,因而选择了黄亚萍而不是刘巧珍。物质匮乏而导致的安全感的缺乏和对基本需求的偏执的追求,在高加林进城掏粪时与“先锋”队两个青年争粪大打出手这个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如果高加林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真正有自信,在选择恋爱对象的时候,就不会因过多考虑基本需求而选择黄亚萍了。实际上,当时农村已经有开始富裕起来的苗头,刘巧珍的父亲刘立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高加林父亲高玉德带其弟弟高玉智祭拜父母之后,高玉德也曾说过“现在农村政策活了,家里有吃有穿了,没什么大煎熬”。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以高加林的能力,在选择恋爱对象的时候,实际上没有必要因过分追求基本需求而放弃自己的真爱。从高明楼苦口婆心劝解刘立本所说的话可以看出,高明楼对高加林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加上改革开放的有利条件,即使在农村高加林也应该有着很好的前途。可惜高加林未能及时认识到这一点,因而对基本需求没有必要的担忧和过分的看重,导致他舍弃了自己的真爱。正如高加林自己说的,“我现在也知道,我本来已经得到了金子,但像土疙瘩一样扔了。我现在觉得活着实在没意思,真想死......”如果可以重来,高加林一定会选择刘巧珍而不是黄亚萍,因为高加林一定已经认识到,对基本需求的过分追求,使其失去了真爱。对基本需求的欲望过于膨胀,会影响到对上面层次需求的追求。一句话,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高加林对于刘巧珍的爱是可以不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质的。真正的爱情不应随环境的变化而变质。
4 结语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在理想状态下,爱情是不应该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质的。高加林处理人生各个层次的需求时,出现了较大偏差,这严重影响到了其对待爱情的态度,从而导致了爱情的悲剧。不过,现实生活中,在处理人生各个层次的需求和对爱情做出抉择的时候,很少有人真正做到完美。我们不能苛求身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刚刚满足温饱的高中生高加林在有关方面都做到理想状态,更何况后来他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了,而且勇于面对自己错误抉择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在我们为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叹息的时候,我们该审视自己的爱情观,该审视当今社会过分追求物质的问题了。也许,这关系到人类的未来。
参考文献: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50(4), 370.Retrieved on July,15,2016, from:
丁朋娟. (2012). 现实罡风下的农村女性恋歌——浅析《 人生》 与《 老井》 中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 现代语文: 上旬. 文学研究, (1), 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