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它强调了阅读的重要作用。这样的阅读教学就不能靠灌输和机械训练实现,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教师的教学要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可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因动力,为学生阅读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有了阅读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怎样激发兴趣呢?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一条教学原则,即“让课堂活起来”。教师板着脸或带着某种情绪上讲台,课堂是活不起来的;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当观众,课堂也是活不起来的;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同样不能让课堂活起来。唯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助、多向交流,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而使课堂活起来的最佳方法是教学民主。
所谓“教学民主”,从主体方面讲,就是在教学中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即人人参与,尤其是后进生,不能让他们待在被遗忘的角落,否则就谈不上教学民主。
教学民主从教师的主导方面讲,主要表现在正确引导上。一是要创造良好的参与环境。如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师生坦诚相见,平等互助。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总是与情感密切相关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身上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学生有了安全感,就会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伙伴,以朋友的身份对待他们,尊重他们,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做他们的知心人。教师的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都会让学生兴奋不已,心相通,情相融,学生就会与老师无话不谈,便会主动学习。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常以学生学习上伙伴的身份与他们进行交流。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第二课时我们排演这个独幕剧,我也参与其中,表演他们分配给我的角色——公仪休。学生都争着与我对戏,他们的兴趣特别浓厚,上语文课的热情与主动性大大提高。他们不仅愿意学习语文,而且爱学习语文。
二、主动阅读
“主动”与“被动”是相对立的。“主动阅读”与“教学的开放性”是相伴而行的。若没有开放性的教学,则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仍是一句空话。那么,在开放性的教学中,学生如何主动阅读呢?主要体现在“三性”上。一是阅读的自动性。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究。二是阅读的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自读之后说说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再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最后让他们当小老师相互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杨雨洁学生在读后提出一个问题,爸爸将雨衣给了妈妈,妈妈为什么不把雨衣给托利亚,而是直接给了萨沙呢?课堂立刻活跃起来了。三是阅读的自觉性。能集中精力,认真阅读,独立思考,体现出高度的主人翁精神。
在开放性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着重体现在一个“精”上。一是讲解精辟。现在一些教师会犯同一个毛病,在课堂教学中,生怕学生弄不明白,从课伊始讲到课结束,这样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听得也很累,结果收效甚微。要讲得少一点,讲得精一点,在课文的重难点处予以必要讲解。如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在理解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钱留影纪念时,有的学生说樟树的外形与“可贵之处”,有的说樟树的可贵品质与宋庆龄的可贵品质相似。显然这些理解加起来就是问题的答案。所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多读,就会理解,没有必要进行繁琐的讲解,老师起到总结与引导的作用。二是设问精当。我们既要摒弃过去的满堂问教学方法,切实做到问得少一点,又不能该问的而不问,让学生漫无目标地自悟,白白地浪费时间。如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时,我提问: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他是像爸爸所说的,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三、大胆质疑
在阅读中,主体参与到文本中会有不同感受。“大胆质疑”是学生主动精神的充分体现。培根曾说:“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教师应创造条件,热情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适当地予以示范。如《云雀的心愿》一课,看了课题之后,你有哪些问题想提问。或是揭示课题之后,也可以这样提问,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的问题是:云雀有什么样的心愿?云雀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愿?这样径直切入第14自然段的“这是我的心愿。”一句话,把“心愿”作为视点,干净利落,直奔目标。如此训练,学生一定能够提高主动质疑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二是安排质疑的时机,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三是让学生在预习时,把自己没弄明白的问题写在预习本上,课堂上可以提问,教师再让他们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课文,自己寻求答案,兴趣浓,养成了边读边想的好习惯,效果好。
四、展示个性
个性化的第一要义是自主阅读,没有读者的自主,所谓个性化当然无从谈起。自主阅读又是创造性的阅读前提,而只有富有创造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即如果教师根据教参解读作品,然后向学生灌输,则只能是教师的阅读,而不是学生的阅读,只能是同一的标准化的阅读,而不是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阅读的心理过程是读者主体的心理过程,所以我们要保护学生的个性,提倡独特的见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元智能的理论告诉我们,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多元思维并存。提倡“标新立异,敢为人先”。学生带有浓厚的阅读主体的个性色彩阅读,因而感受可能与作品的主旨不一样,可能与教参的分析不一样,可能与教师的备课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不仅是正常现象,有时还是一种创造的萌芽。如学习《将相和》一课,有的学生说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果敢,顾全大局;有的学生说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还有的说喜欢赵王,因为他知人善任,有功必赏。这些认识中有的与作品的本意、教参的分析不太一致,但这确实是学生的独特感受,我们尤其要尊重、要呵护。
