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zptxj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有关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日趋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本文分析了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形势的几个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高职院校就业现状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
  1.引言
  近年来,我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职业教育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为吉林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输送了大批交通专业人员。然而,从近几年跟踪调研掌握的情况来看,我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率低、就业满意率低等方面的困难。从而反映出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严峻现实。
  2.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2.1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就业压力逐年加大
  为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有所提升,但是总体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已经多达1000家以上,据资料显示,2011年我省16所高等职业学校本专科毕业生数已经达到22450人,而同期全省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为141569人,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就业造成了压力,也增加了高职毕业生的竞争压力。此外,受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用人企业开工不足,用工需求有所减少,与不断增长的毕业生人数相对比,也为高职毕业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2专业供需有偏差,部分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对专业人才需求也随之多样化,人才与企业、专业与应用之间的供需矛盾日显突出,紧跟市场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基本责任。但是由于社会实际需求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增多,以及学校在人才培养方向滞后性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出现学校现学专业与实际用工需求相脱节的情况,造成部分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的现象,导致部分专业的高职毕业生无法就业或是就业困难,同时也无法为企业提供急需专业人才。
  2.3用人企业对高职毕业缺乏正确认识,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
  高等职业教育方兴未艾,尚属新生事物,受陈旧用人观念影响以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不了解,部分用人企业在聘用人才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学历层次高低,在人才选用上,不同程度的对高职毕业生存有歧视,人为地形成就业门槛。受这一情况的影响,许多高职毕业生们不得不频繁往返于各个人才市场之间寻求就业机会,经历多次碰壁挫折之后,使他们信心受到极大打击,逐渐失去就业信心,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的悲观心理。另外,相当部分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后,在部分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工资低、工作环境差等不公平的待遇,甚至有的企业把高职毕业生等同于普通工人,用工与所学专业不对口,这些事实客观上严重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才能。
  2.4毕业生自身因素
  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部分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素质不高,缺乏社会经验,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不强,在寻找就业单位时,无法吸引对方的注意力。相反,还有一部分毕业生盲目乐观,高估个人能力,就业后嫌待遇低,不安心工作,认为英雄无用武之地,不能脚踏实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而是不愿意进入中小企业或是基层单位工作,挑三拣四,频频跳槽。
  2.5学校对就业指导不够
  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师资力量薄弱。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主要依靠就业指导处(办公室),工作人员由学生处教师和辅导员等组成主要是负责本系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咨询、服务等工作。校内具有资质的职业指导专职师资的力量是相当匾乏的,据有关部门统计,某地20所学校专职的职业指导师资平均不到 10 名。也有个别学校为弥补本校师资力量不足,邀请企业老总、校友、人才交流中心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作为校外指导员由于工作繁忙,对学生开展指导的次数和质量上都不能得到保证,不能从根本上充分发挥应用的作用。高职院校一般都是三年制,而且实习的时间比较多,有关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安排课时少之又少,对毕业生就业指导作用不明显。
  3.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措施
  3.1关注社会需求,加强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应当着力构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健全相应的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并切实和人才交流服务机构以及公共职业介绍结构保持紧密的联系,准确、及时的为毕业生提供相关就业信息,并切实在择业方法和就业政策方面加强对毕业生的咨询和指导工作,切实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服务水平。高职毕业生就业服务应当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各级政府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宏观形势,在就业指导方面掌握第一手资料,依靠各级政府建立起学校与用工企业之间的纽带,充分利用政务信息公开平台,及时发布经济产业发展情况,由此指导学校开展教学规划调整,使学校教学与企业用工需求实现对接。营造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主演、企业支持、社会关心和媒体亲关注的良好氛围,让学校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实用型的专业人才,让企业正确认识高职院校毕业生,改变传统用人观念,为毕业生创造良好就业环境。只有这样,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和服务体系才能有效运行,才能直到其应有的作用。
  3.2强化学校就业指导教育
  强化学校对毕业生就業指导的前提是增强学校专业师资力量,近期应当引进专职的职业指导师,缓解当前师资力量薄弱,同时,学校也应该培养自己的职业指导师,形成培训考核机制,组建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师队伍。强化就业指导的重点应当从入学起就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具体的择业观的引导性教育,鼓励学生树立终身学习、勤奋创业、自主择业、敢于并乐于到艰苦行业和基层地区工作的观念,养成根据社会实际需求择业,到需要低地方工作等有利于改善就业状况的就业理念。要重视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走出与实际脱节的理想状态,注重实际,结合自身的经历、技能、特长、兴趣等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从而树立可行、务实的就业观念和方向。
  4.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发展趋势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的规模必将不断地扩大,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关系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创新型国家的简历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仅凭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职能,引起全社会各方面的认真应对和重视,形成联动,才能有效促进高职学生就业乐业。(作者单位: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如果说报头是一张报纸的名字,那么副刊刊名便是这张报纸的笔名;如果说一张报纸是首诗,那么副刊刊名就是这首诗的“诗眼”。多年来,喜欢码字的我, If the newspaper’s headl
对于中国,“基地”组织从来都不友善.事实上,本·拉登及其手下一直对“疆独”很感兴趣.综合各家媒体报道,“基地”组织的“中国战略”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支持“东突”.
摘 要:夫妻共同债务的本质要素与核心判断标准是该债务是否用于“家庭日常生活需要”,要根据不同债务的类型、成因及数额,在确定相应责任基础后分别作出判断。债权人须举证证明债务的用途,不可根据借款合同约定用途而直接认定该借款用于“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应确立“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的概念,以明确夫妻共同债务的范围,并对举证责任进行合理划分,强调事先预防机制,从源头化解夫妻共同债务纠纷。  
摘 要:绩效考核是企业了解员工工作能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对绩效考核的基本理念进行了简要概述,然后对绩效考核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企业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推进绩效考核的发展与应用。  关键词:绩效考核;人力资源;作用  一、绩效考核理论概述  (一)概念分析  绩效考核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主要是对岗位职工的工作行为、表现、结果等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整理,为企业制订发展规划、战略
以S公司为例,对比了招聘改革前后的招聘方式及效果,分析了招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人才招聘信息化支撑的思路.通过构建科学的招聘体系,规范招聘流程,合理安排招聘
社区矫正在我国的刑罚执行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作用,然而受到主客观原因,社区矫正制度并没有完全得到落实,存在较大的问题,本文对该问题进行探究。文章首先概述了社区矫正制度的
摘 要:激励制度是当今时代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当下的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已经远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从中找到创新。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创新才能让企业更好的发展下去,对于煤炭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的重要和激烈,因此只有掌握了更加先进的人力资源激励手段,才能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来适应多变的市场竞争。本文从激励制度在煤炭企业中的形
1.洗澡rn洗澡可消除体表代谢的排泄物,使毛细血管扩张,有效消除疲劳.但要注意回到住处或活动后,要稍事休息,待心律恢复到平时正常的状态后再入浴.水的温度以40度左右最好,一
财政不仅是维系国家运转的经济基础,更是推进国家与公民关系和谐发展的政治基础。而财政民主不仅结合了宪政主义和法治主义,更是统一了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的要求,财政民主对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是我国建国以后干部人事管理第一部总章程性质的法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制定《公务员法》既是适应WTO、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改革的需要,也是规范公务员管理、建设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的需要。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制度相比,与1993年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相比,《公务员法》在分类机制、更新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方面有许多创新点,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了中国公务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