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活动,它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学习能力重要的因素之一。“部编本”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北大举行的写作大赛启动仪式上说的一句话——“语文高考最后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着实让在场全国各地的语文老师吓了一跳!史无前例的颠覆性教育改革,不只是语文,所有科目都将考验阅读水平。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充分利用課文插图
部编教材中的插图生动有趣,色彩艳丽,给学生以视觉的美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尤其是课文中的连环画插图更是直接反映了课文的内容,既契合了儿童乐于读图的阅读心理,又为儿童阅读由读图过渡到读文提供了学习的“梯子”。
(一)借助插图猜读课文内容
猜一猜、读一读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教学中借助插图进行猜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如:一年级下册《咕咚》一文,教学中可出示第1幅图:
师:小朋友看看第一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呢?猜猜发生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只小白兔飞快地跑了,我猜它可能去找朋友了。
生:我猜是小白兔看见木瓜掉进水里,很高兴,去找朋友来帮忙打捞。
……
师:到底谁说的对呢?我们一起到课文里寻找答案吧。
……
借助插图进行大胆猜想,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多彩的图片,有趣的画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借助插图理解语义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才出现小古文,而部编本三年级上册便出现了小古文《司马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个学段的小古文主要是让学生跟着老师读课文,感受小古文的音韵美,激发学生阅读小古文的兴趣。因此,不需要逐字逐句讲解古文意思。对于学生较生疏的词,可结合插图理解。如:“迸”,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插图,感受水流速度快,进而理解“迸” 之意。
二、渗透阅读策略
渗透策略的阅读课,须让学生亲历真实的阅读过程,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领悟阅读策略,发现阅读规律,体验阅读乐趣,提升阅读智能。阅读策略是为了达到某些阅读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一)巧用对比理解文本
运用对比阅读策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托物言志诗,《马诗》《石灰吟》《竹石》可放到一起比较教学。教学过程如下:
对比读诗题(了解诗题含有事物)——诗题有规律;对比读内容(这三首诗都既描述事物也表达自己的志向)——言志借事物,景语皆情语;对比品诗韵(引领学生关注韵脚,朗读感受押韵与情感表达的微妙关系)——诵读知韵味,韵脚传情意。
通过比较阅读,在“异”与“同”的揣摩与品咂中,不仅能读懂诗意、熟读成诵,还了解了托物言志诗的一般特点,更会窥探古人送别文化之端倪。以后再遇到托物言志诗,学生就会从这些点位去品读。
(二)可视化工具将思维形象化
语文教学可以把思维适度地可视化,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思考通过图像化的表述,直观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清楚地“看见”自己的“体验和想法”,同时便于交流、调整、补充和运用。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类篇幅长的文章,可以使用思维导图,这样不仅可以克服学生记忆方面的问题,还可以激发他们去思考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从而拓宽文本的深度和广度。《草船借箭》这篇经典课文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可以用图式来梳理,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清人物关系,更好理解文本。
三、巧妙运用课后“资料袋”和“阅读链接”
有效地运用“资料袋”和“阅读链接”,能令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
(一)课前运用“资料袋”和“阅读链接”,让学生的手脚”动起来
叶圣陶先生曾说:“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利用“资料袋”和“阅读链接”可以引领学生的预习,能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
如果学生在预习时能关注“资料袋”和“阅读链接”的内容,则能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如在教学《画杨桃》之前,就给学生布置任务:一是反复读“资料袋”;二是到水果店去看看杨桃是什么样子的;三是网上搜集杨桃的相关资料。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对文中“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这句话就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巧妙运用“资料袋”和“阅读链接”,既可以唤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引领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又可以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借助“资料袋”和“阅读链接”,拓展课外阅读
高考改革后的语文考试,不再是依靠解题技巧得高分的“技术活”了!这不仅要求你读得快,还要你“想得快”,信息把握准确,理解感悟到位。
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阅读习惯的培养,宜从小学开始。课后“资料袋”和“阅读链接”是拓展课外阅读的一条有效途径。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是从我国古典名著中节选或根据名著改编的。《草船借箭》文后“阅读链接”出示了一些与文中情节对应的原文;《景阳冈》文后“资料袋”不仅有《水浒传》的介绍,还有一些人物的插图。教学这个单元,如结合资料袋,对名著中的一些故事做简要讲述。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戛然而止,抛下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借原著读读。”我们就可以把“资料袋”和“阅读链接”作为起点,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
