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简要的阐述了在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并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以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关键词:调整情绪 创设情景 突破难点 增强训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1-128-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见这样的问题,文章意思比较深奥、晦涩,学生难以理解,更谈不上让学生感兴趣乐学了。的确,语文这门学科是通过文字去体会意境和感情的,小学儿童思维发展很不完善,他们有时根本无法体会。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等问题是新课程改革首要考虑的问题。多媒体技术因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和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使人们对事物及其变化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变得容易了,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下面就结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力量.早在西周时期,孔子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不者不如乐之者”的见解. 传统语文教学属于语文知识层面教学,教师采用唇耕舌耘、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由于语文本身包罗万象的特性和学生认知心理尚未成熟, 课堂里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的景象。多媒体的作用是传统的教科书、粉笔、小黑板所无法替代的,它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被吸引到课文所渲染的情境中去。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二、创设学习情景 形象导入新课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著名的心理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
三、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一些老课文年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大,学生在学习时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传统的语文课,一篇课文至少要用两节课才能完成,长一些深一些的课甚至要讲三四节课,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而老师仍然觉得没讲透,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运用多媒体上语文课则不同,在教学时可先让学生预习,上课再放一些背景知识,课件中再以图片或录像等资料,它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打破了课堂40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了,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四、增强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果
在练习巩固中,如果再教师捧着一本书,捏着一枝笔进教室,的确让学生感到兴味索然。没有了强烈的感官刺激,调动不起学生的情绪;没有情境的创设,学习就不能深入浅出。时代在进步,教师也得在进步。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既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这时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突出重难点。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在平时收集学生容易用错或意思容易混淆的词,编在句子里录下来或者根据学生平时“说话“中易犯的语病,如缺主、谓语,罗嗦重复,次序颠倒,不合逻辑等,编成若干句子,把它和正确的句子混杂在一起,制成录音,让学生反复收听,找出毛病所在,分析原因,及时改正。当学生出错后(电脑录音)耐心地劝他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这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让学生愉快地掌握了一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方法。
总之,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变抽象为直观,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节省时间,加大课堂教学容量,使每个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能发挥作用,让学生愿学、乐学,从而取得其它媒体所无法取得的教学效果。当然,要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旭远,张捷.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跃龙.计算机辅助中师数学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3]张迪梅.中小学多媒体教学应用的形式与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
关键词:调整情绪 创设情景 突破难点 增强训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1-128-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见这样的问题,文章意思比较深奥、晦涩,学生难以理解,更谈不上让学生感兴趣乐学了。的确,语文这门学科是通过文字去体会意境和感情的,小学儿童思维发展很不完善,他们有时根本无法体会。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等问题是新课程改革首要考虑的问题。多媒体技术因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和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使人们对事物及其变化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变得容易了,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下面就结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力量.早在西周时期,孔子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不者不如乐之者”的见解. 传统语文教学属于语文知识层面教学,教师采用唇耕舌耘、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由于语文本身包罗万象的特性和学生认知心理尚未成熟, 课堂里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的景象。多媒体的作用是传统的教科书、粉笔、小黑板所无法替代的,它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被吸引到课文所渲染的情境中去。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二、创设学习情景 形象导入新课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著名的心理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
三、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一些老课文年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大,学生在学习时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传统的语文课,一篇课文至少要用两节课才能完成,长一些深一些的课甚至要讲三四节课,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而老师仍然觉得没讲透,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运用多媒体上语文课则不同,在教学时可先让学生预习,上课再放一些背景知识,课件中再以图片或录像等资料,它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打破了课堂40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了,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四、增强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果
在练习巩固中,如果再教师捧着一本书,捏着一枝笔进教室,的确让学生感到兴味索然。没有了强烈的感官刺激,调动不起学生的情绪;没有情境的创设,学习就不能深入浅出。时代在进步,教师也得在进步。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既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这时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突出重难点。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在平时收集学生容易用错或意思容易混淆的词,编在句子里录下来或者根据学生平时“说话“中易犯的语病,如缺主、谓语,罗嗦重复,次序颠倒,不合逻辑等,编成若干句子,把它和正确的句子混杂在一起,制成录音,让学生反复收听,找出毛病所在,分析原因,及时改正。当学生出错后(电脑录音)耐心地劝他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这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让学生愉快地掌握了一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方法。
总之,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变抽象为直观,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节省时间,加大课堂教学容量,使每个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能发挥作用,让学生愿学、乐学,从而取得其它媒体所无法取得的教学效果。当然,要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旭远,张捷.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跃龙.计算机辅助中师数学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3]张迪梅.中小学多媒体教学应用的形式与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