总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感悟、体验并不一定是全面、合理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个性才能得到张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教师的教学要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可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因动力,为学生阅读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有了阅读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怎样激发兴趣呢?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一条教学原则,即“让课堂活起来”。教师板着脸或带着某种情绪上讲台,课堂是活不起来的;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当观众,课堂也是活不起来的;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同样不能让课堂活起来。唯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助、多向交流,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而使课堂活起来的最佳方法是教学民主。
所谓“教学民主”,从主体方面讲,就是在教学中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即人人参与,尤其是后进生,不能让他们待在被遗忘的角落,否则就谈不上教学民主。
教学民主从教师的主导方面讲,主要表现在正确引导上。一是要创造良好的参与环境。如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师生坦诚相见,平等互助。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总是与情感密切相关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身上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学生有了安全感,就会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伙伴,以朋友的身份对待他们,尊重他们,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做他们的知心人。教师的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都会让学生兴奋不已,心相通,情相融,学生就会与老师无话不谈,便会主动学习。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常以学生学习上伙伴的身份与他们进行交流。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第二课时我们排演这个独幕剧,我也参与其中,表演他们分配给我的角色——公仪休。学生都争着与我对戏,他们的兴趣特别浓厚,上语文课的热情与主动性大大提高。他们不仅愿意学习语文,而且爱学习语文。
二、主动阅读
“主动”与“被动”是相对立的。“主动阅读”与“教学的开放性”是相伴而行的。若没有开放性的教学,则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仍是一句空话。那么,在开放性的教学中,学生如何主动阅读呢?主要体现在“三性”上。一是阅读的自动性。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究。二是阅读的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自读之后说说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再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最后让他们当小老师相互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杨雨洁学生在读后提出一个问题,爸爸将雨衣给了妈妈,妈妈为什么不把雨衣给托利亚,而是直接给了萨沙呢?课堂立刻活跃起来了。三是阅读的自觉性。能集中精力,认真阅读,独立思考,体现出高度的主人翁精神。
在开放性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着重体现在一个“精”上。一是讲解精辟。现在一些教师会犯同一个毛病,在课堂教学中,生怕学生弄不明白,从课伊始讲到课结束,这样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听得也很累,结果收效甚微。要讲得少一点,讲得精一点,在课文的重难点处予以必要讲解。如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在理解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钱留影纪念时,有的学生说樟树的外形与“可贵之处”,有的说樟树的可贵品质与宋庆龄的可贵品质相似。显然这些理解加起来就是问题的答案。所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多读,就会理解,没有必要进行繁琐的讲解,老师起到总结与引导的作用。二是设问精当。我们既要摒弃过去的满堂问教学方法,切实做到问得少一点,又不能该问的而不问,让学生漫无目标地自悟,白白地浪费时间。如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时,我提问: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他是像爸爸所说的,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三、大胆质疑
在阅读中,主体参与到文本中会有不同感受。“大胆质疑”是学生主动精神的充分体现。培根曾说:“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教师应创造条件,热情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适当地予以示范。如《云雀的心愿》一课,看了课题之后,你有哪些问题想提问。或是揭示课题之后,也可以这样提问,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的问题是:云雀有什么样的心愿?云雀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愿?这样径直切入第14自然段的“这是我的心愿。”一句话,把“心愿”作为视点,干净利落,直奔目标。如此训练,学生一定能够提高主动质疑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二是安排质疑的时机,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三是让学生在预习时,把自己没弄明白的问题写在预习本上,课堂上可以提问,教师再让他们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课文,自己寻求答案,兴趣浓,养成了边读边想的好习惯,效果好。
四、展示个性
个性化的第一要义是自主阅读,没有读者的自主,所谓个性化当然无从谈起。自主阅读又是创造性的阅读前提,而只有富有创造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即如果教师根据教参解读作品,然后向学生灌输,则只能是教师的阅读,而不是学生的阅读,只能是同一的标准化的阅读,而不是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阅读的心理过程是读者主体的心理过程,所以我们要保护学生的个性,提倡独特的见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元智能的理论告诉我们,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多元思维并存。提倡“标新立异,敢为人先”。学生带有浓厚的阅读主体的个性色彩阅读,因而感受可能与作品的主旨不一样,可能与教参的分析不一样,可能与教师的备课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不仅是正常现象,有时还是一种创造的萌芽。如学习《将相和》一课,有的学生说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果敢,顾全大局;有的学生说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还有的说喜欢赵王,因为他知人善任,有功必赏。这些认识中有的与作品的本意、教参的分析不太一致,但这确实是学生的独特感受,我们尤其要尊重、要呵护。
总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感悟、体验并不一定是全面、合理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个性才能得到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