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喝过上世纪90年代的凤凰单丛,也喝过上世纪80年代的武夷水仙,还喝过不知具体年份的陈年铁观音……每一次都被老乌龙丰富的内涵和神奇的变化所感动。品老茶是品历史更是品缘分,存世稀少的乌龙老茶尤其如此……
接到“茶疯子”老黄的电话召集令,听说可以喝到上世纪70年代的台湾红水乌龙,心中充满期待又怀有几分担忧,期待的是可以喝到难得一见的台湾老茶,担忧的是30年的存放。不知道它经历过怎样的沧桑……
如约来到老黄的茶室。发烧级音响里,飘出佛曲《大悲咒》抑扬起伏的唱诵声,把偌大一间仓库改成的空间填充得满满的。黑色的金丝绒帷幕被空调的风吹得飘飘拂拂,颇有世外佛国的感觉……
茶是老黄的台湾茶友从海峡彼岸寄来的。今晚有缘共享老茶的4个人到齐了,闲话不叙,直奔主题一开泡“1977年台湾红水乌龙”。这泡茶只有1小包15克,贴着茶友工整的繁体手书“1977年红水冻顶乌龙”标签。看得出茶主人包茶时候的用心与珍重。倾在茶荷里的干茶不是常见的冻顶乌龙的颗粒状,也闻不到冻顶茶特有的炭焙香,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润了焙、焙了润的过程,弯曲的条索已经相当紧细。火香也变成了隐隐约约的参香。只有茶表面的黝黑的油光。彰显着茶的生命信息,透出一种诱人的活力。看到这种光泽,闻到这沉稳的香气,悬着的心算是落了地——这是一泡保存很好的老茶!剩下的只有期待……
老黄用的盖碗大,投茶11克。剩下的4克,爱茶成痴的老黄仍然珍惜地把它装回锁口袋里。他还专门备了一个小小的袖珍盖碗,用来对付这些剩下来不足一泡的宝贝茶,客去室空之后一个人细细地“品味”。老黄熟练地摇摇盖碗,让茶在烫过的盖碗里翻了个身。茶被唤醒了似的,吐出一缕幽幽的沉香,像某种说不出名字的中药材的味道。盖碗在4个人的手中传递着,闻香,无言,大家在期待着接下来的精彩……
洗茶,我望着杯中油亮红褐的洗茶水,想象着它的味道:30年的岁月沧桑被这一洗,将展露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滋味?是依然纯净还是略带驳杂?终于忍住了没有去喝洗茶水,是为了留下一个尽量完美的印象。再闻,还是药香,平和却不失厚重。在旧时,老乌龙茶如果是特意被保管下来,常常就是被当作医治气滞胃胀、肠道不适的良药的。这闻起来温馨醇和的药香,使人觉得神安气静,整个身心放松了下来。
老黄的泡茶手法向来以粗犷闻名。无论泡绿茶还是乌龙茶,都是滚开的沸水哗啦啦瀑布式地泻进盖碗中,他说经得起这样折腾的才算是真正的好茶。不过出水的时间他好像还是用心拿捏着的,有快有慢,被他潇洒地控制着,所以他看起来不大讲究的手法,从来不会泡坏茶,只是比别人泡得更有劲道。我开始总认为只是他的茶比别人的贵,当然就应该是泡不坏的吧,可是这次真的很奇怪,同样的手法泡出来,茶汤怎么会这么柔顺?“温软如玉”、“入口即化”,搜遍大脑词库,跳出来的就是这两个词语可以描述它给我的感觉。稠而不浓,厚却不重,绝没有丝毫的苦涩,味道是平和的微甜,不像是茶水更像油,不知不觉,不急不忙就涂满了你的口腔、喉咙和胃壁……丝绸般的软滑、似有似无的味道、缓缓而来的药香在《大悲咒》那抑扬起伏却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唱诵声里把人带进了无所思无所念的空无境界。我仿佛看到了拈花微笑的佛祖。以他永恒的慈悲,春风般温暖地抚慰着尘世中一颗颗挣扎着的凡心。
不知不觉,6水已过,第7泡茶汤突然发生了变化。汤色浅了。清澈的黄亮,茶气茶味却突然复苏般高扬起来。如同本来平静的湖面突然荡起了层层涟漪,茶的本性随着那涟漪荡漾开来。台湾乌龙茶的香韵似曾相识,慢慢浮现,渐渐清晰,弥漫在唇齿之间,沁入心田……回甘、生津,一股热气从后背升起,弥散在后脑。空调的冷气也阻止不了额角密密渗出的微汗。不知道什么时候,老黄把音乐换成了一曲舒缓空灵的旋律。可以把人带进穿梭的时空,回到遥远的过去,我在想32年前,这泡茶诞生的时候,我在哪里……回过神来一问,原来这张CD,名《禅》……
又是6水,茶味渐渐淡去,茶气慢慢消散,直到20泡,甘甜依然还在,药香依然。老黄停下手来,把盖杯放到茶台旁边那一排盖碗中间,他的习惯,明天再来,闷一闷,又是两泡好茶!
一向喜欢边泡茶边侃侃而谈的老黄,今天说的话不多,我只记得他停手后说的那句话: “这泡茶我只给她一个字,湖!”
湖?为什么是湖,不是山,也不是田野?……又为什么是湖。不是江或者海?
也许,这个问题和这泡茶一起,可以回味一辈子!
