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丁·伊登》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作,其描绘了主人公马丁·伊登极具戏剧冲突的一生,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阶级、理想、人性等方面的思考。基于此,本文首先从显性生理成长和隐性心理成长两个方面入手,简要分析了小说《马丁·伊登》中主人公的成长表现;其后,从社会因素、爱情因素两个角度,研究了《马丁·伊登》中影响主人公成长的主要因素。
《马丁·伊登》被文学界公认是杰克·伦敦结合自身生活经历、社会见解和文学信仰所写的“心理自传”小说。从这部小说中,人们可以多角度地感受到杰克·伦敦对于马克思主义阶级观、英雄道德观、社会达尔文主义等社会学思想与哲学思想的独特见解。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杰克·伦敦及其作品《马丁·伊登》,有必要对《马丁·伊登》中影响主人公成长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一、小说《马丁·伊登》中主人公的成长表现
简单来讲,成长即一个人从稚嫩走向成熟、由简单走向复杂的发展过程。一篇传记体小说,必须要反映出主人公在经历各类事件后逐渐产生的情感变化、世界观变化和特点变化,从而产生出一定的文化隐喻性和社会映射性。基于此,笔者认为可将小说《马丁·伊登》中主人公马丁的发展分成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来看。
(一)生理方面的显性成长
一个人的显性成长,主要表现在其生理年龄的逐渐增大,以及随之产生的阅历丰富、知识积累、家庭结构变化和社会角色转变。二十岁时,马丁还是一名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水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富家小姐罗丝邂逅,使马丁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上层人的生活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马丁提升社会地位、实现自我成长的欲望和追求。就这样,在爱情的支持下,马丁开始勤奋地学习、写作,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和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马丁逐渐发现,他已经不再是那个蹲守于社会底层、羞愧于自身工人阶级出身的穷小子,而是变成了一个身居高位、受人奉承的名人作家。在小说中,主人公马丁最终虽然没有与罗丝修成正果,但其在社会地位、知识积累、见识眼界方面的显性成长,与罗丝的上层人形象是分
不开的。
(二)心理方面的隐性成长
随着主人公马丁跌宕起伏、充满变化的成长历程,其在各种经历中所形成的心理变化也是复杂多样的。在成长的初期,马丁是感性、冲动且自信的,“一个人只要有意志力,就能超越他的环境”正是这一阶段主人公的心理特点写照。此时,马丁为了弥补与罗丝小姐间社会阶级、出身地位上的差距而拼命努力,学语法、读文学,猛烈地挖掘、激发着自己的写作潜能和创作欲望,并在这种情感力量的支持下,以每日只睡五小时左右的非正常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和写作中。在这一过程中,虽然代表资产阶级的出版界一次次地向他泼冷水、退稿件,马丁仍然坚持并勇敢地捍卫着自己的作品与爱情。
在成长的中期,马丁逐渐变得理性。基于对自己现状及未来的冷静思考和分析,马丁在坚持自己理想的同时,逐渐将行为、观念向现实生活靠拢,心甘情愿地写一些“游戏文章”赚取稿费,以此支撑愈发不济的生活。与此同时,理性的思维方式也使他开始正视与罗丝小姐之间的差异,马丁开始在意二人世界观、生活模式之间的差异。即便如此,此时的马丁对爱情还是自信且坚持的。
在成长的后期,马丁的人生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名誉和地位并没有为他带来更多的快乐,罗丝的残酷决裂与主动接近、亲戚与“上层人”的谄媚奉承,都使风浪中心的马丁极度迷茫和反感。怀着“马丁·伊登一点儿也没有变,为什么大家都来奉承了呢?”的疑问,马丁逐渐看清了这些人的丑陋嘴脸,并因此陷入了理想与现实反差所产生的巨大压力之中。这时,感性与理性的相互交织,引导着马丁冷静而失望地意识到,在其所處的时代背景下,真诚而高贵的人文理想是无法得到满足的。至此,他终于选择以自杀的方式,了结自己悲哀而无依的一生。
二、《马丁·伊登》中影响主人公成长的主要因素
(一)影响主人公成长的社会因素
在《马丁·伊登》这部小说中,家庭出身、社交环境、阶级差异等社会因素对主人公马丁成长的影响是极为巨大的。首先,马丁出身于穷困混乱的无产阶级,这使得其童年生活过得十分不堪。从十岁开始,马丁就必须在充斥着打架和饥饿环境中学会独立和谋生。此时,为了守住珍贵的卖报工作,马丁必须要与比他年长且强壮的孩子争抢打架,他的朋友也是一群无所事事、只会打架的社会闲散游民。在这样的环境和社交中,马丁幼稚地逐渐认为,无知、粗俗和劳作便是生活应有的模样。而后,随着与罗丝小姐及其家人的相识相知,在见识到上层人家中优雅华丽的陈设和装饰后,马丁保有二十年的世界观轰然倒塌,并在这片底层社会的思想废墟之间,建立起了渴望知识、渴望地位与认可的新理想。之后,这一理想如导火索一样贯穿小说始终,引燃了马丁不同成长时期对现实、理想与爱情的认知之火。