曹文轩教授说:“语文是由一本书到一座山,再到一个人生。”语文教师应该做一名阅读点灯人,让学生“得其法,晓其义”,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让阅读丰盈人生。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师 2017.02
小学语文教师 2017.04
小学语文教师 2018.06
一、充分利用課文插图
部编教材中的插图生动有趣,色彩艳丽,给学生以视觉的美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尤其是课文中的连环画插图更是直接反映了课文的内容,既契合了儿童乐于读图的阅读心理,又为儿童阅读由读图过渡到读文提供了学习的“梯子”。
(一)借助插图猜读课文内容
猜一猜、读一读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教学中借助插图进行猜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如:一年级下册《咕咚》一文,教学中可出示第1幅图:
师:小朋友看看第一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呢?猜猜发生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只小白兔飞快地跑了,我猜它可能去找朋友了。
生:我猜是小白兔看见木瓜掉进水里,很高兴,去找朋友来帮忙打捞。
……
师:到底谁说的对呢?我们一起到课文里寻找答案吧。
……
借助插图进行大胆猜想,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多彩的图片,有趣的画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借助插图理解语义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才出现小古文,而部编本三年级上册便出现了小古文《司马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个学段的小古文主要是让学生跟着老师读课文,感受小古文的音韵美,激发学生阅读小古文的兴趣。因此,不需要逐字逐句讲解古文意思。对于学生较生疏的词,可结合插图理解。如:“迸”,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插图,感受水流速度快,进而理解“迸” 之意。
二、渗透阅读策略
渗透策略的阅读课,须让学生亲历真实的阅读过程,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领悟阅读策略,发现阅读规律,体验阅读乐趣,提升阅读智能。阅读策略是为了达到某些阅读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一)巧用对比理解文本
运用对比阅读策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托物言志诗,《马诗》《石灰吟》《竹石》可放到一起比较教学。教学过程如下:
对比读诗题(了解诗题含有事物)——诗题有规律;对比读内容(这三首诗都既描述事物也表达自己的志向)——言志借事物,景语皆情语;对比品诗韵(引领学生关注韵脚,朗读感受押韵与情感表达的微妙关系)——诵读知韵味,韵脚传情意。
通过比较阅读,在“异”与“同”的揣摩与品咂中,不仅能读懂诗意、熟读成诵,还了解了托物言志诗的一般特点,更会窥探古人送别文化之端倪。以后再遇到托物言志诗,学生就会从这些点位去品读。
(二)可视化工具将思维形象化
语文教学可以把思维适度地可视化,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思考通过图像化的表述,直观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清楚地“看见”自己的“体验和想法”,同时便于交流、调整、补充和运用。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类篇幅长的文章,可以使用思维导图,这样不仅可以克服学生记忆方面的问题,还可以激发他们去思考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从而拓宽文本的深度和广度。《草船借箭》这篇经典课文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可以用图式来梳理,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清人物关系,更好理解文本。
三、巧妙运用课后“资料袋”和“阅读链接”
有效地运用“资料袋”和“阅读链接”,能令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
(一)课前运用“资料袋”和“阅读链接”,让学生的手脚”动起来
叶圣陶先生曾说:“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利用“资料袋”和“阅读链接”可以引领学生的预习,能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
如果学生在预习时能关注“资料袋”和“阅读链接”的内容,则能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如在教学《画杨桃》之前,就给学生布置任务:一是反复读“资料袋”;二是到水果店去看看杨桃是什么样子的;三是网上搜集杨桃的相关资料。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对文中“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这句话就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巧妙运用“资料袋”和“阅读链接”,既可以唤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引领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又可以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借助“资料袋”和“阅读链接”,拓展课外阅读
高考改革后的语文考试,不再是依靠解题技巧得高分的“技术活”了!这不仅要求你读得快,还要你“想得快”,信息把握准确,理解感悟到位。
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阅读习惯的培养,宜从小学开始。课后“资料袋”和“阅读链接”是拓展课外阅读的一条有效途径。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是从我国古典名著中节选或根据名著改编的。《草船借箭》文后“阅读链接”出示了一些与文中情节对应的原文;《景阳冈》文后“资料袋”不仅有《水浒传》的介绍,还有一些人物的插图。教学这个单元,如结合资料袋,对名著中的一些故事做简要讲述。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戛然而止,抛下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借原著读读。”我们就可以把“资料袋”和“阅读链接”作为起点,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
曹文轩教授说:“语文是由一本书到一座山,再到一个人生。”语文教师应该做一名阅读点灯人,让学生“得其法,晓其义”,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让阅读丰盈人生。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师 2017.02
小学语文教师 2017.04
小学语文教师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