附注:1977年红水乌龙背景资料:
此茶作者:萧海杉,居住:台湾台中县。
此茶发酵度:65%。
制作过程:跟一般传统红水冻顶相同,当时的工艺是团揉做成条索形,而不做半球形,完全手工炒制。
后期处理:不真空包装,让其自然存放,使茶叶再氧化先以轻焙火除水气,之后中火烘焙调出茶叶内的底韵,持续这状态保存32年。
制作特点:使茶叶红化,发酵度约55%~7%。
接到“茶疯子”老黄的电话召集令,听说可以喝到上世纪70年代的台湾红水乌龙,心中充满期待又怀有几分担忧,期待的是可以喝到难得一见的台湾老茶,担忧的是30年的存放。不知道它经历过怎样的沧桑……
如约来到老黄的茶室。发烧级音响里,飘出佛曲《大悲咒》抑扬起伏的唱诵声,把偌大一间仓库改成的空间填充得满满的。黑色的金丝绒帷幕被空调的风吹得飘飘拂拂,颇有世外佛国的感觉……
茶是老黄的台湾茶友从海峡彼岸寄来的。今晚有缘共享老茶的4个人到齐了,闲话不叙,直奔主题一开泡“1977年台湾红水乌龙”。这泡茶只有1小包15克,贴着茶友工整的繁体手书“1977年红水冻顶乌龙”标签。看得出茶主人包茶时候的用心与珍重。倾在茶荷里的干茶不是常见的冻顶乌龙的颗粒状,也闻不到冻顶茶特有的炭焙香,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润了焙、焙了润的过程,弯曲的条索已经相当紧细。火香也变成了隐隐约约的参香。只有茶表面的黝黑的油光。彰显着茶的生命信息,透出一种诱人的活力。看到这种光泽,闻到这沉稳的香气,悬着的心算是落了地——这是一泡保存很好的老茶!剩下的只有期待……
老黄用的盖碗大,投茶11克。剩下的4克,爱茶成痴的老黄仍然珍惜地把它装回锁口袋里。他还专门备了一个小小的袖珍盖碗,用来对付这些剩下来不足一泡的宝贝茶,客去室空之后一个人细细地“品味”。老黄熟练地摇摇盖碗,让茶在烫过的盖碗里翻了个身。茶被唤醒了似的,吐出一缕幽幽的沉香,像某种说不出名字的中药材的味道。盖碗在4个人的手中传递着,闻香,无言,大家在期待着接下来的精彩……
洗茶,我望着杯中油亮红褐的洗茶水,想象着它的味道:30年的岁月沧桑被这一洗,将展露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滋味?是依然纯净还是略带驳杂?终于忍住了没有去喝洗茶水,是为了留下一个尽量完美的印象。再闻,还是药香,平和却不失厚重。在旧时,老乌龙茶如果是特意被保管下来,常常就是被当作医治气滞胃胀、肠道不适的良药的。这闻起来温馨醇和的药香,使人觉得神安气静,整个身心放松了下来。
老黄的泡茶手法向来以粗犷闻名。无论泡绿茶还是乌龙茶,都是滚开的沸水哗啦啦瀑布式地泻进盖碗中,他说经得起这样折腾的才算是真正的好茶。不过出水的时间他好像还是用心拿捏着的,有快有慢,被他潇洒地控制着,所以他看起来不大讲究的手法,从来不会泡坏茶,只是比别人泡得更有劲道。我开始总认为只是他的茶比别人的贵,当然就应该是泡不坏的吧,可是这次真的很奇怪,同样的手法泡出来,茶汤怎么会这么柔顺?“温软如玉”、“入口即化”,搜遍大脑词库,跳出来的就是这两个词语可以描述它给我的感觉。稠而不浓,厚却不重,绝没有丝毫的苦涩,味道是平和的微甜,不像是茶水更像油,不知不觉,不急不忙就涂满了你的口腔、喉咙和胃壁……丝绸般的软滑、似有似无的味道、缓缓而来的药香在《大悲咒》那抑扬起伏却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唱诵声里把人带进了无所思无所念的空无境界。我仿佛看到了拈花微笑的佛祖。以他永恒的慈悲,春风般温暖地抚慰着尘世中一颗颗挣扎着的凡心。
不知不觉,6水已过,第7泡茶汤突然发生了变化。汤色浅了。清澈的黄亮,茶气茶味却突然复苏般高扬起来。如同本来平静的湖面突然荡起了层层涟漪,茶的本性随着那涟漪荡漾开来。台湾乌龙茶的香韵似曾相识,慢慢浮现,渐渐清晰,弥漫在唇齿之间,沁入心田……回甘、生津,一股热气从后背升起,弥散在后脑。空调的冷气也阻止不了额角密密渗出的微汗。不知道什么时候,老黄把音乐换成了一曲舒缓空灵的旋律。可以把人带进穿梭的时空,回到遥远的过去,我在想32年前,这泡茶诞生的时候,我在哪里……回过神来一问,原来这张CD,名《禅》……
又是6水,茶味渐渐淡去,茶气慢慢消散,直到20泡,甘甜依然还在,药香依然。老黄停下手来,把盖杯放到茶台旁边那一排盖碗中间,他的习惯,明天再来,闷一闷,又是两泡好茶!
一向喜欢边泡茶边侃侃而谈的老黄,今天说的话不多,我只记得他停手后说的那句话: “这泡茶我只给她一个字,湖!”
湖?为什么是湖,不是山,也不是田野?……又为什么是湖。不是江或者海?
也许,这个问题和这泡茶一起,可以回味一辈子!
附注:1977年红水乌龙背景资料:
此茶作者:萧海杉,居住:台湾台中县。
此茶发酵度:65%。
制作过程:跟一般传统红水冻顶相同,当时的工艺是团揉做成条索形,而不做半球形,完全手工炒制。
后期处理:不真空包装,让其自然存放,使茶叶再氧化先以轻焙火除水气,之后中火烘焙调出茶叶内的底韵,持续这状态保存32年。
制作特点:使茶叶红化,发酵度约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