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的同学演讲,叙事清楚,语句也通顺,但听后往往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为什么呢?语言缺乏形象化是原因之一,
形象生动的语言,能够准确形象地阐释真理,栩栩如生地描述事物,能够激发听众投身实践的热情,使演讲产生强大的说服力。
全国政协前任主席李瑞环,他的演讲,听众十分爱听,效果也很好,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很注重演讲语言的形象化。那么,他是如何做到演讲语言形象化的呢?
第一,有时候我们在演讲中要用到术语或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听众听清、听懂,就需要用具体形象的诠释代替抽象的定义,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把抽象的、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浅显化,使听众容易接受并得到启不。
1997年6月29日,李瑞环在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在论述“质的多样性”时,他是这样讲的——
一块木头是什么?就是一块木头,这个回答并没有错,但它还是什么?这就要看具体情况。拿它来做家具就是原料,拿它来烧火就是燃料,拿它来挑水就是工具,拿它来和坏人斗争就是武器,拿它来行凶打劫就是凶器,拿到法庭就是证据,但还是那块木头。这就是质的多样性。
什么叫“质的多样性”?它的内涵是什么?相信对于一些理论功底不深的听众来说,要想搞清楚、弄明白这一概念,是要费很大劲的。然而演讲者用形象化的语言把它具体化为“木头”,并阐述了木头在不同的情形下可以为原料、燃料、工具、武器、凶器、证据等,这种形象化的语言,一经讲出就具体、生动,三言两语便让听众明白了一个深奥、抽象的哲学概念。
第二,形象化的语言就是把事物描述得绘声绘色,声色俱鲜,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正因如此,演讲者可以着力使用形象化的语言,为听众营造出一个逼真的视像,从而让听众产生联想,感同身受。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资本一来到世间,就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样就把“资本”拟人化了,使其变成了具体、可感、逼真的生活画面。李瑞环在1988年3月谈城市协调发展时,有一句话就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说——
中国是一个巨人,只要稳步走,步子就是大的;只要不摔跤,就是了不起的成绩。最可怕的是自己折腾自己,自身先发起烧来。
这段演讲,用语虽然不多,但能够激发听众的奋进之心,也能让某些人警醒。之所以产生这样强烈的效果,是演讲者以拟人手法,形象化地给听众造成了两种视像:一是意气风发、阔步前进的巨人形象;一是“发高烧”,身心俱疲、萎靡不振的病态形象。演讲者就是用这些形象化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令听众明白哪些事可为,哪些事不可为。
第三,从心理学上讲,如果演讲者的讲述浅显易懂,生动活泼,使听众接受形象化语言的刺激后,他们就会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触其物、如睹其形之感。因此,演讲者在使用形象化语言时,可以直接作用于听众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让语言符号代替颜色、声音、气味和形状而作用于感觉器官,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一次演讲中,李瑞环对某些人的官僚主义做法,提出了这样的批判——
“无论事大小,认识先抓好”,这是我们的传统。现在的问题是,一些人把抓认识当成了坐而论道、不干实事的借口。他们只讲空理论不讲实道理,只讲大原则不讲真问题;“事小道理大,个小帽子高”。你急得坐立不安,他说你不懂政治。他们不分大事小事、难事易事,一律都要“找”上一帮人关门去开会,结果只听楼梯响,不见人来,占去了干事的很多时间。
这一段具体形象化的语言,不仅作用于听众的视觉器官,而且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你急得坐立不安,某些人却“个小帽子高”,对你指手画脚,寥寥数语却让听众如睹其人;你急于落实,付诸行动,他却关门开大会,“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三言两语就让听众如闻其声。形象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一些人思想落后,官僚主义严重,热衷于搞形式主义的不良做法,从而让听众明辨是非,激发他们投身实践、付诸行动的热情。
总之,只有形象生动的语言,才能有效地对听众施加影响。我们所说的演讲语言形象化,决不是像有些同学那样,故意堆砌词藻、炫耀文采;而那种呆滞、干瘪的语言,枯燥、乏味的语言,死板、生硬的语言,是永远也达不到这一目的的。
形象生动的语言,能够准确形象地阐释真理,栩栩如生地描述事物,能够激发听众投身实践的热情,使演讲产生强大的说服力。
全国政协前任主席李瑞环,他的演讲,听众十分爱听,效果也很好,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很注重演讲语言的形象化。那么,他是如何做到演讲语言形象化的呢?