另外,社会地位变化后其他人的语言行为转变,也是造成主人公马丁成长变化的重要原因。在马丁成为一名当红作家后,往日对其冷嘲热讽的姐夫、妹夫等亲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态度变化,以与马丁共同用餐为荣,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亲戚并不能看懂马丁的文学作品,而只是想从马丁身上获取更多的金钱,去扩大自己的生意。同样,往日对马丁嗤之以鼻的出版商也陆续找上门来,争抢着要发表已被退稿数次的作品。这些人的态度直接导致了马丁对现实社会理想信念的怀疑和动摇,甚至可以说是其投海自杀的直接原因。
(二)影响主人公成长的爱情因素
爱情是影响小说主人公成长的最根本因素,也是整个悲剧故事的起点。如果没有遇到富家小姐罗丝,人们几乎可以预见,马丁会以一种低俗、自尊而“平稳”的状态度过一生,与其童年伙伴一样工作、喝酒、打架,并保持着平庸、平淡且一致的人生态度。而在邂逅罗丝后,马丁越来越感受到自身出身的卑微与低劣,并由此产生了成为一名绅士、一名作家、一名上层人的理想,以此拉近自己与罗丝小姐之间的距离,为自己伟大的爱情计划创造条件。人们不得不承认,正是这种理想造就了马丁的成长,使其从底层社会中逐渐抽身脱离出来,成为一位受人关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但随着这种成长一起到来的,也有马丁对社会、对世界、对人性的感受与经历,并催生了马丁心底对人们狰狞面目的悲观与绝望。
当马丁受到报纸渲染抨击,陷入舆论中心时,其珍视的爱情并未有所支持,罗丝小姐选择主动与其决裂,对马丁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伤害。而当马丁名利双全之后,罗丝小姐竟然主动找上门来,甚至委身与马丁同居。但此时的马丁已经不再是被爱情冲昏头脑的穷小子,他渐渐认识到自己耗尽大量希望、时间和精力所追求的爱情,不过是蒙上了理想主义面纱的幻影。
三、结语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马丁的悲剧式成长历程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受到罗丝小姐的影响,小说主人公马丁·伊登长期处在最底层无产阶级与上层资产阶级的边缘夹缝中。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马丁·伊登在心理、生理上的耐性和承受力逐渐被一系列残酷的社会现实消磨殆尽,最终落得个自杀解脱的无奈结局。从小说的角度讲,马丁的悲惨结局是不可避免的,但人们仍可从中获取一定的启示和教训,即要理性、变通地看待成长中的各类影响因素,只有保持自信与自我,坚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更加从容地应对生命中的经历与波折。
《马丁·伊登》被文学界公认是杰克·伦敦结合自身生活经历、社会见解和文学信仰所写的“心理自传”小说。从这部小说中,人们可以多角度地感受到杰克·伦敦对于马克思主义阶级观、英雄道德观、社会达尔文主义等社会学思想与哲学思想的独特见解。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杰克·伦敦及其作品《马丁·伊登》,有必要对《马丁·伊登》中影响主人公成长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一、小说《马丁·伊登》中主人公的成长表现
简单来讲,成长即一个人从稚嫩走向成熟、由简单走向复杂的发展过程。一篇传记体小说,必须要反映出主人公在经历各类事件后逐渐产生的情感变化、世界观变化和特点变化,从而产生出一定的文化隐喻性和社会映射性。基于此,笔者认为可将小说《马丁·伊登》中主人公马丁的发展分成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来看。
(一)生理方面的显性成长
一个人的显性成长,主要表现在其生理年龄的逐渐增大,以及随之产生的阅历丰富、知识积累、家庭结构变化和社会角色转变。二十岁时,马丁还是一名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水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富家小姐罗丝邂逅,使马丁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上层人的生活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马丁提升社会地位、实现自我成长的欲望和追求。就这样,在爱情的支持下,马丁开始勤奋地学习、写作,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和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马丁逐渐发现,他已经不再是那个蹲守于社会底层、羞愧于自身工人阶级出身的穷小子,而是变成了一个身居高位、受人奉承的名人作家。在小说中,主人公马丁最终虽然没有与罗丝修成正果,但其在社会地位、知识积累、见识眼界方面的显性成长,与罗丝的上层人形象是分
不开的。
(二)心理方面的隐性成长
随着主人公马丁跌宕起伏、充满变化的成长历程,其在各种经历中所形成的心理变化也是复杂多样的。在成长的初期,马丁是感性、冲动且自信的,“一个人只要有意志力,就能超越他的环境”正是这一阶段主人公的心理特点写照。此时,马丁为了弥补与罗丝小姐间社会阶级、出身地位上的差距而拼命努力,学语法、读文学,猛烈地挖掘、激发着自己的写作潜能和创作欲望,并在这种情感力量的支持下,以每日只睡五小时左右的非正常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和写作中。在这一过程中,虽然代表资产阶级的出版界一次次地向他泼冷水、退稿件,马丁仍然坚持并勇敢地捍卫着自己的作品与爱情。
在成长的中期,马丁逐渐变得理性。基于对自己现状及未来的冷静思考和分析,马丁在坚持自己理想的同时,逐渐将行为、观念向现实生活靠拢,心甘情愿地写一些“游戏文章”赚取稿费,以此支撑愈发不济的生活。与此同时,理性的思维方式也使他开始正视与罗丝小姐之间的差异,马丁开始在意二人世界观、生活模式之间的差异。即便如此,此时的马丁对爱情还是自信且坚持的。
在成长的后期,马丁的人生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名誉和地位并没有为他带来更多的快乐,罗丝的残酷决裂与主动接近、亲戚与“上层人”的谄媚奉承,都使风浪中心的马丁极度迷茫和反感。怀着“马丁·伊登一点儿也没有变,为什么大家都来奉承了呢?”的疑问,马丁逐渐看清了这些人的丑陋嘴脸,并因此陷入了理想与现实反差所产生的巨大压力之中。这时,感性与理性的相互交织,引导着马丁冷静而失望地意识到,在其所處的时代背景下,真诚而高贵的人文理想是无法得到满足的。至此,他终于选择以自杀的方式,了结自己悲哀而无依的一生。
二、《马丁·伊登》中影响主人公成长的主要因素
(一)影响主人公成长的社会因素
在《马丁·伊登》这部小说中,家庭出身、社交环境、阶级差异等社会因素对主人公马丁成长的影响是极为巨大的。首先,马丁出身于穷困混乱的无产阶级,这使得其童年生活过得十分不堪。从十岁开始,马丁就必须在充斥着打架和饥饿环境中学会独立和谋生。此时,为了守住珍贵的卖报工作,马丁必须要与比他年长且强壮的孩子争抢打架,他的朋友也是一群无所事事、只会打架的社会闲散游民。在这样的环境和社交中,马丁幼稚地逐渐认为,无知、粗俗和劳作便是生活应有的模样。而后,随着与罗丝小姐及其家人的相识相知,在见识到上层人家中优雅华丽的陈设和装饰后,马丁保有二十年的世界观轰然倒塌,并在这片底层社会的思想废墟之间,建立起了渴望知识、渴望地位与认可的新理想。之后,这一理想如导火索一样贯穿小说始终,引燃了马丁不同成长时期对现实、理想与爱情的认知之火。
另外,社会地位变化后其他人的语言行为转变,也是造成主人公马丁成长变化的重要原因。在马丁成为一名当红作家后,往日对其冷嘲热讽的姐夫、妹夫等亲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态度变化,以与马丁共同用餐为荣,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亲戚并不能看懂马丁的文学作品,而只是想从马丁身上获取更多的金钱,去扩大自己的生意。同样,往日对马丁嗤之以鼻的出版商也陆续找上门来,争抢着要发表已被退稿数次的作品。这些人的态度直接导致了马丁对现实社会理想信念的怀疑和动摇,甚至可以说是其投海自杀的直接原因。
(二)影响主人公成长的爱情因素
爱情是影响小说主人公成长的最根本因素,也是整个悲剧故事的起点。如果没有遇到富家小姐罗丝,人们几乎可以预见,马丁会以一种低俗、自尊而“平稳”的状态度过一生,与其童年伙伴一样工作、喝酒、打架,并保持着平庸、平淡且一致的人生态度。而在邂逅罗丝后,马丁越来越感受到自身出身的卑微与低劣,并由此产生了成为一名绅士、一名作家、一名上层人的理想,以此拉近自己与罗丝小姐之间的距离,为自己伟大的爱情计划创造条件。人们不得不承认,正是这种理想造就了马丁的成长,使其从底层社会中逐渐抽身脱离出来,成为一位受人关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但随着这种成长一起到来的,也有马丁对社会、对世界、对人性的感受与经历,并催生了马丁心底对人们狰狞面目的悲观与绝望。
当马丁受到报纸渲染抨击,陷入舆论中心时,其珍视的爱情并未有所支持,罗丝小姐选择主动与其决裂,对马丁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伤害。而当马丁名利双全之后,罗丝小姐竟然主动找上门来,甚至委身与马丁同居。但此时的马丁已经不再是被爱情冲昏头脑的穷小子,他渐渐认识到自己耗尽大量希望、时间和精力所追求的爱情,不过是蒙上了理想主义面纱的幻影。
三、结语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马丁的悲剧式成长历程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受到罗丝小姐的影响,小说主人公马丁·伊登长期处在最底层无产阶级与上层资产阶级的边缘夹缝中。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马丁·伊登在心理、生理上的耐性和承受力逐渐被一系列残酷的社会现实消磨殆尽,最终落得个自杀解脱的无奈结局。从小说的角度讲,马丁的悲惨结局是不可避免的,但人们仍可从中获取一定的启示和教训,即要理性、变通地看待成长中的各类影响因素,只有保持自信与自我,坚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更加从容地应对生命中的经历与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