第一,有时候我们在演讲中要用到术语或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听众听清、听懂,就需要用具体形象的诠释代替抽象的定义,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把抽象的、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浅显化,使听众容易接受并得到启不。
1997年6月29日,李瑞环在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在论述“质的多样性”时,他是这样讲的——
一块木头是什么?就是一块木头,这个回答并没有错,但它还是什么?这就要看具体情况。拿它来做家具就是原料,拿它来烧火就是燃料,拿它来挑水就是工具,拿它来和坏人斗争就是武器,拿它来行凶打劫就是凶器,拿到法庭就是证据,但还是那块木头。这就是质的多样性。
什么叫“质的多样性”?它的内涵是什么?相信对于一些理论功底不深的听众来说,要想搞清楚、弄明白这一概念,是要费很大劲的。然而演讲者用形象化的语言把它具体化为“木头”,并阐述了木头在不同的情形下可以为原料、燃料、工具、武器、凶器、证据等,这种形象化的语言,一经讲出就具体、生动,三言两语便让听众明白了一个深奥、抽象的哲学概念。
第二,形象化的语言就是把事物描述得绘声绘色,声色俱鲜,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正因如此,演讲者可以着力使用形象化的语言,为听众营造出一个逼真的视像,从而让听众产生联想,感同身受。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资本一来到世间,就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样就把“资本”拟人化了,使其变成了具体、可感、逼真的生活画面。李瑞环在1988年3月谈城市协调发展时,有一句话就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说——
中国是一个巨人,只要稳步走,步子就是大的;只要不摔跤,就是了不起的成绩。最可怕的是自己折腾自己,自身先发起烧来。
这段演讲,用语虽然不多,但能够激发听众的奋进之心,也能让某些人警醒。之所以产生这样强烈的效果,是演讲者以拟人手法,形象化地给听众造成了两种视像:一是意气风发、阔步前进的巨人形象;一是“发高烧”,身心俱疲、萎靡不振的病态形象。演讲者就是用这些形象化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令听众明白哪些事可为,哪些事不可为。
第三,从心理学上讲,如果演讲者的讲述浅显易懂,生动活泼,使听众接受形象化语言的刺激后,他们就会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触其物、如睹其形之感。因此,演讲者在使用形象化语言时,可以直接作用于听众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让语言符号代替颜色、声音、气味和形状而作用于感觉器官,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一次演讲中,李瑞环对某些人的官僚主义做法,提出了这样的批判——
“无论事大小,认识先抓好”,这是我们的传统。现在的问题是,一些人把抓认识当成了坐而论道、不干实事的借口。他们只讲空理论不讲实道理,只讲大原则不讲真问题;“事小道理大,个小帽子高”。你急得坐立不安,他说你不懂政治。他们不分大事小事、难事易事,一律都要“找”上一帮人关门去开会,结果只听楼梯响,不见人来,占去了干事的很多时间。
这一段具体形象化的语言,不仅作用于听众的视觉器官,而且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你急得坐立不安,某些人却“个小帽子高”,对你指手画脚,寥寥数语却让听众如睹其人;你急于落实,付诸行动,他却关门开大会,“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三言两语就让听众如闻其声。形象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一些人思想落后,官僚主义严重,热衷于搞形式主义的不良做法,从而让听众明辨是非,激发他们投身实践、付诸行动的热情。
总之,只有形象生动的语言,才能有效地对听众施加影响。我们所说的演讲语言形象化,决不是像有些同学那样,故意堆砌词藻、炫耀文采;而那种呆滞、干瘪的语言,枯燥、乏味的语言,死板、生硬的语言,是永远也达不到这一目的的。